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从愿望到制度、从制度到行动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各职业院校应在工学互动中实施全面的学业促进行动,重视工学结合实践中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从基础层面、实践层面促进半工半读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业促进;评价
建立与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是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半工半读这种学习制度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迥异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制度,而要保障工学结合的学业成效,就必须构建适应工学结合内在规律与本质要求的学业促进体制,实施学业促进行动。
学业促进行动的涵义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目标,与企业的管理层、技术层合作,充分挖掘与利用制度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共同促进学生融入企业业务流程中,高效掌握职业关键技能,培养职业意识,以系统提升学生工学结合期间的业务水平为核心内容而实施的行动措施。实施学业促进行动并不忽视企业的利益诉求,而是为了寻求双方、甚至多方的利益结合点,建立起更紧密、更广泛的联系。
工学互动中学业促进的现状
目前,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业促进行动总的特征是处于起步、探索的实施阶段,行动能力偏弱。
制度层面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是一种组织化、系统化的社会行为,需要给予制度、法律上的保障。工学结合虽然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在实践中,半工半读还只是处于部分院校试点的阶段,还缺乏保障学业促进的统筹、协调的制度环境。学校进入企业如何实现教育协调与教学指导的权利,企业应如何分担、履行工学结合中的责任义务以及双方的权益维护、矛盾仲裁等,都缺乏明确的制度性安排。
学校方面受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决定,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远没有形成平等意义上的契约关系,学校往往处于上门求助、利益妥协的一方,缺乏谈判的话语权。为了获取企业的支持,学校往往在岗位安排、学生管理与学业指导上作出退让,甚至放弃、牺牲学生必要的利益。学生被送进企业的大门,学校实训教师只是在车间门口点一点人头,学业促进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个别学校的学生甚至沦为企业廉价的劳动力。
企业方面受成本利润核算的影响,许多企业对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往往并不热心,校企双赢的案例为数不多。企业的组织运营、工序流程都是经过精准设计的,适人定岗。学生的入岗参与,势必对企业的正常运作造成干扰,增大了企业的生产差错率;企业对学生的学业辅导,也分散了技术员工的精力,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特别是技术型、销售型与贸易型企业,往往涉及许多商业秘密,企业出于保护的本能,也阻止学生进入业务流程,学生也就难以学有所成。因此,在企业社会责任心不强,缺少税收等优惠政策激励的状况下,企业对工学结合的学业促进是持消极态度的。
在工学结合中实施学业促进行动的重要性
实施学业促进行动是学校积极进取、寻求协商共赢的重大举措在当前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发展的现状下,一方面期待国家对工学制度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面对工学结合的不利形势和窘境,学校应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应对阻滞,打破僵局,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寻求工学结合的突破和出路,寻求校企双方的融合与互信,把学生从企业的外围推近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上。实施学业促进行动,要加强学生的适岗教育、纪律教育和企业文化认同教育,替企业保守商业秘密,积极宣传企业形象、推广企业产品、共建组织文化,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实施学业促进行动可以保障学生培养效果,维护学生权益实施学业促进行动,全面推进工学结合的深入发展,可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深入到生产车间,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企业改善合作态度、工学条件和业务指导,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提升职业素质,完成工学目标,身心安全、报酬取得等权益得到保障。
实施学业促进行动、实现工学互动提升的实践意义工学结合的实质意义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促进理论的升华。由于学生的心智结构还不具备完善的系统性,往往会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因此,实施学业促进行动,就是要促成学生把课堂理论与工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效用规律,把技能稳固与心智开放结合起来。有了科学的学业指导与促进,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不再是机械地完成作业,而是用心体验,用脑思考。这种理论思维开放的容构性,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深入学习。
实施学业促进的行动体系
(一)工学前期的学业促进行动
建立校企协调机制学校与企业的工学结合应有不同层级的协调机制。在战略层面上,应确立双方共同的长远利益目标,制定校企合作的长期规划,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策略层面,应签订常规合作协议,组建半工半读领导、协调组织,明确双方在工学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在措施层面,应以促进学生的学业为中心,具体协调好岗位调配、师徒关系、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关系。
制定工学培养方案工学培养方案是学校与企业根据企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的。该方案应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实践模式转变。在方案中,应当采取灵活分段的方式安排好工学的时间、内容和方法,把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提升实训教师素质实训教师直接面向工学一线,与企业方共同合作,具体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形势下,实训教师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面对市场的观察、反思与应变能力,不断改善实训工作,使工学实践能敏锐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应具有与企业协调、沟通、谈判的能力,既尊重企业的经济与文化利益,也要维护学生的工学权益与身心利益。
开展适岗预备教育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工学实践,是从课堂过渡到车间,从课堂学习切换到企业生产劳动。为了使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学业顺利开展,减少不必要的挫折感,必须加强岗前预备的教育工作。开展适岗预备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职业角色教育。教育学生善于积极转换角色,具备面对新环境的角色适应能力,做好承担责任、独立面对的准备,克服不愿长大的异常心理。(2)企业知识解读。包括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管理模式、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企业文化及岗位要求等。(3)职业愿景描述。以毕业生通过工学实践开始走上成功之路的案例,加强青年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情感动员,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具备积极面对学业困难的勇气。
(二)工学期间的学业促进行动
协商共促在工学结合实践中,校企双方合作的协议、制度是管理的基础,许多事务需要双方共同协商,甚至是双方一起在生产车间里决定的。与企业方面的相互沟通协商,不仅能向企业方介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能力倾向,也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业进展,有利于学生岗位的合理调整、流动,有利于实施或改善学业促进措施,使学生的工学实践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必须改变“怕麻烦对方”的想法,因为这种担心的结果反而会给企业方一种热情不高、关心不足的印象,也会影响到对方行动的积极性。
问题标签由于学生是顶岗实习,实训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少,接触时间较短,这就对教师的实习指导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这种情形下,既要对学生的学业有所促进,又不能干扰学生的正常作业与企业的正常生产,问题标签法应该是一种具有适用性和实效性的常规方法。这种方法是综合考虑到学业的总体要求、学业进展状况与学生个体状况,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指明学生努力探索和训练的方向,同时收集、解答学生的问题。学生接受了教师的问题标签,便会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或努力钻研,或主动询问,或合作探究,从而使学生主动扩大学习领域,增加技能学习的广度、深度,突破学习的“高原反应”期。
冲突管理学生处在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进入企业后,学生很容易形成与指导师傅、企业员工、顾客、企业领导层甚至学生群体内部的人际冲突,与企业工作要求不匹配的能力冲突以及因其他事由产生的内心冲突。这些冲突有些是潜隐的,有些是以剧烈的形式外显的,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业,甚至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如犯罪及人身安全问题等。因此,学校对工学结合中的冲突管理就显得很重要。关键不是在冲突发生之后的应激反应速度,而是制定科学的冲突防范管理机制及实施措施的力度,早发现,早化解。应采取个案追踪、同伴友谊、心理辅导、集体关怀等方法,使矛盾冲突化解于无形中,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合理贡献鼓励学生的合理贡献,就是本着校企互惠互利的原则,从校企关系的和谐中使学生的学业收益最大化。学生的合理贡献主要有合理化建议、志愿活动、文艺演出、企业宣传以及业务支援等。学生对企业的贡献,是学生主动改善与企业及师傅的被动依附关系的努力,增强双方的互信及彼此的依存度,使学生更深入地融入到企业的业务运营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促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与合作精神。
工学手册编写学校应针对不同的工种编制不同标准的工学手册。工学手册应体现工学的目标性与过程性,明确学生的工学任务与能力分解事项。学生通过定期填写工学手册,能够反观自己每日任务的完成情况,肯定成就、经验和长处,反思教训。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调整心态,从细处着手改善工作方法,也有利于实训教师对学生工学状况的了解、检查与评估。
数据与案例统计工学数据与案例统计从工学前期就应开始,一直到工学期间、期后,甚至延续到学生的就业期。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为学校建立工学数据库,方便检索,提取信息,总结规律,科学利用,指导以后的实训工作,科学调整工学方案。这个数据库包括学生技能入岗前的操作成绩、工学期间成绩、毕业生就业率、评价量表等指标,以及学生状况、反馈意见、企业建议、失败个案、实习标兵、毕业生风采等案例。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工学信息的采集统计制度,全局统筹,定人员、定制度、定资源、定方法,深入工学一线,做好数据及案例的记载、审查与入库。
学业促进行动评价体系
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学业促进行动的评价是对工学期间的绩效进行评估,对工学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学校要树立工学质量意识与全面质量管理观念,建立工学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制定全面的、可操作的工学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形成工学质量分析、评价与反馈制度。
按照评估对象,学业促进行动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三类。
(一)企业工学环境评估
这项评估主要是评估企业在多大程度上适合学生的工学活动。可以根据以下指标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等级评估,作为选择、进入、续约与退出企业的决策依据。
合作意愿主要是衡量企业领导层对工学的认可程度,评估企业以往的工学结合经验及情况,了解企业是否愿意建立长期的协议合作关系等。
安全环境主要是考虑企业的生产条件、安全保障是否达到学生工学的安全标准,能否保障学生的尊严及身心安全,是否出现过度使用学生、强迫学生劳动及侵占学生利益等情况。
组织支持主要是确认企业管理层对工学的认可与支持程度,是否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及制度落实工学,是否有企业实权管理者负责工学工作的接洽、协调。
员工文化主要是评估企业人际环境对学生工学的宽容程度,企业员工对学生是悦纳融洽、热心引导,还是存在排斥、拒绝合作的倾向。
师傅辅导主要是评价师傅对学生传授技艺的程度,考察师傅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专业技术上获得的水平认可度,评估师傅在技术传授过程中的奉献精神,在传授方法上的灵活性以及学生习得成就的大小。
(二)实训部门指导能力与实效评估
这项评价主要用于评估学校实训组织的运作以及工学培训结果是否达到既定目标。评估小组对照工学计划与工学方案,通过查询工学情况记载、实地走访及企业与学生的反馈,验收实训教师小组在改善工学状况与学业促进效果方面的努力和绩效。
人力资源主要是对实训部门的实训教师培训提升、人员选任、权责分配等方面规划发展的评价。
方案优劣主要是对周期性的工学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完备性及适应性等方面的评价。
计划调控主要是对工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控制以及变更方面进行合理性评价。
与企业合作主要是对实训部门与企业合作的紧密程度以及推动学业促进的实效性进行评价。
应激能力主要是对实训部门在出现紧急事态时的紧急处理、止损救济能力进行评价。
目标达成主要是对与预设目标相比的工学实效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三)学生学业提升效果评估
这项评价是学业促进评价体系的中心,能直观、全面地反映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为求科学、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工学效果,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以多元的评价主体、多种角度、多样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业促进效果展开评价。评价的主体有企业评价、学校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方法需要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期前期中评价与期后评价相结合。为了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工学促进的建设性作用。在学生工学的过程中,实训教师通过经常性的测评,可以诊断性地调节、改进学生的工学活动。学业提升评价体系应从四个方面评估学生学业的提升效果:专业技能、职业意识、人际沟通与自我管理,这四个方面又可以具体细分为很多评估小项。
自我管理主要是评估个体在组织纪律、道德规范、心理调节等自我约束方面的表现。
专业技能其中的“顶岗技能定位”,主要是评估学生在具体岗位上学习的技能在职业需求中覆盖范围的大小、地位的高低以及是否为职业需求的关键技能。同时应鼓励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中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在评价小项“业务合理化建议”和“技能改善与创新”中应得到体现。
职业意识职业意识对于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施展专业技能,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树立职业意识需要学生具备认同感、责任心、适应性以及合作与竞争的观念。
人际沟通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具备了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能否因此产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2]温从雷,王晓瑜.芬兰学徒制培训基本特征和质量管理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0).
[3]聂劲松,白鸿辉.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合理内核与改革实施[J].职教通讯,2006,(5).
[4]向才毅.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06,(9).
作者简介:
程智谋,杭州人民职业学校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业促进;评价
建立与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是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半工半读这种学习制度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迥异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制度,而要保障工学结合的学业成效,就必须构建适应工学结合内在规律与本质要求的学业促进体制,实施学业促进行动。
学业促进行动的涵义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目标,与企业的管理层、技术层合作,充分挖掘与利用制度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共同促进学生融入企业业务流程中,高效掌握职业关键技能,培养职业意识,以系统提升学生工学结合期间的业务水平为核心内容而实施的行动措施。实施学业促进行动并不忽视企业的利益诉求,而是为了寻求双方、甚至多方的利益结合点,建立起更紧密、更广泛的联系。
工学互动中学业促进的现状
目前,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业促进行动总的特征是处于起步、探索的实施阶段,行动能力偏弱。
制度层面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是一种组织化、系统化的社会行为,需要给予制度、法律上的保障。工学结合虽然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在实践中,半工半读还只是处于部分院校试点的阶段,还缺乏保障学业促进的统筹、协调的制度环境。学校进入企业如何实现教育协调与教学指导的权利,企业应如何分担、履行工学结合中的责任义务以及双方的权益维护、矛盾仲裁等,都缺乏明确的制度性安排。
学校方面受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决定,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远没有形成平等意义上的契约关系,学校往往处于上门求助、利益妥协的一方,缺乏谈判的话语权。为了获取企业的支持,学校往往在岗位安排、学生管理与学业指导上作出退让,甚至放弃、牺牲学生必要的利益。学生被送进企业的大门,学校实训教师只是在车间门口点一点人头,学业促进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个别学校的学生甚至沦为企业廉价的劳动力。
企业方面受成本利润核算的影响,许多企业对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往往并不热心,校企双赢的案例为数不多。企业的组织运营、工序流程都是经过精准设计的,适人定岗。学生的入岗参与,势必对企业的正常运作造成干扰,增大了企业的生产差错率;企业对学生的学业辅导,也分散了技术员工的精力,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特别是技术型、销售型与贸易型企业,往往涉及许多商业秘密,企业出于保护的本能,也阻止学生进入业务流程,学生也就难以学有所成。因此,在企业社会责任心不强,缺少税收等优惠政策激励的状况下,企业对工学结合的学业促进是持消极态度的。
在工学结合中实施学业促进行动的重要性
实施学业促进行动是学校积极进取、寻求协商共赢的重大举措在当前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发展的现状下,一方面期待国家对工学制度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面对工学结合的不利形势和窘境,学校应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应对阻滞,打破僵局,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寻求工学结合的突破和出路,寻求校企双方的融合与互信,把学生从企业的外围推近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上。实施学业促进行动,要加强学生的适岗教育、纪律教育和企业文化认同教育,替企业保守商业秘密,积极宣传企业形象、推广企业产品、共建组织文化,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实施学业促进行动可以保障学生培养效果,维护学生权益实施学业促进行动,全面推进工学结合的深入发展,可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深入到生产车间,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企业改善合作态度、工学条件和业务指导,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提升职业素质,完成工学目标,身心安全、报酬取得等权益得到保障。
实施学业促进行动、实现工学互动提升的实践意义工学结合的实质意义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促进理论的升华。由于学生的心智结构还不具备完善的系统性,往往会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因此,实施学业促进行动,就是要促成学生把课堂理论与工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效用规律,把技能稳固与心智开放结合起来。有了科学的学业指导与促进,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不再是机械地完成作业,而是用心体验,用脑思考。这种理论思维开放的容构性,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深入学习。
实施学业促进的行动体系
(一)工学前期的学业促进行动
建立校企协调机制学校与企业的工学结合应有不同层级的协调机制。在战略层面上,应确立双方共同的长远利益目标,制定校企合作的长期规划,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策略层面,应签订常规合作协议,组建半工半读领导、协调组织,明确双方在工学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在措施层面,应以促进学生的学业为中心,具体协调好岗位调配、师徒关系、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关系。
制定工学培养方案工学培养方案是学校与企业根据企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的。该方案应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实践模式转变。在方案中,应当采取灵活分段的方式安排好工学的时间、内容和方法,把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提升实训教师素质实训教师直接面向工学一线,与企业方共同合作,具体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形势下,实训教师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面对市场的观察、反思与应变能力,不断改善实训工作,使工学实践能敏锐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应具有与企业协调、沟通、谈判的能力,既尊重企业的经济与文化利益,也要维护学生的工学权益与身心利益。
开展适岗预备教育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工学实践,是从课堂过渡到车间,从课堂学习切换到企业生产劳动。为了使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学业顺利开展,减少不必要的挫折感,必须加强岗前预备的教育工作。开展适岗预备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职业角色教育。教育学生善于积极转换角色,具备面对新环境的角色适应能力,做好承担责任、独立面对的准备,克服不愿长大的异常心理。(2)企业知识解读。包括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管理模式、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企业文化及岗位要求等。(3)职业愿景描述。以毕业生通过工学实践开始走上成功之路的案例,加强青年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情感动员,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具备积极面对学业困难的勇气。
(二)工学期间的学业促进行动
协商共促在工学结合实践中,校企双方合作的协议、制度是管理的基础,许多事务需要双方共同协商,甚至是双方一起在生产车间里决定的。与企业方面的相互沟通协商,不仅能向企业方介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能力倾向,也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业进展,有利于学生岗位的合理调整、流动,有利于实施或改善学业促进措施,使学生的工学实践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必须改变“怕麻烦对方”的想法,因为这种担心的结果反而会给企业方一种热情不高、关心不足的印象,也会影响到对方行动的积极性。
问题标签由于学生是顶岗实习,实训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少,接触时间较短,这就对教师的实习指导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这种情形下,既要对学生的学业有所促进,又不能干扰学生的正常作业与企业的正常生产,问题标签法应该是一种具有适用性和实效性的常规方法。这种方法是综合考虑到学业的总体要求、学业进展状况与学生个体状况,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指明学生努力探索和训练的方向,同时收集、解答学生的问题。学生接受了教师的问题标签,便会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或努力钻研,或主动询问,或合作探究,从而使学生主动扩大学习领域,增加技能学习的广度、深度,突破学习的“高原反应”期。
冲突管理学生处在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进入企业后,学生很容易形成与指导师傅、企业员工、顾客、企业领导层甚至学生群体内部的人际冲突,与企业工作要求不匹配的能力冲突以及因其他事由产生的内心冲突。这些冲突有些是潜隐的,有些是以剧烈的形式外显的,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业,甚至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如犯罪及人身安全问题等。因此,学校对工学结合中的冲突管理就显得很重要。关键不是在冲突发生之后的应激反应速度,而是制定科学的冲突防范管理机制及实施措施的力度,早发现,早化解。应采取个案追踪、同伴友谊、心理辅导、集体关怀等方法,使矛盾冲突化解于无形中,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合理贡献鼓励学生的合理贡献,就是本着校企互惠互利的原则,从校企关系的和谐中使学生的学业收益最大化。学生的合理贡献主要有合理化建议、志愿活动、文艺演出、企业宣传以及业务支援等。学生对企业的贡献,是学生主动改善与企业及师傅的被动依附关系的努力,增强双方的互信及彼此的依存度,使学生更深入地融入到企业的业务运营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促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与合作精神。
工学手册编写学校应针对不同的工种编制不同标准的工学手册。工学手册应体现工学的目标性与过程性,明确学生的工学任务与能力分解事项。学生通过定期填写工学手册,能够反观自己每日任务的完成情况,肯定成就、经验和长处,反思教训。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调整心态,从细处着手改善工作方法,也有利于实训教师对学生工学状况的了解、检查与评估。
数据与案例统计工学数据与案例统计从工学前期就应开始,一直到工学期间、期后,甚至延续到学生的就业期。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为学校建立工学数据库,方便检索,提取信息,总结规律,科学利用,指导以后的实训工作,科学调整工学方案。这个数据库包括学生技能入岗前的操作成绩、工学期间成绩、毕业生就业率、评价量表等指标,以及学生状况、反馈意见、企业建议、失败个案、实习标兵、毕业生风采等案例。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工学信息的采集统计制度,全局统筹,定人员、定制度、定资源、定方法,深入工学一线,做好数据及案例的记载、审查与入库。
学业促进行动评价体系
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学业促进行动的评价是对工学期间的绩效进行评估,对工学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学校要树立工学质量意识与全面质量管理观念,建立工学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制定全面的、可操作的工学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形成工学质量分析、评价与反馈制度。
按照评估对象,学业促进行动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三类。
(一)企业工学环境评估
这项评估主要是评估企业在多大程度上适合学生的工学活动。可以根据以下指标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等级评估,作为选择、进入、续约与退出企业的决策依据。
合作意愿主要是衡量企业领导层对工学的认可程度,评估企业以往的工学结合经验及情况,了解企业是否愿意建立长期的协议合作关系等。
安全环境主要是考虑企业的生产条件、安全保障是否达到学生工学的安全标准,能否保障学生的尊严及身心安全,是否出现过度使用学生、强迫学生劳动及侵占学生利益等情况。
组织支持主要是确认企业管理层对工学的认可与支持程度,是否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及制度落实工学,是否有企业实权管理者负责工学工作的接洽、协调。
员工文化主要是评估企业人际环境对学生工学的宽容程度,企业员工对学生是悦纳融洽、热心引导,还是存在排斥、拒绝合作的倾向。
师傅辅导主要是评价师傅对学生传授技艺的程度,考察师傅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专业技术上获得的水平认可度,评估师傅在技术传授过程中的奉献精神,在传授方法上的灵活性以及学生习得成就的大小。
(二)实训部门指导能力与实效评估
这项评价主要用于评估学校实训组织的运作以及工学培训结果是否达到既定目标。评估小组对照工学计划与工学方案,通过查询工学情况记载、实地走访及企业与学生的反馈,验收实训教师小组在改善工学状况与学业促进效果方面的努力和绩效。
人力资源主要是对实训部门的实训教师培训提升、人员选任、权责分配等方面规划发展的评价。
方案优劣主要是对周期性的工学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完备性及适应性等方面的评价。
计划调控主要是对工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控制以及变更方面进行合理性评价。
与企业合作主要是对实训部门与企业合作的紧密程度以及推动学业促进的实效性进行评价。
应激能力主要是对实训部门在出现紧急事态时的紧急处理、止损救济能力进行评价。
目标达成主要是对与预设目标相比的工学实效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三)学生学业提升效果评估
这项评价是学业促进评价体系的中心,能直观、全面地反映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为求科学、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工学效果,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以多元的评价主体、多种角度、多样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业促进效果展开评价。评价的主体有企业评价、学校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方法需要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期前期中评价与期后评价相结合。为了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工学促进的建设性作用。在学生工学的过程中,实训教师通过经常性的测评,可以诊断性地调节、改进学生的工学活动。学业提升评价体系应从四个方面评估学生学业的提升效果:专业技能、职业意识、人际沟通与自我管理,这四个方面又可以具体细分为很多评估小项。
自我管理主要是评估个体在组织纪律、道德规范、心理调节等自我约束方面的表现。
专业技能其中的“顶岗技能定位”,主要是评估学生在具体岗位上学习的技能在职业需求中覆盖范围的大小、地位的高低以及是否为职业需求的关键技能。同时应鼓励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中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在评价小项“业务合理化建议”和“技能改善与创新”中应得到体现。
职业意识职业意识对于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施展专业技能,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树立职业意识需要学生具备认同感、责任心、适应性以及合作与竞争的观念。
人际沟通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具备了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能否因此产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2]温从雷,王晓瑜.芬兰学徒制培训基本特征和质量管理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0).
[3]聂劲松,白鸿辉.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合理内核与改革实施[J].职教通讯,2006,(5).
[4]向才毅.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06,(9).
作者简介:
程智谋,杭州人民职业学校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