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明理·导行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z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什么时候,读书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在我读过的众多的书中,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给我帮助最大,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书中每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案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和体验,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的困惑。比如书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怎样使小学生爱学习”,“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我怎样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学生”,让我从困惑中走出来,豁然开朗,如同得到了育人法宝。因为我常年从事低年级的教学,孩子刚升入一年级不久,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对所学的知识能很好地接受,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强烈的责任感使我不敢懈怠,一年级是孩子打基础的阶段,不能放弃。于是给后进生补课,课堂上多关注,课下督促他做作业,搞得我精疲力竭,可是收效甚微。有时我就琢磨:造成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脑子笨?可他又不呆不傻,怎么就学不会呢?我百思不得其解。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直截了当的做了这样的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正和我国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不謀而合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却和这些精辟的教学原则背道而驰的,虽然我也深谙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但在教学实施中却往往忽视孩子的差异性,没有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所以我们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使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不停的进步,内心会燃起自信的火花。
  当然,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外,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后进生要有特别的关心和足够的耐心。在“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因一句话,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我们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给他们多一份关爱,多一缕阳光,多一张笑脸,多一份耐心的等待,让学生的心灵在爱的等待中孕育花苞,成就芬芳。同时,我们还要给他们创造发展聪明才智的空间,让他获得成功。也许只有一次成功就改变后进生的面貌。实践证明,确实如此。我班就有这么一个孩子,学习特别吃力,但她喜爱跳舞,特别能找到感觉。我就抓住她这个优点,过“六一”儿童节时,特意安排她给大家表演了优美的舞蹈,赢得了阵阵掌声。这给了她极大的鼓舞。从此,她变得活泼了,上课积极动脑,经常举手发言,虽然回答得不尽如人意,但我还是极小心的呵护她这份来之不易的进取心,给以赞许和鼓励。现在她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令我倍感欣慰。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也告诫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是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也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闪光的教育哲理让我在教学中受益无穷,我对这本书更是喜爱有加,每每爱不释手,徜徉其中,乐此不疲。青灯下,手捧《给教师的建议》,不必读的太快,慢慢品读,细细体味,那些折射着大教育家思想光辉的文字如缓缓的溪流注入我渴求的心灵。“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那位历史教师的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准备一节好课的秘诀就是读书,用终生的时间去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只有读书,教师的精神生活才会充实起来,职业智慧才会生长起来,教育生命才会精彩起来。“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读学术著作。”可见,我们也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一粟,这样的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负担。
  夜已深,人已静,唯我灯独明。走进苏霍姆林斯基,走进《给教师的建议》,沉醉其中,从先哲的著作中汲取智慧。
其他文献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面对复杂综合的学科,初出茅庐的我彷徨过、迷茫过、惆怅过,所幸在最低迷的时期让我与“中国教育报”、“环球时报”,“半月谈”、“观察者网”等微信公众号不期而遇、齐头并进、持之以恒,使我能够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  一、和微信阅读不期而遇  2014年,我好不容易踏上了教师之路。这中间有彷徨、有期待、亦有着深深地担忧,毕竟自己初登讲台,不仅在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有
期刊
新课改理念,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
期刊
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常常会碰到一种哭笑不得的现象:学生作文里引用的名人名言基本相同,人物事例大同小异,不是爱迪生就是居里夫人,不是苏轼就是鲁迅。比如,有一篇以“法律”为话题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结果全班四分之三的学生都引用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两句话,而且很多学生就只有这两句话。学生作文出现这些撞车现象,主要原因当然是学生缺乏鲜活的写作素材。学生生活在封闭式的校园环境中,对外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篇好的作文,能给人美的享受。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没少写,教师也没少批改,可是学生的作文水平就是提高不快。久而久之,作文教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僵局。现在的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堂上对作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学生的写作态度存在问题;第三,学生的写作视角很窄;第四,教师轻视评改。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具体方法有
期刊
语文教学中,作文占据着半壁江山,但普遍认为初中作文教学“难”,语文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写。  针对初中作文教学“难”的问题,在这里我仅就五年来在初中作文教学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的认识和做法  (一)重课文,轻作文。  由于教师具有以上认识,所以认为花时间在作文教学上,认为进行作文训练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时间用在书本课文的教学上,让学生多掌握一点课文知识,
期刊
思维品质是一个人的核心素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研究。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丰富生活,培养思维客观性  众所周知,生活空间越大,学生想象力必然越丰富。而语文涵盖着生活,生活中也有语文,要使学生具备想象力,就必须使学生走进生活,丰富生活。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五彩缤纷的生活,写好观察日记,大量积累感知材料,根据认知规律,到一定阶段必然引发丰富的想象。如走进
期刊
人类的心理结构包括两种因素,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类对主客体关系的主观体验,是心理活动的色彩和背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情感之于写作的重要性,认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教学建议部分又建议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但遗憾的是,教师在批阅学生的习作时,很容
期刊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搜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思想,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植根于“写作”的土壤之中,助力阅读与写作的并行进步,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积极意义。  一、有机结合第一步——会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因此,实现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前提,是
期刊
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大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为了发掘我国古代文化宝藏,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以说文言文教学不仅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发掘我国古代文化宝藏,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
期刊
单元的存在,首先是一种“类”的存在,在其一定的结构体系,忽视单元的“类”和“结构”,自然无法帮助学生实现通过构成现实的结构来构成内心的结构,拥有自发生长的力量。何为“类结构”?用整体论的观点,就是相同或相似结构的排列与综合。所谓单元“类结构”教学,是指在文本解读和学生分析的交融共生中教师本着整体性、结构性的教学思想,将一组在体裁或主题、语言表达手法、结构类型等方面,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材与教学资源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