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达成历史解释为核心的时空观念教学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山东省实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第一年,历史学科的等级考试题所呈现的特点,将成为新一届高三历史复习的“指向标”,也是高一、高二教学的重要参考。姜钢指出“考试向教师、学生传递的重要信息是‘什么是教与学最重要的内容’,对教育教学有重要的牵引和拉动作用,‘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是考试反拨功能的现实体现”[1]。本文尝试在研读第16题考查方式和命题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试题研读
  2020年山东省等级考试历史试题第16题:
  图5、图6、图7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5、图6、图7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本题以三幅人口密度图为载体,继承了山东省2019年12月历史等级考试模拟考试第17题用历史地图考查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命题方式。两道考题都是围绕一个主题,以不同时期的一组历史地图考查时代特征及内在关联,是典型的考查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试题。但是,本题又有所创新,即要求学生自己判断三幅图对应的时代,难度有所增大。东汉、唐、明都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统一王朝,把三个王朝集中于一个设问中考查,更加凸显新课标要求的通史观念。同时,以特定时空的认识指向历史解释的特点更明显。以考查时空观念的表象,完成了对中国古代史历史解释的考查,较好地把两个核心素养结合在一起。建构人口密度的时空变迁,综合考查时代特征,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正如本文主标题所示,培育时空观念的目标是达成更为客观清晰的历史解释。
  本题所选的三幅历史地图均出自《中国人口发展史》,作者葛剑雄先生是历史地理学大家,在人口史等研究领域享有盛名。该书涵盖中国二千多年人口发展与变化的重要论题,可谓体大思精。但是智者千虑或有一失,笔者检索《中国人口发展史》原著,反复研读三幅地图及相关的说明文字,发现三幅地图的绘制有几处可商榷的地方。
  试题图5(原著为图6)为《东汉永平五年(140年)人口密度图》,图例中只有“—·—”一种表示地方行政区划的界线,标为州界。按照此图例所示,图5应该是以州为单位进行的人口密度统计。不过,图中在同一个州的范围内,有两种甚至多种表示不同人口密度的图例,如扬州。也就是说,图中所示并不是以州为单位统计的人口密度,而是以其他的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的统计。再通过检寻原著中的相关描述,葛先生是按照郡和国为单位进行的人口统计和人口密度的计算。葛先生制作了《东汉郡国人口密度》[2](原著表27),里面详细统计了东汉十三州所属的105个郡国的人口数并计算了人口密度。笔者通过对比《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扬州刺史部》[3]的豫章郡、丹阳郡、吴郡三个郡与会稽郡之间的界线轮廓,可以确认该界线与图5所示相同位置的线条(“—”细黑实线)高度吻合。东汉时,州(刺史部)正在由监察区逐渐演变为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在图例中以“—·—”明确画出各州界线理所应当。只是,在制作人口密度图的时候,并没有把一个州以内的郡国人口合并计算人口密度。可以增加图例“—”(细黑实线)为郡国界线,消除读图时的误解。
  图7(原著也是图7)不是葛先生自己制作的历史地图,而是选自费省的博士论文《唐代人口地理》(该论文1995年出版)。图例“—·—”标为分区界,并没有说明是什么级别行政区的分界线。通过检读图7的相关说明,可知葛先生是依据道为单位进行的统计。在文中录用了《唐代人口地理》中唐代分道统计的《唐各道人口密度》[4](原著表28),人口密度统计的基本单位为州,并不是道。通过对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唐朝的相关历史地图,可以确认图7是以《唐时期全图(二)》[5](开元二十九年即公元741年)为底图绘制的。在绘制图7时绘图者把部分人口密度处于同一区间且相邻的州,进行了合并。例如,同属于江南西道的虔州、吉州、袁州三个州(今江西中南部)人口密度同为4—10人,绘制在了同一个分区里面,甚至还有分属不同道的州也进行了合并绘制。这些处理使得图7所示的唐朝地方行政区划比较混乱,而且图文不统一。
  图6(原著中图9)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人口密度图》,原著图中无北部的今国界线。试题在选用时,把原图中的标题删掉了,没有补充北部的今国界线,地图绘制内容不完整。
  以上列举到的三幅地图与其相关说明之间的抵牾,会在不同侧面形成解题的难度上升。除了三幅地图存在的疏漏之外,在试题的命制上也存在可改进之处。现斗胆指出,求教于方家。首先,三幅圖的比例尺和尺幅不同,虽说对于解题的影响较小,但是从美观与统一性的角度来说,值得改进。
  其次,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中葛先生指出“到了盛唐的天宝元年(742年),北方与南方的户口比例又成了6:5。而且以户口数计算出来的人口密度也是北方高于南方”[6]。试题的答案中却忽视了此点,只认可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就使得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却忽视了时空的动态发展。天宝元年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前,经过隋唐恢复和发展的北方,当时的经济社会还没有遭受重大冲击,所以北方人口密度大于南方。
  二、基于试题研读的教学探究
  结合新课标、新教材以及前文研读的第16题,我们应当认识到通史思维和综合性的特点,以时空观念的考查为载体培育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是山东历史学科等级考试和历史教学的方向。在高三复习中,笔者尝试以“认识中国古代的主要都城变迁”为主题开展了任务式探究复习。
  编制学案时,将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转化为黑白版,作为基本参照图。地图中有各省区界线,省会城市等信息。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等王朝的疆域图,作为时空观念教学的载体。指导学生完成小组任务一:两人一组,分工合作,编制《中国古代主要王朝都城古今对照表》。同时思考问题:结合史实,概括古都迁移的特点。   随机抽选学生展示对照表,并引导学生完善表格。学生对于都城迁移特点的认识不够全面,不能主动变换时空尺度,也不能把多幅地图中的动态迁移过程做出归纳。于是,我又要求学生做第二项工作。在黑白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上,按照朝代先后顺序,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表示迁移方向的“→”,如都城由东向西迁移的用黑色笔标出,由西向东迁移的用蓝色笔标出,由南向北迁移的用铅笔标出,由北向南迁移的用红色的笔标出。画完后,再配合对照表,学生看到的都城迁移的动态感十分强烈。很快,学生们概括出第一个特点:在唐及以前,都城的变迁多以东西方向移动为主,比如在长安和洛阳两个主要的都城当中选择,或交替或同时作为国都。
  第二个特点,古代都城时而与经济重心重合,时而分离。北宋及以前的王朝都城,主要是在北方黄河流域与当时的经济重心重合;元、明、清三个朝代主要的都城都在北京,与当时的经济重心分离。
  第三个特点,随着王朝更替,都城迁移频繁。
  第四个特点,古代都城没有沿海城市,反映出中国是大陆农耕文明的特点。
  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主动阐发自己的收获。在解读特点后,我引入新材料,抛出探究任务二:探究古代都城的功能及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22—23页的相关内容,参考展示的《西汉疆域图》和《唐代疆域图》。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城市的政治和经济功能后,借助地图认识都城的军事功能。这两个统一的王朝建立之初外在的军事压力,主要是来自于北方的少数民族,西汉是匈奴,唐是突厥。这两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两个王朝的西北方向。选择定都长安,更靠近于西北边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更有利于以政治中心为依托与军事重心重合。这样一种以攻为守的积极防御形势下,西汉与唐都出现了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开边拓土的活动。这些主动出击的军事活动,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使得这两个王朝在穷兵黩武中激化了社会矛盾。
  同时,展示《洛阳周边地形和关隘图》。可以看出,洛阳表里山河,北方是邙山与黄河古渡口孟津,东边是虎牢关,西边是函谷关,西南是伊阙关,四面环山,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所以有“小关中”之称的洛阳更适合防守。而长安与洛阳这两大城市都地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文化教育水平也较高。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经济重心当时在北方,与政治重心重合,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在分析长安和洛阳成为都城的基础上,借助《隋朝运河示意图》和《元朝运河示意图》,向学生展示探究任务三:唐代以后长安与洛阳为何再也没有成为都城?
  自唐朝安史之乱、唐末至五代十国的战乱,以这两个城市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经济残破,人口骤减。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强劲,自隋朝开始就通过运河把东南财赋不断北运。所以,隋朝建国时定都长安,不久后就开始营建东都洛阳,逐渐迁都。后来,到了武则天时期也把神都安在洛阳。历经战乱,通济渠自板渚到洛阳的运河已经被毁,无法通航。位于洛阳东方,通济渠岸边的汴梁,仍可以通过运河享受东南财赋的给养,最终被赵匡胤选择为都城。元朝将京杭大运河“裁弯取直”更加远离了长安和洛阳,东南财赋经运河和海上直接供给北京。北宋及以后,中原封建王朝主要的外在军事压力由西北转移到东北,比如明朝先建都南京,后来为了应对边患,“天子戍边”以北京作为主要都城。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和交通条件,使得长安与洛阳告别了政治舞台的最高层。
  三、结语
  在复习备考中,选取相关图表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需要全面研读引用的原材料,在充分尊重原材料的基础上,围绕达成科学素养的要求积极调整与补充,对原材料中存在的疏漏做出适当的完善。在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的主题探究中,学生逐渐认识到古代王朝都城的选择有其客观的历史背景,历史的滚滚洪流把一个城市推到了时代耀眼的位置;一个城市成为都城后,对城市本身和整个王朝的影响是巨大的。
  通过编制探究主题与探究任务,以时空为纽带,实现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水平四的要求“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7]。在这个质量水平的要求中,绘制相关图表的目的是能够加以说明,形成更加深刻、客观的历史解释。
  【注释】
  [1]姜钢:《发挥高考内容改革导向作用助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中国考试》2019年第6期,第2页。
  [2][4][6]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4—338、343页。
  [3][5]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二冊第51—52页、第五册第34—35页。
  [7]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3页。
其他文献
坚硬的石头,会唱戏吗?  答案是:会!  有600年历史的山东巨野前王庄村石头寨,依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走上了文旅兴村之路。双双巧手 绣传统工艺品  3月巨野,冬小麦拔节出土,大地一片新绿。  《民生周刊》记者来到石头寨采访,走进农家,看到老婆婆、巧媳妇们正忙碌赶工,绣缝当地的特色手工艺品:虎头鞋、虎头帽、肚兜、荷包等。  规玉梅是石寨古村手工艺品厂的员工。手工艺品厂开办前,她一直在青岛一家外贸服
疫情期间,急救人员穿戴好防护服、护目镜投入工作。图/北京急救中心  深夜,北京东四环,一辆120急救车行驶在回程路上。一男子疑似癫痫发作,急救人员迅速出车,行至半路被告知症状缓解,家属选择中途退车。  随车医生许森揉了揉眼睛,看了下表,2点15分。当晚,算上这次中途返回,许森急救小组已完成4次半出诊任务:  一位94岁老人垂危,车到时已无生命体征。  一名青年男子饮酒过量,呕吐不止,急救人员为其检
2019年4月衢州市高中历史教师进行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培训,我给培训的老师们上一节课,先行试水,有一些感受,与同行交流,冀抛砖引玉。  第一,矛盾突出:每节课超多的教学内容与短暂的教学时间  新教材每节课的内容都很多,高度概述,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就像高密度的压缩饼干,想要在一节课40分钟(或45分钟)的时间内,让学生能够消化吸收这么多的内容,难度很大。  本节课的知识特点:  一是时空
深度学习广受教育学者的关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学者马顿和萨尔约在1976年就已经提出了“深层学习”和“表层学习”的概念,深层学习即突出学习者将已有知识与学习内容结合,形成内部的逻辑关系,突出理解;而表层学习则停留在无关联事实的记忆。随着研究的深入,深度学习理论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意识,自主的对知识进行理解与探究。  这与新课改的内涵不谋而合,新课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特殊的学科性质,是对过去史实的记载和研究,初中生又初次接触历史,缺乏对过去时空感知的经验,致使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呈现碎片化,在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时缺乏思维逻辑和系统联系,严重影响学生深度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系统性教育的培养和完整思维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部编版《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课为例,初步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系统性教育的培养策略。  
湖南湘西,創4项世界第一的矮寨特大悬索桥2012年3月通车,大桥改善了湘西乃至武陵山区的交通状况。  图/马思动
从高一(11)班到高二(11)班再到高三(11)班,三年“三重奏”的历史课下研学活动见证了学生们的成长、成人,更提升了他们身上的家国情怀。  访一亲,明一理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文化符号。高一寒假,开展了“我家的春节习俗变迁”主题研学活动,包含两部分:收集古人记述春节习俗的文献史料,形成对春节习俗的认识,初步掌握文献史料的收集方法;访谈祖父辈,形成“口述史料”,以他们的视角看春节习俗,实证浙江
前不久,四川一位任姓民企负责人致信媒体,称雅安市芦山县“4·20”地震发生后,为支援家乡灾后重建,已在成都有了稳定产业的他,毫不犹豫地将资金投向了震后重点项目—芦山管道天然气工程,并为此成立了独立法人公司。然而在项目筹备、建设阶段和后期运营过程中,项目团队在当地遇到各种人为的、非常规的刁难和掣肘,种种“怪现象”让回报家乡父老的赤子之心,一凉到底。  譬如:按照国务院规定,上述项目只需在县级发改部门
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考察当地脱贫攻坚情况。  在该县老县镇,总书记进社区、入茶园、到学校和卫生院,与农户拉家常,关心脱贫致富情况,亲切询问中心小学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并衷心希望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像城市的名字一样:安康、平利,平安顺利。  平利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处在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属秦巴连片特困区的核心区域。至“十二五”末,全县仍有贫困村79个,贫困发生率高达22.4%
展阅2019全国高考试卷,笔者印象最深的一道题是Ⅰ卷第25题,通过货币史内容考汉代中央集权制度,从经济角度考查政治问题: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C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