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大词典》、《辞源》(修订本)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汉语语文工具书,是古籍阅读者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当今,古籍越来越受重视,有更多的人阅读和研究古籍,两部工具书越发显示出它们的重要性。总体上,两部辞书都有较高的质量,然而仍存在一些缺罕,本文拟就《左传》中的四则词语收词、义项和释义提出商榷,以就正于方家。
[蓐食]
《汉语大词典》“蓐食”条下曰:“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谓早餐时间很早。《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史记·淮阴侯列传》:‘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裴驷集解引张晏曰:‘未起而床蓐中食。’清曹寅《宿华阳》诗:‘最是衰脾慵早起,不堪蓐食徧津梁。’一说‘蓐食’为饱食。见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
《辞源》(修订本)的解释也相似,为:“早晨未起在寝席上进食。《左传·文七年》:‘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注:‘蓐食,早食于寝蓐也。’……一说‘蓐食’为丰厚的饮食。见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十七》。”
按:虽然这两部辞书都列出了“蓐食”的另一说法为饱食,但还是比较赞同“早晨未起在寝席上进食”这个义项。按照常理,这种进食方式难以理解,除非是病人才是这样进食。我们来看看《左传》这句话所记叙的事情。“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这是记叙战争的准备经过和实行的战术,“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是指战争中的武器和士兵的准备情况,“训卒”相当于军事训练,“利兵”指磨利武器,“秣马”指喂饱战马,“蓐食”是士兵吃饱饭。“潜师夜起”是军队在晚上偷偷发动进攻。如果“蓐食”指“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这样就和整个句子的语境不符,而战争很重要的一面就是粮草问题,也就是士兵要能吃饱饭。
《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说的是韩信还是平民时无法营生,只好寄在亭长家吃饭,时间长了,亭长妻子对他产生厌恶情绪,自己先吃饱饭,等韩信来吃饭时故意不给他吃,韩信气愤地离开。“蓐食”裴驷集解引张晏曰:“未起而床蓐中食。”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亭长妻“晨炊蓐食”,如果未起床又怎能“晨炊”呢?也不可能在“床蓐中食”,因为韩信还没来,根本没有必要。只能是亭长妻先吃饱饭,韩信到来后却不给他饭吃。
“蓐”通常可释为“草席”、“草垫”。《尔雅·释器》:“蓐谓之兹。”郭璞注:“兹者,蓐席也。”但“蓐食”的“蓐”并不能简单解释为“草席”。《广雅·释诂三下》:“蓐,厚也。”王念孙疏证:“《说文》:‘蓐,陈草复生也。’又云:‘缛,繁采饰也。’张衡《西京赋》云:‘采饰纤缛。’缛与蓐同义。引之云:《文公七年·左传》:‘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杜预注:‘蓐食,早食于寝蓐也。’……蓐者厚也,食之丰厚于常,固谓之蓐食。”《方言》卷十二:“蓐,厚也。”钱绎笺疏:《说文》:“蓐,陈草复生也”,……《广雅·释诂三》蓐,厚也,《玉篇》同。《说文》又云:“缛,繁采饰也。”张衡《西京赋》云:“采饰纤缛。”“缛”与“蓐”同义。王氏伯申云:“文七年《左传》‘训卒厉兵,秣马蓐食’,杜预注云:‘蓐食,早食于寝蓐也。’《汉书·韩信传》‘亭长妻一晨炊蓐食’,张晏《注》云:‘未起而床蓐中食。’案:‘训卒厉兵秣马’,非寝之时矣。‘亭长妻晨炊’,则固已起矣。而去‘早食于寝蓐’,云‘未起而床蓐中食’义无取也。蓐者,厚也,食之丰厚于常,因谓之蓐食。‘训卒厉兵秣属蓐食’者,《商子·兵守篇》云:‘壮男之军,使盛食利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是其类也。两军相攻,或竟日未已,故必厚食乃不饥。亭长妻欲至食时不具食以绝韩信,故亦必厚食,乃不饥也。成十六年《传》:‘蓐食申祷。’襄二十六年《传》:‘秣马蓐食。’并与此同。”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秣马,蓐食”:“《方言》:‘蓐,厚也。’蓐食谓厚食。战前必令士卒饱餐。……洪亮吉《诂》、刘文淇《旧注疏证》俱谓蓐食为夜食、早食,恐非。此从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之说。”因此,“蓐食”是战前士卒饱食的意思。沈玉成《左传译文》:“于是就教训士兵,磨快武器,把马匹喂足,让部队吃饱,隐蔽行动,夜里出兵。”确。
[牲拴]
《汉语大词典》“牲栓”条下第一个义项:“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牲。《左传·桓公六年》:‘吾牲栓肥腯,粢盛丰备。’杜预注:‘牲,牛羊豕也;栓,纯色完全也。’《南史·萧子云传》:‘梁初,郊庙未革牲栓,乐辞皆沈约撰,至是承用。’宋王禹偁《南郊大礼诗》之三:‘大羹味薄牲栓洁,至乐声和凤鸟飞。’”《辞源》(修订本)的解释为“毛色纯而体完具的牲畜”。
按:《辞源》未说明是用于祭祀,不够准确。《说文·牛部》:“牲,牛完全。从牛生声。”段注:“引伸为凡畜之称。《周礼·庖人》注:始养之日畜,将用之日牲。按如鼷鼠食郊牛角,则非完全。”《玉篇·牛部》:“牲,三牲:牛羊豕。”《说文通训定声·鼎部》:“牲者,祭祀之牛也,而羊豕亦以类称之。”《谷梁传·哀公元年》:“全曰牲,伤日牛。”《说文·牛部》:“栓,牛绝色。从牛全声。”《玉篇·牛部》:“栓,体完也。”《说文通训定声·乾部》:“栓,当以体完为本训。”“牲”、“栓”是同义词,当二者连用时,则“浑言则通,析言则别。”《说文·肉部》:“肥,多肉也。”《说文·肉部》:“腯,牛羊日肥,豕曰腯。”《玉篇·肉部》:“腯,肥也。”“肥腯”,《汉语大词典》释为:“牲畜兽类膘肥肉厚。”也是同义词的连用。因此“牲栓”连用应取其同,释为“古代祭祀用的全牲”较为恰当。
《尚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柢之礒栓牲。”孔传:“色纯日礒,体完日栓,牛羊豕曰牲。”《周礼·地官·牧人》:“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藩其物,以共祭祀之牲栓。”郑玄注:“郑司农云:‘栓,纯也。’玄谓栓,体完具。”《左传·桓公六年》:“吾牲栓肥腯。”杜预注:“栓,纯色完全也。”《文选·颜延之(宋郊祀歌)》:“有栓在滁,有絮在俎。”吕向注:“礒牲体完日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文》:‘牲,牛完全。’‘栓,牛纯色。’盖古人祭祀,其重者必用肢体完具、毛色纯一之牛,故牲拴可引申为凡祭祀用牲之同义双音词,犹言礒牲。”……粢盛亦同义双音词,借用为祭祀所用谷物之通称。”
沈玉成《左传译文》:“我祭祀用的牲口都既无杂色,又很肥壮,黍稷也都丰盛完备,为什么不能取信于神灵?”有偏颇。
[考死]
《汉语大词典》“考死”条下:“拷问致死。《后汉书·皇后纪上·和帝阴皇后》:‘朱及二子奉、毅与后弟轶、辅、敞辞语相连及,以为祠祭祝 诅,大逆无道。奉、毅、辅考死狱中。’”
按:“考死”一词在古籍中常见,《辞源》未收该词,当补。如《后汉书·党锢列传》:“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三国志·魏书》:“收长武考死杖下,伟免为庶人。”根据《汉语大词典》该词条的意义,结合“考死”的例证可以确定“考”的词义是“拷问”、“刑讯”。但“考死”一词条义项有缺漏,并非所有的“考死”都是这一意义。
《左传·宣公十五年》:“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杜预注:“考,成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杜注以‘考’字绝句,‘死’字属下读,误。‘考死’为一词,犹《尚书-洪范》之‘考终命’,此谓死得其所。说本池钦韩《补注》、武亿《异读》、姚鼐《补注》。”《汉书·元帝纪》:“诏日:‘盖闻贤圣在位,阴阳和,风雨时,日月光,星辰静,黎庶康宁,考终厥命。”’颜师古注:“考,老也。言得寿考,终其天命。”此处的“考死”决非“拷问致死”之义,“下臣获考死”的上下文也未提及审讯这一事件,所以也就没有“拷问”这一意义。“考”的本义是老,《说文·老部》:“考,老也。从老省,丐声。”段注:“凡言寿考者,此字之本义也。”《诗经·大雅·械樸》:“周王寿考,遐不作人。”郑笺:“周王,文王也。文王是时九十余矣,故云‘寿考’。”“考”又引申为“终”义,“考死”即是“终老而死”,也就是老死之意。《楚辞·九叹·怨思》:“身憔悴而考旦兮,日黄昏而长悲。”王逸注:“考,犹终也。”“考死”是“考”和“死”两个同义词的连用。“终”又有终了、完成之义。杜预注:“考,成也。”《释名·释丧制》:“父死日考。考,成也。”《释名疏证补》:“毕沅曰:‘《曲礼》云:生日父,死日考。’郑注:‘考,成也,其德行之成也。’”故“下臣获考死”是指下臣完成使命而死,即“死得其所”,与上文“寡君有信臣”相对应。
沈玉成《左传译文》:“寡君有守信的下臣,下臣死得其所,又有什么可以追求的?”确。
[愷悌(愷弟)]
《汉语大词典》“愷悌”条下:“和乐平易。《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愷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恺,乐也;悌,易也。’《汉书·张禹传》:‘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愷弟多智,二人异行。’宋苏辙《颍滨遗老传下》:‘愷弟之政,后世称焉。’明无名氏《白兔记·见儿》:‘感夫人愷悌仁慈。’郭沫若《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他那慈祥恺悌的面貌是愈见发福了。’”
《辞源》“愷悌”:“和乐简易。”
按:从两辞书释义可以判定“愷悌”是合成词。但应增补意义区别较大的引申义项和假借义的用法。《说文·心部》:“愷,乐也,从心豈声。”又《说文·心部》:“愷,康也。从心、豈,豈亦声。”《尔雅·释诂》:“愷,乐也。”《庄子·天道》:“中心物慢,兼爱无私。”成玄英疏:“恺,乐也。忠诚之心,愿物安乐。”《说文新附·心部》:“悌,善兄弟也。从心,弟声,经典通用弟。”《玉篇·心部》:“悌,孝悌。”《集韵·霁韵》:“悌,易也。”《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赵岐注:“出则敬长悌。悌,顺也。”《新书·道术》:“弟敬爱兄谓之悌,反悌为敖。”《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愷,乐也;悌,易也。言乐易君子,为神所劳来,故世祀也”孔疏:“乐易言志度弘简,忻乐而和易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毛诗’‘愷悌’作‘岂弟’,乐易也。”此处“愷悌”为同义合成词。沈玉成《左传译文》:“《诗》说:‘和蔼平易的君子,就是神灵所保佑的了。’”确。
《左传·襄公十四年》:“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杜预注:“成恺悌,不信谗也。不书者,戎为晋属,不得特达。”《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岜弟君子,无信谗言。”郑笺:“岂弟,乐易也。”孔疏:“谗人为害如此,故乐易之君子,谓当今之王者,无得信受此谗人之言也。”“岂弟”即“愷悌”,由此“恺悌”引申指“不因谗言而变心”之义。杨伯峻《春秋左传词典》:“愷悌,不因谗言而变心:成恺悌也。”
沈玉成《左传译文》:“范宣子表示歉意,让他参加会见的事务,显示了平易而不听谗言的美德。”此为“恺悌”的引申义。
《尔雅·释言》:“愷睇,发也。”郭璞注:“发,发行也。《诗》曰:‘齐子愷悌。’”《诗经·齐风·载驱》:“鲁道有荡,齐子岂弟。”郑笺云:“此岂弟犹言发夕也。岂读当为闽。弟,《古文尚书》以弟为圉。囤,明也。”这和上一章“鲁道有荡,齐子发夕”相映衬。郝懿行《尔雅义疏》:“愷悌者,闽圉之假音。《说文》云:‘闽,开也。’《广雅》云:‘闽,明也。’圛者,《说文》引《尚书》曰:‘圛。圛升云半有半无,读若驿。’今《书·洪范》即作曰‘驿’古文本作曰‘圛’。《史记集解》引郑注曰:‘圛者,色泽而光明也。’是‘圛’训明曰‘圛’。”黄侃《尔雅音训》:“悌通作圛。《广雅》亦训明,是则恺悌又俱为明。恺与垲义近……圛训明,故《说文》谓之‘升云’;训行,故《说文》训‘回行’也。经传‘岂弟’皆有圛明之义,惟《载驱》之文始兼行义耳。明与行义相因,故奕、圉、驿、绎皆兼明、行二义。”故“慢悌”有“天亮出发”意义。
总之,我们在阅读古籍时查阅《汉语大词典》、《辞源》(修订本)这样的工具书,会发现其中在收词、义项和释义方面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只有认真、审慎地考辨古籍字词才能为两部辞书的完善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第9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2]《辞源》(1-4册),商务印书馆,1988
[3]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
[4]钱绎《方言笺疏》,中华书局,1991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
[6]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
[7]《汉语大词典》(第6卷)
[8]《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9]《汉语大词典》(第8卷)
[10]《汉语大词典》(第7卷)
[11]杨伯峻、徐提《春秋左传词典》,中华书局,1985
[12]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黄侃《尔雅音训》,中华书局,2007
[蓐食]
《汉语大词典》“蓐食”条下曰:“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谓早餐时间很早。《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史记·淮阴侯列传》:‘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裴驷集解引张晏曰:‘未起而床蓐中食。’清曹寅《宿华阳》诗:‘最是衰脾慵早起,不堪蓐食徧津梁。’一说‘蓐食’为饱食。见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
《辞源》(修订本)的解释也相似,为:“早晨未起在寝席上进食。《左传·文七年》:‘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注:‘蓐食,早食于寝蓐也。’……一说‘蓐食’为丰厚的饮食。见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十七》。”
按:虽然这两部辞书都列出了“蓐食”的另一说法为饱食,但还是比较赞同“早晨未起在寝席上进食”这个义项。按照常理,这种进食方式难以理解,除非是病人才是这样进食。我们来看看《左传》这句话所记叙的事情。“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这是记叙战争的准备经过和实行的战术,“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是指战争中的武器和士兵的准备情况,“训卒”相当于军事训练,“利兵”指磨利武器,“秣马”指喂饱战马,“蓐食”是士兵吃饱饭。“潜师夜起”是军队在晚上偷偷发动进攻。如果“蓐食”指“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这样就和整个句子的语境不符,而战争很重要的一面就是粮草问题,也就是士兵要能吃饱饭。
《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说的是韩信还是平民时无法营生,只好寄在亭长家吃饭,时间长了,亭长妻子对他产生厌恶情绪,自己先吃饱饭,等韩信来吃饭时故意不给他吃,韩信气愤地离开。“蓐食”裴驷集解引张晏曰:“未起而床蓐中食。”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亭长妻“晨炊蓐食”,如果未起床又怎能“晨炊”呢?也不可能在“床蓐中食”,因为韩信还没来,根本没有必要。只能是亭长妻先吃饱饭,韩信到来后却不给他饭吃。
“蓐”通常可释为“草席”、“草垫”。《尔雅·释器》:“蓐谓之兹。”郭璞注:“兹者,蓐席也。”但“蓐食”的“蓐”并不能简单解释为“草席”。《广雅·释诂三下》:“蓐,厚也。”王念孙疏证:“《说文》:‘蓐,陈草复生也。’又云:‘缛,繁采饰也。’张衡《西京赋》云:‘采饰纤缛。’缛与蓐同义。引之云:《文公七年·左传》:‘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杜预注:‘蓐食,早食于寝蓐也。’……蓐者厚也,食之丰厚于常,固谓之蓐食。”《方言》卷十二:“蓐,厚也。”钱绎笺疏:《说文》:“蓐,陈草复生也”,……《广雅·释诂三》蓐,厚也,《玉篇》同。《说文》又云:“缛,繁采饰也。”张衡《西京赋》云:“采饰纤缛。”“缛”与“蓐”同义。王氏伯申云:“文七年《左传》‘训卒厉兵,秣马蓐食’,杜预注云:‘蓐食,早食于寝蓐也。’《汉书·韩信传》‘亭长妻一晨炊蓐食’,张晏《注》云:‘未起而床蓐中食。’案:‘训卒厉兵秣马’,非寝之时矣。‘亭长妻晨炊’,则固已起矣。而去‘早食于寝蓐’,云‘未起而床蓐中食’义无取也。蓐者,厚也,食之丰厚于常,因谓之蓐食。‘训卒厉兵秣属蓐食’者,《商子·兵守篇》云:‘壮男之军,使盛食利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是其类也。两军相攻,或竟日未已,故必厚食乃不饥。亭长妻欲至食时不具食以绝韩信,故亦必厚食,乃不饥也。成十六年《传》:‘蓐食申祷。’襄二十六年《传》:‘秣马蓐食。’并与此同。”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秣马,蓐食”:“《方言》:‘蓐,厚也。’蓐食谓厚食。战前必令士卒饱餐。……洪亮吉《诂》、刘文淇《旧注疏证》俱谓蓐食为夜食、早食,恐非。此从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之说。”因此,“蓐食”是战前士卒饱食的意思。沈玉成《左传译文》:“于是就教训士兵,磨快武器,把马匹喂足,让部队吃饱,隐蔽行动,夜里出兵。”确。
[牲拴]
《汉语大词典》“牲栓”条下第一个义项:“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牲。《左传·桓公六年》:‘吾牲栓肥腯,粢盛丰备。’杜预注:‘牲,牛羊豕也;栓,纯色完全也。’《南史·萧子云传》:‘梁初,郊庙未革牲栓,乐辞皆沈约撰,至是承用。’宋王禹偁《南郊大礼诗》之三:‘大羹味薄牲栓洁,至乐声和凤鸟飞。’”《辞源》(修订本)的解释为“毛色纯而体完具的牲畜”。
按:《辞源》未说明是用于祭祀,不够准确。《说文·牛部》:“牲,牛完全。从牛生声。”段注:“引伸为凡畜之称。《周礼·庖人》注:始养之日畜,将用之日牲。按如鼷鼠食郊牛角,则非完全。”《玉篇·牛部》:“牲,三牲:牛羊豕。”《说文通训定声·鼎部》:“牲者,祭祀之牛也,而羊豕亦以类称之。”《谷梁传·哀公元年》:“全曰牲,伤日牛。”《说文·牛部》:“栓,牛绝色。从牛全声。”《玉篇·牛部》:“栓,体完也。”《说文通训定声·乾部》:“栓,当以体完为本训。”“牲”、“栓”是同义词,当二者连用时,则“浑言则通,析言则别。”《说文·肉部》:“肥,多肉也。”《说文·肉部》:“腯,牛羊日肥,豕曰腯。”《玉篇·肉部》:“腯,肥也。”“肥腯”,《汉语大词典》释为:“牲畜兽类膘肥肉厚。”也是同义词的连用。因此“牲栓”连用应取其同,释为“古代祭祀用的全牲”较为恰当。
《尚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柢之礒栓牲。”孔传:“色纯日礒,体完日栓,牛羊豕曰牲。”《周礼·地官·牧人》:“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藩其物,以共祭祀之牲栓。”郑玄注:“郑司农云:‘栓,纯也。’玄谓栓,体完具。”《左传·桓公六年》:“吾牲栓肥腯。”杜预注:“栓,纯色完全也。”《文选·颜延之(宋郊祀歌)》:“有栓在滁,有絮在俎。”吕向注:“礒牲体完日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文》:‘牲,牛完全。’‘栓,牛纯色。’盖古人祭祀,其重者必用肢体完具、毛色纯一之牛,故牲拴可引申为凡祭祀用牲之同义双音词,犹言礒牲。”……粢盛亦同义双音词,借用为祭祀所用谷物之通称。”
沈玉成《左传译文》:“我祭祀用的牲口都既无杂色,又很肥壮,黍稷也都丰盛完备,为什么不能取信于神灵?”有偏颇。
[考死]
《汉语大词典》“考死”条下:“拷问致死。《后汉书·皇后纪上·和帝阴皇后》:‘朱及二子奉、毅与后弟轶、辅、敞辞语相连及,以为祠祭祝 诅,大逆无道。奉、毅、辅考死狱中。’”
按:“考死”一词在古籍中常见,《辞源》未收该词,当补。如《后汉书·党锢列传》:“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三国志·魏书》:“收长武考死杖下,伟免为庶人。”根据《汉语大词典》该词条的意义,结合“考死”的例证可以确定“考”的词义是“拷问”、“刑讯”。但“考死”一词条义项有缺漏,并非所有的“考死”都是这一意义。
《左传·宣公十五年》:“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杜预注:“考,成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杜注以‘考’字绝句,‘死’字属下读,误。‘考死’为一词,犹《尚书-洪范》之‘考终命’,此谓死得其所。说本池钦韩《补注》、武亿《异读》、姚鼐《补注》。”《汉书·元帝纪》:“诏日:‘盖闻贤圣在位,阴阳和,风雨时,日月光,星辰静,黎庶康宁,考终厥命。”’颜师古注:“考,老也。言得寿考,终其天命。”此处的“考死”决非“拷问致死”之义,“下臣获考死”的上下文也未提及审讯这一事件,所以也就没有“拷问”这一意义。“考”的本义是老,《说文·老部》:“考,老也。从老省,丐声。”段注:“凡言寿考者,此字之本义也。”《诗经·大雅·械樸》:“周王寿考,遐不作人。”郑笺:“周王,文王也。文王是时九十余矣,故云‘寿考’。”“考”又引申为“终”义,“考死”即是“终老而死”,也就是老死之意。《楚辞·九叹·怨思》:“身憔悴而考旦兮,日黄昏而长悲。”王逸注:“考,犹终也。”“考死”是“考”和“死”两个同义词的连用。“终”又有终了、完成之义。杜预注:“考,成也。”《释名·释丧制》:“父死日考。考,成也。”《释名疏证补》:“毕沅曰:‘《曲礼》云:生日父,死日考。’郑注:‘考,成也,其德行之成也。’”故“下臣获考死”是指下臣完成使命而死,即“死得其所”,与上文“寡君有信臣”相对应。
沈玉成《左传译文》:“寡君有守信的下臣,下臣死得其所,又有什么可以追求的?”确。
[愷悌(愷弟)]
《汉语大词典》“愷悌”条下:“和乐平易。《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愷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恺,乐也;悌,易也。’《汉书·张禹传》:‘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愷弟多智,二人异行。’宋苏辙《颍滨遗老传下》:‘愷弟之政,后世称焉。’明无名氏《白兔记·见儿》:‘感夫人愷悌仁慈。’郭沫若《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他那慈祥恺悌的面貌是愈见发福了。’”
《辞源》“愷悌”:“和乐简易。”
按:从两辞书释义可以判定“愷悌”是合成词。但应增补意义区别较大的引申义项和假借义的用法。《说文·心部》:“愷,乐也,从心豈声。”又《说文·心部》:“愷,康也。从心、豈,豈亦声。”《尔雅·释诂》:“愷,乐也。”《庄子·天道》:“中心物慢,兼爱无私。”成玄英疏:“恺,乐也。忠诚之心,愿物安乐。”《说文新附·心部》:“悌,善兄弟也。从心,弟声,经典通用弟。”《玉篇·心部》:“悌,孝悌。”《集韵·霁韵》:“悌,易也。”《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赵岐注:“出则敬长悌。悌,顺也。”《新书·道术》:“弟敬爱兄谓之悌,反悌为敖。”《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愷,乐也;悌,易也。言乐易君子,为神所劳来,故世祀也”孔疏:“乐易言志度弘简,忻乐而和易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毛诗’‘愷悌’作‘岂弟’,乐易也。”此处“愷悌”为同义合成词。沈玉成《左传译文》:“《诗》说:‘和蔼平易的君子,就是神灵所保佑的了。’”确。
《左传·襄公十四年》:“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杜预注:“成恺悌,不信谗也。不书者,戎为晋属,不得特达。”《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岜弟君子,无信谗言。”郑笺:“岂弟,乐易也。”孔疏:“谗人为害如此,故乐易之君子,谓当今之王者,无得信受此谗人之言也。”“岂弟”即“愷悌”,由此“恺悌”引申指“不因谗言而变心”之义。杨伯峻《春秋左传词典》:“愷悌,不因谗言而变心:成恺悌也。”
沈玉成《左传译文》:“范宣子表示歉意,让他参加会见的事务,显示了平易而不听谗言的美德。”此为“恺悌”的引申义。
《尔雅·释言》:“愷睇,发也。”郭璞注:“发,发行也。《诗》曰:‘齐子愷悌。’”《诗经·齐风·载驱》:“鲁道有荡,齐子岂弟。”郑笺云:“此岂弟犹言发夕也。岂读当为闽。弟,《古文尚书》以弟为圉。囤,明也。”这和上一章“鲁道有荡,齐子发夕”相映衬。郝懿行《尔雅义疏》:“愷悌者,闽圉之假音。《说文》云:‘闽,开也。’《广雅》云:‘闽,明也。’圛者,《说文》引《尚书》曰:‘圛。圛升云半有半无,读若驿。’今《书·洪范》即作曰‘驿’古文本作曰‘圛’。《史记集解》引郑注曰:‘圛者,色泽而光明也。’是‘圛’训明曰‘圛’。”黄侃《尔雅音训》:“悌通作圛。《广雅》亦训明,是则恺悌又俱为明。恺与垲义近……圛训明,故《说文》谓之‘升云’;训行,故《说文》训‘回行’也。经传‘岂弟’皆有圛明之义,惟《载驱》之文始兼行义耳。明与行义相因,故奕、圉、驿、绎皆兼明、行二义。”故“慢悌”有“天亮出发”意义。
总之,我们在阅读古籍时查阅《汉语大词典》、《辞源》(修订本)这样的工具书,会发现其中在收词、义项和释义方面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只有认真、审慎地考辨古籍字词才能为两部辞书的完善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第9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2]《辞源》(1-4册),商务印书馆,1988
[3]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
[4]钱绎《方言笺疏》,中华书局,1991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
[6]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
[7]《汉语大词典》(第6卷)
[8]《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9]《汉语大词典》(第8卷)
[10]《汉语大词典》(第7卷)
[11]杨伯峻、徐提《春秋左传词典》,中华书局,1985
[12]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黄侃《尔雅音训》,中华书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