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心灵的声音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jug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从文本、教师及学生等方面探索能够使学生真切感受作品情感和意蕴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文本内容;主体阅读;自由人性;美好心灵
  天地之间,声音众多,有各种天籁之音,有各种以人为核心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构成生活的重要元素,自然不可漠视。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追寻内蕴其中的各种心灵的声音。
  本文拟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谈谈如何追寻心灵的声音。
  一、以文本为范,倾听作者心声
  从创作心理机制来看,一切作品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影子。虽然文本透析的生活已经不完全等于生活本身,但依然值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學生的咀嚼、回味。
  客观地讲,作品所叙写的生活自然是高于生活本身的。对于这个“高于”,事实上被很多人误解,继而无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实际上,这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浪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高于”实际上是创作者的一个信息传播,是希望借此引导人们过上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有时是告诫人们不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这不仅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而且是经由家庭变故之后的纯真回味。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理应将其作为一种纯明的声音,仔细听听这里面的故事。这不,在百草园里,幼时鲁迅可以在这里享受无限乐趣:能听油蛉、蟋蟀们的音乐会,可以邂逅蜈蚣,能观赏斑蝥喷出烟雾,可以探寻人形何首乌根,能品尝色味俱全的覆盆子,还可以听长妈妈讲赤练蛇的故事。透析作者描绘的百草园生活,我们可以发觉作者那时在这里的生活是幸福的。而幸福的缘由是率真,不需要考虑任何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正是因为作者那时是在全身心地投入那样的生活,他的感悟才会如此细腻、真实,富有感染力。为此,教师理应引导学生细细研习文本,走进作品,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文本创作的缘起层面思考如何融入生活。
  二、拾遗解惑,发现学生心声
  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教师的单向输出活动,应该是教与学主体随着中心任务展开的互动、律动。而在这个“双向运动”中,教与学的主体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但是,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这两个主体表现出倾向明显的不对称现象。教师意欲全身心投入,而学生则有众多疑虑,不能心无挂碍地呈现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是导致教学效益低下的重要因素。而要扭转这种局面,教师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为例,如果单纯让学生自行去阅读,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适时的师生互动就显得相当必要。例如,作者在介绍百草园时用到了两个短语“不必说”和“也不必说”,个别学生在阅读时就有疑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可淡漠处理,因为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被隐藏的元素。事实上,从平时的教学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属于简单扫描式的,并没有带着疑问去悟读文本。因此,这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必然将重要的疑惑隐藏起来,使得教师不能适时、准确地接受到学习信息。于是,最终的教也只能是教师主观臆测的教。因而,广大教师理应从这里面获得一个教学启示:少数的问题可能就是最大的问题,是需要深究的问题。例如,在描写冬天的百草园时,作者写了这样的一句话:“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对于这句话,不少学生很匆忙地浏览过去,没有深究其含义,更没有进一步欣赏其表达效果。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发现这里面蕴含着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然后,让学生自行品味作者于雪后在百草园里活动的语句,在捕鸟、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等活动中体会作者在这里寄托的情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会有学生依然有问题或困惑,教师需要想尽办法,鼓励学生表达各自的困惑。羞于在班集体中表达的,可以向同桌表达,或者在小组之内提出。对于提出的问题,可以经由同学的帮助解决,也可以由各小组提交班级层面回答;再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教师用导引的方式,让学生再次从不同层面梳理文本内容,从中细细听取作者的心声。
  三、依学而教,师生心灵互通
  当学生能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学、教师分享时,教师的教就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将大量学习困惑自然呈现之时,教师面临的直接任务就是对这些信息进行精密加工,从中解构出学生的知能基础,然后精准整合出新一轮教学所需要达成的目标任务。其实,这就是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作出教学调整。
  仍然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对于三味书屋的描写,不少学生具有自己的困惑。“这篇文章是不是写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学习不认真,贪玩?”“本文的写作目的难道是写儿时鲁迅对学习生活的讨厌?”“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意欲回味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分析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即对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时期生活心态的不解。然后,要求学生细细咀嚼这部分的文字,从中透析作者的思想。例如,对“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的理解,让学生在这简单的语句表述中读出儿时鲁迅对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生活的厌弃。然后,学生继续品味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差别,从两种生活的比照中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倾听多种声音。学生要静心听听文本中传输的作者的心声,教师要适时、主动听取学生的学习心声,学生也要好好听取教师建构在文本基础之上的鉴赏之声。经由这多层级的心声之后,课堂教学效益自然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罗天涛.从“乐园”到“失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4,(8).
  作者简介:苏叶和(1980— ),男,江苏省兴化市钓鱼中心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应围绕“学”来组织、设计与展开,让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以教学《梦回繁华》为例,分析教材与学情,定位文本的教学价值与功能,即因材思学,以学定教;学生自主先学,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探讨;小组合作,互助释疑,提高探究能力,提升思维水平;教师导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认知,达到“以学定教、学导相融、提升学习力”的目标。  关键词:自主先学;以学定教;学导相融;学习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
【关键词】 融资约束; 股权集中; 债务融资; 制造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13-0070-07  一、引言  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的基石,是财富创造的源泉,也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而实体经济的核心主体是制造业。2015年,我国提出了实施“制造强国”的首个十年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该纲
十六岁那年,我感觉到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在胸膛里鼓动。我的母亲穿着朴实的素色帆布衣裳和沾满泥巴的黑胶鞋,远远地沿校园的小道上走来。  我从教室的窗台看到了她的身影,但是我并没有去迎接她,而是以极快的速度消失在了校园的绿丛中。我不想让人知道,这个不修边幅、五大三粗的中年妇女是我的母亲。我跟她说过无数次,来学校之前一定要好好梳洗打扮一番,可看她这副模样,一定是刚从田地里回来。  我躲在一片葱郁的枝叶背后,
缘起:不妨换个角度想问题  目前,高效语文教学成为语文研究者讨论的热点话题,讨论涉及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堂管理等方面。不过,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师如何把握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被提倡,却往往被忽视。正如胡家曙老师在“高效语文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内主体”一文中指出,“学生为主体,在行动层面并没有真正实现”。  单纯从教师层面追求语文教学的高效,实际上是以教师自身
冻结肩是指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以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疼痛及活动度受限。   冻结肩分期   炎症期 疼痛剧烈,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有广泛压痛,伴肌肉痉挛和关节活动受限。   冻结期 疼痛症状减轻,出现关节挛缩性功能障碍,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软组织广泛粘连、挛缩,呈“冻结”状态。各方向活动度明显缩小。   解冻期 疼痛症状逐渐消减,活动范围逐渐增加,肩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挛缩、粘
每天,这趟城乡之间的公交车便成了钱先生笔下的“沙丁鱼罐头”,从校门口上车的我“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后排抢到一个座位,于是,免遭摇晃之苦,还能观察车内百态,真是天助我也!  你看,坐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带小孩的妇女,正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一个又一个天真的问题。过道里站着两个时髦的青年,一个戴着耳机随着节奏晃动,另一个则神情专注地玩着手机游戏,还不时向周围扫描。过道前面立着几位打工返乡的男子,一上车就彼此问
摘要: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优美、自然质朴并充满温馨的生活气息。诗中的田园具有丰富的内涵:真实的田园、理想的家园、民族的文化符号、心灵的绿洲。诗中的田园是诗人一处心灵栖居之所,是一种理想生活方式,是一种超脱自在的精神状态,寓意丰厚。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理想家园  《归园田居》一共5首,它包括五个部分: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回归田园、洁身自好的代表作,其笔下
摘要:阅读是语文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课堂的阅读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入手,围题发问、读文探里,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种实用的阅读文章的策略和方法,还能吸引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提高其阅读效率,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围题发问;读文探里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好好深思的问题。在语文
摘要:新课改提高了对学生文言文阅读量的要求,文言文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文言功底,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本关联;深挖题旨  在文言文教學中,常听到学生有这样的反馈:“我们是现代人,为何要学文言文?”于是乎,在这种颇有抵触性的情绪主导之下,不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这是个老生常谈且永远让人用怀疑目光看待的话题——如何写作。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写作是用笔说话,因而大可不必与“心”较劲。心之所欲,说出来,写下来,就是文章。  “随笔”本自“随口”、“随心”。  站到阳光下,影子告诉你:所有事物都有既是他的又不似他的另一面。  你说影子是假的吗?否!  那你能抓住影子,让影子和你握握手问问好吗?不能!  写作也是如此:写实是写“身”,虚构是绘“影”。写实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