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上没有一位教师不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可事实上都把学生当成同一模型,都想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去教好每一个学生,因为这样简单、方便、省力又省得动脑筋。因此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时,便认为这个学生无药可救,怨这怨那,而不从根本上去寻找新的适合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补救和提高,致使在教学中容易走迂回曲折的道路。
如我班上有一名姓朱的学生。刚接班时我就觉得他的情绪不对头,整天一个人坐在位子上闷闷不乐,非常不合群,小脸儿一点笑容也没有。拼音教学采用了“换韵直读法”后,因与一般的、传统的拼音教学法不一样,使本来成绩就不好的他更觉索然无味,尽管我在教学时采取各种游戏法,想以此来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可事实证明,我的方法吸引不了小朱。因为课堂上听不见他的读书声,听见的只是他的打呼声。一次测试下来,整张试卷上找不到几个“√”成绩差,他心里更觉自卑。
为了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教育他,我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阅览室翻资料,取真经。一次,看到这样几句话顿时影响了我,给了我很大的灵感: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会失去生机、逐渐枯萎,而众多的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通常称之为“共生效应”。对呀,植物是这样,人类不也是这样吗?我何不以此法试试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投入了此法的教学。
学生很会察言观色,见小朱上课睡大觉,下课如孤雁,就轻视他,瞧不起他,觉得他好欺负。于是,有几个同学便合伙欺负他。家长一听说这事,就怒气冲冲地赶到学校,责问我怎么处理。经调查核实后,我批评了那几个调皮的学生,又百般劝解,最终使他们握手言和。就此事件,我在班里对小朋友说:“我们不能单凭成绩的好坏去衡量一个人,更不能因此去欺负一个人,可能他经过努力和奋斗,会赶上大家的。我们应努力地帮助他。”学生听了以后很受教育,都想方设法地去接近他、帮助他。在“共生效应”的启迪下,我有意识地挑选了几名与他关系密切、离家较近又品学兼优的学生和他一起组成了一个互帮互学小组,成立了一个“小雷锋”学习小组,我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在一起,便于他们一起听讲、讨论、作业、学习,课间一起做游戏;把他们安排在一个值日小组,放学一起搞卫生,便于他们相互协作、相互监督……我对他们这个学习小组明确地提出了行为礼仪、常规纪律、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对这几个学生特别强调,学习、活动一定得叫上小朱,我们要让他活跃起来,开心起来,成为大家的好朋友。孩子们可积极了,小朱在课间活动时也能跟大家在一起玩了、动了,慢慢地“活”了起来,可在学习上还是没有多大起色。尽管如此,我不灰心,仔细观察,努力从他身上挖掘闪光点,一旦发现,马上在班上表扬他,让他感到学习的乐趣、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可亲、同学的友善,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稍有进步,就表扬、鼓励,并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果然,他的成绩慢慢地也有了进步。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小朱是个爱看书的孩子,知道许多别人不知道的知识。有一次在上课时也偷偷地玩起了一些课外读物。前期,学生中正流行游戏卡(一种零食内赠送的游戏卡,正面是各种人物形象,反面是人物介紹),有一天上课,发现他正在仔细地看着这种卡片,我便停止了讲课并保持沉默。他也注意到了气氛的异样,就抬起头来看看我,我又继续了我的讲课……下课后,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可不可以把你刚才的卡片给我看看?”他嗫嚅了半天,才很不情愿地掏出了一大叠人物卡,原来他还是个三国迷呢,收集的都是三国人物。我心中一动,把人物卡还给了他,问:“你知道三国的故事吗?”他一见我没责骂他,就放松了戒备,滔滔不绝地跟我讲起了三国的故事,《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还真讲得有点儿味道呢!见他说得眉飞色舞,待他讲完后,我故意把脸一沉,生气地说:“可你在上课时……”话没说完,他忙说:“董老师,我错了。”“那你打算怎么办?”“那我就把刚才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行吗?”于是,他又一次得到了表现的机会,同时也改正了上课不专心的毛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后进生的,仅仅几次谈话是不够的,需要的是时间,是耐心,是持之以恒。“哀莫大于心死”,最可怕的是对后进生缺乏足够的信心,教育一、两次失败后,就以为“朽木不可雕”而弃之,这是很可惜的,也是不负责任的。由此,皮格马利翁提出了著名的期望效应。作为教师,应该“爱”字当头,对学生负责,对工作尽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肯下功夫,后进生也可以转化为优生。
一段时间下来,小朱找回了自信,找回了自我,他的学习成绩明显地提高了。试卷上出现了一个个的“优”,在一年级第二学期里,还连续考出了好几个全对呢!一向沉默寡言的他变得爱笑了,爱说话了!学期结束时,他还被评上了班级“三好学生”,他开心地笑了,笑得是那样甜,那样开心……父母眼中流下了喜悦的泪花,他爸爸激动地说:“董老师,为了这个孩子,我们不知花了多少心血,真是伤透了脑筋,现在他进步了,我们不知道怎样感谢你!”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比吃了蜜还甜。“教育孩子是老师的工作,是我们的责任,请不要客气了。”
至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共生效应”能够使学生在异于己、优于己的环境中相互约束、自我加压、取长补短,然后,产生异于己和优于己的自我要求,进而不断完善自己。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妨运用“共生效应”,让孩子在集体中进步,在协作中提高。
如我班上有一名姓朱的学生。刚接班时我就觉得他的情绪不对头,整天一个人坐在位子上闷闷不乐,非常不合群,小脸儿一点笑容也没有。拼音教学采用了“换韵直读法”后,因与一般的、传统的拼音教学法不一样,使本来成绩就不好的他更觉索然无味,尽管我在教学时采取各种游戏法,想以此来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可事实证明,我的方法吸引不了小朱。因为课堂上听不见他的读书声,听见的只是他的打呼声。一次测试下来,整张试卷上找不到几个“√”成绩差,他心里更觉自卑。
为了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教育他,我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阅览室翻资料,取真经。一次,看到这样几句话顿时影响了我,给了我很大的灵感: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会失去生机、逐渐枯萎,而众多的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通常称之为“共生效应”。对呀,植物是这样,人类不也是这样吗?我何不以此法试试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投入了此法的教学。
学生很会察言观色,见小朱上课睡大觉,下课如孤雁,就轻视他,瞧不起他,觉得他好欺负。于是,有几个同学便合伙欺负他。家长一听说这事,就怒气冲冲地赶到学校,责问我怎么处理。经调查核实后,我批评了那几个调皮的学生,又百般劝解,最终使他们握手言和。就此事件,我在班里对小朋友说:“我们不能单凭成绩的好坏去衡量一个人,更不能因此去欺负一个人,可能他经过努力和奋斗,会赶上大家的。我们应努力地帮助他。”学生听了以后很受教育,都想方设法地去接近他、帮助他。在“共生效应”的启迪下,我有意识地挑选了几名与他关系密切、离家较近又品学兼优的学生和他一起组成了一个互帮互学小组,成立了一个“小雷锋”学习小组,我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在一起,便于他们一起听讲、讨论、作业、学习,课间一起做游戏;把他们安排在一个值日小组,放学一起搞卫生,便于他们相互协作、相互监督……我对他们这个学习小组明确地提出了行为礼仪、常规纪律、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对这几个学生特别强调,学习、活动一定得叫上小朱,我们要让他活跃起来,开心起来,成为大家的好朋友。孩子们可积极了,小朱在课间活动时也能跟大家在一起玩了、动了,慢慢地“活”了起来,可在学习上还是没有多大起色。尽管如此,我不灰心,仔细观察,努力从他身上挖掘闪光点,一旦发现,马上在班上表扬他,让他感到学习的乐趣、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可亲、同学的友善,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稍有进步,就表扬、鼓励,并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果然,他的成绩慢慢地也有了进步。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小朱是个爱看书的孩子,知道许多别人不知道的知识。有一次在上课时也偷偷地玩起了一些课外读物。前期,学生中正流行游戏卡(一种零食内赠送的游戏卡,正面是各种人物形象,反面是人物介紹),有一天上课,发现他正在仔细地看着这种卡片,我便停止了讲课并保持沉默。他也注意到了气氛的异样,就抬起头来看看我,我又继续了我的讲课……下课后,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可不可以把你刚才的卡片给我看看?”他嗫嚅了半天,才很不情愿地掏出了一大叠人物卡,原来他还是个三国迷呢,收集的都是三国人物。我心中一动,把人物卡还给了他,问:“你知道三国的故事吗?”他一见我没责骂他,就放松了戒备,滔滔不绝地跟我讲起了三国的故事,《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还真讲得有点儿味道呢!见他说得眉飞色舞,待他讲完后,我故意把脸一沉,生气地说:“可你在上课时……”话没说完,他忙说:“董老师,我错了。”“那你打算怎么办?”“那我就把刚才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行吗?”于是,他又一次得到了表现的机会,同时也改正了上课不专心的毛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后进生的,仅仅几次谈话是不够的,需要的是时间,是耐心,是持之以恒。“哀莫大于心死”,最可怕的是对后进生缺乏足够的信心,教育一、两次失败后,就以为“朽木不可雕”而弃之,这是很可惜的,也是不负责任的。由此,皮格马利翁提出了著名的期望效应。作为教师,应该“爱”字当头,对学生负责,对工作尽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肯下功夫,后进生也可以转化为优生。
一段时间下来,小朱找回了自信,找回了自我,他的学习成绩明显地提高了。试卷上出现了一个个的“优”,在一年级第二学期里,还连续考出了好几个全对呢!一向沉默寡言的他变得爱笑了,爱说话了!学期结束时,他还被评上了班级“三好学生”,他开心地笑了,笑得是那样甜,那样开心……父母眼中流下了喜悦的泪花,他爸爸激动地说:“董老师,为了这个孩子,我们不知花了多少心血,真是伤透了脑筋,现在他进步了,我们不知道怎样感谢你!”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比吃了蜜还甜。“教育孩子是老师的工作,是我们的责任,请不要客气了。”
至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共生效应”能够使学生在异于己、优于己的环境中相互约束、自我加压、取长补短,然后,产生异于己和优于己的自我要求,进而不断完善自己。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妨运用“共生效应”,让孩子在集体中进步,在协作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