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在电视新闻直播中的应用探析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航拍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拍摄手法,给电视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很多便利,用航拍进行电视新闻直播也是时代发展的一大趋势。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播出的《今日中国·江苏篇》直播节目中,航拍镜头在电视屏幕上多方面展示出江苏风采,本文对此次节目中电视新闻直播的航拍方式和运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直升机航拍;无人机航拍;电视新闻直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87-03
  2021年5月23日播出的《今日中国·江苏篇》以“百舸争流千帆竞 长风破浪正当时”为主题。以“健全交通网络,高水平建设开放枢纽”“千年运河今犹在,绿色发展焕发勃勃生机”“坚持创新驱动,制造业大省迸发新活力”“黄金水道添绿色,长江大保护持续推进”“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百年风华奋发向前”五个篇章进行报道,将红色历史与新时代发展自然结合。
  在120分钟电视节目中,共有四个电视新闻直播点,直升机航拍看五峰山大桥,在百米长江高空俯视江河交汇六圩口(图1),带来大气磅礴的视觉冲击;同时无人机航拍长江上的“绿色大港”孟家港(图2)和江苏连云港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图3),给观众一个全新视角,壮观又震撼人心。新闻直播画面中使用了大量的直升机和无人机航拍镜头,使画面表现具备形象化、大容量、多角度的特征。


  节目播出过程中收视率不断攀升,峰值收视达到0.72%,均值收视0.25%,较前一期提升幅度高达139%,带动收视率增长至0.3%,创下了自2021年5月10日《今日中国》特别节目在央视开播以来的最高收视纪录,同时也使该节目位列全网同时段收视率第一。此次节目不仅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直升机团队加盟,中央广播电视江苏总站的无人机团队也全程参与。本文将对航拍在电视直播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航拍让电视新闻直播更加多元化
  此次《今日中国》节目的精度和传播广度都十分完备,该节目可谓是红色精品,为建党百年报道宣传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今日中国·江苏篇》电视直播节目中,直升机和无人机在空中取景,给镜头插上翅膀,利用航拍的方式表达出“直升机航拍大而全,无人机航拍小而精”的镜头语言,为受众带来崭新的观看体验,表现出新闻的现场感。
  2021年5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航拍团队抵达江苏,为5月23日的节目《今日中国·江苏篇》做直播准备,这是直升机团队首次在同一档特别节目中同时航拍直播长江和大运河。此次航拍使用的是A109型直升机执行拍摄任务,采用记者、航拍师、微波工程师三工位空中演播室制作模式。由于天气原因,此次航拍任务执行难度大,为了呈现完美的航拍镜头,航拍团队进行了多次飞行演练,不断打磨路线,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取得了漂亮的收视曲线。
  无人机航拍团队使用的是大疆精灵4pro进行拍摄,直升机航拍结合无人机航拍的巧妙使用,通过景别和拍摄运动轨迹的变化,将电视新闻直播现场画面完美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由于孟家港和连云港港都是港口,在地面很难看到港口的全貌,所以空中的视角显得尤为重要。无人机航拍画面视角独特,能够获取更广的视野,通过远景、全景、中景以及特写的镜头设计,再结合不同的角度和飞行高度,让航拍画面呈现出不同效果,拍出会“说话”的画面,让受众过目不忘。航拍能够提炼出最精美的新闻画面,更为清晰地展示新闻现场的全貌,有更多的切入点选择,以更生动的镜头语言,加恢宏大气地展示江苏的文化景观和特色,为节目直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二、直升机航拍和无人机航拍的硬件对比
  第一,直升机航拍在电视新闻直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传送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给受众“高大上”的体验感。
  一是直升机航拍的优点。直升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飞行高度高、速度快,飞行半径、高度、留空时间均可满足大多数的航拍任务需求。直升机负载大,可携带大型摄像和传输设备,拍摄画面质量高。直升机航拍技术成熟,安全性有保障。
  二是直升机航拍的缺点。首先,直升机飞行许可审批过程复杂。笔者从事航拍工作多年,多次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的大型新闻主题直播报道。每一次总台项目飞行路线的确定都要经过各个部门的审批,报送的主题和目的要符合各项规定,一般个人和市县级电视台的申报很难通过。其次,费用高昂,目前国内租用直升机进行航拍任务的价格是非常高的。从以往的拍摄经验来看,直升机的保障团队人员较多,人员的吃住、油料的供给、起降点的选择、飞机的运输等都是会产生费用的,航拍的费用是按起降次数计算的,平均每小时的费用在几万元左右。一般合同规定的飞行器租赁时间是从起飞开始直至着陆,期间包括转场飞行时间、拍摄飞行时间。如果由于天气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拍摄无法进行,费用由承租方承担[1],如此计算下来,一次航拍任务需要花费几十万元。
  第二,近几年,随着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和逐步普及,无人机航拍新闻常态化正在成为可能,无人机成本低廉、易于携带、操作简单、应用范围广[2]。
  一是无人机航拍的优点。如今无人机技术变得更加成熟,无人机性能得到的显著提升,携带十分方便,以大疆的“御”为例,这款航拍器体积小,可以说是一体机,连桨叶都不需要拆卸,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同时,无人机的价格越来越亲民,万元级的机型已能满足电视台的播出需求。由于无人机航拍器的尺寸较小,在一些空间较小、环境相对封闭的情况下,更适合完成拍摄任务。对于一些特写和景别较小的画面而言,无人机拍摄效果更佳。
  二是无人机航拍的缺点。现在的无人机动力基本靠电池提供,而一般电池只能保证无人机连续飞行20分钟左右,受到電池续航的影响,飞行时间较短成为无人机拍摄的瓶颈[3]。此外,无人机荷载较小,无法承载较重的专业摄像机和专业镜头。   三、航拍镜头画面特点的比较
  第一,看过直升机的航拍后会发现,直升机航拍大多以平缓的方式呈现画面,传统的直升机航拍是以鸟瞰、俯视地面的角度进行拍摄,依靠其飞行距离长,空中停留时间充足来配合画面展现主体的特点,用镜头书写出壮阔雄伟的基调。此次《今日中国·江苏篇》节目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的解说配合直升机航拍画面展现壮观的建筑和景观,让观众对所看到的五峰山大桥和六圩河口有了更直观的感知。直升机航拍几乎没有特写镜头,基本是大景和中景,这是主创人员根据所拍摄的题材特意设计的,只有这样才“配得上”直升机,虽然航拍直播已经被广泛使用,但为什么有些节目难以让人留下印象,原因就在于没有配备与直升机想适应的画面内容,就像用大炮打蚊子是根本看不到蚊子的,我们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才能“打到蚊子”。所以,要展现长江、大运河这种大江大河的磅礴气势,其他拍摄手段是很难呈现的,采用直升机航拍才是最合适的,我们一直强调“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就是要给内容找到最适配的表现形式。
  第二,相对于直升机航拍,无人机航拍的长江上的孟家港和连云港港的画面更为丰富。无人机能够轻松完成新闻现场各角度拍摄工作,且拍摄画面比较清晰,加之其具有较好的灵活性,能够在宏观展现新闻画面的同时完美地捕捉到细节内容[4]。例如,低空飞行使拍摄的画面色彩鲜明,呈现出不同视域层,通过不同角度和方向的变换加上后期的剪辑,能呈现出最完美的画面,抓住受众的眼球,用精美的画面语言展示长江上正在建设中的绿色环保大港孟家港和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连云港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给观众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视觉享受。


  第三,此次电视新闻直播的一大亮点在于空中五峰山大桥的直升机航拍镜头(图4)和地面孟家港的另外一路记者直播画面的双视窗效果(图5),两场不同的直播点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高层次、高水准的电视直播节目制作水平。
  四、直升机和无人机在实践和操作中的不同
  (一)直升机航拍的操作要素
  直升机航拍是一项系统工程,整个操作离不开团队导演组、空管协调、传输通信、技术后勤保障等每一个环节中的每一位同事的共同努力,他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出最好的场景效果。
  第一,专业性强。直升机航拍在画面和镜头的呈现上有其特有魅力,直升机航拍的专业性也非常强,从安装固定支架、陀螺仪、摄像机、操作面板,到整个系统的加电调试以及在飞行过程中遇到问题后如何解决,都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团队来完成。
  第二,飞行航线的设计。直升机航拍具有特殊性,由于是电视新闻实时直播,不会长时间拍摄同一物体,因此在试飞和演练时出镜记者、航拍摄像师和机长的预先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路线的选择和飞行的高度、拍摄的角度都是要考虑的问题。一是要提前查看直播现场地点,结合直播活动内容和时间点,对飞行路线进行规划,并制定详细的直播脚本。二是要进行演练,对直升机的卡位进行设计,空中画面与其他画面的切换进行磨合[5]。直升机航拍直播要在短短几分钟内把信息量做足,这需要整个团队反复磨合、不断调整,直播内容要根据路线做适当的妥协。首先,记者要在上直升机前到实地去跑一趟,亲自看看计划的飞行路线沿途都会经过哪几个点位,这些点位就是直播中要说到的几处内容。其次,要学会“纸上谈兵”,优秀的航拍直播记者一定都会看地图。在地图上要标出大致的路线,计算一个点到下一个点的飞行时间,5分钟的直播时间,能从哪飞到哪,10分钟的直播时间,能从哪儿起飞到哪儿结束,每一步都要精准,以及到底哪一段路线有更多表达主题的元素,这个地图推演的过程非常重要。在江苏篇的直播中,我们在内容和时间上,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以五峰山长江大桥为起点,途径孟家港,最后达到六圩河口,每一个点时间都精确计算,最后制定了直播路线和方案。
  第三,在前期准备中信号的传输测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直升机航拍不同于一般航拍方式,如何稳定的接收和发射信号,传输的频段是否会受到干扰,陀螺仪和摄像机是否稳定,在空中如何给拍摄系统加电,起飞后机身的晃动是否会影响到整个系统,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反复调试的。总台技术团队多次来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根据直升机飞行路线、飞行高度、传输距离、电磁场环境、高点建筑物的位置顶层情况等综合情况选择接收点的位置。针对信号传输出现的问题,经过多次调试,最终保证了直播当天圆满地完成了直播任务。
  (二)无人机航拍的操作特点
  目前无人机航拍充分体现出便捷和智能化的特点,当下传统电视媒体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下使用无人机。
  第一,无人机航拍的操作只需一两个人就可以完成,操作人数上要比直升机航拍团队要少得多。
  第二,新闻直播节目中的航拍几乎都是剪辑、包装后的画面,准备得更为充分,而且考虑到天气等因素,有时在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中插播提前录制好的镜头可能会达到更好地传播效果。
  第三,无人机航拍的智能化功能使操作更人性化,现在大疆的无人机具有自动跟随、自动避障、一键返航等功能,可以根据智能计算提前设定好飞行线路和拍摄主体,自动完成拍摄。
  第四,无人机航拍信号也可以通过格式转换直接进入导播台,然后连接4G包和卫星转播车等直播设备,实现信号的实时传播,但是无人机航拍画面的传输安全性易受影响,如卫星定位和建筑物、高压线的磁场等干扰。
  五、结语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大型电视节目的现场直播需要更高层次、更高水准的电视直播节目制作,这需要从不同角度展示新闻画面。无人机航拍和直升机航拍在面对不同拍摄领域、不同的拍摄任务时,均拥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运用得当,两者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我们也相信,随着未来各种复杂任务的大量出现,两种航拍方式的相容互补会越发成熟、越发完美,不断实现多方面发展,增强人们的多种体验感,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观看感受。
  参考文献:
  [1] 赵琨,李可.给电视直播画面插上翅膀——遥控航拍直升机在电视新闻直播中的应用[J].文艺传媒,2011(08):79.
  [2] 余贞.无人机航拍在气象新闻的应用与展望[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互联网+”与气象服务——第六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北京:中国气象学会,2016:654-658.
  [3] 张思远,于娇娇.无人机新闻的优劣势及发展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14):34-36.
  [4] 陈嘉敏.试析未来新闻采集的标配——无人机[J].新闻研究导刊,2015(2):38-40.
  [5] 黄宗,李玉珠.航拍在电视新闻直播中的使用[J].视听界,2014(04):117-118.
  作者簡介:马敏杰(1985—),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对青年意识形态造成强烈冲击,尤其是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偏小,政治敏感度较低,对社会认知不够深刻,政治敏感度较低,亟须加强正向的教育和引导。应用微信公众号对职校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激活思政教育载体,拓宽思政教育途径,丰富职业学校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改善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对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
期刊
摘要:本文立足微博语境,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位大V医生的微博内容进行建构动机、建构内容、建构策略等层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交平台上活跃的医生群体通常将自己视为行业经验者、线上咨询者、医学理想者,在社交平台频繁传递科普信息、分享日常生活。目前,医生群体自我建构的精于线上科普的中坚力量、乐于分享生活的身边大夫、冷静理性的意见自由体三种典型形象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形象;医生;
期刊
摘要:本文以笔者在新疆Y村进行的为期四个月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收集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对大众传播给新疆农村家庭生活带来的各类变化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电视等大众传媒宣扬的现代家庭观念的刺激下,村民“多子多福”的传统家庭观念受到冲击,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类型向核心化的轨迹变迁。家庭关系方面,电视进入家庭后,娱乐功能起到“陪伴”的作用,填补了家庭成员的空缺,维系着家庭的情
期刊
摘要:新媒体的兴起,除了对新闻报道理念、生产流程产生颠覆性影响,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如广播电视学教学发展和变革,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而言,其不仅要学习相关理论,还要掌握新闻采集、信息传播的实用技能,这就要求他们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及良好的新闻素养。为此,学校要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专业教学中,重视学生新闻素养、道德素养的培养,使其成为符合广播电视行业要求的优秀人才。本文对课程思政理念、广播
期刊
摘要:如今,新媒体环境的多变性对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影响颇深,我国加強和改进思政工作的任务也已提上议事日程,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为视角,研究分析当今媒介对大学生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的影响,从中探索可用于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思政教育;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农产品品牌化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农产品品牌化有利于推动农产品营销以及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本文分析西江苗寨小作坊米酒的发展现状,讨论如何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依靠西江苗寨建立起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方向以及路径,通过对西江苗寨酒品牌的品牌塑造探讨,为西江苗寨的农产品提出品牌建议和对策。为西江苗寨的农产品品牌化过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化;品牌塑造;西江苗寨  中图
期刊
摘要:本文对新闻图像的评价研究从语境分析切入,结合视觉语法和评价理论,分析图像符号在多模态新闻语篇的表意机制及其与语境的关系,挖掘图片在意义生产中的可供性和意向性倾向。通过对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德国《明镜》周刊对华为企业的新闻图片和报道例证分析,发现更改图像情境、语境或增减语境线索既能更改图像意义的表达又能引起图像理解的偏差,更好地渗透作者观点并影响读者态度。《明镜》周刊呈现的华为形象反映了隐匿在媒
期刊
摘要:2008年,媒体和广大受众在“5·12”汶川地震当中了解了地震救援的“黄金72小时”概念,这个时间概念对媒体遇到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报道、传递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媒体在传递信息、传播资讯、传承文化和提供娱乐的传统功能认知上,增添了突发事件应急功能。经过了“5·12”汶川地震的报道历练后,2010年“4·14”玉树地震则呈现出了媒体平台全方位调动、合理报道的共融态势,电视、网络媒体冲击下
期刊
摘要:媒体深度融合是当前传媒行业的核心话题。如何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推进传统主流媒体积极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加强现代传播能力建设,占领新型传播阵地,是当下媒体的重要课题。娄底日报社在探寻契合自身实际的融合发展之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关键词:全媒体矩阵;全媒体人才;全媒体表达;现代传播能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48-
期刊
摘要:2021年7月,河南郑州等地暴雨成灾,一名网友自发组织在线文档,帮助3000多人获救。本文剖析该在线文档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探讨新媒体新技术参与社会动员和社会治理的具体路径,以此论证在某些特定境况下,极简化沟通模式是信息传播的最优选择,科技向善背后的原始驱动力是人心向善。  关键词:在线文档;信息聚合;社会动员;极简化沟通;科技向善  中圖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