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钢琴专业考生,教师不仅要重视考前的基础训练、选择曲目等基本的教学指导,更应注重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加强考前心理调节训练。教师通过调节、改善考生心理状态,来提高考生演奏水平。
[关键词]考前辅导;钢琴教学;心理调节;策略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5-0096-03
[收稿日期]2015-12-26
[作者简介]李宁婧(1986- ),女,江西九江人,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女子中专学校教师。(南京 210000)
高考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一种挑战、一次机遇、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高考又承载了无数家庭的梦想,高考胜利的涵义与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根据多年钢琴考试教学辅导的实践经验,在对考生们进行多方面、全方位悉心指导的同时,必须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专业技术的强弱,心理素质好坏等方面实施对应的措施。
一、在考前对钢琴专业考生进行教学指导
1合理选择曲目
(1)难易适中。许多考生都陷入一个误区:难度越大,分数越高。其实,技术最终是为表现音乐而服务的,单纯的炫技而没有一点情感的演奏是不被任何人所认可或欣赏的。当演奏技术超出自身能力范围较多时,非但不能发挥考生自身的优势,反而容易露出技术破绽,甚至使得作品表达粗糙、不够细腻,给评委”不伦不类”之感。教师在考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具有一定难度技术,考生通过一定努力后能够“驾驭”的曲目。
(2)扬长避短。每位考生的手指条件、基本功水平、对音乐的感悟以及个性气质都存在差异,教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来准确的了解每位学生的优缺点。性格内敛、情感细腻、手指跑动灵活的学生,往往擅长音阶式快速跑动或极富表现力的乐曲,例如:莫扎特的奏鸣曲、肖邦的练习曲、夜曲等;有的学生手指粗壮,爆发力强,让他们弹奏一些节奏明快、感情热烈奔放、带爵士风格的作品或各国近现代钢琴曲最适合不过。例如:贝多芬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普罗科菲耶夫奏鸣曲等。
2重视“练、听、学”三结合
首先,重视基础练习。
(1)加强基础训练。这些基础练习的内容可包括:手指能力的强化,如:手指独立性练习、手指力量、速度的训练、触键方式转换训练等等。因此,教师在布置考试曲目的同时,应要求考生每天必须完成半小时左右的音阶、琶音、哈农、双手正反向八度、和弦弹奏等等手指基本功训练。此外,教师可根据考生的考试曲目,针对某些重难点,自编相关的基础练习,以便考生“有点可练”。
(2)养成仔细读谱的习惯。钢琴艺术是一种有赖于“再创造”的艺术,仔细认真地研读乐谱不仅是对原作品作者的尊重、对原作品的忠实,也是正确表现音乐情感的重要途径,更是完成“再创造”的必要条件。读谱是钢琴演奏的第一步,研究乐谱不仅要涉及到作曲家、作曲家的背景、时代风格,更重要的还有以下几点:
①表情术语记号。表情术语绝不只是速度、力度含义的解释,它更多的是将乐曲的风格、所表现的音乐性格特征等以最简捷的方式传达给演奏者。同一个表情术语在不同的音乐发展时期或不同流派的音乐作品中,含义绝非完全相同,演奏者在读谱时不能一慨而论。例如:同一速度术语Allegro,在巴洛克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演绎中,实际弹奏的速度应有所区别。
②曲式结构。音乐作品的表达并不是单纯的自我情感抒发,它靠的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其中理性环节就包含了对作品曲式结构的分析。曲式指的是(歌)乐曲的基本结构形式,它是一个音乐作品的整体构架。演奏者必须将曲式结构分析清楚,才能真实地探究到作品本身富有的逻辑性,更巧妙地将其与情感糅在一起。
③和声与调式调性。和声的进行和调性的转换,变幻着乐曲的色彩,对于作品中的抒发情感、描绘人物心理起伏等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由主题和六个变奏组合而成,主题为A自然大调,旋律优美、极富歌唱性,好似一位女子温柔地将一个故事诉说,而变奏三则转到了a小调上,音乐立即从之前的优雅、活泼变得忧郁而彷徨,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通过调性的转变得以自然的抒发。
④乐句和呼吸。音乐的呼吸好比人类的语言、语气,看似简单,实则严重影响到音乐内容能否准确地表达。当不少人在研究作品的技术技巧时,他们却忽略了乐句的划分才是作品技术结构分析的必要手段,呼吸才是将所有技术要素联系起来的纽带。例如:古典作品中,为表达语气,常在乐谱上运用一种音型,就是相邻两个或三个不同的音符(无论何时值)用连线连起来,需要以“落滚提”的技术来弹奏,造成一种前重后轻、前长后短的特殊韵律感,以此来表现温文尔雅的感觉。因此,教师在考生备考的指导中,一方面应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另一方面需叮嘱学生:从视奏开始应注意正确地读谱,认真分析乐句的划分、指法的安排、踏板的使用以及表情记号的变化等谱面上的任何一个细节,切勿等到熟练弹奏后再一一改进。
其次,听赏结合训练。
第一步是“听”。钢琴是通过音响来描绘音乐形象,传达思想感情的,因此,对声音的分辨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包括对音量幅度变化的分辨、对不同音质音色的分辨等。可以说,听觉的敏锐度以及分辨能力是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学生通过长时间有目标的“听”,要渐渐懂得辨别自己弹奏的每一个音的力度、时值、音色,学会理解乐句的内涵,把握其中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去“听”,考生才能将领会到的音乐思维、感受到的音乐情绪,通过指尖流淌出的一串串音符真实地展现出来。
第二步是“赏”。要想演奏好乐曲,单凭练习是不够的,应将欣赏环节放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位置。(1)泛听式(盲听式)欣赏——通过聆听大量的钢琴作品,掌握各时期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各个作曲家的风格特征等。泛听式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建立一个钢琴乐曲库,不论是自己以前弹过的乐曲还是教师布置的新曲,学生总是有“我曾经听过的”的似曾相识感。(2)精听式欣赏——通过对一首乐曲进行反复聆听,结合乐谱熟悉其音响的效果。在高考教学指导中,教师应要求考生用精听式欣赏方法来聆听自己的全部考试曲目。在“精听”过程中考生不仅是欣赏乐曲表面能够看到的力度、速度变化细节,还应努力去理解并体验作曲家的创作的意图以及思想感情。精听式的训练强调的是质量。例如:王建中改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过程:看谱弹奏——边看谱边听CD 唱片——听CD随着音乐讲述其情绪变化——背谱自己弹——背谱听CD 唱片。通过反复此过程,学生不但能够一次次发现自己弹奏的不足并及时加以调整,还能锻炼自己听辩与领悟的能力,提高乐感。 最后,加强理论学习。
音乐理论的学习贯穿于学习钢琴的全过程,基础的理论知识是开启钢琴演奏的钥匙。乐理、和声、视唱练耳等一系列理论知识的学习均是为了能更准确的读懂谱面知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演奏者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内涵。因此,加强理论知识特别是所弹曲目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才能在练习中抓住乐曲的基本构架、和声变化、力量走向分配等,继而把乐曲的时代风格、所表达的涵义和情感更精准地演绎出来。理论知识的分析也可以结合音乐欣赏环节一并进行。
3严格指导背谱
背谱,是钢琴演奏中一个重要部分。在比赛、考试等许多重要场合,都需要背谱进行演奏,这与我们平时练琴的习惯不同,因此,背谱的习惯是在练习中不断深化加强的。然而据了解,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指导考生背谱这一教学策略的运用次数为零,这代表着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正确的背谱是影响考生演奏、临场发挥的重要因素。背谱即背奏,它需要依靠脑、耳、心、手的高度配合来掌控音乐。教师们应及早让考生树立认真、严谨的背谱意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相应的背谱方法,例如:听觉记忆、位置动作记忆、乐谱的记忆三者相结合的背谱策略。同时,在考生还课期间,可以灵活地变换还课方式,采用“抽弹”、“跳跃式演奏”、“单手弹奏”、“背唱各声部固定旋律”等方法严格抽查学生的背谱情况,以便尽早地发现问题。
二、对钢琴专业考生的心理辅导
1渗透心理辅导
第一,制造“干扰”。在考生还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地“干扰”学生,比如:在学生周围来回走动、打电话,开关电灯以及模仿考场里开关门等等,使学生熟悉外界的突发不利因素。在初期,考生们可能会因注意力分散而停止演奏,但长时间、周而复始地训练,必定能使其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应变能力得以显著增强。
第二,适当加入“想象”练习。所谓“想象”练习,是指在没有钢琴且脱离曲谱的情况下,以理性的态度,反复思考练习中的手指连贯动作,曲谱中旋律的连接,和弦的组合,感情的起伏、变化……。“我的最好的练习都不是在键盘上做的,我用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在指导考生练习过程中,不要习惯只是“看谱弹”、“背谱弹”,适当地让他们以思维、回忆、口述的方式进行练习,以加强乐曲的背谱能力,这在演奏时能使考生的思路变得更为更清晰,减少因忘谱而导致演奏失败的可能性。
2心理调节能力训练
(1)加强沟通,成为学生的伙伴。学生的学习过程少不了教师的陪伴与指引,专业上的严格要求、精心指导的确重要,但必要的沟通、适当的关心亦不可缺。尤其是临近高考,学生的心理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起伏、波动,此时教师应通过学生的外在行为、语言仔细揣摩其内心想法,放下高高在上的教师角色,试着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努力与学生敞开心扉,坦诚交流,让其尽情释放内心的焦虑感和恐惧感而“轻装上阵”。
(2)营造良性竞争氛围。考生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特别在考试前,同样弹一首乐曲,可以互相交流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这样一种良性的竞争不仅能够提高考生的心理素质,也能加强自信心,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3)增加演出机会。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上台越多,对考场、舞台、灯光等客观因素的变化越得以适应,使自己的思想集中能力得以提高。因此, 通过一次次的演出、实践,考生们不仅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演奏表演观,不断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而且还锻炼了胆量及应变能力,最终定能取得考试胜利。
总之,在钢琴的学习与演奏中,教师要时刻对演奏者的心理进行调控分析,只有心理机能的积极参才会使钢琴教学和演奏得到健康发展。
(该论文系本人学士论文《与考生“弹”心——钢琴专业高考生的考试心理及其调节研究》的节选)
[参 考 文 献]
[1]李 晖.关于艺术类高考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2]高 岩.钢琴练习中应注重钢琴基础练习[J].大众文艺,2009(06).
[3]丛金华.高中艺术类考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
(责任编辑:邢晓萌)
[关键词]考前辅导;钢琴教学;心理调节;策略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5-0096-03
[收稿日期]2015-12-26
[作者简介]李宁婧(1986- ),女,江西九江人,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女子中专学校教师。(南京 210000)
高考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一种挑战、一次机遇、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高考又承载了无数家庭的梦想,高考胜利的涵义与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根据多年钢琴考试教学辅导的实践经验,在对考生们进行多方面、全方位悉心指导的同时,必须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专业技术的强弱,心理素质好坏等方面实施对应的措施。
一、在考前对钢琴专业考生进行教学指导
1合理选择曲目
(1)难易适中。许多考生都陷入一个误区:难度越大,分数越高。其实,技术最终是为表现音乐而服务的,单纯的炫技而没有一点情感的演奏是不被任何人所认可或欣赏的。当演奏技术超出自身能力范围较多时,非但不能发挥考生自身的优势,反而容易露出技术破绽,甚至使得作品表达粗糙、不够细腻,给评委”不伦不类”之感。教师在考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具有一定难度技术,考生通过一定努力后能够“驾驭”的曲目。
(2)扬长避短。每位考生的手指条件、基本功水平、对音乐的感悟以及个性气质都存在差异,教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来准确的了解每位学生的优缺点。性格内敛、情感细腻、手指跑动灵活的学生,往往擅长音阶式快速跑动或极富表现力的乐曲,例如:莫扎特的奏鸣曲、肖邦的练习曲、夜曲等;有的学生手指粗壮,爆发力强,让他们弹奏一些节奏明快、感情热烈奔放、带爵士风格的作品或各国近现代钢琴曲最适合不过。例如:贝多芬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普罗科菲耶夫奏鸣曲等。
2重视“练、听、学”三结合
首先,重视基础练习。
(1)加强基础训练。这些基础练习的内容可包括:手指能力的强化,如:手指独立性练习、手指力量、速度的训练、触键方式转换训练等等。因此,教师在布置考试曲目的同时,应要求考生每天必须完成半小时左右的音阶、琶音、哈农、双手正反向八度、和弦弹奏等等手指基本功训练。此外,教师可根据考生的考试曲目,针对某些重难点,自编相关的基础练习,以便考生“有点可练”。
(2)养成仔细读谱的习惯。钢琴艺术是一种有赖于“再创造”的艺术,仔细认真地研读乐谱不仅是对原作品作者的尊重、对原作品的忠实,也是正确表现音乐情感的重要途径,更是完成“再创造”的必要条件。读谱是钢琴演奏的第一步,研究乐谱不仅要涉及到作曲家、作曲家的背景、时代风格,更重要的还有以下几点:
①表情术语记号。表情术语绝不只是速度、力度含义的解释,它更多的是将乐曲的风格、所表现的音乐性格特征等以最简捷的方式传达给演奏者。同一个表情术语在不同的音乐发展时期或不同流派的音乐作品中,含义绝非完全相同,演奏者在读谱时不能一慨而论。例如:同一速度术语Allegro,在巴洛克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演绎中,实际弹奏的速度应有所区别。
②曲式结构。音乐作品的表达并不是单纯的自我情感抒发,它靠的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其中理性环节就包含了对作品曲式结构的分析。曲式指的是(歌)乐曲的基本结构形式,它是一个音乐作品的整体构架。演奏者必须将曲式结构分析清楚,才能真实地探究到作品本身富有的逻辑性,更巧妙地将其与情感糅在一起。
③和声与调式调性。和声的进行和调性的转换,变幻着乐曲的色彩,对于作品中的抒发情感、描绘人物心理起伏等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由主题和六个变奏组合而成,主题为A自然大调,旋律优美、极富歌唱性,好似一位女子温柔地将一个故事诉说,而变奏三则转到了a小调上,音乐立即从之前的优雅、活泼变得忧郁而彷徨,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通过调性的转变得以自然的抒发。
④乐句和呼吸。音乐的呼吸好比人类的语言、语气,看似简单,实则严重影响到音乐内容能否准确地表达。当不少人在研究作品的技术技巧时,他们却忽略了乐句的划分才是作品技术结构分析的必要手段,呼吸才是将所有技术要素联系起来的纽带。例如:古典作品中,为表达语气,常在乐谱上运用一种音型,就是相邻两个或三个不同的音符(无论何时值)用连线连起来,需要以“落滚提”的技术来弹奏,造成一种前重后轻、前长后短的特殊韵律感,以此来表现温文尔雅的感觉。因此,教师在考生备考的指导中,一方面应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另一方面需叮嘱学生:从视奏开始应注意正确地读谱,认真分析乐句的划分、指法的安排、踏板的使用以及表情记号的变化等谱面上的任何一个细节,切勿等到熟练弹奏后再一一改进。
其次,听赏结合训练。
第一步是“听”。钢琴是通过音响来描绘音乐形象,传达思想感情的,因此,对声音的分辨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包括对音量幅度变化的分辨、对不同音质音色的分辨等。可以说,听觉的敏锐度以及分辨能力是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学生通过长时间有目标的“听”,要渐渐懂得辨别自己弹奏的每一个音的力度、时值、音色,学会理解乐句的内涵,把握其中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去“听”,考生才能将领会到的音乐思维、感受到的音乐情绪,通过指尖流淌出的一串串音符真实地展现出来。
第二步是“赏”。要想演奏好乐曲,单凭练习是不够的,应将欣赏环节放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位置。(1)泛听式(盲听式)欣赏——通过聆听大量的钢琴作品,掌握各时期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各个作曲家的风格特征等。泛听式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建立一个钢琴乐曲库,不论是自己以前弹过的乐曲还是教师布置的新曲,学生总是有“我曾经听过的”的似曾相识感。(2)精听式欣赏——通过对一首乐曲进行反复聆听,结合乐谱熟悉其音响的效果。在高考教学指导中,教师应要求考生用精听式欣赏方法来聆听自己的全部考试曲目。在“精听”过程中考生不仅是欣赏乐曲表面能够看到的力度、速度变化细节,还应努力去理解并体验作曲家的创作的意图以及思想感情。精听式的训练强调的是质量。例如:王建中改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过程:看谱弹奏——边看谱边听CD 唱片——听CD随着音乐讲述其情绪变化——背谱自己弹——背谱听CD 唱片。通过反复此过程,学生不但能够一次次发现自己弹奏的不足并及时加以调整,还能锻炼自己听辩与领悟的能力,提高乐感。 最后,加强理论学习。
音乐理论的学习贯穿于学习钢琴的全过程,基础的理论知识是开启钢琴演奏的钥匙。乐理、和声、视唱练耳等一系列理论知识的学习均是为了能更准确的读懂谱面知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演奏者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内涵。因此,加强理论知识特别是所弹曲目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才能在练习中抓住乐曲的基本构架、和声变化、力量走向分配等,继而把乐曲的时代风格、所表达的涵义和情感更精准地演绎出来。理论知识的分析也可以结合音乐欣赏环节一并进行。
3严格指导背谱
背谱,是钢琴演奏中一个重要部分。在比赛、考试等许多重要场合,都需要背谱进行演奏,这与我们平时练琴的习惯不同,因此,背谱的习惯是在练习中不断深化加强的。然而据了解,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指导考生背谱这一教学策略的运用次数为零,这代表着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正确的背谱是影响考生演奏、临场发挥的重要因素。背谱即背奏,它需要依靠脑、耳、心、手的高度配合来掌控音乐。教师们应及早让考生树立认真、严谨的背谱意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相应的背谱方法,例如:听觉记忆、位置动作记忆、乐谱的记忆三者相结合的背谱策略。同时,在考生还课期间,可以灵活地变换还课方式,采用“抽弹”、“跳跃式演奏”、“单手弹奏”、“背唱各声部固定旋律”等方法严格抽查学生的背谱情况,以便尽早地发现问题。
二、对钢琴专业考生的心理辅导
1渗透心理辅导
第一,制造“干扰”。在考生还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地“干扰”学生,比如:在学生周围来回走动、打电话,开关电灯以及模仿考场里开关门等等,使学生熟悉外界的突发不利因素。在初期,考生们可能会因注意力分散而停止演奏,但长时间、周而复始地训练,必定能使其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应变能力得以显著增强。
第二,适当加入“想象”练习。所谓“想象”练习,是指在没有钢琴且脱离曲谱的情况下,以理性的态度,反复思考练习中的手指连贯动作,曲谱中旋律的连接,和弦的组合,感情的起伏、变化……。“我的最好的练习都不是在键盘上做的,我用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在指导考生练习过程中,不要习惯只是“看谱弹”、“背谱弹”,适当地让他们以思维、回忆、口述的方式进行练习,以加强乐曲的背谱能力,这在演奏时能使考生的思路变得更为更清晰,减少因忘谱而导致演奏失败的可能性。
2心理调节能力训练
(1)加强沟通,成为学生的伙伴。学生的学习过程少不了教师的陪伴与指引,专业上的严格要求、精心指导的确重要,但必要的沟通、适当的关心亦不可缺。尤其是临近高考,学生的心理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起伏、波动,此时教师应通过学生的外在行为、语言仔细揣摩其内心想法,放下高高在上的教师角色,试着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努力与学生敞开心扉,坦诚交流,让其尽情释放内心的焦虑感和恐惧感而“轻装上阵”。
(2)营造良性竞争氛围。考生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特别在考试前,同样弹一首乐曲,可以互相交流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这样一种良性的竞争不仅能够提高考生的心理素质,也能加强自信心,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3)增加演出机会。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上台越多,对考场、舞台、灯光等客观因素的变化越得以适应,使自己的思想集中能力得以提高。因此, 通过一次次的演出、实践,考生们不仅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演奏表演观,不断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而且还锻炼了胆量及应变能力,最终定能取得考试胜利。
总之,在钢琴的学习与演奏中,教师要时刻对演奏者的心理进行调控分析,只有心理机能的积极参才会使钢琴教学和演奏得到健康发展。
(该论文系本人学士论文《与考生“弹”心——钢琴专业高考生的考试心理及其调节研究》的节选)
[参 考 文 献]
[1]李 晖.关于艺术类高考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2]高 岩.钢琴练习中应注重钢琴基础练习[J].大众文艺,2009(06).
[3]丛金华.高中艺术类考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
(责任编辑:邢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