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来源 :启迪·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t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1年开始,《杨澜访谈录》致力于“记录一个人和他的时代”。在过去的七年中,《杨澜访谈录》记录了300多位著名人物。通过一次次有亲和力的、知性的沟通访问,人们感受到了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的传奇的人生经历、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特的人生哲学。
    去年7月21日的北京少年宫,《杨澜访谈录》准备了一场盛大的聚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众多来宾关于“历史、现在和未来”富于责任感的思考,还有杨澜的致谢词:
    “有人说在时间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十分渺小的,的确,时间总是让我们那么敬畏。但这种敬畏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可能老去,或者是时间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变化,更因为在这时间当中,我们承受了很多的爱和友谊。所以今天,我要介绍一些主要的制片人、编制和策划人。今天的这一份成果和成绩,是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努力的结果,这份荣誉属于他们。”
    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而获得成功和快乐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对他人有所贡献。
    其实不管你在做什么,每个人都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种表达方式,找到真正的自己。
  
  七年间采访了300多位嘉宾,让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杨澜:有时候,我觉得我是做一些成功人士和有关他们成功的故事。他们的故事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共同地创造一种价值——他们希望为社会、为世界贡献一些力量。记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而获得成功和快乐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对他人有所贡献。其实当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的时候,我想所有这些成功人士的心里话会是:想要成功,就让我们一起为了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努力。
  
  又有哪些收获呢?
  
    杨澜:我觉得就是“寻找自己”。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会让我们迷失自己,因为我们年轻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真的擅长做什么。我们面临很多选择,跌了很多跟头,经历了痛苦,在种种这些之后,才会明白自己到底怎样才算快乐。而且你是不能骗自己的,你必须对生活对自己都是非常真实的。一开始我觉得我做各个来宾的采访,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的总理怎么可能和一个环保工作者的想法完全一样呢?后来我又发现其实大家都一样,都在寻找一种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一个多月前,我到意大利的米兰去采访PRADA的设计师。她是一个很有传奇性的女性,年轻的时候就加入了意大利共产党,立志要改造社会。她后来是怎么样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的呢?开始的时候,她觉得时装只是漂亮愚蠢的女人才会去关心的话题,认为她要追求社会的进步,追求她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后来她爱上了时装设计,因为她觉得其实服装也是一种表达的方式,跟作画、音乐、跳舞是一样的。你用你的服装能够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譬如说,她认为女性应该是有尊严、优雅而且有趣的,那么就把這些表现在她的服装里。这给了我一个启发:我觉得其实不管你在做什么,每个人都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种表达方式。而每个人都凑在一起的时候,也许他们之间并没有联系,但是不约而同地大家都在寻找一种新的中国的文化身份。
    有些人可能在做生意,有些人在做环保。其实慢慢地聚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就觉得我们的国家真的在发生一些非常深刻的变化,主要是人的变化。我觉得大家能够有多元的表达方式是我们这个社会可贵的地方。
  
  在您采访过的嘉宾中,谁给您的触动最大?
  
    杨澜: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也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我们采访的嘉宾有的出于政界,有的在商界,有的是搞科技的,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搞环保和社会工作的……但是我发现其实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有一位美学评论家这样说过:其实“美”就是做回自己。听上去很简单,但是有的时候我们要画很大一个圈,走很长的弯路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并且表达出来。但是我想,当这点点滴滴的努力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的这些努力并没有白费,渐渐地一个新时代的中国的文化身份也正在形成,正在浮出水面。
  
  以您的视角谈一谈有关社会责任和财富。
  
    杨澜:生活中有很多无常的变化,我们自己也很难控制,现在还能控制的事就是你现在吸的这口气、做的这件事情,所以我相信责任也是有积累的,而不是说突然有一天以天下为己任,就去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责任就是量力而行。财富这个词有两重含义,一个是金钱上的财富,另外就是一种内心的财富,这两种财富都很重要。对于我来说,我觉得金钱上的财富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就可以了,但是内心的财富如果你能够不断地去积累,那才是最大的财富。
  
  以什么方式去积累内心的财富呢?
  
    杨澜:我觉得就是保持一个比较开放的头脑,能够感受到别人的好处。我觉得与人交流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你能够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快乐、别人的智慧这样点点滴滴的东西。如果对这个比较敏感的话,你就会在无意当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摘编自《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刘杨
其他文献
几年前,我应邀参加在西弗吉尼亚州绿蔷薇度假村举行的汽车工程师学会会议,并在会上发言。和许多与会人员一样,我也带了一位嘉宾,一个快81岁的老人,就是我的母亲。  大概这种场合没有多少高层管理人员会想过也不愿意带着80高龄的老人来,但我不这样认为。绿蔷薇是我母亲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为什么不带她来呢?  几年前我去加利福尼亚出差的时候就是带着父母一起去的。他们从来没有到过加州,那时正是嬉皮文化盛行的年代,
期刊
我总担心我的女儿会出事。她一不在我身边,我就心里发慌,幻想着她出了车祸,躺在陌生人的怀抱里,淌血。于是我就写了很多小纸条,塞在别人找不到的地方。其中一张小纸条上写着:菩萨保佑女儿平安回来。我是个无神论者,但我已顾不上这些了。女儿一不在身边,我就变成了自我的失踪者。我的祈祷产生了灵验,我无数次的祈祷被从幼儿园回家的女儿打断,她扑上来抱我、亲我、嘻嘻笑。她安好无损、安然无恙,我无比释然,扑上去抱她、亲
期刊
下午6点15分,在美国纽约一栋57层的建筑物里,克洛德正忙碌着公务,突然,电话铃响了。他拎起话筒问:“喂,谁呀?”“我是让娜,还记得吗?”话筒里传来的声音,似乎很遥远,好像还带着一点颤抖。  克洛德突然想起,让娜,不就是那个法国姑娘吗?几年前,他出差去巴黎,结识了她,但自回国后,就几乎与她失去了联系,只知道她收入还可以,就是有点颓丧,才24岁,便成天唉声叹气,再好的事也唤不起她的兴趣。怎么现在她会
期刊
“卿”作为第二人称,用于对等关系或身份低于自己的对象。山呼万岁时“爱卿平身”的对答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古代传统中,妻子按礼要对丈夫表示敬重,所以不适合用“卿”字,据《世说新语》记载,“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王戎,子安丰,他的太太却喜欢称王戎为“卿安丰”。王戎向她指出这个问题:“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你这样称呼我,是不符合礼数的,以后别这样称呼我了啊。哪知这位女子慧黠善辩,马上反驳道:“亲
期刊
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老人身边,制造了2290万留守儿童。父母不能每天回家看孩子,听他们说说发生在学校里的故事,说说算数为什么总是出错,作文得了满分;说说喜欢上了邻居二牛,或是又在学校挨了揍。在暮色缭绕、鸟儿归巢的傍晚,他们最需要的,是母亲的一个拥抱。  在城市,因父母出差或加班或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的孩子,他们也是孤独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的故事,希望能够让他们的父母
期刊
要到加拿大坎洛普开会。  我早早地就来到西雅图国际机场,还算轻松,但也有点孤独。在指定的候机处坐下,我顺手将手提的西服挂在登机口的一个架子上,准备翻翻杂志,消磨时间。突然,有人叫我的名字,我抬眼看去,居然是我大学时的一个同学,他要从西雅图到波特兰出差,和我是同一个登机口,登机时间比我迟半小时。久未联系的老朋友异地相逢,倍加喜悦,海阔天空地聊着。时间过得很快,随即我就登上了飞机。  飞机起飞了,我谈
期刊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天才儿童研究中心前讲师贝纳德特·泰南认为,许多天才儿童可能在学校或考试中表现并不优异,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能够说明他们拥有高于同龄儿童的才能。他为家长们列出一份天才儿童特征清单,希望那些以考试论英雄的家长们能够参照清单,发现孩子的潜能。    特征一:喜欢发号施令的领袖。善于重新排列物品或有条不紊地在学校里负责给全班同学排座位的孩子,他们可能具备强有力的领导和组
期刊
2000年,瑞典与它的北欧邻国芬兰一起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男女平等的“模范国家”。瑞典的议会中,女议员的比例超过40%,在1986年,瑞典的32个部长中一度由女性占据了其中的16席。而瑞典妇女在社会活动中比男人更活跃,据统计,在瑞典的对外贸易活动中,女人创造的价值占了近60%。瑞典妇女的参政比例位居世界第一,高达44%~50%。  不仅是政治,瑞典的女人们和男人们在各行各业的竞争,即使在西方世界都足
期刊
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  在这里,总可以找到你生活中的“不知道”。    马虎  周末,Sunny和知道先生说,考试的时候,有一道题明明很简单,可是因为马虎而答错了。  知道先生给她讲了“马虎”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画家,作画喜欢随心所欲,常常让人不懂他画的是什么。有一次,画家刚刚画好一个老虎的脑袋,碰巧有人来请他画马,于是他随手在虎头后画了一匹马的身子。那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回答:‘
期刊
●策划·执行/《启迪》编辑部    在几个世纪前的巴黎社交场上,出现了一种有趣的问卷游戏。因著有《追忆逝水年华》而成名的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虽然不是问卷的发明者,但这份问卷却因为他特别的答案而名声大振,并且广泛地流行于当时巴黎人的沙龙中。后人就将这份问卷命名为“普鲁斯特问卷”,问题涉及被提问者的生活、思想、价值观及人生经验。  这份问卷,普鲁斯特在13岁和20岁的时候分别做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