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科学建组,合理分工
语文教师组建合作小组时,可以遵循“组间平衡,组内差异,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既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还可以采取学生自愿组合的方式,即学生根据自己平时交往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学习伙伴,学生把握了建组的主动权,这样建立的小组有较强的凝聚力。自愿组合的合作学习小组可能有以下两种类型:优差交叉合作和同等生合作。
小组组建后,其成员应是动态变化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小组成员的分工必须明确,要求人人有事做。分工时,要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尤其是学困生一定也要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引发学习的兴趣,否则部分学生“主动自觉”地无所事事,势必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当然,还要给学生合作学习制定规则,让学习活动按规则来进行。如要求各小组成员先独自思考,想出或写出最好的办法,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各小组讨论后由小组长综合大家的想法,拿出各小组最好的方案,由各小组汇报员向班上汇报,确保方案是人人所想,综合所得。
同时对于每次小组学习之后的发言,教师应要求小组设定发言人。发言人不固定,要轮流,复杂的问题可由优生来完成,简单的问题则由语文学困生来完成,这样既可以让学困生有表现的机会,也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重视主导,培养习惯
叶圣陶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收获,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二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三要注重培养学生既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四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教师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且需要小组成员密切配合的学习任务。只有当所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能够完成并且需要团队协作时,才能引起学生合作讨论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得合作学习形神合一。所以,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想确保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做到三“导”。首先是导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课前要定得清清楚楚,课堂上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得向着这些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到这些目标上来,并一个个去实现。其次是导环节,为达成目标,应通过哪些环节,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并在课上一步步去实施。最后是导学法,每一环节怎样进行,用什么方法才更有效,这些都得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来确立。同时,教师还应和学生平等交流,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想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
三、加强展示,体验成功
语文课堂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知道如何说话,如何表达心中所想,脑中所思。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有不同。又因为学生年龄、心理、水平相近,可以在交流中碰撞,在争论中触发,最终激发思维的创新、智慧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注重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既能激活课堂,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然而,平常教学中,有些教师担心让学生讨论,预设的答案不能被学生“准确”捕捉,影响教学的进度,往往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既然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应当保证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展示时间,使学生创作性思维的火花不至于被掐灭,让学生在思考、发言、倾听、补充、辩论中不断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而要获得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必须加强学习成果的展示。展示的方式要灵活,可以由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发言或演练,也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或电子白板的方式展示各组的成果。展示面要尽可能的广,让更多的人在展示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四、积极参与,提高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指生生合作,教师也应参与其中。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关注各个小组的活动状况,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瓶颈所在,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合作,避免课堂讨论陷于“无政府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应在学生产生合作需要时进行。当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存在共性问题需要通过讨论加以解决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意义,学生也才能享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敏锐捕捉合作时机时,更要设计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需要集体合作完成的题目,在思索与合作中完成学习目标。
五、改善评价,注重整体
学习过程中,评价环节不可或缺。而科学的评价更是培养学生信心、促进学生发展、推动课改健康发展的关键。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以小组成员整体的发展水平为依据,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对小组个体成员的评价,更注重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对小组的评价着重评价小组成员整体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效果;对个体的评价,着重评价学生的合作态度、进步状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起的作用。
同时,还要改变教师一人评价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进行自评、小组互评及全班各学习小组的互评,发挥师生共同评价机制的优势。无论是哪一种评价,都要正面激励为主,使每个学习主体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愿望。
课改是历史的必然,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的召唤。我们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要切实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及时解决问题,少走弯路,早日走出语文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怪圈。
一、科学建组,合理分工
语文教师组建合作小组时,可以遵循“组间平衡,组内差异,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既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还可以采取学生自愿组合的方式,即学生根据自己平时交往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学习伙伴,学生把握了建组的主动权,这样建立的小组有较强的凝聚力。自愿组合的合作学习小组可能有以下两种类型:优差交叉合作和同等生合作。
小组组建后,其成员应是动态变化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小组成员的分工必须明确,要求人人有事做。分工时,要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尤其是学困生一定也要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引发学习的兴趣,否则部分学生“主动自觉”地无所事事,势必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当然,还要给学生合作学习制定规则,让学习活动按规则来进行。如要求各小组成员先独自思考,想出或写出最好的办法,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各小组讨论后由小组长综合大家的想法,拿出各小组最好的方案,由各小组汇报员向班上汇报,确保方案是人人所想,综合所得。
同时对于每次小组学习之后的发言,教师应要求小组设定发言人。发言人不固定,要轮流,复杂的问题可由优生来完成,简单的问题则由语文学困生来完成,这样既可以让学困生有表现的机会,也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重视主导,培养习惯
叶圣陶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收获,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二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三要注重培养学生既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四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教师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且需要小组成员密切配合的学习任务。只有当所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能够完成并且需要团队协作时,才能引起学生合作讨论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得合作学习形神合一。所以,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想确保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做到三“导”。首先是导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课前要定得清清楚楚,课堂上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得向着这些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到这些目标上来,并一个个去实现。其次是导环节,为达成目标,应通过哪些环节,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并在课上一步步去实施。最后是导学法,每一环节怎样进行,用什么方法才更有效,这些都得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来确立。同时,教师还应和学生平等交流,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想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
三、加强展示,体验成功
语文课堂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知道如何说话,如何表达心中所想,脑中所思。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有不同。又因为学生年龄、心理、水平相近,可以在交流中碰撞,在争论中触发,最终激发思维的创新、智慧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注重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既能激活课堂,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然而,平常教学中,有些教师担心让学生讨论,预设的答案不能被学生“准确”捕捉,影响教学的进度,往往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既然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应当保证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展示时间,使学生创作性思维的火花不至于被掐灭,让学生在思考、发言、倾听、补充、辩论中不断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而要获得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必须加强学习成果的展示。展示的方式要灵活,可以由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发言或演练,也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或电子白板的方式展示各组的成果。展示面要尽可能的广,让更多的人在展示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四、积极参与,提高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指生生合作,教师也应参与其中。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关注各个小组的活动状况,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瓶颈所在,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合作,避免课堂讨论陷于“无政府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应在学生产生合作需要时进行。当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存在共性问题需要通过讨论加以解决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意义,学生也才能享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敏锐捕捉合作时机时,更要设计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需要集体合作完成的题目,在思索与合作中完成学习目标。
五、改善评价,注重整体
学习过程中,评价环节不可或缺。而科学的评价更是培养学生信心、促进学生发展、推动课改健康发展的关键。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以小组成员整体的发展水平为依据,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对小组个体成员的评价,更注重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对小组的评价着重评价小组成员整体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效果;对个体的评价,着重评价学生的合作态度、进步状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起的作用。
同时,还要改变教师一人评价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进行自评、小组互评及全班各学习小组的互评,发挥师生共同评价机制的优势。无论是哪一种评价,都要正面激励为主,使每个学习主体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愿望。
课改是历史的必然,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的召唤。我们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要切实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及时解决问题,少走弯路,早日走出语文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