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衣壮山头,我看见了五彩斑澜的“黑”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jiao2008z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西南部的大山深处,有块曾与世隔绝的神秘之地,隐居着一支独特的壮族分支——黑衣壮。嶙峋的石山、缺水的土地、黑色的衣服、奇特的银饰、嘹亮的歌声……未曾探访过那坡黑衣壮的人们,总是对其加以各种想象。几百年来,黑衣壮绝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在那片隐秘之地繁衍生息。如今,黑衣壮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外界对于“黑衣壮”的认识,也不再只是“黑衣”,还有他们五彩斑斓的壮族文化的精神内核。
  跨千山蹚万水,只为一方净土
  两年前的那坡之行,于理,给我们的项目找寻答案;于情,让在平原上迷失方向的壮乡之子的我,再一次回归大山的拥抱。来到那坡县之后,我们在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聂主任的带领下,前往吞力屯。一路上,聂主任向我们介绍了黑衣壮的一些基本情况。
  刚到吞力屯时,先看到的是村口一棵大榕树,这是壮乡农村常见的,树干上挂着一块牛头骨,赋予了村落古老而又神秘的牛神崇拜。走进村子,大大小小的石缸在每一栋干栏前面随处可见,有一口最大的石缸就立在村口的大榕树旁的小广场上。这让我们感到疑惑,缸中的水已经干涸,缸的内壁上满是黑色。聂主任看到我们围着这口石缸,笑着走过来说,你们闻闻缸里有什么香气?我便轻轻地闻了闻,草的清香中混合着一股与板蓝根相似的气息。原来这就是黑衣壮“黑衣”的出处。
  夏季正是黑衣壮族人制作属于他们的传统服饰的时节。用自己种的棉花制成土布,然后在这口盛满蓝靛染液的石缸中浸泡,一块白布被蓝色染料反复地浸染晾晒30次以上,藍色不断地叠加,直到变成黑色,最后手工缝制成衣。黑衣壮族人坚信,黑色的衣服能带给他们祝福。
  在黑衣壮族人口口相传的故事里,有着“黑衣”来源的传说。相传在明代的时候,黑衣壮的先民遭受外人入侵,首领侬老发领兵抵抗不幸受伤,摔倒在树林里,他取下一把野生蓝靛叶敷在伤口上,伤口很快就愈合了。在那之后,黑衣壮就把蓝靛草当做吉祥的代表,并用作衣服的染料,祈愿祝福黑衣壮的世世代代。
  在那次采风调查过程中,我们常看见几位大妈围坐在一起,细心缝制着新衣,并向我们热心地介绍手工缝制的流程。“在做衣服呀,给孙子哩,做新的一身衣服,我孙子下个月就六周岁了,希望祖先能保佑他。”其中一位阿妈边缝制边跟我们说,脸上充满喜悦,认真的目光中带着希望。
  “跨千山蹚万水,只为一方净土”,是黑衣壮这个族群迁徙和发展的精炼总结。在自然的艰难险阻面前,黑衣壮的先民们并没有退缩,吃苦耐劳的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与天斗,同地争,和人搏,繁衍生息,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乐园,铸造了黑铁一般的魂魄,黑衣壮的黑,就是他们最鲜明的生命色彩。
  神韵“尼的呀”,此情可平山
  2001年《神秘的那坡》民族风情摄影展开幕式上,55名黑衣壮合唱团成员亮开歌喉,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独特的服饰把观众深深地吸引住了。就这样,黑衣壮神秘的面纱第一次被揭开了。
  黑衣壮民歌称作“过山腔”,可由一人独唱,也可男女合唱,又因歌词中多有“尼的呀”(那坡壮语“好呀”之意)而得称“尼的呀”。2006年,那坡壮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与那坡县相邻的德保人,我初次到那坡,在不经意之间听到黑衣壮民歌,感受到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壮族民歌那种缠绵柔情、婉转动人的声音,是格调豪迈、淳朴厚重、粗犷沉稳的生命之力。
  “打咧鱼/月咧正/本哩美/把结咧哎郎啊……”当我们在那坡县文化馆如期见到那坡民歌传承人罗景超老师时,罗老师便一展歌喉,向我们展示了黑衣壮传统民歌《黑山魂》。在那豪迈有力、顿挫有感的歌曲中,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那坡民歌的名字叫做“过山腔”。一个黑衣壮青年男子,在山腰间遇见一位正在劳作的姑娘,姑娘弯着腰播种,时不时抬起头望着远方,迎着阳光露出微笑,又似乎想起了什么,眉头微皱……美丽姑娘的一颦一蹙,让这位男子深深地爱上了。于是男子便以黑衣壮求婚的方式,带着从遥远河边打来的鱼,在美好的月圆之夜,到姑娘所住的村前山头上,向心仪的姑娘唱出自己的心声。
  那歌声中浓烈的爱意仿佛穿越了千年耸立的万山,向自己的最爱表达着心中的赤诚之意。万山之巅上,千百年来,壮家人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独特的情感话语,在一首首山歌中,传颂着古老的故事,诉说着对爱人、对大山、对生活的热情。
  在罗老师的引荐下,我们前往德康村寻找一位当地“歌王”——那坡民间艺术家岑恩隆老先生。70多岁的岑老先生精神矍铄,拿出自己正在整理的山歌手写本,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关于黑衣壮山歌的整理和保护情况。
  区别于其他的卷本,一本《正月山歌专用本》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岑老先生深深叹息了一声,说道:“这是专门收录黑衣壮山歌其中一种即将要消逝的形式——组歌。”岑老先生回忆起小时候跟父亲走亲戚的经历。那时候,没有大路,需翻越几座山头才能到,走亲戚不是像现在能白天去晚上回,而是在亲戚家住上几天。当夜幕降临,亲戚好友聚在一起,便是唱山歌,一连几个晚上,唱的歌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这给岑老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地吸引了幼年时的他,从此山歌成了他最大的兴趣。
  “然而,现在交通便利,手机也很好用了,年轻人也有喜欢唱山歌的,就是在微信群里面你一句我一句这样子,老人也老了,组歌就很少有人唱了……我现在只想做的就是尽快把《正月山歌》系列整理出来。”岑老先生沉重地呼了一口烟跟我们说道。也许,这种山歌形式也会如同这烟气一样,跨越了山巅,最终还是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只不过有些呛得人想要流泪。
  永恒的仪式,记忆的传承
  在壮家子弟心中,有一样是我们最看重的,那就是祖先。在我们前往的另一个村落——弄文屯,依旧保留着黑衣壮最完整的祭祀祖先的仪式,仪式的主持人,叫做师公。与纳西族的“东巴”、彝族的“毕摩”一样,壮族的师公是壮族原始文化的传承者。在弄文屯,我们幸运地见到师公农叔。
  原先按照家乡的习俗,对于师公和麽教,我们平常人基本是不会有机会去了解的。但是一见到农叔,他就十分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关于师公和他的经历。从青年时代便开始拜师的农叔,三十几岁就已经从师父那里接过衣钵开始承接各种法事,到现在已经带出了一个成熟的班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师公。在黑衣壮的祭祀仪式中,最繁重的是祭祖和白事,需要的人手和时间最多最久,有的甚至是5个人要开7天的法事,为的是让逝去的祖先能够顺利成仙以保佑子孙后代。
  “在2000年到2005年左右,每到节日,好多游客会来观看祭祀仪式。我们还迎来了很多考察队,村公所那里还设立了一个研究站,那是我们队伍最壮大的时候,现在很多的节目也是那时候改编定型下来的。”农叔拿出几本相册集,一一翻开,向我们介绍着传统的《黑枪舞》《祝寿舞》《莫将舞》,“可是后来说是要打造景区,我们村就没在规划范围中,收入跟不上,班子的人陆陆续续出去找工作,过年前后才回来,现在也只有在那时候才能上演这些节目,借助节日,给村子里祈福。”
  相册的最后有一张老旧的黑白照和一张崭新的照片放在一起,年轻的农叔与一位穿着道袍的老先生在黑白照里脸上洋溢着笑容。新的照片里,农叔穿上了那身道袍,与搭班的成员一起微笑着,带着坚定的目光。
  夜色降临,坐上离开弄文屯的车,回头望去,我似乎看见了人们在榕树下点起火堆,穿着黑衣服,跳着《黑枪舞》,唱着《黑山魂》,将对祖先的尊敬、对大山的感恩、对生活的热爱,化作一团耀眼的黑火,绽放在这茫茫的黑夜中。
其他文献
Wanda Moments is a high-end midscale hotel dedicated to quality design and enhanced experience for the ultimate comfort of those traveling on business. This hotel is located near many of Ningbo's attr
期刊
柳州,一个被誉为中华石都的城市,在机械的轰鸣声外,有着与“桂林山水甲天下”同根同源的喀斯特地貌,沧海桑田造就的险山怪石间,血脉柳江穿城而过,赋予了柳州“拔地奇峰画卷开”的山水特色,也凿刻出了柳州独有的赏石文化。  “17年的时候,有个姓杨的小伙子跟我拿了一批毛料,其中一块八百元的石头,皮革很糙,但一刀下去,切出了六万元的翡翠。”柳柴赏石文化产业园的黄老板说,赌石只是柳州赏石文化的冰山一角,类似的故
期刊
“溪峒……当春日载阳,男女互歌谓之浪花歌,又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抛绣笼。绣笼者,彩球也。回旋舞蹈,歌意相洽,即投之报之,反而约聘。”  ——清《庆远府志·诸蛮》  “听老阿妈说,绣球里装满了爱情,我也说不清爱情是什么东西,但这颗绣球给我带来了收入,带来了美满的家庭。”第一次走进靖西旧州古镇,坐在家门口的板凳上的黄家姑娘一边笑着一边绣着绣片对我们说下了这一句话。  这是一个与“爱情”相关的产业。 
期刊
相比起槟城,怡保的名气似乎显得逊色一些。但其风华其实有着更浓重的底色。早年的怡保无疑是一座工业之城,因采锡矿致富,被称为锡都。这座褪色过时的南洋老城,曾经登上《孤独星球》全球十大最佳旅行地之一。  浓厚的年代感使其成为一系列电影里的取景地,李安导演的《色·戒》里,它是20世纪40年代战时香港的取景地;周润发主演的《安娜与国王》里那座古堡也真实地在这里存在着;在《湄公河行动》里惊艳出场的高山茶园,以
期刊
“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  夜幕降临,漓江之上,清脆婉转的壮族山歌仿佛天籁之音从十二峰处悠悠响起,打破了桂林阳朔寂静的夜晚。  只见漓江之上,一叶小舟浮于江面,一身质朴钗裙的少女立于舟之上,唱着刘三姐的歌,歌声如潺潺漓江水,清脆悠扬,直击人心。漓江渔船、点点灯火,身着蓑衣的渔夫借着灯火,以桨击水,穿流而过,身侧静静等待的鸬鹚望着鱼群伺机而动。  一叶竹排,渔夫
期刊
青山,白云,绿水,红荔,这是我踏入钦州灵山的第一感受。青天白云之下,满山头的荔枝树几乎要被红荔压弯了腰,犹如一张墨绿的画布,泼洒了浓烈的红墨,星星点点,缀在盈盈绿水间。  荔枝红了的季节,也正逢端午前后。这个时节来灵山,除了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还可以尝到粽香四溢的大粽。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灵山人  七月的灵山,格外地闷热。灵山盛产荔枝,乃中国荔枝之乡,夏日的午后,荔枝便成为灵山人最佳消暑圣
期刊
在钦州,随意的拐角,便能偶遇一家典雅别致的坭兴陶小店,步入其间,店面不大,陶器整齐摆放,琳琅满目,在微黄的灯光下熠熠生辉。小店深处,竟有一隔间,半成品泥坯堆积如山,约摸十八九岁模样的少年在台灯微弱的灯光下,以刀代笔,一笔一划,一勾一勒,细细雕刻手中的陶坯。飞鸟、白莲、水波栩栩如生,似乎要在指尖一跃而出,沉寂多时的陶坯被赋予灵动的生命,仿佛在一分一秒雕琢的时间里苏醒。  从泥路走来的  千年坭兴陶 
期刊
2004年,世界首部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的爆红,为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东南亚国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讲述属于他们的灿烂文明和光阴故事,于是,有了后来的《又见马六甲》《会安记忆》和《吴哥的微笑》……在声色光影间寻回千百年前曾经失落的记忆。  如果有幸到马来西亚马六甲、越南会安、柬埔寨吴哥窟,就去赴一场视觉盛宴吧,在迷离的光影间,以朝圣者的姿态感受千百年前曾灿如星河的人类文明。  穿梭六百年
期刊
马来西亚沙巴州首府亚庇,位于婆罗洲岛西北部,依山傍海,气候温润,四季如春,风景如画,有“花园城市”之美誉,是马来西亚的著名旅游城市,每年前来观光、度假的世界各地宾客络绎不绝。  满城蓊郁的“浪漫胜地”  亚庇是一座5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规模不大,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这里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清澈见底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美丽的珊瑚、繁茂的植物,到处是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致,尤其那随处可见的红花绿草,高高挺
期刊
Liuzhou, also known as the Dragon City or the Pot City, is one of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and also an important industrial ci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bundant in cultura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