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中来赏“月”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54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老师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都把鉴赏聚焦于文中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以及那句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失意人共鸣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由此容易忽略文中一個重要的意象——“月”的描写,虽然“月”在诗歌中只出现了5次,但其构成的景物意境却蕴意深厚,耐人寻味。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美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中男子借月来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用柔美的月光来诉说心上人的美丽与高洁。可见“月”作为意象常用来比喻美人,也象征着美好、高洁。李白的“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一句正是采用了这一含义,表达诗人对升公品行的赞美——高洁如水中之月。其次,“月”作为意象最常见的就是表达作者思乡怀远之情,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除此之外,在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月”的清冷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孤苦情怀。以上就是“月”作为意象最常见的三种内涵,我们在鉴赏诗歌意象之前,都应该对其基本含义有所了解。
  回到《琵琶行》,我们可以感受到,江月渲染了一种伤感的气氛。“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秋风萧瑟的夜晚,诗人在浔阳江头和朋友饮酒作别。枫叶飘飞、荻花凋零,离愁别绪充盈诗人的心头。移眼望去,沉浸在茫茫江水中的一轮惨白的月影映入眼帘,寒江冷月交相辉映,主客心绪也不由被这种寒冷所感染。诗句渲染出一种深远、广阔、凄清、冷寂的离别氛围,也把秋意之浓烈、离情之凄苦烘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顿生无限伤感;同时也为下文叙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和抒写诗人的迁谪之感做好铺垫。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音乐描写过后写月,以明月烘托美妙乐曲。在此之前诗人用生花妙笔将琵琶女演奏的过程详细而生动地描摹了出来,音乐在高潮中戛然而止。演奏虽然结束了,但美妙的音乐余音却久久萦绕于江水上空。但诗人的描写并没有停止,他再次把笔触伸向江月。“白”这种亮色在古诗中表达一种明快的情感,在这里作者用来修饰“月”,正是要突出月亮的皎洁美好。东船西舫上,人们仍旧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皎洁美好的月亮似乎都被这美妙的乐声感动而静止。此处写月既是环境描写,烘托了四周的寂静,又侧面反映了听众如痴如醉的状态,巧妙地衬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妙,同时也与前文“别时茫茫江浸月”中的江月相照应,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流连风光无限的京城风流生活,年复一年的时光流逝,青春与容颜也悄悄地溜走了,年纪大了,只能嫁给商人,这是她人生的重大转折。更可悲的是琵琶女婚后并没有获得人生的相守与幸福,因为商人“重利轻别离”,更多的时候她只能独自一人在江口孤守空船,寒冷的江水映着凄寒月色,晃得人心寒冷;而此时明月也不忍心,化作有情之人,绕船作伴陪在琵琶女身旁,希望为她排忧解闷。深秋夜晚惨月笼罩江船的情景,更加渲染了凄苦悲凉的氛围,更反衬出琵琶女孤守空船时的落寞孤寂之情。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女回忆当年在长安的风流肆意的生活,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作者在这里用“秋月”与“春风”这样美好的事物来比喻青春时光;而这样的美好岁月,琵琶女就随随便便年复一年地在欢笑打闹中“等闲”度过。忆到此处,琵琶女不觉流露出一丝悔恨之情。此处借月反衬琵琶女“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青春放浪。幸福人生的短暂,凸显衬托出此时落魄处境的悲苦凄凉。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尽管有“春江花朝秋月夜”这样的良辰美景,作者也常常自饮自酌,借酒消愁。琵琶女不幸命运的叙说使得诗人思绪万千,感叹自己仕途上屡受排挤,命途多舛,如今被贬之处地僻潮湿,孤独寂寞难寻知音,身体多病卧居城中,再加上忧国忧民,心情自然愁苦,哪里还有闲情逸致来沐浴春光、观赏明月呢?这里诗人有意以“月”“花”这样美好的景象来反衬自己孤独愁闷的人生处境。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事之余巧妙地以“月”入景,创造出孤、冷、寒的意境。由此,借白居易《琵琶行》中“月”字句,我们可知在对诗歌写景句的赏析中,首先要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其次抓住描写的具体意象,把握意象的自身特点及特殊内涵,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最后根据意象的特点和含义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景物寓意,点明其在营造意境、烘托氛围、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其他文献
【文题】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题意解读】  作文题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高度凝练,前一句话是多重条件限制的判断句,充满暗示性。所谓“重要的转折”是指世事大变局、人生大转机,暗示现实,不避时事。“世上”暗含时空:当下与过往、咫尺与
期刊
黄永玉先生在《太阳下的风景》一文中曾提到过沈从文在“五七”干校时的一件轶事:文化部干部所在的湖北咸宁是一个潮湿炎热的地方,被下放的知识分子没有冰箱、冰柜之类的冷藏设备,故人人苦恼饭菜容易馊坏,吃了又会得病。但这个难题,到了沈从文先生那里,却不是问题。沈从文先生笑眯眯地说:“我先吃两片消炎片。”这果真是一个保存食品、避免得病的办法么?当然不是。不过,哑然失笑之后仔细想一想,确也别无他法。但事情显然不
期刊
在人类无法言喻的漫长坎坷之中,在我们经验内外的一切困苦之中,只有向上的精神可以使人自救。这也许是人类的精神空间中唯一的永恒和深刻。人类在脱离蒙昧之后的那一天就被逼上了失望的悬崖,逼上了一个尽头。人类已经没有退路,于是只有向上,只有这永久的、永不颓丧的提醒和飞跃,使自己生上双翅。  任何这样的努力都在显示着人的至尊和不可辱没。那些经历了一生坎坷和无尽求索的垂垂老者,低垂的额头上压着白雪,没有人比他们
期刊
梦中无岁月。数十年的卿相,黄粱未熟。看完一局棋,手里斧柯遂烂了。倒不必游仙枕,就是这床头破敝的布函,竟也有一个壶中天地,大得使我迷悯——说是欢喜又像哀愁。  孩提时看绘图小说,画梦者是这样一套笔墨:头倚枕上,从中引出两股缭绕的线,像轻烟,渐渐向上开展成另外一幅景色。叫我现在来画梦,怕也别无手法。不过论理,那两股烟应该缭绕入枕内去开展而已。  我家乡有一种叫做梦花的植物:花作雏菊状,黄色无香。传说除
期刊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
期刊
【阅读导引】  贪婪是一种欲望,欲望只能被舒缓与克制,不可能被消除或满足。人如果把自己的追求放在外界物质上,这种追逐就注定要失败,因为物质没有“极致”。人类的欲望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人的成长中它将持续性地与其他的参照物相比对,经常会因为与他人的比对,而提升或降低它的标准。人的一生就是在和自己的欲望赛跑。当“能力”远大于“欲望”的时候,人可能会得到满足感;但不是因为满足了贪欲,而是由于内心实现了自足。
期刊
“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的运用中,它不仅影响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
期刊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与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半张纸》均被选入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编排在同一个单元。教材编排专家的意图大概是用这两篇作品来诠释小说的结构问题。所谓“结构”,包括布局谋篇与结构的形态。结构是一个容器,有长短、巧拙之分;学习时要注意结构的构成,辨析层层推进、生活横断面、按照心理时序展开等不同的结构方式。阅读小说,比较异同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可以强化对象的特质,激
期刊
2013年9月20日,英国,摄政街。  此时的英国,寒风肆虐,但有一大群人,自带小板凳、睡袋、干粮,在一家商店门口排起了长龙。这不是什么行为艺术,而是“粉丝”的狂欢,因为这天,iPhone 5S上市了!有的人在这里等了18个小时,还有更疯癫的——已经排了15天!  有人问这些人:你为什么想买5S?  最多的回答是:颜色不同、速度更快、指纹解锁功能、不想落伍……很少有人去想:我们为之疯狂的商品,真的
期刊
在一次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有道题要求翻譯《留侯世家》中“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一句,大部分答案意思不差,但有部分同学将“长跪”译成了“单膝着地”或“一条腿跪在地上”——这可是从来没有学过的意思,令人意外。当我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他们时,答曰:“张良跪着给老者(黄石公)穿鞋,半跪半蹲才方便呀,不然怎么穿?”  好一个“想当然耳”。我一时语塞,再次被他们的想象力击中,可惜他们用错了地方。自古翻译讲究“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