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69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19-01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发于肾小球的疾病。由于病理类型和病期不同,疾病表现多样,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2004年~2007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同期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共64例,均符合1992年通过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标准》[1],并除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且肾功能正常或血肌酐≤272μmol/L(3mg/dL)。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7~62岁;病程2~5年。对照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8~64岁;病程1.5~6年。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潘生丁、维生素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血压高者,可联合钙离子拮抗剂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自拟方,处方:丹参20g,益母草20g,川芎15g,白茅根20g,白花蛇舌草25g,薏苡仁25g,土苓茯20g。加减;兼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脾肾阳虚者加仙灵脾、肉桂;气阴两虚者,加党参、麦冬、五味子;水肿重者加泽泻、车前子;大量血尿者加小蓟、阿胶等;血压高者加夏枯草、石决明。水煎服,1剂/d。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观察指标:临床观察水肿、尿量、舌象等临床表现;实验室观察治疗前后的24h尿蛋白量及肾功能变化,尿常规检查1次/周。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肾功能正常,24h尿蛋白定量<0.2g,尿沉渣计数正常;基本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24h尿蛋白定量<1.0g,尿沉渣计数接近正常;部分缓
解: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室检查中1项或多项明显好转,但未达到基本缓解的标准;无效:治疗后,病情无变化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3.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完全缓解16例,基本缓解12例。部分缓解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完全缓解5例,基本缓解4例,部分缓解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0.7%。经统计学处理,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2 2组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比较 2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结果(见表1)。经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均有下所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4 讨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贫血、肉眼血尿等。中医查体,多见舌苔黏腻、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舌下静脉怒张,脉滑或弦滑。各项辅助检查的指标表现为镜下血尿、蛋白尿、管型、低蛋白血症、肾功能异常等。现代医学采用降压、抗凝及对症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但治疗效果不确切。本病属祖国医学“水肿”、“尿血”等范畴。本病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两个方面。本虚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皆虚或气阴两虚;标实则表现为湿热毒瘀。传统治疗以扶正为主,如健脾、补肾、收敛固精法,虽取得一定疗效,完全缓解率不高。随着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已确认肾小球肾炎为免疫性疾病,加上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应用,使治疗学有了新进展,但随之带来一些复杂的问题。在探索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发现,湿热缠绵、瘀血阻滞等已成为本病治疗上的突出矛盾。据此,在清热利湿组方的基础上酌加凉血活血的药物。方中白茅根、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土茯苓清利湿热;丹参、益母草、川芎活血化瘀,全方配方合理,随症加减,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诊断标准及治疗座谈会议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1~134。
[2]叶任高,陈裕盛,方敬爱,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6):355~357。
[3]葛丹枫,祝正明,夏永良,清热利湿活血法拟方治疗慢肾小球肾炎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3):276~277。
中图分类号:R69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19-01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发于肾小球的疾病。由于病理类型和病期不同,疾病表现多样,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2004年~2007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同期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共64例,均符合1992年通过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标准》[1],并除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且肾功能正常或血肌酐≤272μmol/L(3mg/dL)。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7~62岁;病程2~5年。对照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8~64岁;病程1.5~6年。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潘生丁、维生素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血压高者,可联合钙离子拮抗剂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自拟方,处方:丹参20g,益母草20g,川芎15g,白茅根20g,白花蛇舌草25g,薏苡仁25g,土苓茯20g。加减;兼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脾肾阳虚者加仙灵脾、肉桂;气阴两虚者,加党参、麦冬、五味子;水肿重者加泽泻、车前子;大量血尿者加小蓟、阿胶等;血压高者加夏枯草、石决明。水煎服,1剂/d。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观察指标:临床观察水肿、尿量、舌象等临床表现;实验室观察治疗前后的24h尿蛋白量及肾功能变化,尿常规检查1次/周。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肾功能正常,24h尿蛋白定量<0.2g,尿沉渣计数正常;基本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24h尿蛋白定量<1.0g,尿沉渣计数接近正常;部分缓
解: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室检查中1项或多项明显好转,但未达到基本缓解的标准;无效:治疗后,病情无变化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3.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完全缓解16例,基本缓解12例。部分缓解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完全缓解5例,基本缓解4例,部分缓解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0.7%。经统计学处理,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2 2组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比较 2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结果(见表1)。经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均有下所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4 讨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贫血、肉眼血尿等。中医查体,多见舌苔黏腻、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舌下静脉怒张,脉滑或弦滑。各项辅助检查的指标表现为镜下血尿、蛋白尿、管型、低蛋白血症、肾功能异常等。现代医学采用降压、抗凝及对症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但治疗效果不确切。本病属祖国医学“水肿”、“尿血”等范畴。本病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两个方面。本虚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皆虚或气阴两虚;标实则表现为湿热毒瘀。传统治疗以扶正为主,如健脾、补肾、收敛固精法,虽取得一定疗效,完全缓解率不高。随着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已确认肾小球肾炎为免疫性疾病,加上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应用,使治疗学有了新进展,但随之带来一些复杂的问题。在探索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发现,湿热缠绵、瘀血阻滞等已成为本病治疗上的突出矛盾。据此,在清热利湿组方的基础上酌加凉血活血的药物。方中白茅根、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土茯苓清利湿热;丹参、益母草、川芎活血化瘀,全方配方合理,随症加减,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诊断标准及治疗座谈会议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1~134。
[2]叶任高,陈裕盛,方敬爱,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6):355~357。
[3]葛丹枫,祝正明,夏永良,清热利湿活血法拟方治疗慢肾小球肾炎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3):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