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综述

来源 :经济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p2860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20年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多数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我们过度强调了金融发展的作用。尽管对此问题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至Patrick(1966),但相关的实证研究仅在近10年才大量涌现。早期的实证研究多基于单纯的截面分析或时间序列分析,往往因为存在内生性、小样本或遗漏变量等偏误而颇受质疑。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快速发展,面板数据模型逐渐成为近期研究的主要分析工具,新近发展出来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面板单位根检验以及门槛面板模型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他文献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Producer Service),是指为生产者(农业、工业和其他服务业)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从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覆盖面广,包括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物流服务、科技研发服务、设计创意服务、职业培训服务等部门,多数对知识、信息的依赖性比较大,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属于知识和信息密集型产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呈集群化的发展趋势。本文着重就生产性
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转换的必然规律。所谓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演变过程。高度化的重要标志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最终将占据主导地位。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中,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均已达到75%以上。
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地侵蚀银行(指吸收活期存款、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的领地,人们开始反思:为什么银行要受到特别的监管?银行区别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银行的这种特质是否会持续下去?银行特质性理论正是致力于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契约期限概念的演进 现代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把所有的市场交易(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看做是一种契约关系,并将此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范畴。在古典契约理论向新古典契约理论再向现代契约理论的变化过程中,研究范畴扩展到现代企业理论,劳动力市场,金融契约,各种经济组织以至政府组织、学术机构。最近20多年兴起的不完全契约理论,融合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现代研究方法,更被看成是主流经济学最有前途的研究突破方向之一。本文从契约期限的角度理出一条理解和研究的线索,并重点对最近有关“企业内劳
有违约风险权益的定价理论在许多金融领域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一是在给资本市场产品如现在国际市场发展较快的信用衍生品定价中非常有效;二是可以帮助公司风险管理人员更好地识别信用风险暴露,更深入地进行金融风险分析,从而能更好地优化公司融资决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应用领域是,可以为公司债务重组和杠杆公司破产决策提供理论解释。
经济社会学是一种“经济行为社会学”,它的研究包括与生产、交换、休闲、消费等相关的经济现象在内的社会组织过程。经济社会学是经济学与社会学不断互动、碰撞、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发展既需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又需要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和角度。经济学研究的是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决策过程;社会学则主要对社会群体、社会行为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等的研究。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共同主题是社会环境(制度、网络、文化等)如何阻碍或有利于行为者的功利行为。作为一门独立交叉的边缘学科,经济社会学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阶
期刊
长期以来主流的经济学不能有效解释现实的博彩行为。由于彩票的期望值一般为负,在新古典风险规避的假设下,理论上应该只有很少风险偏好的人会去购买彩票。但是在现实中,不仅英美发达国家的彩票参与率高达60%一65%,而且很多在其他行为上显示出风险规避(厌恶)的经济主体也会购买彩票。还有学者注意到,同样的人群针对彩票不同的收益结构设置会有不同的参与行为,并对小额单价和大额奖金类彩票表现出一致性风险偏好。现实中博彩行为的复杂性以及与主流经济学结论的背离吸引了部分经济学者进行研究,并使这一特殊的微观行为机理的研究意义超出
破坏性创新理论是当前国外创新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它在吸引众多学者关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观点的分歧和争论,当然这是一个新兴理论未来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然而从纷繁芜杂的理论观点中梳理出内在逻辑和相互的联系有助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论自身的完善,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美国经济学家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74,1976,1977)认为,养老金计划对个人储蓄会产生两种效应:一种称作“资产替代效应”(assets substitution effects),另一种称作“引致退休效应”(induced retirement effects)。所谓“资产替代效应”,是指养老金作为支持退休生活的资产能够替代一部分个人在年轻时为以后退休生活而进行的储蓄,显然,“资产替代效应”将会降低个人储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