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政党永保青春的法宝!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如何挖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教育之首在。为了让孩子心中,早些种下科学的种子,让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得到释放,让创新从孩子们开始,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好奇心是生而为人的天性,是焕发生命的原始动力。它可以驱使人去发现、去探索,然而学校教育、家庭教务、社会教育,这些都在影响着好奇心的命运。
【关键词】小学生;创新;乡村;教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如何挖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教育之首在。为了让孩子心中,早些种下科学的种子,让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得到释放,让创新从孩子们开始,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好奇心是生而为人的天性,是焕发生命的原始动力。它可以驱使人去发现、去探索,然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些都在影响着好奇心的命运。
一、乡村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现状
在乡村的教育中,由于经济基础差,家长的创新意识淡薄,不对孩子予以引导,也不给予孩子参加例如机器人、航模等培养创新能力的培训机会。小学生自身对一些新生事物知道的较少,感受高科技带来的方便较浅,他们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局限于学校科学课程的开设。导致学生科技知识欠缺、科技意识淡薄、创新氛围不浓、自信心不够,往往仅局限于语数外书本知识,创新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词语。
在诸多研究创新的专著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一个人年少时的成长历程与创新紧密相关,这是创新基因的培育与张扬的过程。”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办于1979年,是一项具有30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1979年作为一个1988年出生的人,相对于1979年创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的孩童时代就应该能接触到它,现实是我的孩童时代完全被语数外读写背满满的充斥了,造就了现在一个只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干实事的小学老师,毫无创新思路而言。1979年?作为一名2010年走上工作岗位,并被招聘为“专职”科学老师而言,理论上走上岗位的第一时间就应该接触到它,而我却教了五年的小学数学,直到今年年初,第一次听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我只能做一个毫无创新的教书匠,而我这个教书匠引导了我的学生们经历着和我一样的成长历程,也正是像我一样的教书匠遏制了学生们创新基因的培育与张扬。
二、乡村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1.学生的自信
我们的任务之一是建立学生们的自信心,如果他们有了信心,他们就可以冒险,有时候他们会失败,但是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再起来。科学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是我们的好奇心促使我们在不断的探索。爱因斯坦1000次试验后发明了电灯,有了信心人的热情才能没有丝毫减少并再次尝试。
现实生活中,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形成思维定式有助于快速准确地完成测试,却往往容易固化我们的逻辑,不拘一格的人才看得到更多的可能,独树一帜才有机会破旧立新。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当中,语文、数学、英语甚至是科学都离不开标准答案。个性张扬的学生反而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一次次的因为不遵守既定的规则而被批评,已变得体无完肤,不知对与错,更何谈自信而言。
如何与众不同,如何不拘一格,如何具有批判和发散性的思维,又如何去创新,社会发展驱动了基础教育的几次变革,对教育的疑问、质疑和批判,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几乎都会遇到,如今面对创新的诉求,基础教育他应该如何做,才能发现和激发孩子内在的潜力呢?
2.丰富的课程
回顾过去几百年,教育是如何运作的,大部分都是孩子坐在教室里,由老师来讲课,他们都试图在同样的时间里,学习同样的内容,不会因为他们学习的速度和方式或者他们的兴趣所在进行调整。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在我们今天的学校它实际上还是产生于工业化时代,这种运作的形式,大班级的授课制,它实际上对于很多的孩子是一种趋同化的教育,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我们要强化这种趋同式的重复的训练,那么对于发展孩子多样化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是不利的。”而要创新的话,我们就一定要有一种发散性思维,一定要有一种批评性思维,因为任何事情只有你认为它不是天经地义的,你认为它是可以逆转的,你认为它是可以改变的,那么你才会去改变它、创造它、升华它。
教育曾经成就了人,给人以知识和力量,但教育的模式一旦确定之后也固化了人,束缚了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是怎么让它发扬起来,而且给它更多的机会,使他的好奇心变成一种求知欲。
孩子是水,可能会因为容器改变形状,如果你逼他们改变他们的习惯,或者把规则定得他别严格,你就会破坏了这个容器,水就会晒出来,造成麻烦,探求未知,满足好奇,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每个孩子阅读世界的方式和角度各有不同,只有释放和引导,而不是限制孩子的天性,才能保持他们继续好奇、继续提问、继续想象的意愿。
【关键词】小学生;创新;乡村;教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如何挖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教育之首在。为了让孩子心中,早些种下科学的种子,让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得到释放,让创新从孩子们开始,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好奇心是生而为人的天性,是焕发生命的原始动力。它可以驱使人去发现、去探索,然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些都在影响着好奇心的命运。
一、乡村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现状
在乡村的教育中,由于经济基础差,家长的创新意识淡薄,不对孩子予以引导,也不给予孩子参加例如机器人、航模等培养创新能力的培训机会。小学生自身对一些新生事物知道的较少,感受高科技带来的方便较浅,他们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局限于学校科学课程的开设。导致学生科技知识欠缺、科技意识淡薄、创新氛围不浓、自信心不够,往往仅局限于语数外书本知识,创新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词语。
在诸多研究创新的专著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一个人年少时的成长历程与创新紧密相关,这是创新基因的培育与张扬的过程。”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办于1979年,是一项具有30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1979年作为一个1988年出生的人,相对于1979年创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的孩童时代就应该能接触到它,现实是我的孩童时代完全被语数外读写背满满的充斥了,造就了现在一个只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干实事的小学老师,毫无创新思路而言。1979年?作为一名2010年走上工作岗位,并被招聘为“专职”科学老师而言,理论上走上岗位的第一时间就应该接触到它,而我却教了五年的小学数学,直到今年年初,第一次听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我只能做一个毫无创新的教书匠,而我这个教书匠引导了我的学生们经历着和我一样的成长历程,也正是像我一样的教书匠遏制了学生们创新基因的培育与张扬。
二、乡村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1.学生的自信
我们的任务之一是建立学生们的自信心,如果他们有了信心,他们就可以冒险,有时候他们会失败,但是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再起来。科学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是我们的好奇心促使我们在不断的探索。爱因斯坦1000次试验后发明了电灯,有了信心人的热情才能没有丝毫减少并再次尝试。
现实生活中,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形成思维定式有助于快速准确地完成测试,却往往容易固化我们的逻辑,不拘一格的人才看得到更多的可能,独树一帜才有机会破旧立新。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当中,语文、数学、英语甚至是科学都离不开标准答案。个性张扬的学生反而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一次次的因为不遵守既定的规则而被批评,已变得体无完肤,不知对与错,更何谈自信而言。
如何与众不同,如何不拘一格,如何具有批判和发散性的思维,又如何去创新,社会发展驱动了基础教育的几次变革,对教育的疑问、质疑和批判,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几乎都会遇到,如今面对创新的诉求,基础教育他应该如何做,才能发现和激发孩子内在的潜力呢?
2.丰富的课程
回顾过去几百年,教育是如何运作的,大部分都是孩子坐在教室里,由老师来讲课,他们都试图在同样的时间里,学习同样的内容,不会因为他们学习的速度和方式或者他们的兴趣所在进行调整。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在我们今天的学校它实际上还是产生于工业化时代,这种运作的形式,大班级的授课制,它实际上对于很多的孩子是一种趋同化的教育,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我们要强化这种趋同式的重复的训练,那么对于发展孩子多样化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是不利的。”而要创新的话,我们就一定要有一种发散性思维,一定要有一种批评性思维,因为任何事情只有你认为它不是天经地义的,你认为它是可以逆转的,你认为它是可以改变的,那么你才会去改变它、创造它、升华它。
教育曾经成就了人,给人以知识和力量,但教育的模式一旦确定之后也固化了人,束缚了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是怎么让它发扬起来,而且给它更多的机会,使他的好奇心变成一种求知欲。
孩子是水,可能会因为容器改变形状,如果你逼他们改变他们的习惯,或者把规则定得他别严格,你就会破坏了这个容器,水就会晒出来,造成麻烦,探求未知,满足好奇,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每个孩子阅读世界的方式和角度各有不同,只有释放和引导,而不是限制孩子的天性,才能保持他们继续好奇、继续提问、继续想象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