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与基本特征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伟大科学理论成果,是新时期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党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改革开放新的实践;新形势下党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有重着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进程;基本特征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024-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党的科学指导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源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实践。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有助于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条件,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进而在新的条件下进行新的社会实践,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
  1.准备阶段: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三中全会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为经济体制改革及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经过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党实现了党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总结党建国以来政治、经济领域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加强了党的建设。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关系进行了相应调整,在农村进行了体制改革,实现改革开放的起步,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酝酿中产生。
  2.雏形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十二大上,胡耀邦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主题报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他还指出八十年代的三大历史任务的核心是经济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诞生,成为新时期探索的指南。大会还总结了拨乱反正的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颁布了新党章,制定“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随后,全国人大通过了《八二宪法》,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经过十二大与六届人大,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的全面展开,铺平了道路。党中央开展整党与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得以推进。十三大是改革、开放的大会,赵紫阳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大会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分析国情,认识到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并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大会系统阐明了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还制定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政治和经济领域产生了问题和出现了困难。经济上实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政治上,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平息89政治风波。十三届四中全会,成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首次提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发展阶段: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并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标准。十四大,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把握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党中央提出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归纳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大会完成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交接。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任务。“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标志党中央在治国上的新方略。十五大,党中央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与马、列、毛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国民经济发展的“小三步走”战略,在所有制理论方面也实现了重大突破。邓小平理论在1999年载入宪法。十五大后,党中央又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新的治国方针。
  4.确立阶段:十六大,总结了十三年来,从实践中得出的一系列理论,所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与马、列、毛、邓一起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主题报告,并提出“三大规律”。大会选举产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经四中、五中全会得到丰富和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政党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2004年载入宪法。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十七大将“四个坚定不移”作为大会的主题思想,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胡锦涛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主题报告。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在理论发展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
  5.深化阶段:十七大提出党的建设“五位一体”。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4]十七届四中全会,重审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因素。”[5]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建议》,“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6]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编制《纲要》,制定了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新的发展规划,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绘制出国家的发展蓝图与行动纲领。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以“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与“在前进道路上的四个坚定不移”为主题,提出“四大危险”,“四大考验”,增强全党的忧患意识。在90党庆前夕,习近平提出“权为民所赋”的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及以后全党召开的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始终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条主题思想展开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认真分析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发展的支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呈现出四大基本特征:
  1.整体性特征:整体性就是若干要素与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组成部分整合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全部成果的科学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邓、三、科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灯塔与向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与源泉。邓、三、科既相互联系,又有很多不同,邓、三、科之间也是一个继承、发展、深化的关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本,“实事求是”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核与精髓,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都是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的发散与延伸。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导向。
  2.相对性特征: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毛泽东思想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防止“和平演变”的理论。新时期,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经过三十年的艰辛探索,才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分属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新时期理论发展的成果,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理论发展的成果。建国后,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丰富和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期发生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准备。虽然,毛泽东提出要实现“第二次结合”,但没有实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江、胡时期得到坚持和发展。相对于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革新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革新与开放具有密切的联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于邓小平理论、中经“三个代表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还在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会由现在的三大理论成果变为包括更多的理论成果。
  3.主题性特征: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三个分主题是分别用来解决国家发展道路、执政党建设、社会经济发展这个重大问题的,目的是用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条件与历史发展主题差异很大,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程度不同,党的工作重心也不同。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解决好执政党自身,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分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主题首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中心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代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代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四代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的整党,江泽民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胡锦涛的学习型政党。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江泽民的科技创新,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胡锦涛的全面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分主题也是相对而言的,党的各方面工作是相互渗透的。“文革”十年,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了,部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中遇到了重大挫折,突破苏联发展模式,找到适合中国自己发展的道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成为时代的主题。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先后丧失执政地位,甚至亡党亡国的惨痛,告诉我们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时期,社会在转型,经济发展矛盾丛生,要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两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圆满完成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发展的道路继续在奋斗。
  4.阶段性特征:三大理论产生的具体时段不同,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理论产生的条件不同,理论的贡献也不同,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具有阶段性特征,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全部理论成果与中国社会主义全过程理论创新来说,其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邓小平理论产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基础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科学发展观发展形成21世纪初至今还在不断的发展、深化与完善。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主要是解决如何建设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主要是解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问题。科学发展观主要是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主要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三个理论解决的问题侧重点分别是国家、政党、社会问题。尽管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所解决的问题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但是,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重叠、相互渗透,都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改革、稳定、发展三者的关系,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大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大基本特征,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合为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发展起来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科学理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思想、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系统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体制改革的探照灯,是从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大文明建设中提炼出来的科学理论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必须始终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经过十七大与十一届全国人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党和国家治党施政的科学指南。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是“史”,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就是“论”,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就是“本”;坚持史论结合,需要做到质变与量变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统一,历史与现实统一,并且最终实现有机结合,才能自觉运用和发展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实现质变和量变的统一。从三中全会到建党90周年,中国经过31年的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由此进入到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先后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囊括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再到“三大规律”的思想。31年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基础,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2.实现载体与灵魂的统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建设先进型、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政党,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与主心骨作用;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根本所在。党和国家及社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载体,科学理论是党的思想灵魂。党紧抓这一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十七大,做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新论断,是对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重新做出的科学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它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载体与灵魂的结合,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3.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用来推动中国化的发展进程,用新的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探索中不但没有丢掉自己的两个“老祖宗”,反而,还发展了自己的两个“老祖宗”,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顽强的生命力。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一边进行经济建设,一边进行理论探索。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社会实践,后进行理论总结。本世纪初,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党最新探索出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中共在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与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才能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毛泽东著作选读(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
  [3]新华月报社.时政文献辑览 (2008.3—2009.4)[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2
  [4]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09-10-02.
  [5]中共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石脑油的烃类PONA组成是装置工艺技术调整的重要指标,其分析的精确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的装置的平稳运行。在本文中笔者建立了一种分析石脑油中PONA组成的气相色谱方法,采用
采用莱斯特,草克星,丁草胺,苄嘧黄隆四种化学除草剂在海南进行防除热带稻田杂草试验。结果表明:这四种除草剂对热带稻田绝大多数草防除效果显著,对牧草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适量;正确
作者简介:刘蓉芳(1989— ),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  摘 要:抗日战争结束后的中国瘟疫普遍流行。本文选取瘟疫最严重的湖南为典型个案分析,对政府及社会之反应及其救济特点各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在救济中,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湖南;瘟疫;救济;合作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
摘 要: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灵活多变。本文从相对性的积极意义来阐述庄子对人性的关怀、警示和教育意义。庄子教导人们要灵活的看待人世间的每一个问题,正确面对事物的两面性,不能一面僵死,认知的相对性是庄子观察社会和对待人生、价值、快乐的立场和态度。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悉心体悟庄子的哲学深意,在“樊然淆乱”中把握重心,顺应自然,得心应手,逍遥于心。  关键词:庄子;相对性;价值观;快乐观  文章编号:
环境经历的不同以及佛教思想造诣的不同导致王维和柳宗元的个人品格与诗歌的意境各有特色。通过王维的《终南别业》与柳宗元的《江雪》为例具体比较。全文首先对两首诗作做了
对氨氮测定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该种方法在我国水体受含氮化合物污染检测中的必要性。结合当前水体中水质恶化、生态失衡的特点,探究复杂因素所引发的水污染问题,旨在通过这些
摘 要:《论语》一书很多人对其研究,一般都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因为在封建社会,《论语》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也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秩序的一项手段,是文化专制的象征。然而,对于《论语》的史料价值却往往被人们忽视,本文从《论语》的史料价值入手,来叙述相关问题。  关键词:《论语》;史料价值;先秦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031-01     《论语》的成书年代,一
本文以笔者从事信息系统集成的经验为基础,讨论了信息系统集成的内涵,实施信息系统信成的三种模式及其利弊,适用场合,以及目前信息系统集成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摘 要:明代中后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士人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唐寅是这一时期士人心态变化的典型代表,使唐寅心态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明代中后期士人的社会认同感降低,商品经济发展下社会思想转变,更为关键的是科场案对他的打击。  关键词:唐寅;世俗化;科场案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032-02    明代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晚期,此时江南地区出现
'互联网+'安全管理实际内涵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将安全管理流程标准化、数字化,可以更加快捷地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相对于传统的安全管理,这种管理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