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我们可以重新提炼和塑造中国文学、文化的精神感召力、使命感和认同感,在当代世界的共同关注点上,以文学为价值载体去发现不同文化之间交往的可能和协调空间,进而参与全球新的世界观的形成。
——摘自《中外文学交流史·总序》
《中外文学交流史》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钱林森、周宁教授主编。《丛书》共17卷,分为:《中国- 阿拉伯卷》(郅溥浩、丁淑红、宗笑飞著)、《中国- 北欧卷》(叶隽著)、《中国- 朝韩卷》(刘顺利著)、《中国- 德国卷》(卫茂平、陈虹嫣等著)、《中国- 东南亚卷》(郭惠芬著)、《中国- 俄苏卷》(李明滨、查晓燕著)、《中国- 法国卷》(钱林森著)、《中国- 加拿大卷》(梁丽芳、马佳主编)、《中国- 美国卷》(周宁、朱徽、贺昌盛、周云龙著)、《中国- 葡萄牙卷》(姚风著)、《中国- 日本卷》(王晓平著)、《中国- 希腊、希伯来卷》(齐宏伟、杜心源、杨巧著)、《中国- 西班牙语国家卷》(赵振江、滕威著)、《中国- 意大利卷》(张西平、马西尼主编)、《中国- 印度卷》(郁龙余、刘朝华著)、《中国- 英国卷》(葛桂录著)、《中国- 中东欧卷》(丁超、宋炳辉著)。
“丛书”将中外文学的相互认知、相互影响与创作作为关键,立足于世界文学与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展现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多层次交流的历程,在跨文化对话、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中,力求把握中外文学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精神实质,全面厘清了我国文学与世界各主要文学系统之间的生动而有趣的关系,全面展示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为比较文学推进在理论和实践的多个层面上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经验。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际比较文学史上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
——摘自《中外文学交流史·总序》
《中外文学交流史》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钱林森、周宁教授主编。《丛书》共17卷,分为:《中国- 阿拉伯卷》(郅溥浩、丁淑红、宗笑飞著)、《中国- 北欧卷》(叶隽著)、《中国- 朝韩卷》(刘顺利著)、《中国- 德国卷》(卫茂平、陈虹嫣等著)、《中国- 东南亚卷》(郭惠芬著)、《中国- 俄苏卷》(李明滨、查晓燕著)、《中国- 法国卷》(钱林森著)、《中国- 加拿大卷》(梁丽芳、马佳主编)、《中国- 美国卷》(周宁、朱徽、贺昌盛、周云龙著)、《中国- 葡萄牙卷》(姚风著)、《中国- 日本卷》(王晓平著)、《中国- 希腊、希伯来卷》(齐宏伟、杜心源、杨巧著)、《中国- 西班牙语国家卷》(赵振江、滕威著)、《中国- 意大利卷》(张西平、马西尼主编)、《中国- 印度卷》(郁龙余、刘朝华著)、《中国- 英国卷》(葛桂录著)、《中国- 中东欧卷》(丁超、宋炳辉著)。
“丛书”将中外文学的相互认知、相互影响与创作作为关键,立足于世界文学与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展现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多层次交流的历程,在跨文化对话、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中,力求把握中外文学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精神实质,全面厘清了我国文学与世界各主要文学系统之间的生动而有趣的关系,全面展示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为比较文学推进在理论和实践的多个层面上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经验。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际比较文学史上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