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岁片大王”冯小刚曾经说过,如果哪一天姜文忽然醒悟,要开始拍商业片,那才厉害。
2010年,姜文“醒悟”了。
他带着“子弹”走来,向喧嚣多年依旧不愿止息的中国电影贺岁档“扫射”。12月16日,《让子弹飞》公映当天零点场票房即过百万,观众纷纷“中弹”。
这是姜文当导演17年来首部贺岁片。
放下身段,接手贺岁片
2007年,《太阳照常升起》在威尼斯电影节落败后,姜文感慨了一首《念奴娇》: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一代人来,一代去,太阳照常升起。浪子佳人,帝王将相,去得全无迹。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
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风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不要装乖,不要吹牛!”,这是被威尼斯电影节和中国电影市场双重打击之后的姜文。换到从前,他只会说“中国电影导演前三名是姜文、姜文、姜文”。姜文的表演事业无需多言,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从23岁拍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开始算起,对于整整一代中国人来说,如果从他们的文化记忆中拿掉《红高粱》(姜文主演)或《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导演),世界都会显得不完整。
姜文当演员的时候就喜欢改戏,演《红高粱》的时候,他跟张艺谋通宵聊戏,加进去了撒酒疯等若干个令人叫绝的细节。演着演着,他不满足改自己的戏份了,他开始拍电影、写剧本。《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的处女作,那些“文革”时期每个少年都曾在心底憧憬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被姜文还原到胶片上,鲜活地呈现在眼前,契合了多少人的忧伤与盼望。这部电影与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文化环境形成过一次影响深广的互动,在全国电影票价5块钱的情况下进账5000万元票房,还让17岁的主演夏雨当上了戛纳影帝。后来陆续有了《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部部命运多舛。姜文似乎陷入了某个怪圈,既不算叫好,也不算叫座……
姜文在过去想到了未来,但是眼下,他必须“俗”一次。
《让子弹飞》是2010年3月在北京杀青的。但是影片的档期在此前的一个月就已经定好,将于去年底12月16日全国公映。将自己的片子搁置漫长的一年,不为质量、就为档期,这在早先的姜文应该是不会接受的,但是这一次,他还是选择了耐心等待。电影开头就有一句台词,是姜文扮演的张牧之(张麻子)刷刷出手四枪之后,马拉的火车依旧跑得欢,旁边的人问他,“怎么没有反应?”姜文慢悠悠地说:“让子弹飞一会儿。”说话间缰绳崩裂,惊马四散而逃。
这是姜文得意的片段,他说:“放松一下嘛。枪打出去了,给点儿过程。不能说立刻见效。我以前年轻时可能希望立刻见效。给点儿过程,慢慢来,是一种心态。”现实打磨了姜文,也教育了姜文。
历时四个月,花费1.1亿元人民币,姜文完成《让子弹飞》。终于“结束了只开机不关机”,花费永远大于预算的历史,奔向半百的姜文顶着不惑转身走向商业。一向不太愿意抛头露面的他,这次一场不落地参加了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举办的自己电影的首映礼。而且为了参加首映礼,姜文穿上西装、衬衫,打着领带,蹬着锃亮的皮鞋出来见观众和媒体。站在台上,姜文对自己着装似乎并不自在,他无意识地不停地拽着自己的领带。姜文穿着一向随便,牛仔裤、T恤。据说前些日子,妻子周韵还被狗仔拍到,花了5元钱帮姜文修补一条牛仔裤。
首映礼上,姜文不变的还是牛仔裤。一回到休息室,姜文脱了黑皮鞋,赤脚满地跑开了。但是他还是必须适应这样的工作。
姜文的电影已经和公司捆绑在一起的时候,拍电影就不再是一位艺术家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公司行为的符号。《让子弹飞》也不会因为导演是姜文而成为例外。拍完了,一切围绕着“做一部有票房的电影”的核心,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贺岁档是全年“最宽、最肥”的一个档期。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高军说:“有六大因素可以预测和控制票房。第一是影片本身质量,可看度高不高。第二是档期,不同的档期就是不同的消费均线,秋天上映的片子再怎么卖也不会有贺岁档期的票房。第三是市场覆盖,出多少拷贝。第四是宣传覆盖。第五是同期竞争对手的因素。第六是可能形成的口碑。”
按照统计,五一档期最高当日票房是3500万,而贺岁档期的最高当日票房是8000万。
“我是40岁之后才开始认识到:社会要认识要适应,不是随意能改变的。”桀骜不驯的姜文竟然也会说:“我就是笨。什么叫笨,就是领悟得很晚。这话可能十年前就有人跟我说了,我觉得我听不懂,等我落实再行动可能就得十年了,你说这算不算笨?”
即便是商业片也要保持纯粹
即便是在贺岁片中,《让子弹飞》也绝对算得上是一部热闹的电影。
制片人马珂一向喜怒不形于色,这次也明显绷不住了:“观众会喜欢这个电影,我和导演在做剧本的时候就预料到了,但这么喜欢这部电影,我真的有些意外!”他们在成都做川语版放映时,马珂悄悄溜进剧院,跟着看了一场,观众整场戏跺脚大笑、鼓掌,影片结束时甚至站起喊“好”。连见惯了大场面的影院经理都连连跟他说:“这是什么情况!这是什么情况!”
是啊,这是什么情况?
看到这样的场面,马珂不再后悔姜文当初为了保持影片的连贯性而拒绝数额惊人的植入广告了。当时,《让子弹飞》传出姜文、葛优、周润发三大影帝史无前例合作时,就有一堆大品牌找上门来要求合作。“《让子弹飞》有场如今已被观众看作中国电影经典一幕的戏‘鸿门宴’,三大哥飚戏高潮迭起,足能吸引观众再三观看。在这场戏里,白酒是重要道具,好几个百年老字号的白酒品牌都想植入,报的价格后来涨到了千万级,竞争激烈的时候,他们三家愿意一起上,每家安排一位大哥喝,那可是实打实的3000万啊,就广告植入合作来说也是个纪录了。”作为制片人,马珂有点儿动心,他跟姜文提植入广告的想法。姜文不同意,理由很简单:“三大哥聊天正起劲,上来一酒瓶,甭管二锅头还是茅台,观众的注意力都被分散了,出了戏还怎么入?”
为此,很少跟人红脸的马珂跟姜文吵了一架,两人还差点儿闹掰,“姜文这么说,大家都没辙,我那几个老板朋友都跟我急了。”当时他气得不想接姜文电话,“我真是甩手不干了的心都有,想了之前的努力,气哭的心都有,最后大病了一场,我俩几乎一个月没说话,都靠媳妇儿递话。”后来还是姜文主动发了消息:“要不,电影品质上帮你找回来?”后来,这段把观众乐翻了。
在他看来,观众离开娱乐很久了,离开真正的娱乐更久了。这不是一个让人发自内心欢笑的时代。虽然平日的生活中就已经充满了各种搞笑,有很多娱乐节目和选秀节目让人们目不暇接,但是真正扎实的东西却太少了。每次欢笑背后不是辛酸,就是陷阱。即便已经混进商业片的大部队,姜文还是要死扛自己的一面大旗——纯粹。
他当然得到了更多的掌声。不光观众称赞他的电影扎实,“三个人对酒的那场戏,全场都笑爆了,这个段子演过了大家还在不停地笑,结果都影响了后面的笑点。”这是姜文发现的“问题”,也是观众对影片最高的评价。连“对手”冯小刚都大赞姜文不爱钱,不要钱,很好,希望他保持住。
只要有益于娱乐观众的,姜文都不遗余力,但他要求里面不带一丝瑕疵。
走过欢乐,反观内心
《让子弹飞》开机前,姜文就发话,不能把它拍复杂了,必须是一个比《太阳》简单得多的东西,是一个“看得懂”的东西。
的确,哪怕用再挑剔的手法,分解每一个分镜头,呈现出来的细节都很简单——假县长张麻子其次,老六坟头的数字手势木雕,城门口女人们用击鼓颂歌的方式对故事进行起承转合,广场上遍铺白银和枪械,四勇士带一群鹅勇闯碉楼,师爷被堆积如山的白银掩埋……这些荒诞、夸张的表达实际都是很现代主义的手法,散发姜文强烈的个性色彩。在此,哲理、犀利的对白,不但充满了戏剧的张力,而且饱含深刻的隐喻,不动脑子的人能够开怀大笑,动脑子的人可以回肠荡气。
姜文又同时在现实与理想的互相救赎、补充中游走着。一边把自己的坚持放到片中,一边把心中的信念交给观众。
崇高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气概,是每个人从小就在心中埋藏的种子。但是只有太少人的种子才能发芽。“用头脑思考,用脚走路”是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妥协。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违背梦想的事情发生,可是又有谁能真正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一一履行?一年到头,日积月累,无数小事打磨着崇高的理想。而姜文希望用荒诞找回失落的理想。
姜文怀着这样的一颗心完成了《让子弹飞》。有网友说,“每个男人小时候是有英雄情结的,救人水火、仗义疏财、快意恩仇,最后一定要留下被阳光照耀长长的背影。《让子弹飞》是我完整的英雄情结的体现,现实中无法完成的梦一一被它呈现。”
姜文自己则说,“商业元素未必是坏事,看怎么用。其实好片子可以不糙、有想法同时也有快感的,就像才貌双全的美女。”姜文一贯地认真,一贯地重视自己的表达。冬日午后的阳光斜在他脸上,微微有点暖,眼前的这张沉思的脸,面影有些模糊,似乎坐在这里讲心声的是姜文,又是张牧之。一遍一遍地说着,“不要钱,不要女人”,到鹅城只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他没忘记告诉人们现实依旧存在,日子还得继续过,坚持理想的结果可能是英雄寂寞。就像电影的最后,张牧之留给敌人一把枪,让敌人有尊严地死,胜利没有给他带来金山银山,没有抱得美人归,唯有一人一骑,独自走天涯而已。所谓的“霸气外露”到了这时候,剩下了只有英雄才配拥有的孤独感。
孰是孰非,并没有评判。毕竟这才是生活。姜文,也是从这样的日子里一步一步趟过来,才有了这样的醒悟。哈哈大笑之后,姜文将选择留给了观众。
年年贺岁,今又贺岁。
2010年,多了姜文的中国贺岁片市场,观众开始有了长达130分钟大笑、拍手加跺脚的癫狂经历,有了在嬉笑怒骂之余冒严寒、顶雨雪的疯狂追捧。人们又开始有所期待,期待姜文时代的到来,或许这种等待本就是徒劳,擅长隐喻的姜文,已经在“群High”中掺杂了五味陈杂,观众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个角落里遇到熟悉的桥段,姜文带着心酸的笑意躲在屏幕背后,他可能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他会不会继续往前走……
责任编辑 李菡丹
2010年,姜文“醒悟”了。
他带着“子弹”走来,向喧嚣多年依旧不愿止息的中国电影贺岁档“扫射”。12月16日,《让子弹飞》公映当天零点场票房即过百万,观众纷纷“中弹”。
这是姜文当导演17年来首部贺岁片。
放下身段,接手贺岁片
2007年,《太阳照常升起》在威尼斯电影节落败后,姜文感慨了一首《念奴娇》: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一代人来,一代去,太阳照常升起。浪子佳人,帝王将相,去得全无迹。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
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风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不要装乖,不要吹牛!”,这是被威尼斯电影节和中国电影市场双重打击之后的姜文。换到从前,他只会说“中国电影导演前三名是姜文、姜文、姜文”。姜文的表演事业无需多言,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从23岁拍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开始算起,对于整整一代中国人来说,如果从他们的文化记忆中拿掉《红高粱》(姜文主演)或《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导演),世界都会显得不完整。
姜文当演员的时候就喜欢改戏,演《红高粱》的时候,他跟张艺谋通宵聊戏,加进去了撒酒疯等若干个令人叫绝的细节。演着演着,他不满足改自己的戏份了,他开始拍电影、写剧本。《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的处女作,那些“文革”时期每个少年都曾在心底憧憬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被姜文还原到胶片上,鲜活地呈现在眼前,契合了多少人的忧伤与盼望。这部电影与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文化环境形成过一次影响深广的互动,在全国电影票价5块钱的情况下进账5000万元票房,还让17岁的主演夏雨当上了戛纳影帝。后来陆续有了《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部部命运多舛。姜文似乎陷入了某个怪圈,既不算叫好,也不算叫座……
姜文在过去想到了未来,但是眼下,他必须“俗”一次。
《让子弹飞》是2010年3月在北京杀青的。但是影片的档期在此前的一个月就已经定好,将于去年底12月16日全国公映。将自己的片子搁置漫长的一年,不为质量、就为档期,这在早先的姜文应该是不会接受的,但是这一次,他还是选择了耐心等待。电影开头就有一句台词,是姜文扮演的张牧之(张麻子)刷刷出手四枪之后,马拉的火车依旧跑得欢,旁边的人问他,“怎么没有反应?”姜文慢悠悠地说:“让子弹飞一会儿。”说话间缰绳崩裂,惊马四散而逃。
这是姜文得意的片段,他说:“放松一下嘛。枪打出去了,给点儿过程。不能说立刻见效。我以前年轻时可能希望立刻见效。给点儿过程,慢慢来,是一种心态。”现实打磨了姜文,也教育了姜文。
历时四个月,花费1.1亿元人民币,姜文完成《让子弹飞》。终于“结束了只开机不关机”,花费永远大于预算的历史,奔向半百的姜文顶着不惑转身走向商业。一向不太愿意抛头露面的他,这次一场不落地参加了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举办的自己电影的首映礼。而且为了参加首映礼,姜文穿上西装、衬衫,打着领带,蹬着锃亮的皮鞋出来见观众和媒体。站在台上,姜文对自己着装似乎并不自在,他无意识地不停地拽着自己的领带。姜文穿着一向随便,牛仔裤、T恤。据说前些日子,妻子周韵还被狗仔拍到,花了5元钱帮姜文修补一条牛仔裤。
首映礼上,姜文不变的还是牛仔裤。一回到休息室,姜文脱了黑皮鞋,赤脚满地跑开了。但是他还是必须适应这样的工作。
姜文的电影已经和公司捆绑在一起的时候,拍电影就不再是一位艺术家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公司行为的符号。《让子弹飞》也不会因为导演是姜文而成为例外。拍完了,一切围绕着“做一部有票房的电影”的核心,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贺岁档是全年“最宽、最肥”的一个档期。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高军说:“有六大因素可以预测和控制票房。第一是影片本身质量,可看度高不高。第二是档期,不同的档期就是不同的消费均线,秋天上映的片子再怎么卖也不会有贺岁档期的票房。第三是市场覆盖,出多少拷贝。第四是宣传覆盖。第五是同期竞争对手的因素。第六是可能形成的口碑。”
按照统计,五一档期最高当日票房是3500万,而贺岁档期的最高当日票房是8000万。
“我是40岁之后才开始认识到:社会要认识要适应,不是随意能改变的。”桀骜不驯的姜文竟然也会说:“我就是笨。什么叫笨,就是领悟得很晚。这话可能十年前就有人跟我说了,我觉得我听不懂,等我落实再行动可能就得十年了,你说这算不算笨?”
即便是商业片也要保持纯粹
即便是在贺岁片中,《让子弹飞》也绝对算得上是一部热闹的电影。
制片人马珂一向喜怒不形于色,这次也明显绷不住了:“观众会喜欢这个电影,我和导演在做剧本的时候就预料到了,但这么喜欢这部电影,我真的有些意外!”他们在成都做川语版放映时,马珂悄悄溜进剧院,跟着看了一场,观众整场戏跺脚大笑、鼓掌,影片结束时甚至站起喊“好”。连见惯了大场面的影院经理都连连跟他说:“这是什么情况!这是什么情况!”
是啊,这是什么情况?
看到这样的场面,马珂不再后悔姜文当初为了保持影片的连贯性而拒绝数额惊人的植入广告了。当时,《让子弹飞》传出姜文、葛优、周润发三大影帝史无前例合作时,就有一堆大品牌找上门来要求合作。“《让子弹飞》有场如今已被观众看作中国电影经典一幕的戏‘鸿门宴’,三大哥飚戏高潮迭起,足能吸引观众再三观看。在这场戏里,白酒是重要道具,好几个百年老字号的白酒品牌都想植入,报的价格后来涨到了千万级,竞争激烈的时候,他们三家愿意一起上,每家安排一位大哥喝,那可是实打实的3000万啊,就广告植入合作来说也是个纪录了。”作为制片人,马珂有点儿动心,他跟姜文提植入广告的想法。姜文不同意,理由很简单:“三大哥聊天正起劲,上来一酒瓶,甭管二锅头还是茅台,观众的注意力都被分散了,出了戏还怎么入?”
为此,很少跟人红脸的马珂跟姜文吵了一架,两人还差点儿闹掰,“姜文这么说,大家都没辙,我那几个老板朋友都跟我急了。”当时他气得不想接姜文电话,“我真是甩手不干了的心都有,想了之前的努力,气哭的心都有,最后大病了一场,我俩几乎一个月没说话,都靠媳妇儿递话。”后来还是姜文主动发了消息:“要不,电影品质上帮你找回来?”后来,这段把观众乐翻了。
在他看来,观众离开娱乐很久了,离开真正的娱乐更久了。这不是一个让人发自内心欢笑的时代。虽然平日的生活中就已经充满了各种搞笑,有很多娱乐节目和选秀节目让人们目不暇接,但是真正扎实的东西却太少了。每次欢笑背后不是辛酸,就是陷阱。即便已经混进商业片的大部队,姜文还是要死扛自己的一面大旗——纯粹。
他当然得到了更多的掌声。不光观众称赞他的电影扎实,“三个人对酒的那场戏,全场都笑爆了,这个段子演过了大家还在不停地笑,结果都影响了后面的笑点。”这是姜文发现的“问题”,也是观众对影片最高的评价。连“对手”冯小刚都大赞姜文不爱钱,不要钱,很好,希望他保持住。
只要有益于娱乐观众的,姜文都不遗余力,但他要求里面不带一丝瑕疵。
走过欢乐,反观内心
《让子弹飞》开机前,姜文就发话,不能把它拍复杂了,必须是一个比《太阳》简单得多的东西,是一个“看得懂”的东西。
的确,哪怕用再挑剔的手法,分解每一个分镜头,呈现出来的细节都很简单——假县长张麻子其次,老六坟头的数字手势木雕,城门口女人们用击鼓颂歌的方式对故事进行起承转合,广场上遍铺白银和枪械,四勇士带一群鹅勇闯碉楼,师爷被堆积如山的白银掩埋……这些荒诞、夸张的表达实际都是很现代主义的手法,散发姜文强烈的个性色彩。在此,哲理、犀利的对白,不但充满了戏剧的张力,而且饱含深刻的隐喻,不动脑子的人能够开怀大笑,动脑子的人可以回肠荡气。
姜文又同时在现实与理想的互相救赎、补充中游走着。一边把自己的坚持放到片中,一边把心中的信念交给观众。
崇高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气概,是每个人从小就在心中埋藏的种子。但是只有太少人的种子才能发芽。“用头脑思考,用脚走路”是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妥协。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违背梦想的事情发生,可是又有谁能真正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一一履行?一年到头,日积月累,无数小事打磨着崇高的理想。而姜文希望用荒诞找回失落的理想。
姜文怀着这样的一颗心完成了《让子弹飞》。有网友说,“每个男人小时候是有英雄情结的,救人水火、仗义疏财、快意恩仇,最后一定要留下被阳光照耀长长的背影。《让子弹飞》是我完整的英雄情结的体现,现实中无法完成的梦一一被它呈现。”
姜文自己则说,“商业元素未必是坏事,看怎么用。其实好片子可以不糙、有想法同时也有快感的,就像才貌双全的美女。”姜文一贯地认真,一贯地重视自己的表达。冬日午后的阳光斜在他脸上,微微有点暖,眼前的这张沉思的脸,面影有些模糊,似乎坐在这里讲心声的是姜文,又是张牧之。一遍一遍地说着,“不要钱,不要女人”,到鹅城只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他没忘记告诉人们现实依旧存在,日子还得继续过,坚持理想的结果可能是英雄寂寞。就像电影的最后,张牧之留给敌人一把枪,让敌人有尊严地死,胜利没有给他带来金山银山,没有抱得美人归,唯有一人一骑,独自走天涯而已。所谓的“霸气外露”到了这时候,剩下了只有英雄才配拥有的孤独感。
孰是孰非,并没有评判。毕竟这才是生活。姜文,也是从这样的日子里一步一步趟过来,才有了这样的醒悟。哈哈大笑之后,姜文将选择留给了观众。
年年贺岁,今又贺岁。
2010年,多了姜文的中国贺岁片市场,观众开始有了长达130分钟大笑、拍手加跺脚的癫狂经历,有了在嬉笑怒骂之余冒严寒、顶雨雪的疯狂追捧。人们又开始有所期待,期待姜文时代的到来,或许这种等待本就是徒劳,擅长隐喻的姜文,已经在“群High”中掺杂了五味陈杂,观众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个角落里遇到熟悉的桥段,姜文带着心酸的笑意躲在屏幕背后,他可能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他会不会继续往前走……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