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需要低耗而有效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25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看过一篇报道:广州市少年宫对272名来自不同学校的三至六年级学生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以“烦”“闷”“无聊”“语文课=睡觉 打呼噜”来形容语文课。有学生直言:“最可怕的是,老师念出的范文竟是雨天扶小树苗、扶老奶奶过马路等老掉牙的俗文章,在21世纪竟然还能进课堂!”相比而言,小学生们最喜欢上的是体育课和音乐课。看了这篇报道,心中有一些悲伤,纵观如今的语文教学,的确有许多课堂教学效率甚为低下,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吃力,没有任何味道,把原来美美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细究原因,原是教师包办代替太多,不愿让学生去读,去感悟,总是担心学生不能理解字词意思,无法读懂课文,甚至有些非常简单的词语也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给学生听。其实词义有很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可以让学生做动作、结合上下文或日常语境去理解就行了,根本无须一字一句地一一讲解,有时这样做反而会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
  案例一:《一根吸管》的教学片断
  师:(拿出一个午餐用的餐具盒):同学们,请大家猜猜老师的餐具盒里面有些什么?
  生1:筷子。
  生2:汤匙。
  生3:叉子。
  (老师也在学生的喊声中把这些食具一样一样举起来,但其中并没有吸管,原来是吸管用完了,盒子里没有了。于是,老师就用语言引导学生)
  师:老师在中午订饭的时候除了饭还会订上一份什么?
  生4:意粉。
  生5:甜品。
  生6:饮料。
  师:对了。
  师:饮料用什么来喝呢?
  生:吸管。
  师:对了。
  (老师拿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根粗大的吸管)
  我看了看表,这个导入足足用了八分钟。课堂的导人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精彩的课堂导入就像一出戏剧中的独特新颖的开场白,从一开始便能攫住观众的心。但是,如果导入拉得过长,又会把话题扯得不着边际,浪费宝贵时间。这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可是光一个导人就用了八分钟,像这样绕山绕水,学生如雾里看花,不知路在何方。其实,这课书只是讲吸管除了可以用来喝饮料,还有许多用途,希望通过这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吸管是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东西,教师可以拿一根吸管在手,问学生们:“你认识它吗?它有什么作用?”如没有吸管在手,也可以问大家:“同学们,你知道喝饮料要用什么来喝呢?”待学生回答后就加上一句:“同学们,吸管除了用来喝饮料,还可以用来做其他呢?不信,我们看看课文里的人说用吸管来做什么?”这样的导入简单扼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文中了。我们不要引着学生兜圈子,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找不着北,那样会降低课堂实效。总之,导入要因文而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引上“轨道”。
  案例二:《自己去吧》教学片断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第一节。
  (生齐读)
  师:小猴对妈妈说什么?
  生:小猴说:“妈妈,我要吃果子。”
  师:妈妈怎么说的?
  生:树上多着呢,自己去摘吧。
  师:妈妈为什么要小猴自己去摘?
  生:妈妈是为了锻炼小猴的能力。
  师:说得真好。小猴学会了爬树摘果子吗?
  生:学会了。
  师:好,找得很好,我们一起再读读第一节。
  (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读了第一节,那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节,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第二节)
  师:小鸭对妈妈说什么?
  生:妈妈,我要洗澡。
  (就这样,一直到第三节,老师都是按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采取先读后问再读的模式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彰显个性、张扬自我,将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精彩。《自己去吧》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猴、小鸭和小鹰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爬树、游泳和飞翔,课文分三个小节,结构和写法都相同。像这样的课文,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扶着学生重点学习第一小节,然后放开手让学生学习第二、三小节。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在学生初步感知、感悟课文后,可展示第一幅插图,指导学生细读体悟第一段课文:小猴请妈妈替他摘果子,当妈妈要它自己去时,它是怎么想的?小猴是怎么学会爬树的?它学会爬树后会怎么想?猴妈妈为什么要让小猴自己去吧?当它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会爬树后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看图,看图读文,从多个角度去体验、感悟、想象猴妈妈的教育有方,小猴的聪明可爱,并想象小猴和妈妈母子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读出猴妈妈慈爱中不失严肃、小猴子礼貌中略带撒娇的语气。在这样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中,学生们一定会受到启迪。而课文第二、三小节的思路与第一节基本相同,只是问题有所不同:“小鸭请妈妈带它去游泳,当妈妈要它自己去时,它是怎么想的?小鸭是怎么学会游泳的?它学会游泳后会怎么想?鸭妈妈为什么要让小鸭自己去吧?当它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会游泳后会怎么说?怎么做?”“小鹰为什么想去山那边看看?当妈妈叫它自己去吧,它是怎么想的?小鹰学会了飞翔后会对妈妈说些什么?鹰妈妈为什么叫小鹰自己去吧?当它看到小鹰学会飞翔后心里怎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想、议、说,可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整篇文章的教学都要扣住一个“读”字,尤其是分角色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读悟中受到“遇事要相信自己,要勇于尝试,不要依赖他人”这一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熏陶与感染。如果我们采用这样扶放结合的方式,那就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样,我们教师省力,学生愿意,何乐而不为呢?像这样的课文,在小学各册里有许多,我们可以给学生许多锻炼的机会,教学效率可以很好地提升。
  案例三:《秋天的叶子》
  (听完了一节课,看看黑板,上面空无一字)
  一堂语文课,一篇课文的讲解,都不能离开板书。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板书的重点词句就是文章脸部的其他器官,只有各部分器官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构成一张完美的脸庞。可是据我的观察,很多教师拿到课文后对文章没有一个整体把握,而是滑到哪儿算哪儿,讲到哪里算哪里,黑板上要么是空无一字一词,要么随便涂鸦一些习题或与习题有关的才写几个字,而对课文的重点词句却没有仔细琢磨过,所以也不知道该在黑板上板书一些什么,白白浪费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好时机,这是非常可惜的。如《秋天的叶子》一文的板书可以这样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变话为画,不是既生动又吸引学生吗?更重要的是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有效的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全程参与教学。阅读是不能浅尝辄止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需要阅读者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教学的重点不是知识的掌握、内容的了解,而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因此,阅读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有效的。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中思,在思中悟,悟中再读,读书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这对于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阅读,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治疗肿瘤的方法也逐渐完善。现代放疗追求的是高精度、病灶高剂量、正常组织最低照射量,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同时避免严重不良反应。下面为大家介绍几把常见
在有了女儿之后,我对生活的态度忽然发生了改变,觉得还是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一些,要注意生活的质量,注意自己的形象。我才30多岁,不能这么放任自己,从此变成一个脑满肠肥、大腹便便
2006年7月18日晚8点多,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医院的送血样车急驰进山东省血液中心,“一位心脏手术患者急需输血,现在找不到相配的血源!”山东省血液中心立即对患者梁先生的血样进行
高中地理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地理素养。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目前的高中地理学习,一部分老师依
加强疫情心理危机干预是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疫情心理社会影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任务和举措。社工机构扎根社区、直面群众,是近年来在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中逐渐成长
在获取场景的视觉图像时,传统RatSLAM仿生导航算法无法获得场景中物体的距离信息,使得闭环检测的误匹配率高,导致机器人在导航过程中导航精度不高。采用深度相机Kinect来采集场景图像,分别用图像直方图法和相机标定技术对采集的图像颜色特征和深度信息进行提取,将提取的信息存储并作为RGB-D视觉模板,通过闭环检测实现对位姿感知细胞的姿态及经历图的修正,将深度信息融入传统RatSLAM模型,实现了Ra
以咔唑为原料,经Friedel-Crafts酰基化、N-烷基化反应制得3,6-二乙酰-9-乙基咔唑(I),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分别与糠醛、5-甲基糠醛和苯甲醛反应,生成3,6-二(呋喃-2-)丙烯酰-9-乙基咔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院外用药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但由于院外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太多(年老体弱、记忆力差、陪护者监督作用不够等),导致耽误治疗或引起身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一旦出现急性心脏事件,往往预后较差,病死率明显增加。通过分析COVID-19并发应激性心肌病的病理机制,中医对应激性心肌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及
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产生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自我职业认知的偏差密切相关。工匠精神培育对于缓解这一现象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