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挑战及对策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z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甚至道德观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网络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大学生诚信心理提出了挑战;二是为大学生的失信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诚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39-03
  一、诚信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道德基石
  1.诚信是大学生成人的基本要求。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大学生学会做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1世纪教育报告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要学会做人,就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大学的目的在于弘扬美德,在于使老百姓观念更新,在于使自己的道德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现代科学教育创始人洪堡也指出,大学的真正成就是使大学生个人在道德与精神上得到完善。而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大学生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存诚于心,以信待人。
  诚信也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诚信是我国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列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号召全社会大力倡导和推行。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出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公民必须具备诚信的品质,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人”。
  2.诚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前提和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指出,道德品质与成才具有密切相关性,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成才的先决条件。而这些优良的道德品质又首推诚信。对于大学生来说,“才”主要体现在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知识是大学生成才的智力基础,是衡量“才”的重要标准。大学生要学有所成,必须诚实于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后才能不断的学习,把不知变为“知”;只有有诺必践,才能持之以恒的学习,完成自己订立的目标,由小目标到大目标,逐渐积累知识。
  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分析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是综合素质在实践中的运用和体现。大学生具备了诚信的品质,才能在交往中以诚待人,信守承诺,从而获得他人的接受和认同;才能在处理问题时做到实事求是,从而找到解决之道。总之,只有具备了诚信品质,才能在学校生活中以及此后的人生中不断学习和提高,不断积累知识和提高能力,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二、网络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挑战
  1.网络对大学生诚信心理的挑战。网络以其独有的虚拟性、隐蔽性、全球性等特征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虚拟空间,即网络虚拟社会。在虚拟社会中,“谁也不知道你是一条狗”,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往模式,形成了人—机—人的新的方式。这种方式使交往更便捷、更私密。同时我国网络立法、执法的严重滞后和网络监管的不力,使失信、欺诈成为虚拟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这对“三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他们的诚信道德观。
  班杜拉认为,人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是经过后天的观察学习形成的,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学习发生改变。他强调强化、观察学习、模仿等环境机制对个体的道德的形成和改变的作用,认为道德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强调社会环境中的影视和书刊等传播媒介对道德发展的影响。皮亚杰的理论进一步论证了环境对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的影响的发生机制。他指出,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所谓适应,就是主体达到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其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主体在接收差异信息后,将其所遇到的外界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达到自身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大量的失信行为对大学生原有的道德心理造成了冲击。在与网络环境达成平衡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博弈,很多大学生认为,网络无诚信,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欺、蒙、骗比诚实守信更行得通,从而最终选择改变自己原有的道德认知结构,以达到与外界网络环境的平衡。很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失去了在中学阶段的优势,急于干出一番成绩来证明自己和突显自己。而一些同学利用网络“写作业”、“写论文”甚至找考试的“枪手”而取得成功的不正当竞争方式,以及网络虚拟社会中有些人通过欺诈的手段谋取暴利的行为,使急于成功的大学生自觉、不自觉的效仿,从而逐渐形成失信心理,认为说谎甚至欺诈是一条成功的捷径。
  此外,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交际圈,形成了很多虚拟社区,比如微博、论坛、BBS、QQ群等名目繁多的特色社区。维果茨基认为人所特有的心理机能产生于人们的协调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强调在道德形成过程中,群体对个体道德心理的影响。网络虚拟社区中,网友的言论和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占主流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虚拟社区中,一些人通过欺骗的途径得到了利益,就会使另外一些人心理上产生苦闷,而一些诚信意识比较薄弱的人就可能起而效仿;如果该群体大多数人都诚信丧失,少数人为了融入这个群体,就会在行为上逐渐与群体保持一致,而逐渐形成失信心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诚信缺失的人看到了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满足了他们的尊重需要,因而又强化了这部分人的失信心理。总之,网络虚拟空间中存在的大量不诚信行为,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大学生的道德心理。有的大学生逐渐形成了失信心理,有的被强化。
  2.网络为大学生的失信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作为相对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诚信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在工具层面,网络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又为大学生的失信行为提供了便利,加上网络法制建设的滞后,为失信甚至犯罪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第一,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降低了失信行为的风险。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成为网络中的一串数字符号,人与人的交往从面对面的模式变成人—机—人的形式,交往双方可以素不相识,尤其是匿名登录方式,即使通过法律程序进行追溯,也很可能无法找到对应的人。常用的固定ID方式,对于蓄意欺诈的人,也完全可以通过填写虚假注册信息达到虚构身份的目的(除实行网络实名认证制度的国家以外),从而使相关部门或他人无法以网络中的ID找到对应的人。这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失信行为的风险。如在QQ聊天中发现了号码为12345678,昵称为“小屁孩”的人发布了一条虚假信息,但是根据他所填写的个人信息我们很难找到这个QQ号背后的“真实的人”。从而为某些在现实社会中有动机而没有胆量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阴暗面的平台。
  第二,网络的全球性、迅捷性和交互性为失信行为提供了有利工具。网络的全球性和交互性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互动性更强,为某些“有贼心也有贼胆”但没有有效手段的人提供了工具。比如“网络钓鱼”,其欺诈的对象是世界各国人民,欺诈的方式是以银行等正规组织、机构的名义向用户发送邮件,骗取用户的个人保密信息,如帐户和密码等。这种恶劣的欺诈行为,是任何传统工具都无法实现的。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的这些特点为他们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散布虚假信息等提供了便利。网络出现以前,找“枪手”替考要通过贴小纸条或托人的方式寻找,在这个过程中都有被他人发现并告发的危险。而网络普及后尤其是手机互联网的发展,使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搜索引擎找到很多枪手的信息。尤其在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时候,网络中充斥了大量的代考、卖题、卖答案等信息。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甚至在双方不照面的情况下挑选出自己合适的枪手。
  第三,网络法制建设的滞后,降低了失信行为的成本。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都还很不完善,很多网络问题的处理都不能做到有法可依。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的全球性特征决定了很多网络问题都是在世界各地并发的,它的处理涉及到多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有世界各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达成一致,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但由于各国国情和法律渊源存在很大差异,任何国家都难以按本国的意志对跨国界的网络问题实行有效的超国界的监管。因此,网络法制建设的滞后和世界各国相应法律条文的不统一,使有关部门无法有效的监督、制裁网络失信行为。
  到目前为止,我国颁布的针对网络的成文法虽然已经有二十多部,包括《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等,对网民、网络软硬件提供商、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总的来说还未成体系,而且相对于不断翻新的多样的网络问题,我国的网络立法还严重滞后。对于很多网络问题,尤其是介于犯罪与违背道德规范之间的问题,相关部门不能依法进行处理,从而降低了网络失信行为的成本。
  三、应对挑战,培养网络时代的诚信大学生
  面对网络给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冲击,我们不能阻止网络这种高科技的发展,只能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同时不断完善网络立法和网络诚信监督管理机制,以应对这一挑战。
  第一,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要切实加强诚信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把“德”放在教育的首位,从全局上制定系统的德育大纲,从幼儿园到大学有一个连贯的德育实施方案。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不仅仅是高等教育问题,它反映的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各级各类学校要改变唯“分”至上,唯“就业率”是举的功利教育现状,在对学生评优、对学校二级教学单位进行考核以及对教师的评定时,首要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德”。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可量化的“德”的考核标准,真正落实“德、能、勤、绩”的考评顺序。其次,加强家庭诚信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而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家庭。这强调了家庭在孩子“成人”“成才”中的极端重要性。父母的道德标准直接决定了孩子的道德水平,而且这种影响是长远的。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家庭诚信教育状况。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必须从娃娃抓起,从父母抓起。最后,强化社会诚信教育。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它具有灵活多样性、终身性、广阔性、相长性等特点。在道德培养和教化方面,社会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进行正面的宣传。
  第二,加强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管。网络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需要法律的外在制约。此外,互联网的发展相当迅速,不断有新的领域、新的问题涌现。因此,必须根据不断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前瞻性的推进网络法制建设,形成一个关于网络问题的法律体系,使网络问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唯此,才能有效的打击网络犯罪行为和恶意欺诈行为,并对失信行为产生强大的威慑力。
  第三,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社会生态理论认为在研究个体或群体的道德心理形成过程中,不仅要考量个体或群体自身的心理变量,而且要充分考量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对个体或群体道德心理的影响,并且认为环境能够改变或重塑人的道德。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形成其道德心理的重要场所,或者说正是社会的传播、熏染和教化使大学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道德心理,形成了判断、评价、对待外界事物的心理倾向。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风气,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自觉的做到诚信为本。一方面减少了外部的不良刺激,另一方面能使学校、家庭和社会诚信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面对网络给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冲击,学校、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形成一股合力,既要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增强抵御不良影响的内部免疫力;同时又要不断净化网络空间和社会大环境,减少外部的不良刺激。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网络时代的诚信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美]阿伯特.班杜拉,著.社会学习心理学[M].郭古基,周国韬,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瑞士]Piaget.J,著.儿童道德判断[M].刘碧如,译.台北:五洲出版社,1986.
  [3][苏]维果茨基,著.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许珍芳(1980—),女,四川宜宾人,四川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世界面临史无前例的粮食危机,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置于国际大环境中加以考虑,要高度重视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介绍了Genome shuffling技术的特点及作用,提出了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经典诱变方法的发展。
归纳总结了国内成熟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分析了西藏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困境与条件,探索西藏农牧民教育培训模式,认为针对从事农牧业的农牧民主要选择产业开发模式、现场传
2006年以来,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形势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问题导向、总体设计、重点突破、点面结合、逐步到位"。
〔关键词〕 兴趣;动力;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24—01    如何批改作文,这确实值得研究。有人主张精批细改,有人主张粗批略改,又有人主张教师改和学生改相结合……我认为:无论何种改法,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产生,就能学好作文。
湖南精正设备有限公司拓宽产业链,开发和研制了JZCPU-20聚氨酯弹性体浇注机。该产品用于生产以MOCA等为交联剂的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制品。机内可合成预聚体及真空脱泡。新的
锻造过程的预成形设计是提高锻造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基于刚一粘塑性有限元法的正反向模拟技术能够从最终的锻件形状直接得出坯料的预成形形状,通过改善设
项目驱动型教学一改传统教学的知识灌输型模式,旨在引领大学生真正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摆脱以往的学习依赖性.以宁波大学两个年级的政治学班进行了相关的项目驱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