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喻句中焦点的隐现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zh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焦点是一段话语的重点,在非比喻句中,通过焦点标记、重音等手段,可以提示不同的成分;而在比喻句里,句式本身就已明确了表达的焦点是喻体所凸显的本体的相关方面,因而公认的焦点标记“是”在句中的作用较之于在其它句式里就大大降低了;相应地,借助于句式中喻体的提示作用,比喻句中的焦点有时也可在句里隐略,而通过全句的意义传递出来。
  关键词:比喻句 焦点 “是” 隐现
  
  一、引 言
  
  “焦点”是语用层面上的概念,它指的是一段话或一个句子中的重点,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它的明确解释,有过许多表述:张斌(2000)认为焦点是新信息的重点,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袁毓林(2003)认为它是一个句子中意义上比较突出的部分,一般表现新信息;刘鑫民(2004)则主张,信息焦点是指一个句子中在说话者心理上重要性比较强的那部分信息,未必一定是新信息中的重点;沈开木(1996)也认为,无论是已知信息还是未知信息中的关键部分都是焦点。从中不难发现,人们关于焦点的理解,大致是相同的:无论在信息结构上还是在韵律分布上,它都处于明显的优势,即在一段话语中,焦点是一定要出现的成分,否则,这段话便难以成立。此外,鉴于焦点是语用上的概念,须用动态的角度进行观察,因而,具体话语中的焦点部分一般是灵活的,可以通过语序、重音、增加焦点标记词等方法来提示不同的部分。但在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中,焦点的表现也会呈现出一些特殊性。例如,比喻句里的焦点成分在通常情况下就是固定的,是本喻体中的相似部分,这是由于比喻句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喻体来形象生动地反映主体的某些特征。所以,尽管句中焦点一定要借助于新鲜准确的喻体加以体现,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甚至在本体不出现的时候,它都是不会改变的。也正是由于比喻句中焦点的固定性,使得它有时甚至可以在句中不出现,而通过准确的喻体加以表示。下文将联系焦点标记词“是”来对比喻句中焦点呈现的特殊情况展开详细讨论。
  关于焦点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有标记焦点和无标记焦点两大类。一般来说,无标记焦点指的是句尾焦点,它们位于语句的末尾,符合信息处理的基础规则,在表达时也会附带重音,因而习惯性地被交际双方当作重点来处理。这类情况在简单的陈述句中多有表现。有标记焦点又可分为对比焦点和有标记形态的焦点。顾名思义,对比焦点是指存在着对比意图的信息重点,它的表现方式有“是……不是……”等;有标记形态的焦点则是指借助于某些焦点标记词如“是”“连”以及英语中的“WH-”分句结构来提示的焦点,这些焦点标记词在表述中本身不带重音,重音一般落在之后的强调部分上。例如:
  (1)a.他是昨天出发的。
   b.他昨天是出发了。
  (2)What you need is a friend.
  在例(1)a、(1)b中,由于有了话题焦点标记词“是”的提示,句子的重点明显地落在了后面的“昨天”和“出发”上。例(2)是英语里典型的准分裂句结构,即“WH-”分句,句中的主要动词是“Be”,在汉语中被译为“是”,焦点也一般位于其后,如例(2)中的“a friend”。从这里看,汉英似乎是相通的。然而在比喻句中,焦点标记词“是”的提示作用却没有这么明显。
  
  二、比喻句中焦点的稳定性
  
  (一)比喻句中“是”的隐现及其与焦点位置的关系
  比喻是指对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进行比较,从而将所要表达的事物方面进行突出说明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把未知的事物变成已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把抽象的事情说得具体,把平淡的事物说得生动。”(胡裕树,1981)。比喻句的目的就在于详细地表述,确切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鉴于这类句式的基本构成部分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而它也通常借助于喻体来更有效地反映本体的某一性质特点,因此,人们在使用这一特殊句式时,就已明确了表达的重点,所以,使用者不论采取何种次序来安排句子成分,表现的焦点都是固定的,是一样的。此时,焦点标记词在其中的作用也就不如在其他句式里来得重要了。例如:
  (3)a.他又看见在前面一棵棵的大树底下,几个大得出奇的蘑菇,像戴着白帽子的胖小子,伸着可爱的脑袋在瞧着他。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4)a.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汪曾祺《受戒》)
  在上面两句话中,语句的表述都没有带上典型的话题焦点标记词“是”,但各句的重点依然是明确的,如(3)a要凸显的是本体“蘑菇”的“大、白、可爱”,这些特征都通过喻体“胖小子”得到了有效的传达,使人一目了然;同样,(4)a中的焦点“芦穗的细、软、滑”也借助于“丝线”得到了很好的表述。在这些语句中,无论在本体还是喻体之后加上焦点标记“是”,焦点的位置依旧都不会转移,如:
  (3)b.他又看见在前面一棵棵的大树底下,几个大得出奇的蘑菇,像是戴着白帽子的胖小子,伸着可爱的脑袋在瞧着他。
  (3)c.他又看见在前面一棵棵的大树底下,是几个大得出奇的蘑菇,像戴着白帽子的胖小子,伸着可爱的脑袋在瞧着他。
  (4)b.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是一串丝线。
  (4)c.是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从中不难发现,无论焦点标记词是否出现在本体、喻体前,句中的焦点部分都是一样的,都在凸显本体的某些特征属性上。(3)b、(4)b中尽管在句子的喻体前加上了焦点标记词“是”,但仍不能将喻体提升为语句中的重点,这是与比喻句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的:这种句式的目的就在于清楚明白地说明本体的某一特点,而喻体的选择和使用都是建立在这一目标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整句话的重心从一开始就落在了所要表达的本体的相关方面上。在(4)c中,因为在本体之前加上了“是”进行提示,使得句子的焦点本身就反映在了本体上,而通过后面的描述加以补充完整,此时即便没有后面喻体的衬托,话语重心也很明晰。从中也不难发现,比喻句中喻体的作用与焦点标记是相当的。当两者一致时,就更加凸现了表达的重点,而当两者不一致时,则以喻体的所指为准。焦点归根结底必须从语义的角度进行总结概括,而喻体在比喻句中对意思的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阐述和显示作用。
  (二)比喻句中本体的隐现与焦点位置的关系
  比喻句是一类特殊的起修辞作用的句子,其目的就在于描写,凸现句中本体的相关特点,而这些焦点的成功表现一般是借助于准确的喻体加以实现的,因而,在它之中,喻体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分。例如(3)a、(4)a中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语句的重心所在却必须借助于喻体才能全面地获得;有时在句中即便本体不出现,但通过喻体的准确说明,依然也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例如:
  (5)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微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背脊匆匆而过。 (铁凝《哦,香雪》)
  通过前文的介绍,以及联系相关的背景常识,读者可以轻易地获知“绿色的长龙”指的是“火车”。
  尽管喻体在语义的表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却不能成为一句话的重点,这也是由比喻句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喻体的最大功能就是“辅佐”本体完成表述,因而在一些句子中,为表述主体的某些相关特征,会选择两个甚至更多的喻体来烘托。如:
  (6)“上午10时30分我约朋友一起去喝茶,刚进大门就闻到一股难闻的味道。”冼女士说,那味道既像煤气又像消毒水的气味。(人民网)
  这句话的焦点既不在“煤气”上,也不在“消毒水”上,而应是两者共有的那种难闻刺鼻的味道。可见,比喻句中焦点的稳定性,集中反映在句中喻体部分所凸现的本体的相关特征上。
  
  三、比喻句中焦点的隐现
  
  在比喻句中,焦点成分表现手法的特殊性,一般要结合喻体来表达说明,它自身的稳定性使得这一特殊句式中焦点的显现与其它句式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同。在比喻句的表达形式中,还存在着一类特殊的现象,有时作为话语焦点的成分会隐而不现,但读者通过分析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语义联系,依然能很好地理解语句的中心意思。例如:
  (7)站似一棵松,卧似一张弓,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中国功夫》)
  (8)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我的祖国》)
  在例(7)中,四个分句是四个比喻句,而每一分句只给出本体和喻体,却省略了所要重点表达的相似部分。但阅读之后,读者依然可以从中完整地感知到焦点所在。它们大致为:“站得直,坐得稳,走得快”;同样,例(8)中前半部分的比喻句也省略了表述的重心——“美丽”。而这些重心的成功感知则是与特定的民族文化,日常的生活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的。
  (9)六月天,孩儿面。
  (10)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例(9)着重表现“六月天气的变幻莫测”;例(10)则有意描述“疾病来临时来势汹汹让人难以承受,治愈的过程却是成效缓慢而极需耐心的”。两个例句的正确解读都与喻体运用的恰当有序及其意义与本体之间的联系易于理解密切相关,脱离了它们,整句话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这些比喻句中,焦点的省略不仅没有造成交际中的误解,反而使得表达更加清晰,读者可以根据喻体的提示,联系本体来进行正确地推导,从有限的表达中得出尽可能丰富的结论,这就比直接说清焦点效果更好。这不仅与比喻句力求“化繁为简”的使用目的相符,也与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相一致。汉语本身缺少严格的形态变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这类焦点隐现的情况是比喻句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四、结 语
  
  在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处于一种不平等关系,喻体大都处于描写说明的地位,这就使得人们在使用这一句式时已明确了语句的焦点所在。在具体的表达过程中,即便随着提示焦点的相关手段的运用,在某一句子成分之前加上话题焦点标记“是”,语句的重点也不会发生变化,这是比喻句与其它句式的重要区别特征。也正是因为比喻句中喻体的突出表现作用及其焦点的高度稳定性,使得在这种句式里,有时也允许出现焦点的隐现。
  
  参考文献:
  [1]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袁毓林.句子的焦点结构及其对语义解释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3,(4).
  [3]刘鑫民.现代汉语句子生成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沈开木.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喻禾,南昌大学中文系)
其他文献
P-集合是研究动态信息系统的一个新数学工具,应用P-集合的外P-集合与补充集合的关系,提出了F-畸变数据与-冗余数据的概念;给出F-畸变数据的生成定理和修复定理,包括F-畸变数
1999-2003年从17只笼养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采集精液,稀释后分别保存于4℃的冰箱和-196℃液氮中. 在4℃条件下,保存于生理盐水、C-2液、Lake液、Beltsville液等不同稀
语言输出培养对提高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输出语的重要性和作用进行分析,并以《大学英语》(全新版)为例,提出了上好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几点建议。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常规工作要注重"三抓三促",突出一个"效"字;特色活动要提倡"三个立足",突出一个"亮";管理改革力求"三个转变",突出一个"新"字。
【正】 施拉普纳几乎是中国足球界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伊尔比德他让中国人彻底地相信毛泽东的名言:“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可是施拉普纳有着可敬的中国情结,现在的他是中国
着重研究了金属离子注入合成表面优化复合层的机理和纳米相镶嵌结构形成,探索了注入和退火过程中纳米结构和相变过程,讨论相变机制.实验中发现用较低束流密度的Mo离子注入钢
在综合考察滦河源区湿地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选取湿地围封区、轻度放牧区与重度放牧区,进行植被样地调查与采样、土壤调查与采样,并对上述样品做了化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围
探讨了图书馆发展的3个阶段,比较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功能及体系结构,重点对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正】在德岛县协町蚕业指导所辖内,近年来茧的不断减产,其原因不外乎(1)育蚕人向老龄化发展,(2)种桑地势差;(3)茧价停滞萧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