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者 小编辑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e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文岭,笔名宁雨,《当代人》杂志现任主编,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先后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期刊编辑、河北省优秀宣传干部并受到记功奖励。个人作品曾获河北新闻奖一等奖、孙犁散文奖、蒲松龄散文奖、河北散文名作一等奖等奖项。出版散文集《女儿蓝》、长篇小说《天使不在线》。
  我是2007年初来《当代人》编辑部工作的。当时,杂志刚改版,我在褚大伟主编、范国华副主编手下任编辑部主任。之前,干了20年报纸采编,做经济、社会新闻,改做综合文化艺术月刊,换了行当,换了身份,从行家里手变成一个两眼一抹黑的门外汉,内心不免惶恐。我抱定做学生的心态,向期刊前辈学习,向编辑部的同事们学习,向文联的老师们学习,向作者和读者学习,向书本和社会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让自己和刊物一起进步。
  眨眼间10年过去,我从一任任老主编手里接棒,担任主编已两年余,心安处,唯有“尽心,尽力,尽责”而已。
  10多年来,零零散散的编刊手记,记载了我作为一个编辑的成长点滴。感恩我亲爱的《当代人》,感恩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值此《当代人》出刊800期的光荣时刻,特辑录编刊手记中与作者交往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编辑的成长是由作者成就的,一本刊物亦然。
  韩羽来编辑部
  2008.11.12
  韩羽先生头上有好几顶帽子,比如著名画家、漫画家、作家。这几顶帽子,哪一顶都够一个痴心而始终不得要领的文人,羡慕一辈子。
  见面之后,我终于知道,先生最离不开的帽子只有一顶——半旧的、有个小檐儿的呢子帽。帽不离头,即使进了温暖的房间。因为,它要遮掩点什么。遮掩什么呢?呵呵,在先生不经意间摘下帽子搔头皮的片刻,我看到了那被岁月磨亮的头顶。
  他是来为我们的2009年第1期杂志送稿的。寒暄两句,便切入正题,指挥着随行的王东声在电脑上打开带来的光盘,把新创作的10幅红楼梦人物册页图片一一交代。因与褚大伟主编有师生之谊(或者先生天性率直),交代完图片,他就连自己设想的版式一并交代了。
  交代完,又稳稳当当坐回沙发。这次,表情严肃,从黑色皮包里掏出一封信,蓝色钢笔水,手写的,一格一字,像他在漫画里的题款,似稚拙,实个性而俏皮。他就用这么样的字,极严肃地写了一封“打假信”。
  “打假”缘起本刊2008年第10期“开卷”一幅署名韩羽的水墨漫画《韩信月下追萧何》插图。韩羽先生勘破,画是假的,是仿制,是赝品。他拿出那本《槐南杂记》,翻出自己的“真迹”,又打开刊了假画的杂志,一一对比。原来,线条、落款、印章,竟无一能乱真的!(从网上选图,危险四伏。韩羽先生“打假”,令我终身受益。)
  严肃完了,先生从沙发上挪到了窗前的椅子上。似乎,这一挪,就是一个句号,爽利,就像他的水墨漫画,线条极简单,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韩羽先生也办过杂志,是编辑家。今天谈兴浓,于是侃杂志。看我们的杂志,先生是极认真的,且过目不忘。特提到孙金韬的《重拾形神论》、闻章给李维学写的艺评《闲翁世界》,还有丑书现象。
  写文章,韩羽极赞闻章。他说,大部分人写艺评,都是板着个脸。画画本不是什么正经事,你非把它说得那么正经,那能不难受吗?闻章不然,他的文章诙谐幽默,句句在是与不是之间,让人读着有意思。说得似乎对,又似乎不对,就是一种味道,招人想读。不像有的人,深倒是深,进去了出不来,浓得化不开。不过,做到闻章那样也不容易。写文章,写严肃了容易,写诙谐了难。
  先生说难,自然是难。像先生,能想出“韩信月下追萧何”,让我打破脑袋,也还是拘泥着萧何月下追韩信。这就是境界的差别吧。
  怪不得,80岁的韩羽先生戴着顶呢子帽不肯摘;年轻的我们,却总想着弄顶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帽子戴戴。看来,还是先别慌着弄什么帽子,还是看清楚了先生笔下韩信是如何追萧何的再说吧。连真假都不辨,诙谐幽默的智慧更从哪里来呢?
  “印蜕”之事
  2009.06.03
  前几天审阅编辑送过来的稿子,有一篇关于书画作品用印的,用到一个专业名词“印锐”。根据上下文,应该是印章或印迹一类意思,但总归不放心。想想,还是请教一下行家,更妥当一些。
  请教谁呢?省内篆刻家认识的有几个,都修炼很深。掂量再三最后拨了杜锡瑞先生的手机。杜锡瑞是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刚卸任的河北省书协副主席,于篆刻、印钮巧雕、书法上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是小郭吧?有什么指示啊!”没想到,数月未联系,锡瑞先生第一句就听出了我的声音,而且依然那么谦和风趣。
  我说明请教“印锐”之事,他沉吟片刻,说:“印锐,没听说过这词啊!”我心想,坏了,这“印锐”一定有毛病,但还是老实告诉锡瑞先生,“我从网上查了,倒有这么用的,但不多。”
  “是不是‘印蜕’呀?印蜕一词是我们常用的。”
  “蝉蜕的蜕么?”
  “对。我现在在花鸟鱼虫市场,回家再帮你查下资料,查完立即给你回电话。”
  锡瑞先生原来正忙他的事呢!我光顾请教“印锐”,居然连礼数也没讲。放下电话,心里惭愧着,再查“印蜕”,果真单列有词条,即图章蘸着印泥在纸上打印出来的图案,又叫印拓、印花。结合文章分析,“印锐”是“印蜕”之笔误。
  事情到此,锡瑞先生不再电话,也算引导我把错挖出来了。这样的错误, 行外读者可能根本不会发现,行内人见了,却要笑话我们洋相。
  下午兩点,我刚到办公室,锡瑞先生的电话来了。“你们是两点半上班吧?”他劈头一问,一下把我闹蒙了,难道锡瑞先生要查岗么!
  “哈哈,我晌午才回家,1点40就给你查完了。怕你中午休息,也没敢打电话。我躺了一会儿,心里挂着这事,也睡不着。看看两点了,才打你办公室。”一个“印蜕”,搞得锡瑞先生一中午没休息,还怕打扰我休息。   “太感谢您了!您连午休也耽误了,真不好意思啊。”
  “没事,没事,别耽误你出版就行。我还给篆刻家萧依打了个电话,跟他探讨一通呢。肯定是‘印蜕’。我们都读过不少有关印章的书籍,‘印锐’没见出处。”
  五封约稿函
  2009.06.03
  “印蜕”一事,让我对艺术之外的杜锡瑞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充满敬意。由“印蜕”,我想起了另外一位大家——旭宇老师。
  我与旭宇老师相熟,始于主持《当代人》杂志《旭宇艺术大讲堂》栏目。前些天,我们的《书画名家》栏目,想约一些在省外工作的河北籍书法家。于是,我找到他请求帮忙。旭宇老师,除担任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北省书协主席外,还是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在文化艺术界有很多的朋友。
  那天,正巧旭宇老师在办公室。不过,他很忙,手上打着一个电话,手机还响个不停,屋里又有人等待谈事。间隙,我说明来意。他很爽快地答应下来,说:“正好儿,明天我去合肥参加全国书协组织的会。你起草个正式的约稿函吧,盖上你们编辑部的章,我带到会上去。”
  之后,旭宇老师提点了我一些书画栏目约稿函的技巧,并嘱我“抬头”别写,打印五份,他见机而填写。
  “我明天上午9点还来机关处理点事情,下午就出发了。你就明天上午把约稿函交给我吧。”旭宇老师跟我敲定了交约稿函的时间。
  第二天上午,我一上班就紧着处理编辑部的事务。知道旭宇老师约了很多人来谈工作,就想着稍晚再去找他。到9点40分,旭宇老师给我的办公室打来电话:“约稿函弄好了吧?我10点钟就离开办公室啦!”
  我急忙从1楼跑上3楼。旭宇老师接过5封约稿函,并未急匆匆装进公文包,而是拿起一封,逐字逐句念起来。念到“约稿具体内容:作品图片5—10幅(电子版、像素不低于300kb)、评介文章1篇(2000字以)……”他顿住了。我一看,“(2000字以)”,漏了一个“内”字,马上脸红,不知所措起来。
  见我窘迫,旭宇老师赶紧和蔼地说:“不算什么,我做编辑的时候,有些文字反复看,也免不了疏漏。”说着,他拿起笔,在五封信上一一加上一个“内”字。
  后来,加上旭宇老师亲书“内”字的约稿函随他一起到了合肥,到了其他书家的手中,不知道他们是否看出旭宇老师修改的手迹。
  访民间学者田永翔
  2009.08.06
  7月22日,我们要去蔚县采访,顺访田永翔老师。
  认识田永翔,缘于一本叫做《脚印》的书。去年深秋的一天,它从几百公里开外的蔚萝大地寄来我们编辑部,收件人的名字是主编大伟老师和我。《脚印》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小32开本的册子,没有公开发行的书号,没有出版日期,更没有专业的版式设计,从封面到内页都素面朝天,像一个刚从田野中劳作归来的庄稼人。这么一本书,放在我那一摞包装豪华的书籍中间,如同那个庄稼人,脚上还粘着泥巴就突然到了一群衣冠楚楚的贵族中间。
  或者是《脚印》的朴素劲儿吸引了我,拿到书的当天,我便速览了全书。速览中意外的收获是,其中有张薄薄的便笺,是作者田永翔写给我们的。寥寥数笔,大意是说,他是《当代人》月刊的老作者,偶然的机缘,见到了改版为文化艺术类刊物的杂志新面孔,很是高兴。因《脚印》是他几十年关注蔚县民间艺术的結晶,正与我们的办刊方向契合,所以寄来供参考。便笺上,留了他的家庭电话。另外,从《脚印》的自序,我了解到田永翔老师是一个被判“不治之症”赋闲在家的六旬老人。而1997年患病前,他曾用脚板丈量过古蔚州的大部分城镇和村堡,对古建筑、雕塑、民俗、传说、故事、社火活动、秧歌、晋剧等几十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采风,特别是关于蔚县剪纸艺术的特点及传承人物的调查、研究,花费他几十年心血。
  之后,田永翔老师成了我的铁杆作者。说铁杆,一是他非常讲信用,到了交稿时间,文稿和配图都会安安稳稳到达我的邮箱。二是他的文章不仅文字娴熟优美,图片妥帖丰富,而且内容扎实可靠,丰富厚重。田老师几乎足不能出户,又是如何做到这两点的呢?这当然主要得益于当年调查采风留下的详实资料,另外,还有他的小儿子田五五帮忙。
  由作者和编者,进而成为“电话朋友”——其声相熟,未见其人也。从电话中得知,这几年,他还在整理出版有关蔚县剪纸艺术的图文书。这次去蔚县采访,我决定第一站就要拜访田永翔老师。临行,特地到超市买了一箱我家乡沧州的冬脆枣,表达一点心意。
  田永翔的家,紧靠一段老城墙,大门和房子都是新的,与周围的老宅院有点不搭调。不大的小院,种满豆角、西葫芦、番茄还有一片月季花,只留下一条砖墁的甬道供人出入。屋子里的陈设,基本都是七八十年代的物件,西屋,一个小伙子正在电脑前上网,那电脑应该是近几年添置的。
  进屋,田老师就脱下那双旧胶鞋到床上坐下。这一番接我们,一定早把他累坏了。沏茶、洗甜瓜,都是他老伴儿忙里忙外招呼我们。
  田老师两手撑床那么坐着,似乎是一个惯常的姿势了。身边,是个洗得发白的黄书包,书包敞开着,里边有一摞旧本子。我想,田老师每天大概就是靠着这些本子的提示,来整理记忆写文章。他很关心我们的行程,对采访计划提了很多建议。谈话中,说起2003年8月在蔚县召开的全国民间剪纸抢救工作会议,说起蔚县剪纸老艺人王老赏,传承人高佃亮、焦氏兄弟,还有冯骥才和那篇“雪绒花”美文的由来,田永翔老师很是兴奋。他从书包里拿出一个本子给我看,里边清晰地记录着蔚县剪纸的“谱系”和发展脉络。
  在后来几天的采访中,不时有人提起田永翔的名字。有一块儿在机关工作过的人说,田永翔研究传统文化都成呆子了,没闹病的时候,整天背个破书包,骑辆破车子,到村子里瞎转悠。折腾了半天,那叫折腾了个啥,老婆没工作,屋里像个破烂市。一位乡干部比较坦诚:“田永翔很令人尊敬,但他的路谁也不愿走了。”   汉风的高度
  2010.01.15
  认识汉风先生,在2007年夏天。河北省文联在北戴河搞“一方水土”河北名家书画展,汉风应邀前往。他与我的老师大伟主编有同窗之谊,所以活动结束后搭伴乘火车返石,同行的还有我和另外两个小同事。一路上,大家一起说些家常话,开些小玩笑,一同吃面包、泡方便面、啃火腿肠,下火车前,互相留了名片。
  汉风的供职单位是《乡音》杂志,与我们离得不远。他是省美协常务理事、艺术理论委员会主任,文联的书画活动每每少不了他。这样,打交道的机会就多起来。给我的印象,汉风先生没一点架子,见人总是微笑着,笑得很厚道、很真诚。后来,他托人给我送来一本书《生命存在与艺术存在》,我也没当真看,便放到了书架上。谁知这一放,竟失去了与一个思考的灵魂相悟的机会。也因此,我对汉风先生的认识,止于那一脸厚道、真诚的微笑。再后来,汉风为我们的《书画名家》专栏写过几篇艺术评论,他的文字,与其他人有着明显的表述语境上的不同和认知层面的不同,但我没再深想其他。
  元旦前汉风先生又托人送来新出版的《汉风画集》,小四开,精装,近200页,单从形式上就很厚重,我这样的小个儿女子,要两手抬着才不觉太沉。这厚重的大书,把我震住了。原来艺术理论大家、大写意国画大师,就在我的身边。
  1月8日,《汉风画集》首发式在中山宾馆举行。河北画院院长张国钧主持,著名画家铁扬先生、李午申先生,书法家、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潘学聪先生,著名诗人刘小放先生等重量级人物纷纷到场,回忆汉风艺术历程,评点河北艺坛“汉风现象”。从大家的评价、介绍中,脑海中汉风的形象深刻起来,亦高大起来。
  汉风何许人也?他生在农村,小时患癫痫,一病八载,出身可谓寒微;书读保定工艺美校,学历真不算高;在《乡音》当美编多年,职位算不得显。就是这么一个汉风,在平淡的岁月里,攀越着哲学、美学、绘画一个个山峦,游走于理论思考与创作实践之间。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得那么远,站得那么高,需我等仰视了。回望他的《中国画》系列电视教学片,他的《燕赵文艺史话·美术卷》,他的《生命存在与艺术存在》,他在大写意山水、花鸟中对大美、壮美的追寻,对地域精神与人类精神的书写,怎不令人敬服。
  而汉风,你若见他,也还是一脸厚道、真诚的微笑。那个大写的形象,被他藏到了微笑之后。
  张海江不是个老学究
  2010.01.24
  同事带来了一位高个子小伙并介绍说,这是武安磁山博物馆研究员,叫张海江。张海江是来送稿子的,想见见我这个《当代人》杂志的“领导”,一了一直以来的困惑。“真没想到,你的名字那么男人,实际却是这样,穿得这么一般,这么朴素。”他开腔第一句话如是说。我知道,他还没说出的话是,看起来这么不起眼,让人失望。
  坐下来聊天,我发现他对文化遗产保护很执着,一路滔滔不绝,都离不开他的磁山。张海江本读财会专业,却很早就转行到了磁山遗址工作。他说,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各大媒体都是他经常出入的地方。他说,干文保很清苦,可他愿意。
  清苦,可以想见。细打量,他那张饱受风吹日晒的脸,跟他的声音,跟他的年龄相比真的很苍老。当然,我也认为,张海江不是一个老学究,我从他的眼神里读到了狡黠、世故,或者睿智、旷达。
  我跟他讨论了有关遗产的保护标准问题、地方割据问题,还有保护与赚钱的关系问题等。而没有遵一般的待客之道,把磁山博物馆恭维一番。我知道,峰峰、磁县和武安,都在开发磁山文化,不同名目的博物馆已经不止一处。
  张海江说,他上午到过省文物局,想把磁山遗址出土文物“借调”回乡。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它们在通过鉴定之后就藏诸文保所的地下仓库,重归于无迹了。我心里有些酸楚。磁山,中华文明的摇篮。磁山的名字,多少次在那些显赫的场合被显赫地提起。
  送张海江,他又一次恭维我的朴素、我的所谓学养见识。他说,从火车站见你这么个人,谁知道有这么大的学问。这再次让我觉得他在多少年的东奔西走中,素朴的本质里多少掺和了狡黠。真有学问的,是张海江自己。但从火车站见他这么个人,我还真不好辨识其身份,他更像一个朴素的打工返乡人。为磁山,感谢张海江。
  猛志固常在
  2015.11.09
  2015年11月3日上午,去家里拜望徐光耀老。同行的,還有草漭老师和编辑部主任刘贤。
  敲门。开门的是徐老的夫人申芸老师。“徐光耀!”她叫着他的名字。他应声而出,已经穿戴整齐,要外出的样子。多少年,一直是这样叫着的吧,从1948年宣化初遇,到朝鲜战场上绚烂的爱情花,到下放保定,到晚岁的闷庐。他们的爱,盛放在《徐光耀日记》里,盛放在寻常或不寻常的日子,也盛放在这习惯的呼唤里。
  2016年第1期《当代人》杂志,要刊登一个关于徐老的专题。主打文章,是请闻章老师写的,徐老已经看过。与徐老见面,先汇报杂志要改版事宜。当下刊物不好办,一帮后生晚辈偏要拼一拼,奋发图强,铸百年老刊梦想。徐老眼神中,满是欢喜。他说,闻章的文写得很好。
  徐老1958年写《小兵张嘎》,首发于1961年11、12期《河北文学》(《当代人》杂志前身)合刊号。后来,徐老在文联工作,做党组书记、主席,领导着我们杂志。2011年,闻章老师写《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心灵档案》。今天,我们请闻章老师为《当代人》杂志的读者写徐老。我对徐老说,这一晃,“小兵张嘎”都55岁了,如果小说发表算是人物落生。徐老颔首微笑,说:“是,55岁了。”55岁,刊物、作者、人物,冥冥中的缘。
  徐老说:“你们来,是要照相,是吧?”草漭老师的相机早已等不及,徐老一发话,咔咔咔,不大工夫就按了200多次快门。我也掏出相机。徐老说:“你也照相?”草漭说:“我们都是文字编辑,照相是业余。”我和刘贤主要跟徐老谈话,草漭主要照相,谈得随性,照得自由。
其他文献
期刊人总是走在时间的前面。立冬这天,本刊2018年第12期已进入出版环节。  预报说要阴天,结果阳光还不错,午后,南部天空出现大片罕见的波状层积云。单位院子里,一墙爬山虎红得讓人心颤。若是真阴天,这样的眼福上哪里去找呢。恰好的光,总是默默地成全着这个世界斑斓而丰富的色彩,并且引导着我们的认知和审美。  本期,我们特别关注了河北文坛辛勤笔耕的残疾作家李东辉、康书乐和刘厦,他们从身体的种种困厄中突围,
宋代诗人韩维写的《酴釄》,酴釄即荼蘼花,蔷薇科,果实可加工酿酒。宋时有一种制作荼蘼酒的方法,以木香香料研磨成粉投入酒中密封,到了开坛饮酒的时节,在酒里撒上荼蘼花瓣,使酒液芳香袭人,余味无穷。有道是饮酒不能没有酒杯助兴,于是诗人特意提到了酒杯,而这酒杯,就是酒杯系列中的最大宗——瓷杯。  在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酒杯中,有一种酒杯极富特色,那就是以鸡为主题的鸡缸杯。鸡是人类最早驯服饲养的家禽之一,在
2016年,“二孩”全面放开。我们居委会日常计生工作,还是办理生育证,填写准备生育的夫妇孕前优生体检表,以及为新生儿、新婚夫妇、现孕的妇女情况进行微机录入等。偶尔,也来一两个咨询者,大都是婆婆或者妈妈帮孩子打听二孩生育政策,2015年办理二胎生育证的不足十对。  情形与“双独”夫妇二孩政策实行大不相同,那时候,居委会的门都关不住。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居委会咨询,“单独”夫妻能不能生二孩?啥时候全面放开
窗帘紧闭,只露出一条缝,一阵歌声在出租屋里悠悠地荡漾着,就像是从这缝里钻进来的一样。  刘子华躺在床上,盯着屋顶的灯管。灯管发出耀眼的光。他掏出手机,胡乱扒拉着通讯录,从第一个联系人扒拉到最后一个联系人,又从最后一个联系人扒拉到第一个联系人……  刘子华想找个人帮忙,顺便痛快地聊几句。  该找谁呢?通讯录里有上百个号码,几乎囊括了各个省份。这些电话,刘子华逢年过节,就是平常都没少打。有的打过几十秒
凸凹,本名史长义,著名散文家、小说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房山区文联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慢慢呻吟》《大猫》《玉碎》《玄武》等8部,散文集《以经典的名义》《风声在耳》《无言的爱情》《夜之细声》《故乡永在》等30部。  我们应该时常到市井上走走,不仅是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也因为对书本的暂时疏离,会找回久已不尝的对阅读的“饥饿感”——因为饥饿,才有渴望
张明方,男,1966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副处长兼科教兴农办主任。1988、1991年分别获原浙江农业大学蔬菜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9年获浙江大学农学博士学位:1998-1999年获国家教育部出国留学基金资助在日本东京农工大植物遗传与生物技术实验室从事合作研究;2001年获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1999年晋升副教授、2003年破格晋升教授;2006年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在贯彻落实各个学科教育的基础上着重探索各类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号召学校内部不同部门积极配合,促进各类学科学习和教育效率的充分提高,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力求最终实现理论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完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园艺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化的重要
近年来,乡村旅游的涌现,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成为我国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的进一步发展。而伴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深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个旅游地在硬件条件上的差距逐渐缩小,所以服务质量就成为各地旅游当中的决胜因素,旅游服务礼仪更是旅游服务的重中之重,良好的服务礼仪可以有效地
张志庆,1971生,山东即墨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一等奖,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奖赛二等奖,山东省书法创作突出贡献奖,山东省书法篆刻展一等奖,第十四届“群星奖”一等奖等。  有句话说,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礼物。张志庆的书法作品在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上获得优秀作品奖的第一名,这是他综合实力、激情才华
巍巍太行山如一条巨龙,绵延纵跨北方,亿万年的生命孕育出了奇崛秀美的自然风光,其中,位于冀西北的百里峡大峡谷以重峦叠嶂、草木葱翠、溪水奔放而令人印象深刻。  1.  百里峡的幽深在一场酣畅淋漓的雨后令人敬畏。  山势跌宕起伏,宛如节奏明快的古老音符在游人的心底吟咏出燕赵雄歌。云雾缥缈,群峰时隐时现,宛如仙境。峡谷两侧的群山拔地而起,势如刀割,两峰之间整饬出只容行人通行的石路。人行谷底,渺小如蚍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