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差分法合成地震图中的网格频散

来源 :地震学报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hellom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有限差分法合成地震图时,有限大小的地球模型必须分成许多小网格.如果和源信号的波长相比,格子太大,那么随着走时的增加,波将产生频散.这一现象被称为网格频散,也就是不同频率的波速度也不相同,频率较高的信号比频率较低的信号速度慢.此时,随着走时的增加,信号将产生一个显著的尾区.这一现象将在如下情况发生:①网格间距太大;②采样率太大;或③震源波长和网格大小相比太短.换言之,用有限差分法合成地震图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每个震源信号波长上网格的点数.本文的工作表明:当P-SV波对经有限差分的弹性模型传播时,源函数
其他文献
以1985年4月18日云南禄劝地震(M_s=6.1)的15次余震为例,使用简单介质模型进行近震源记录的地震矩张量反演,并试图通过反演结果的讨论,进一步明确有关方法的意义和限度.将DCS-302数字磁带加速度仪组成的小孔径流动台网获得的三分向近震源宽频带记录进行两次积分得到位移地震图,对依据震相特征选出的信噪比较大的直达P波、直达S波和SP转换波波形在频率域进行矩张量反演.反演中采用均匀弹性半空间的
期刊
介绍并分析了澜沧7.6和耿马7.2级地震极震区所出现的典型震害及其形成机制.结合震区构造特征,分析了两次地震的构造运动差异:澜沧7.6级地震以木戛断裂的强烈水平错动为特征;耿马7.2级地震则以汗母坝断层的垂直运动为特征.木戛断裂与汗母坝断裂错动形式的明显差异,可能与耿马7.2级地震震源区主压应力轴方向的局部调整偏转有关;澜沧7.6级地震对耿马7.2级地震起到了触发作用.
期刊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北京台记录,计算了北京地区1987年1月至1991年8月近90个地方震尾波Q-1,研究了大海坨山5.4级地震前后尾波Q-1随时间的变化和与该区地震活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频率1—16HZ、尾波持续时间10—60S内,尾波Q-1在该期间出现明显的时间变化,且与该区地震活动有关.在地震前后,主震区的尾波Q-1值显示出震前低震后高,而在外部区域则为震前高震后低.同时发现
期刊
引用了Prugger等提出的一种先进定位技术,其特点是:(1)采用观测到时平均值和计算平均值之和,作为发震时刻的参考值来进行时间残差的计算,保证了真正的残差最小的获取;(2)采用更适宜于定位使用的时间残差的L1范数统计;(3)使用单纯形优化法直接送代地寻查残差极小,不要求偏微商的计算,避免了矩阵反演,适宜于任何速度模型和任何台网分布,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求解震源位置(λ,,h);(4)发震时刻另行求出
期刊
采用单一极距观测地电阻率预报地震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以地下浅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为基础,建立多极距观测系统电阻率反演方法,以探索提高地电阻率预报效能的新途径.多台的长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极距观测反演方法获得的地下浅部勘探底层电阻率的变化预报地震,比地电阻率变化预报地震具有明显独特的优越性.
期刊
地震目录(1993年9—11月)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
期刊
从地震史料记载最丰富、记载年限最长的华北地区入手,根据地震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运用一些分析与对比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分析结果得到,史料记载的黄河中下游区域M_s≥6地震从1291年起基本不漏,整个华北地区(除海域、内蒙等边远区外)自1484年以来M_s≥4(3/4)地震基本完整.
期刊
由于资料的限制,在目前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各地震带的β值是应用历史地震资料确定的.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不少中等地震被漏记,所以,由此确定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现今中小地震资料由于资料时间短不能描述地震活动的时间不均匀性而不能单独使用.本文引入最大似然法把精度与覆盖时间不同的这二种资料联合起来使用,利用了各自的长处,并互补了不足,使得到的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同时,给出这些参数的不
期刊
在过去对震情窗口,震情地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现在又利用1970—1991年全国小震月频度资料研制了以往曾设想和论证过的震情网络.经考察其应用功能后发现,中国大陆及邻区Ms≥7.0大地震成组活动之前,诸震兆信息的空间分布绝不是一些弧立的窗或带,而是一幅范围广泛的震兆信息场.根据场中各信息窗、带预报起始时点的同步性和广泛性,提出了成组大地震活动时段的组合预报和成组对应的具体办法.经严格的数学检验后提
期刊
根据景泰6.2级地震前地电阻率变化和国内地震台网单台震级测定值的空间方位性,研究了本次地震震源动力学过程.得到:本次地震震前3—5个月震源区NW-SE向(或与此方向大致相同)拉张应力增强,约震前20余天张应力进一步增强,最终导致近EW向断层发生NWW-SEE向错动.这一错动方式引起震中NWW和SEE方向的地震观测台接收到强地面振动,而震中NE和正南方向的台接收到相对弱的地面振动.最后阐述了关于地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