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陈列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博物馆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的附属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管理
多年来,我国的历史博物馆陈列普遍为千篇一律的通史陈列,陈列方法为最传统的“点线面、绕墙转”。陈列手段单一,基本为展框、镜框加版面的老三件。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七五”计划的重点项目,我国的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在西安兴建。自此,全国各地开始了大型的新馆建设和旧馆改造,现代化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博物馆陈列的现代化改革,展览内容侧重于体现地区特色,在陈列方法上加入了复原陈列,重视灯光音乐的运用,涌现出一批精品展览,“以物为主”成为最重要的原则,一切陈列手段都为了突出“物”的主体地位,柔和的背景灯光配以明亮的聚光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一、博物馆文物陈列的宗旨
博物馆文物陈列的根本宗旨是通过文物展览的方式与观众交流文物的历史内涵,使观众在博物馆提供的文化服务中了解历史,接受教育。这是由文物的性质、市场经济与观众需求、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一)文物的性质
文物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遗存。所以,文物具有双重性质:一是物质性;二是历史性。文物的历史性是文物的本质属性,是文物区别于其他任何物质的特性,也是文物真正的价值所在。
(二)市场经济与观众需求
博物馆虽然是一种公益性、非盈利性的机构,但在我国市场经济已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的今天,博物馆与市场经济也有了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博物馆的文物展览,其实质就是向社会提供一种服务性质的文化产品。它有着藏品研究、陈列设计与布置展览等工艺流程和广告宣传等营销手段,中间也产生着各种各样的成本。这种产品的消费者,就是社会公众,人们参观文物展览,即博物馆的产品实现销售的过程。公众参观文物陈列的主要需求,不是欣赏文物外表的物理形状,而是希望通过文物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获取文物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通过产品的优胜劣汰来达到优化配置,文化产品如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产品将会被市场淘汰。同样,博物馆文物陈列能否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也是博物馆文物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组织,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而我国历史类博物馆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通过文物展览,使观众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线索,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从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从而提升民族的自信心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倘若博物馆的文物陈列缺乏必要的知识信息量,观众从中获取的知识便受到局限,其社会功能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博物馆文物陈列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对文物历史信息的揭示和诠释方面。
二、文物陈列要综合展现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增加背景知识陈列
文物陈列的方式与内容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要办观众看得懂的展览。文物陈列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果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忽视对文物历史内涵的必要解读,珍贵的文物就失去了其历史价值,变成了一件单纯的艺术品,甚至还是一个“看不懂”的艺术品。如果在陈列的背景版面上列有较详细的通俗介绍,除了器物的名称、年代、出土地点、馆藏单位以外,还有用途、制造方法、加工材料和工艺水平的发展、器型变化、社会背景、历史价值、生僻的字标有读音、铭文有翻译解释,才会起到良好的展示效果,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知识普及功能。此外,在文物陈列中还可以通过标志牌、播放短片、泥塑复原等方式作为辅助手段,详细解读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工艺制作流程,启发观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欣赏展览,理解展品的深刻内涵,激发观众的共鸣。
(二)展品编排要体现历史变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在前述“以物为主”的博物馆改革中,物品的“精美程度”代替了物品的“历史地位”,成为展品选择的主要标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代表器物,如三彩之于唐,青花之于明清。如果忽略展品的历史地位,仅从其精美程度出发,很容易造成展馆内同一时代造型类似的工艺精品占据了半壁江山,文物成为一件件孤立的展品,这不仅会割断文物之间内在的历史联系,也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博物馆文物陳列应该在展品的编排中呈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学校学习历史的方法不同,博物馆是用实物来见证人类社会的进步,用更直观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历史和认识文明。所以,博物馆文物陈列不仅仅是精美物品的集中展出,而是要充分利用展品本身来显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呈现文明发展变化的脉络。
三、增加参与性的动态陈列,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历史
当今社会,公众参观综合性历史博物馆的目的,除了获取知识以外,还附有休闲、旅游、缓解学习和工作压力等需求。那么,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陈列如何改变以往严肃的、厚重的历史氛围,如何改变展览内容和形式过于平淡的局面,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完成参观,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博物馆界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有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博物馆应被看作是一个体验生活、历史及文化的地方”,有些博物馆创设了观众能够参与其中的动态陈列并受到欢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博物馆与香港地区政府在香港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天工开物――中国古代科技文物展》。此次展览,香港历史博物馆对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精心的创新设计。除文物展示外,还专门开辟了古代纺织机和雕版印刷术的现场演示区,以加深观众对文物的理解。另设立了一个“创知园”,摆放了石日晷、皮囊、记里鼓车三件文物的复制品,观众可亲自操作,让观众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其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张红霞.谈在博物馆陈列工作中应加强观众意识[J].文物春秋,2003,(1).
[3] [韩]李遇权.博物馆、美术馆设计[J]//刘爱河.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内涵的演变.中国博物馆,2005,(5).
[4] 白琰.陈列设计中的人本意识[J].中国博物馆,2003,(4).
[5] 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管理
多年来,我国的历史博物馆陈列普遍为千篇一律的通史陈列,陈列方法为最传统的“点线面、绕墙转”。陈列手段单一,基本为展框、镜框加版面的老三件。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七五”计划的重点项目,我国的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在西安兴建。自此,全国各地开始了大型的新馆建设和旧馆改造,现代化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博物馆陈列的现代化改革,展览内容侧重于体现地区特色,在陈列方法上加入了复原陈列,重视灯光音乐的运用,涌现出一批精品展览,“以物为主”成为最重要的原则,一切陈列手段都为了突出“物”的主体地位,柔和的背景灯光配以明亮的聚光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一、博物馆文物陈列的宗旨
博物馆文物陈列的根本宗旨是通过文物展览的方式与观众交流文物的历史内涵,使观众在博物馆提供的文化服务中了解历史,接受教育。这是由文物的性质、市场经济与观众需求、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一)文物的性质
文物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遗存。所以,文物具有双重性质:一是物质性;二是历史性。文物的历史性是文物的本质属性,是文物区别于其他任何物质的特性,也是文物真正的价值所在。
(二)市场经济与观众需求
博物馆虽然是一种公益性、非盈利性的机构,但在我国市场经济已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的今天,博物馆与市场经济也有了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博物馆的文物展览,其实质就是向社会提供一种服务性质的文化产品。它有着藏品研究、陈列设计与布置展览等工艺流程和广告宣传等营销手段,中间也产生着各种各样的成本。这种产品的消费者,就是社会公众,人们参观文物展览,即博物馆的产品实现销售的过程。公众参观文物陈列的主要需求,不是欣赏文物外表的物理形状,而是希望通过文物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获取文物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通过产品的优胜劣汰来达到优化配置,文化产品如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产品将会被市场淘汰。同样,博物馆文物陈列能否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也是博物馆文物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组织,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而我国历史类博物馆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通过文物展览,使观众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线索,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从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从而提升民族的自信心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倘若博物馆的文物陈列缺乏必要的知识信息量,观众从中获取的知识便受到局限,其社会功能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博物馆文物陈列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对文物历史信息的揭示和诠释方面。
二、文物陈列要综合展现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增加背景知识陈列
文物陈列的方式与内容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要办观众看得懂的展览。文物陈列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果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忽视对文物历史内涵的必要解读,珍贵的文物就失去了其历史价值,变成了一件单纯的艺术品,甚至还是一个“看不懂”的艺术品。如果在陈列的背景版面上列有较详细的通俗介绍,除了器物的名称、年代、出土地点、馆藏单位以外,还有用途、制造方法、加工材料和工艺水平的发展、器型变化、社会背景、历史价值、生僻的字标有读音、铭文有翻译解释,才会起到良好的展示效果,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知识普及功能。此外,在文物陈列中还可以通过标志牌、播放短片、泥塑复原等方式作为辅助手段,详细解读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工艺制作流程,启发观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欣赏展览,理解展品的深刻内涵,激发观众的共鸣。
(二)展品编排要体现历史变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在前述“以物为主”的博物馆改革中,物品的“精美程度”代替了物品的“历史地位”,成为展品选择的主要标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代表器物,如三彩之于唐,青花之于明清。如果忽略展品的历史地位,仅从其精美程度出发,很容易造成展馆内同一时代造型类似的工艺精品占据了半壁江山,文物成为一件件孤立的展品,这不仅会割断文物之间内在的历史联系,也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博物馆文物陳列应该在展品的编排中呈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学校学习历史的方法不同,博物馆是用实物来见证人类社会的进步,用更直观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历史和认识文明。所以,博物馆文物陈列不仅仅是精美物品的集中展出,而是要充分利用展品本身来显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呈现文明发展变化的脉络。
三、增加参与性的动态陈列,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历史
当今社会,公众参观综合性历史博物馆的目的,除了获取知识以外,还附有休闲、旅游、缓解学习和工作压力等需求。那么,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陈列如何改变以往严肃的、厚重的历史氛围,如何改变展览内容和形式过于平淡的局面,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完成参观,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博物馆界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有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博物馆应被看作是一个体验生活、历史及文化的地方”,有些博物馆创设了观众能够参与其中的动态陈列并受到欢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博物馆与香港地区政府在香港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天工开物――中国古代科技文物展》。此次展览,香港历史博物馆对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精心的创新设计。除文物展示外,还专门开辟了古代纺织机和雕版印刷术的现场演示区,以加深观众对文物的理解。另设立了一个“创知园”,摆放了石日晷、皮囊、记里鼓车三件文物的复制品,观众可亲自操作,让观众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其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张红霞.谈在博物馆陈列工作中应加强观众意识[J].文物春秋,2003,(1).
[3] [韩]李遇权.博物馆、美术馆设计[J]//刘爱河.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内涵的演变.中国博物馆,2005,(5).
[4] 白琰.陈列设计中的人本意识[J].中国博物馆,2003,(4).
[5] 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