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诗意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n April 2,2019, “Essence-Chi Wing Lo SoloExhibition” raised the curtain at China Design Museum ofChina Academy of Art.This exhibition focuses on Chi WingLo'S works in architecture,interior,utensil,furniture andsculpture, gains insights into “Essence”,and conducts adialogue between contemporary life design philosophy andthe century-old Bauhaus modernism across time and space.
  2019年4月2日, “无华——卢志荣作品展”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幕。该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主办,杭州中艺文化艺术机构协办。学术主持为杭闻,策展人为卢涛、胡佳,视觉s空间设计为卢志荣。展览空间分为三个部分,即家具、器物、雕塑,以实物、影像、实景空间和手稿文献为呈现方式,以卢志荣在建筑、室内、家具、器物、雕塑五个方向近三十年的作品为主线,以“无华”的切入点,作为当代生活设计理念与百年包豪斯现代主义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卢志荣先生是一位华人设计师,更像一位艺术家。他在旅欧创作生涯中,对于设计思潮以及消费社会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修正,以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为契机,重返生活、踏寻文脈,通过空间与造物的美,钩沉记忆、向往无华。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博物馆总馆长杭间教授在“无华——卢志荣作品展”前言中写道:“好的艺术家,处处充盈着对文化的敬意,但永远是自己作品的主人。”可见,此次展览的意义,非同寻常。
  一、以诗为用,以用为诗
  诗意,无华。德国哲学家施莱格尔说:“没有诗,就没有实在的世界。”世界诗词之方舟,是卢志荣先生在诗意建筑的体现,以此关注当代人与生活方式的最新努力。其实,在他的其他设计作品中尤为显著。
  卢志荣先生的家具设计,是中西方设计文化的典型案例。在二十多年的旅欧创作生涯中,卢志荣先生主张远离商业社会的通俗文化,寻觅那些失去的意义。比如《花器和烛台》、 《戏石屏风》以及各类书架、沙发、柜子、睡床等作品。特别是《戏石屏风》的设计,一扇借用中国传统“苏绣”之”双面绣”以及绘画之“留白”,一扇借用现代工业设计把图案印到丝绸上,形成
  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从某种角度而言,处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他,通过栖息空间及器物造设的持久创作,清晰地找到了全新的自我——任其自然的“无我”境地,“我与我在”的“有我”存在。他称之为“以诗为用,以用为诗”是穿梭于展览空间里的诗意感受。
  卢志荣先生的器物设计,融合古今智慧与感悟。其擅于运用几何图形组合,不仅显示了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更体现了设计智慧的精神意义。正如他说:“我迷恋几何立体图形的美妙,所以把它们运用在设计上。”器物的组合设计方式,好似一个个小“房间”,提示着其可能的用途,特别是细分和装纳方式,在内部或周边的“隔墙”中进入诗意语境,《文房新语》、《端溪观石》、《石上生花》、《日月相依》等作品即是如此。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卢志荣先生的器物世界是至美的存在,其设计是诗意的、体验的、美学的朴实“无华”。
  卢志荣先生的雕塑设计,是时间的诗意性格。《哈萨克之行》、 《科欧之行》、 《早尔之行》.《卡地楚之行>及其他作品——从更深层次来看,根源于希腊文化中对雕塑的理念:它们更多的是关于塑造与刻画,而不是关于“真实”的悖论。正是在这种塑造的意义上,卢志荣先生的雕塑以“存在”将观者置于不确定的记忆,而成为未知的相遇。它的每一个“存在”均是表达时间的诗意,或是设计的善意。由此,拥有了永恒的时间与诗意的性格。
  除此之外,还有图画展示,比如《理想的家具工坊》、《从地到天》、《时间的重叠》等,以及视频展示,比如《远方的文明》、《设计就是爱>等,都表达了他对”哲匠”生活与设计“诗意”的理想坚持。
  二、整体艺术,自然不争
  中国艺术的观念意识中,有一种无华为自然之无华的诗意理想。 “无华——卢志荣作品展”是一场“我与我在,在而无华”的艺术对话,又是一场“整体艺术”的精神体验。
  诗意的目光,整体的心境。 “无华”是卢志荣先生的设计品格。他不会刻意追寻某种特定风格,是质朴到极致而又倾尽全力的产物,无华造就了他的“整体艺术观”。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博物馆总馆长杭间教授在“无华——卢志荣作品展”学术论坛中阐释: “设计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文化,这是卢志荣先生对’整体’修养的选择,也是他的’整体艺术观’。”可以想象,卢志荣先生在游客散尽的文化遗迹里,寻觅到了文化的内心。
  欧洲新艺术运动带来了“整体艺术”的思考,用建筑的实践进行生活工艺的设计,去解放不只为功能而存在的作品。作为整体的每个部分,得以实现“整体”的整体性的互补,对比包豪斯现代主义彼得·贝伦斯的设计,他把纯粹的几何图形与简洁而精致的装饰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这些产品具有自身的、而不是从手工艺那里借用的价值。成为非时间的存在,触及设计的本质,这并非仅是服务于生活的审美改造,其视觉形式对于作为人类文化一部分的物质环境而形成的意义。审美的创造归复“诗意”哲学之道,“整体艺术”语境是当代设计领域的一次相遇,故以“无华”之最高标准,即“简的节约,才是纯粹的美学。”与包豪斯设计相比,卢志荣先生的设计更为亲切。它们像一个个主角,每个形态又都是自己的意义,即“我与我在”,又使得设计不脱离材料而独立存在。不难看出,这个治愈的“整体”,诗歌是极其有用,也是充满设计的品味。对于设计的诗意之“灵魂”,已非止于不可实现的乌托邦。
  今日之“无华”,是超越“设计生命”的精神而论之。《礼记·内则》: “芝栭蔆椇,枣栗榛柿。”郑玄注: “芝音之;柄音而,本又作襦。”孔颖达疏: “芝栭者,庾蔚云: ‘无华叶而生者日芝栭。’卢氏云: ’芝,木芝也。’王肃日: ’无华而实者名柄,皆芝属也。’”设计的最高水平也是如此,透过简单的形态去显现不平凡的道理,便是“无华”。 “无华——卢志荣作品展”是”诗与设计” “设计与哲学”的整体与营造,又是中西、古今文化的反思与讨论,更是个体思想表达“整体观念”的典例。总言之,此次展览对于西方设计的理解与中国设计之路的寻觅,具有创作方法论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其他文献
我国于2004年8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已经成为拥有非遗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国家。2006年我国开始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认证.2018年5月,第五批非遗传承人认证,但就传承人年龄来看,仍然是70岁以上占较大比例,人才断代已然成为我国非遗传承的大问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是《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
期刊
在“中国之雕”中,石雕古朴厚重、砖雕清雅素丽,而木雕则以精致细腻见长。紫檀雕是木雕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春秋《诗经》中就有对紫檀雕技艺之描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秦汉时期木雕已登堂入室,魏晋时期木雕佛像大兴于世,至唐宋时木雕技艺更趋精娴,除了圆雕与浮雕,还有混雕、隐雕与线雕,到明清时代,木雕家具与摆件层出不穷,让人叹为观止。中国的木雕艺术分为京雕、粤雕、苏雕、徽雕等八大流派,其中擅长以制作
期刊
在世界各个文明及其工艺美术的发展进程中,其源起大多与祭祀和墓葬相关。艺术表现多是以神仙的形象,亦或是神话故事来呈现的,比如山东嘉祥发现的汉画像石中就描绘了东王公、西王母,而在希腊的帕加马祭坛上,也皆是以希腊神话中的故事作为装饰的内容,可见,东西方于此点并无不同,大抵是为了凸显祭祀的神圣性。然而,在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人们对现世生活的征服态度,亦或是征服了自然,亦或是战胜了敌人,神的形象也是人的形象,
期刊
金银细工作为工艺美术的一个门类和品种,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传统的中国金银细工技艺主要有南、北两大派,北派以北京的掐丝珐琅工艺为主要代表,它的主要特征是以粗细不等的金银丝作为基材,通过掐、绕,缠、堆,垒等多种工艺手法做成首饰及摆饰件等工艺品。南方以海派实镶工艺为主要代表,它的特征是将金银锤打碾压成厚薄不一的片材,通过对片材的锤揲、錾刻、焊接、镶嵌、珐琅、砑光等技艺,做成小至戒指挂坠,大到舟楫楼台等金
期刊
The sea breeze from the South Pacific has been slowlyblowing in the midsummer. "Arts of the Great Ocean:Pacific Art Collections from Muse e du Quai Branly JacquesChirac" is being held at Shanghai Muse
期刊
“西方建筑史”和“近现代美术资源保护与转化”两门上海美术学院的专业课以往由任课教师分别教授,在教学思路创新发展的讨论下,这两门课的任课教师采取了联合教学的新策略,将课程内容及学生合并在同一课堂中,通过交叉知识点和互动来完成整体教学。联合教学,在本文中是将两门针对大学内不同科系但具有较强联系性的课程以课内教学、课外实践和校外专家指导进行整合,并针对所涉及科系、年级的学生特质而开发的教学方式。联合教学
期刊
竹刻即竹雕,是指以竹子为艺术载体并在其上进行各种装饰图形或文字的雕刻。竹刻作为小众的、我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具有传统手工艺特有的中国精神特征,竹刻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紧密相关。而“‘雅’与‘俗’既是深藏在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心底的最为稳定的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又是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和文学发展走向的两股巨大力量。”竹刻的传承与发展受此影响深远,它是一部“雅”、“俗”互动的传统手工艺史。
期刊
一、水墨山水写意绘画的实践  写意在中国绘画中,强调神似和写意者心胸精神的抒写表达,通过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借物抒情。“写意”作品在形态上往往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处在表现对象似与不似的状态。在表现语言上,具有简短、快速、不求工细而又淋漓尽致的特色。而卢伟孙在其青瓷山水作品中所表现的写意性语言,正是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写意要点融入自身山水主题作品的创作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卢伟孙就读于龙泉陶瓷技工
期刊
Every year, Crafts Council of the UK designs and organizes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exhibitions and events to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raft industry in the UK andthe rest of the world. Among th
期刊
At 10:00 am on April 8,2019,Opening Ceremony of“Heart· Flow Exhibition Of Design Education in Practiceand Creative Arts” was held in Exhibition Hall 1 0fShanghai Academv of Fine Arts,Shanghai Univers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