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一草一天堂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xing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禅学作为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文化,在唐代玄奘时期得到大力的发展,并形成了一批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以禅学为设计理念的寺院,这种“禅心之园”深深地影响了后期日本建筑风格的走向,形成了新的建筑流派。本文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枯山水园林建造手法,结合禅宗文化在园林建筑中的表现形式,对比西方建筑的特点,阐述禅宗文化在日本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禅学 园林设计 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从日本室町时代开始,上至天皇大臣、政商显贵,下至普通百姓,均以建造庭园为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日本建筑具有通、透、平的典型东方建筑风格,又具备西方建筑的华贵舒适,兼具雕塑、植物、书法等艺术设计手法,几千年的建造艺术形成了具有日本风格的日式建筑。而禅学作为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文化,在唐代玄奘时期得到大力的宣传发展,并形成了一批颇具民族特色和影响力的以禅学为设计理念的寺院,这种“禅心之园”深深地影响了后期日本建筑风格的走向,形成了新的建筑流派。禅宗文化通过深奥的哲学理论,被设计师广泛应用于寺院、庭园、公园的建造中。禅学并未直接表现建造手法,这就要求设计师有着极高的审美水平和禅理悟性,深谙禅理,能在禅学中发现美,并通过设计建造表现艺术形式赋予建筑物新的形态和内涵。例如,悟禅讲究“物我合一”,摒弃世俗杂念,在茫茫世界感受自然赋予的一切美好,追求精神的满足。
  一 一沙一世界
  日本从室町时代开始,朝廷贵族、禅宗僧侣等就热爱园林建造,禅寺庭院不难看出杭州、苏州园林的设计手法,如通过屏风、镜子、假山表现的透视手法,并以此来阐述“物我如一”的禅境,也被称为“禅心之园”。日本园林偏向于静观性,独自漫步鹅卵小路,感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好事物,属于参悟式的游览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设计像一幅立体水墨山水画,是在三维的空间里表现二维效果。
  在日本13世纪初,下层平民对政治的不满和王公大臣的同僚争斗,造成日本国内战争四起,于是很多民众便把理想寄托宗教,企图以宗教的精神指导现实生活,把对宗教的信仰融入生活中,因此当其他国家(如中国佛教)宗教传入日本时,正值日本民众信仰缺乏,迎合于世,因此迅速传播发展开来。与其相对应的禅宗寺院也在日本各地大量建造,形成了以自然之景组成的具有极强象征意识的园林,注重写意山水,表现形态抽象,这是追求自然意义和佛教意义的写意,最后发展固定为枯山水形式。到了后期,禅宗思想开始被设计师们大量应用于园林艺术的创作。而作为精神信仰的禅宗,主张自省自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而这种思想被运用于园林创作。禅宗思想与自然景致一理相通,最直接的表现为:园林设计手法摆脱传统设计手法,运用最简单天然的建筑材料,结合最直接简练的设计手法,减少人工雕琢,尊重原生态,建造出一种参悟式庭园,以此来表现广袤无垠的自然世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让人们通过静坐、观照、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本的庭园艺术推向纯净、抽象的境界。
  位于日本京都的龙安寺建造于15世纪,是最具日本民族风格的园林精品之一,占地仅330平方米,成规则的长方形,由15尊大小不一、各具形态的石头和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而成。这些石头以五块为一组,每组均以青苔镶边,从内至外可见清晰的同心波纹,而建造手法则遵循古代禅宗法则。龙安寺这种以白砂、灰石和青苔等简朴元素和直接手法构造的精神化庭园,正是禅宗思想在园林建造领域的精髓。在以禅理为设计理念的庭园中,所使用的石头不同于中国园林所用之石,它不求瘦、皱、漏、透,而求气势浑厚,理石方法也不是叠缀,而是利用石头本身的特点,有立石和卧石之分,单独或成堆分布。植物的软和石头的硬,撞出和谐的美。代表水元素的白色砂石被处理成一条条优美的线条,犹如万重波澜,而石头尾部的花纹则是环形,似惊涛拍岸。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不同,观赏日本枯木山水,需观赏者抱着“三分相像,七分想象”的态度。真正的美,在于人心中所营造的幻境。在园内,可见一些四季常绿的树木和灌木花卉。设计者尊重自然规律,尽量保持花草的自然生长形态,以求与枯山水园林的整体风格协调一致。龙安寺园内有许多假山,假山上雕琢手法细腻逼真,山洞洞洞相连,其中一处假山的多个山洞由九条曲径连接,真是九曲回肠,如迷宫般上下盘旋。而观赏者在院中来回往复,穿梭其中,好似在形象地演绎从“世俗”到成“佛”过程中,从参观者在没觉悟禅理前的迷惘、徘徊、犹豫不决,直到走出洞口的一刹那才“豁然开朗”,象征着对禅理的一种“顿悟”,形象地体现了禅宗的境界。观赏者追求物象之外的景致,在真实的物质背后蕴含无限想象空间,这种虚实有无所构成的对立统一,让观赏者产生了一种韵味无穷的意识体验。
  二 禅宗文化在园林中的表现
  枯山水园林的魅力来自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因此具有禅的简朴枯寂、寂静恬淡的性格特征。这种以静赏自然景观为主的观赏方式,完美地诠释了禅宗的美学思想,追求恬静淡泊、超然物外的生活,并形成以自我精神解脱为理想的人生哲学,致使观赏者的审美体验进入空寂悠远的层次,同时也反映了日本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这是日本枯山水园林创造空灵超然意境的基础。而与郁郁葱葱、小桥流水式的华丽园林相比,“一沙一世界”的日本枯山水乍看并不让人觉得惊艳,但静坐在廊下,就渐渐生出一些意味。枯山水园林的主要元素是白砂和山石,虽然构成元素简单,建造手法直接,但却处处蕴含深刻的禅理。
  融入禅宗意境、建筑表现禅理是日本枯山水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代表。作为人们观赏游玩的园林建筑,功能性是首要满足条件,而作为赋予园林生命的精神意义,则是设计师们的毕生追求。这种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的追求,要的是物象之外的景致,追求的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就是所谓“意境”。实质上是设计师内心情感、禅理感悟及其形象联想的综合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的再创造过程。
  日本传统的禅宗思想,遵守佛教中对于“空”的理念。“空”是行为至上的混念,佛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语短小精悍且博大精深。“色”指的是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物质的表现,“空”则指心中所感悟的禅理,寓意你所看到的东西皆是虚幻,心中所感悟的才是真理,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祥的精神境界,因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方式将变得单纯和简单。而禅宗信仰者往往置身于现实社会之中,无法脱离世俗,这与他们与世无争“空”的信仰相矛盾。于是,为解决这种矛盾,他们游山玩水、种花造园,通过感受大自然来感悟生活的真谛。此时禅宗庭园应运而生,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与静思和自省自悟的场所,在一丘一壑、一花一草、一石一鸟之中发现禅宗的真理。
  而在禅宗庭园设计中,禅理所揭示的“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及所强调的“心性的运用”和“明心见性”的思想都成为设计师们追求的目标,而且设计师在设计中都会刻意体现禅的应用,在大千世界中冥想顿悟,最终把禅宗的自然观和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 人工雕饰与自然之美
  建筑除了其功能性,更是一种集建筑、植物、绘画、书法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她积淀着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西方园林建筑与日本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中国与日本建筑的差异。
  以勒诺特尔式的宫苑花园、府邸花园和公共花园等为代表的西方建筑,是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追求人工修饰的美,园内建筑均对称布局,花草树木也经过精心修剪,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匀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与法国人严谨的性格相匹配。法国人追求浪漫,园林内往往布满鲜艳瑰丽的花朵,花园与建筑相辅相成。在建筑材料上西方设计师偏爱石材,墙壁较厚,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建造的如罗马的万神庙等公共性建筑物,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过分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这与禅宗所提倡的尊崇自然原则相悖。就像格里芬的园林设计一样,融合自然的设计,尊重场地的原有特征,凸显当地地域的自然风貌,注重对乡土植物的保护和借鉴。
  日本的传统建筑是一种木结构体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日本禅宗重视心性,依靠内省的方式修行,“自解自悟”,因此主张直视事物的本质,排除一切矫揉造作的修饰,所以日本园林设计大都以大自然为主体,追求自然和谐,所以在外围,没有采用大量的实体山水,而是仅利用山石和白砂象征性地表现山水,建造手法和表现形式别具一格,是一种带有浓厚东方哲学思想的庭院形式,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在禅学看来,人类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需要人去欣赏,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
  四 结语
  日本传统庭园设计与西方园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政治差异和宗教环境是培养设计师审美理念的土壤,而设计者、观赏者这个群体的社会层次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双方文化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这些差异,也在多个角度向世界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传统魅力。这些影响深远的、复杂的力量造成了现在的种种差异合力。对日本枯山水和西方建筑设计的探讨不仅对历史有深远的意义,也对探究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园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品质的象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园林的物质功能性到精神境界,从立意布局到景区主题分配,以及筑山理水、建筑营造等无不蕴涵着文化的魅力和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并不断完善自身,提高审美意识。在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世界各国文化趋于大同,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一方面吸取融入外来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保证在文化大同的冲击下保持民族特色,并深度挖掘园林建造中的精华,成为摆在园林景观设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问题。而作为传统的禅宗哲学文化,其影响力十分深刻,它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对未来世界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我们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思索与把握,在不断引入外来文化要素的同时,将两者加以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完善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理论。
  
   参考文献:
   [1] [日]小野健吉:《岩波日本庭园辞典》,岩波书店,2004年版。
   [2] [日]大桥治三、斋藤中:《日本庭园设计105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 京都林泉协会编:《日本庭园鉴赏便览》,株式会社学艺出版社,2004年版。
   [4] 陆琦:《禅宗思想与士大夫园林》,《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2期。
   [5] 阮荣春、仲星明:《佛教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6] [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7] 郝卫国:《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中国建筑出版社,2009年版。
   [8] 张晋石、张刚:《融合自然的设计》,《中国园林》,2009年第9期。
  
   作者简介:王翔子,男,1975—,北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工作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 广告艺术是揭示社会信息传播、促进沟通交流、表达艺术审美及生活观念的规律,广告艺术属于实用艺术范畴。消费文化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而形成并发展。消费文化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广告媒介的作用,广告活动即是一种适合社会需求和文化特征的信息传播模式,利用现代技术和媒介来传播商品信息,倡导消费观念,提升价值观和生活品位,以此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发展和生活需求。  关键词:广告 广告艺术 消费文化 广告传
期刊
摘要 哈德逊河画派是美国本土第一个风景画派,反映了美国人对自然的感情和信仰。本文从生态主义视角来研究哈德逊河画派。该画派讴歌自然,提倡以自然为画布,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人要敬畏自然。并且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入侵,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哈德逊河画派 生态美学 和谐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在19世
期刊
刊登在《作家》2010年9月秋季号上的《杀牛坪》,是壮族作家黄佩华继《生生长流》、《公务员》之后,推出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这部独具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作品,通过讲述红河岸边牛轭寨人与水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桂西北原生态的风土人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在努力把人性表现放在比牛性表现优先的位置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人和动物的情感正被践踏甚至亵渎。甚至有一天,牛这种富有顽强生命力的动物,将
期刊
摘要反思文学的出现是新时期文学中的重要现象。本文从反思小说的反思视角着手,通过对政治、文化、道德等几个角度的探讨,对反思文学进行了梳理,以达到对其进一步深入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反思 视角 政治 文化 道德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强大的哲学思潮推动下,在探究过去和思考历史的不断鞭策下,用思想解放的态度真实表
期刊
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家族小说对历史的叙述呈现出了演义性的色彩,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对历史做了新的阐释并开始重视历史中的偶然性的因素,一改往日正史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兴起了一股家族史的戏说之风。本文以《红高粱家族》和《古船》为例,探究了这一时期叙事的演义性特点,指出演义性的书写方式增加了人物的传奇色彩,并折射出整个时代历史变迁的真相。  关键词: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家族小说 演义性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现代化都市中的人们,承受着各种困境。潘向黎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群光鲜时尚的都市女性形象,通过一个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神地勾勒出她们心灵的暗伤与困惑,深刻揭示了当代都市女性的精神困境。  关键词:潘向黎 主题 探析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化都市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在物质与欲望之中承受着各种生存压力,面临着各种生存困境。潘向黎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群光鲜时尚的都市女性,她们
期刊
摘要同样作为女性写作,同样是半自传小说,卫慧与春树在《上海宝贝》与《北京娃娃》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拥有一致性的同时,又表现出种种的不同。如对于男性的态度,一种是自我意识强烈的消费姿态;另一种则是自我缺失的仰望心理。同样是长辈形象的缺席,一种表现出独立的从容;另一种则是无法彻底脱离的叛逆。这既与作者的年龄相关,同时也折射出一定的时代问题。  关键词:《上海宝贝》 《北京娃娃》 女性书写 比较分析  
期刊
摘要《病相报告》是贾平凹的长篇创作中题材、风格较为独异的一部小说,自2002年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以来,评论界的反响寥寥,甚至还有一些否定的声音,直到2009年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付梓成书出版。本文欲从文本中林林总总的爱情病相的分析和探讨入手,意在揭示爱情病相背后的一幕幕的历史病相及其现实层面上的爱情启示意义。  关键词:贾平凹 病相报告 爱情 历史真实 异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在依照传统的叙事结构创作的小说中,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共同构建成一个故事,作者借助事件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使其叙述成为一个整体。然而在阅读现当代小说的时候,事件发展的可能性永远存在,而不会变成或然性,更无必然性,贯串起来的事件好像只是顺其自然去发展,不再受逻辑的指引和读者预期的约束。美国女性作家奥兹创作的《小山崩》就是这种反叙事结构模式的典型代表。本文试从分析比较《小山崩》与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上的
期刊
摘要史铁生在探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以一颗宁静的心与个人体验更深层地关注死亡,揭示死亡,并由此关注人类生存困境,关注残疾人生,追问命运,同时又把这种生命意识外化于创作中,再现现实,彰显生存的真实意义。本文以《命若琴弦》与《务虚笔记》为例,解读史铁生的生存意识。  关键词:史铁生 《命若琴弦》 《务虚笔记》 生存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他的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