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反应设备》课程改革与实践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dsa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反应设备》课程的改革实践,通过对课程的准确定位,设计出适合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实践表明,课程改革后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综合性,有助于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学做一体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37-02
  为凸显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反应设备》课程进行几轮的改革和探索,对课程的建设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把握《反应设备》课程特点,进行准确定位
  《反应设备》构建于《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课程的基础之上,是在完成专业技术基础课,具备专业通用能力之后开设的,为后续的“校内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等培养综合能力的课程奠定基础,减少学生到生产岗位岗前培训的时间。针对化工生产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化工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岗位和生产操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所需反应器生产过程控制、设备核算和技术管理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课程。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过程的基本规律、反应设备选型和优化知识,能熟练使用反应器操作控制,以及掌握工业反应器日常运行和维护等一系列知识,能根据工程技术观点分析和解决反应器操作中常见问题。使学生具有反应设备操作与控制必备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及设备的学习应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反应设备》课程既具有项目化的形态结构,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概括性、综合性和整合性。只有在把握住《反应设备》课程的上述特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准确的教学定位。若教学定位不准,就会偏离高职教育的大方向,课程的培养目标就会落空。
  二、“教学做”在《反应设备》课程中的应用
  《反应设备》课程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打破了理论、实验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但是化工生产是一个高危行业,都在真实装置上训练受到很大限制,即影响生产,又有许多不安全因素存在。为此,我们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采取了模拟学习的方法,通过在模型、装置及仿真模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的控制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入典型反应器仿真实训内容。化工反应器操作控制仿真实训,采用北京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TDC-3000培训系统,利用计算机真实地再现生产中的反应过程,使学生在一个与化工生产控制室一样的操作环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深理解间歇釜式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和流化床反应器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各个反应器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常见事故处理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典型反应器仿真实训解决了学生到现场实习只能看,不能动手,无法达到实习目的的弊端。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上岗操作奠定良好基础。
  三、设置教学项目以能力培养为主
  怎样的技能型人才,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脱颖而出?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应聘者能“一人多岗、一岗多能”。
  为使学生不仅能胜任岗位,还具备较强的职业岗位迁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学生培养上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内设计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项目,项目要围绕《反应设备》课程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毕业后就业上岗常会遇的问题。交由各小组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各个小组进行评比和组内成员的互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突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训练,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其技能。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打破思维定势,用更广阔和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能给课堂和老师带来更多的惊喜,也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四、完善《反应设备》课程考核制度
  在《反应设备》课程中学习的目标应围绕技能训练的需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教学环节和进度等均由技能训练的需要来确定,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技能训练,掌握理论知识就是为了实际应用。从而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在内容、时间上与方式上的结合,强化了技能训练在教学中的地位。
  只依靠单一的纸笔测验,也难以很好地对学生实施全面的评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根据课程的特点应采用“做上考”这种方式来进行。
  摒弃传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加和的考核方法,在对学生所学知识做到“边教——边学——边做——边考”,以考核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为主,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
  (1)根据5个学习情境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分,各学习情境考核的分数均为100分,学习情境1到5权重系数分别为0.5、0.1、0.2、0.15、0.05。
  (2)理论采用面试形式,技能采用项目实际操作形式。
  (3)每项知识与技能单独考核,单独计分。真正将考核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成就感,激励其不断探索进步。
  (4)分数由教师打分和学生互评组成。教师侧重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学生侧重于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反应设备》课程的实施,是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在实践中始终牢牢把握大方向,不断肯定成绩、修正错误,及时总结提高,使《反应设备》课程建设逐渐完善、推广,进而使《反应设备》课程的应用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杨丽琴,冯学敦.《机械课程设计》“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74-76.
  [2]姜晶.课程领域理实一体教学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2(6):28-30.
  [3]李华.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与实践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7):33-34.
其他文献
目的 改良传统的食品交换法,结合食物血糖指数和食物血糖负荷,将其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评价其与常规饮食相比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目的 观察沐舒坦佐治婴幼儿肺炎临床疗效.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沐舒坦7.5 mg,雾吸,2次/d,连续5 d,观察婴幼儿肺炎相关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 50例肺炎经沐舒坦辅佐治疗5 d
目的 探讨合作性学习在护理专业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校2007级护理高职学生按班级分为两组,实验组(1班,39名)采用合作性学习教学法,对照组(2班,38名)采用传统教学
目的 评价带锁钢板及钛质网笼植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2005年06月至2010年12 月在椎体次全切除术中应用钛网笼及带锁钢板治疗颈椎病52例.切除1个椎体28例,2个椎
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治疗输卵性不孕症的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诊治疗输卵性不孕症患者70例采用中药口服、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外敷治疗.结果 治疗1~3
目的 总结手术中失血性休克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 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原因,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 失血性休克得到了有效地预防与控制.结论 预防为主,加强监护是一种
目前医院的预算管理普遍存在着编制方法简单、实用性较差等问题,如何编制好医院的预算,使之能更好的为医院发展服务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目的 运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的方法救治鱼胆中毒,观察透析加灌流在治疗鱼胆中毒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珠海丽珠生产的HA230型灌流器串联130 g 透析器对中毒患者进行血液透
【摘要】学分制实行中,选课遇到新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分制实施的瓶颈,影响学分制顺利推行。学分制下选课管理中我们将发现的问题归纳为三类,即“课程资源管理”、“选课引导管理”及“排课管理”。围绕这三方面,针对新问题,找准着力点,形成有效对策,作用于学分制下“选课”。  【关键词】学分制 选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1-0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重要的一环,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动手能力出众,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是本文要探讨的课题。本文从分析应用电子类各专业课和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入手,剖析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竞赛促实践,以实践带动理论教学的教学改革思路,并做出了一部分积极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 实践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