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实施音乐新课程以来,音乐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发生着许多可喜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教师的观念更新了,师生的关系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参与性强了,教师课程开发的空间大了,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了。然而,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够深入,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科的综合性而忽视了音乐性,过分注重情感的体验而忽视音乐技能的培养,过分追求热闹的过程而忽视实际的效益等现象。使音乐课堂步入误区,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学生虽然对音乐课的兴趣浓了,但音乐素质却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所见、所行、所思,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想法,希望能引发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思考。
一、反思
1.教学缺乏系统性
音乐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独特的知识体系。它以节奏、音高、音色、强弱、织体等许多音乐要素构成了一个个奇妙无比的情感世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感。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感受、理解和表达音乐内在的情感,就必须掌握这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具备基本的音乐能力。尤其是节奏和音高,是音乐缺一不可的基本要素,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和关键,需要长期的、有计划的有效训练。而这种有计划、有系统的音乐技能培养恰恰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得不到重视的,也是最欠缺的。
笔者曾多次借班上课,为了了解孩子的音乐素质,课前作了1~1八度以内的单音听辨练习,想试试孩子是否有一双音乐的耳朵。遗憾的是除了几个琴童,能准确听辨音高的孩子寥寥无几。是我们的孩子天生没有音乐的耳朵吗?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我们的音乐课堂,在我们所听过的优质观摩课中有几节是选自教材上的内容?又有哪些课上进行音乐技能培训的?回答是少之又少!老师们普遍认为,如果选择教材上的内容来执教公开课的话,既没有所谓的“新意”,也体现不出课程的开发能力,而课堂上进行音乐技能训练的话一怕课堂不够热闹,二怕有淡化情感体验强化知识技能的嫌疑。
2.教师缺乏研究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不断地开展研究,逐步提升我们的课程开发和实施水平。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确实在进行着教学的研究,然而研究没有很好地基于学习、实践、反思和总结。首先我以为学习不够深入。音乐教师大多聪明、灵活,模仿能力强,擅长于感性思维,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即学即用、灵活运用的本领强。但是他们缺乏理性的思考、理论的积累和契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听观摩课,而不注重理论的吸收和教育专著的阅读。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也许能够很快的学到一些教学手段和形式,但“形”似了“神”却不似,不但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有时反而适得其反,迷失方向。其次是实践浮于表面。我们的实践仍停留在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形式,而非内在元素的挖掘和音乐能力的培养上。这种浮于表面的实践或许能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但很难找到“教什么”的答案。再次是没有良好的反思习惯。反思是教育人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品质,有了良好的反思习惯,就能不断地审视、调整自己的实践行为。而音乐教师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学习习惯,往往多凭感觉做事,反思的良好习惯尚未很好的形成。
3.实践缺乏引领性
笔者曾多次去乡镇学校进行教学调研,调研的结果着实令人担忧。年轻的老师们大多都不知道音乐课究竟要给予孩子什么,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唱歌没有情感,欣赏不能入心,无效的、非音乐的活动充斥着课堂,音乐课简直成了大杂烩,还美其名曰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在交流过程中执教老师们非常坦率地说:“音乐教育中的新理念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落实,从教育杂志上及教研活动中所学习到的课例基本上都不是教材上的内容,执教者不但动用了很多现代化的手段,而且信息量特别大,综合性、艺术性特别强,这样的课我们平时根本无法实施。一是我们没有自主开发教材的能力,二是没有那么好的设备,三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这样的课至少得准备两个星期,那么一周十八节课该花多少时间来完成呢?我相信这些公开课的执教者平时也不可能这样去上课,更多的是实施教材上内容的‘家常课’。既然是家常课多,为什么不开展些家常课的研究呢?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我们一线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不是帮助更大吗?”“的确,现在的公开课对我们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看得我们眼花缭乱,不知道该怎样上课。比赛也是的,又不规定内容,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更多的是比谁的教学内容设计得更有特色,更有新意。而教什么?怎么教?这些最急需的教学本领却一点也学不到。”两位青年教师真实、朴素的一番话道出了他们的困惑和需求,也道出了华而不实、浮躁的音乐课堂教学现状。的确,我们对教师的评价究竟是立足于一、二节公开课,还是日常教学的水平、质量?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自主开发课程,还是现有课程的实施水平?我们需要的是热闹的课堂气氛还是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实惠?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
二、建议
1.构建有效教学范式
所谓有效教学范式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的一种基本教学样式。说到教学范式,也许有的教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构建教学范式与实施教学创新、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是否矛盾?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必定要经历“入格——出格——升格”这三个成长阶段。这里的“格”指的就是基本的教学范式。只有入了“格”,掌握了教学的内在要求、基本规律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举一反三,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实施新课程以来,在我们的实践舞台上确实涌现了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优质比赛课和观摩课,但这只是凤毛麟角。更多所谓有效教学范式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的一种基本教学样式。说到教学范式,也许有的教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构建教学范式与实施教学创新、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是否矛盾?答案是否定的。一個优秀教师的成长必定要经历“入格——出格——升格”这三个成长阶段。这里的“格”指的就是基本的教学范式。只有入了“格”,掌握了教学的内在要求、基本规律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举一反三,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实施新课程以来,在我们的实践舞台上确实涌现了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优质比赛课和观摩课,但这只是凤毛麟角。更多
的老师因为对新课程标准和理念认识的不足而盲目的照搬模仿。尤其是农村,教学质量更是令人担忧,有的一个学期只是教会孩子几首教材上的歌曲而已。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首先应解决一个“入格”的问题,让教师们清楚的知道唱歌课、欣赏课、综合课等课型的教学要求是什么,课堂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音乐技能的培养又是如何渗透在每一节课中有计划、有系统、有规律地进行的。只有真正掌握了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的创新,形成教学的风格。
2.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指挥棒,是风向标,有怎样的评价和导向,往往就会有怎样的教学结果。我们的音乐教学之所以缺乏系统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规范的学生音乐成绩评价方案,没有对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细则。学生音乐素质的好差不会影响到教师的发展,更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长此以往,音乐学科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音乐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质量。因此,要想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必须要有正确的评价和导向。
3.提升自我专业素养
有怎样的教师就会有怎样的教育,教师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小学音乐教师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但从事教学工作,除了需要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具备教育教学的专业理论和素养,需要较为丰厚的文化积淀,需要独特的人格魅力,需要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因此,要切实提高音乐教育质量,还必须全面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
一、反思
1.教学缺乏系统性
音乐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独特的知识体系。它以节奏、音高、音色、强弱、织体等许多音乐要素构成了一个个奇妙无比的情感世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感。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感受、理解和表达音乐内在的情感,就必须掌握这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具备基本的音乐能力。尤其是节奏和音高,是音乐缺一不可的基本要素,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和关键,需要长期的、有计划的有效训练。而这种有计划、有系统的音乐技能培养恰恰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得不到重视的,也是最欠缺的。
笔者曾多次借班上课,为了了解孩子的音乐素质,课前作了1~1八度以内的单音听辨练习,想试试孩子是否有一双音乐的耳朵。遗憾的是除了几个琴童,能准确听辨音高的孩子寥寥无几。是我们的孩子天生没有音乐的耳朵吗?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我们的音乐课堂,在我们所听过的优质观摩课中有几节是选自教材上的内容?又有哪些课上进行音乐技能培训的?回答是少之又少!老师们普遍认为,如果选择教材上的内容来执教公开课的话,既没有所谓的“新意”,也体现不出课程的开发能力,而课堂上进行音乐技能训练的话一怕课堂不够热闹,二怕有淡化情感体验强化知识技能的嫌疑。
2.教师缺乏研究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不断地开展研究,逐步提升我们的课程开发和实施水平。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确实在进行着教学的研究,然而研究没有很好地基于学习、实践、反思和总结。首先我以为学习不够深入。音乐教师大多聪明、灵活,模仿能力强,擅长于感性思维,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即学即用、灵活运用的本领强。但是他们缺乏理性的思考、理论的积累和契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听观摩课,而不注重理论的吸收和教育专著的阅读。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也许能够很快的学到一些教学手段和形式,但“形”似了“神”却不似,不但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有时反而适得其反,迷失方向。其次是实践浮于表面。我们的实践仍停留在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形式,而非内在元素的挖掘和音乐能力的培养上。这种浮于表面的实践或许能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但很难找到“教什么”的答案。再次是没有良好的反思习惯。反思是教育人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品质,有了良好的反思习惯,就能不断地审视、调整自己的实践行为。而音乐教师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学习习惯,往往多凭感觉做事,反思的良好习惯尚未很好的形成。
3.实践缺乏引领性
笔者曾多次去乡镇学校进行教学调研,调研的结果着实令人担忧。年轻的老师们大多都不知道音乐课究竟要给予孩子什么,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唱歌没有情感,欣赏不能入心,无效的、非音乐的活动充斥着课堂,音乐课简直成了大杂烩,还美其名曰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在交流过程中执教老师们非常坦率地说:“音乐教育中的新理念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落实,从教育杂志上及教研活动中所学习到的课例基本上都不是教材上的内容,执教者不但动用了很多现代化的手段,而且信息量特别大,综合性、艺术性特别强,这样的课我们平时根本无法实施。一是我们没有自主开发教材的能力,二是没有那么好的设备,三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这样的课至少得准备两个星期,那么一周十八节课该花多少时间来完成呢?我相信这些公开课的执教者平时也不可能这样去上课,更多的是实施教材上内容的‘家常课’。既然是家常课多,为什么不开展些家常课的研究呢?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我们一线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不是帮助更大吗?”“的确,现在的公开课对我们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看得我们眼花缭乱,不知道该怎样上课。比赛也是的,又不规定内容,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更多的是比谁的教学内容设计得更有特色,更有新意。而教什么?怎么教?这些最急需的教学本领却一点也学不到。”两位青年教师真实、朴素的一番话道出了他们的困惑和需求,也道出了华而不实、浮躁的音乐课堂教学现状。的确,我们对教师的评价究竟是立足于一、二节公开课,还是日常教学的水平、质量?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自主开发课程,还是现有课程的实施水平?我们需要的是热闹的课堂气氛还是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实惠?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
二、建议
1.构建有效教学范式
所谓有效教学范式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的一种基本教学样式。说到教学范式,也许有的教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构建教学范式与实施教学创新、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是否矛盾?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必定要经历“入格——出格——升格”这三个成长阶段。这里的“格”指的就是基本的教学范式。只有入了“格”,掌握了教学的内在要求、基本规律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举一反三,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实施新课程以来,在我们的实践舞台上确实涌现了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优质比赛课和观摩课,但这只是凤毛麟角。更多所谓有效教学范式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的一种基本教学样式。说到教学范式,也许有的教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构建教学范式与实施教学创新、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是否矛盾?答案是否定的。一個优秀教师的成长必定要经历“入格——出格——升格”这三个成长阶段。这里的“格”指的就是基本的教学范式。只有入了“格”,掌握了教学的内在要求、基本规律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举一反三,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实施新课程以来,在我们的实践舞台上确实涌现了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优质比赛课和观摩课,但这只是凤毛麟角。更多
的老师因为对新课程标准和理念认识的不足而盲目的照搬模仿。尤其是农村,教学质量更是令人担忧,有的一个学期只是教会孩子几首教材上的歌曲而已。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首先应解决一个“入格”的问题,让教师们清楚的知道唱歌课、欣赏课、综合课等课型的教学要求是什么,课堂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音乐技能的培养又是如何渗透在每一节课中有计划、有系统、有规律地进行的。只有真正掌握了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的创新,形成教学的风格。
2.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指挥棒,是风向标,有怎样的评价和导向,往往就会有怎样的教学结果。我们的音乐教学之所以缺乏系统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规范的学生音乐成绩评价方案,没有对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细则。学生音乐素质的好差不会影响到教师的发展,更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长此以往,音乐学科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音乐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质量。因此,要想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必须要有正确的评价和导向。
3.提升自我专业素养
有怎样的教师就会有怎样的教育,教师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小学音乐教师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但从事教学工作,除了需要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具备教育教学的专业理论和素养,需要较为丰厚的文化积淀,需要独特的人格魅力,需要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因此,要切实提高音乐教育质量,还必须全面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