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ur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拥有创造的美的能力。文学作品具备极强的美育功能,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及创造能力。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程,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法、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美育;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拥有正确、健康的审美观,这体现出了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教学中通过美的文章、美的语言和美的形象与意境,为学生带来美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感知、理解、鉴赏和创造美。因此在高中语文中渗透美育,能够让学生成为有文学修养,拥有正确“三观”的新时代人才。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基础
  1.汉语文的特性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汉语文的表现力,不仅能够豐富教学内容,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其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比如在《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这句诗词除了有义的美之外,从音上来看,抑扬顿挫的读音,再配上变化的节奏,用音的韵律呈现了汉语文的表现力。比如在汉语言文字中,象形字是由物体的外形演化而来的,或者说象形字是用线条来表示事物形状的文字,因此它能够在外形上表达出事物的形状,因此老师可以从字的形态上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比如“山”这个汉字,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山的雄姿到人走路的姿态来进行联想,让学生展开关于人生哲理的一些思考。汉语文的音、义、形三者相辅相成,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美育功能,我们可以适时利用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2.语言和思维
  语言和思维二者缺一不可,当具备了某种语言的时候,也就等于形成了某种思维形态。而基于汉语形成的中国思维形态,则是与西方思维形态完全不同。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不断加深,各国文化的冲击导致学生在思维上出现混乱,原本中国思维形态中的整体观和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汉语词汇中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树立起良好的思维模式,处理好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这也为美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生活中的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从来不缺乏美的元素。当下审美教育的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传统美育教育仅仅只局限于对于艺术的鉴赏,而在当下社会中,拥有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积累影响了其对于美的信息接收能力。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感悟生活,领悟生活的魅力,我们可以通过语文学习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条件
  1.老师的引导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以自身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虽然能够帮助老师很好地掌握课堂的节奏,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种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此学习的兴致不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更无从谈及美育的效果。因此,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我们可以从教学目标和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节奏进行课堂学习,在无形中发挥出老师的引导作用。
  2.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拥有感知美的能力,其前提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够体会到这些知识中所蕴涵的魅力,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老师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知识量,并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中生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涉猎的文学作品数量非常多,因此他们的阅读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系统。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来体验到美的存在。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课,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独立探索和学习,体验到课文中的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来提高感知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
  3.平等的沟通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老师不再是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伙伴。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研读教材内容,为学生创造平等沟通的环境。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自由的空间。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自己的预设,将教学的知识能力和目标整合为一体,正确地把握师生之间的平等程度。
  4.建立多元化目标
  由于师生之间的认知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分层次设立目标,以多元化的目标来提高教学的成效。在课堂的过程中,老师要营造良好的生态教学系统,老师、学生和教材都应该要融入到这一系统当中。老师要学会从学生的立场去思考,理解并且接受学生的观念和想法,为学生营造出平等和开放的学习空间,为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奠定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做到教学合一,发挥出老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
  1.丰富自己的美育理论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美育已经得到了更多教师的重视。但是许多教师对美育的理解仍然比较片面,因此在教学中美育的形式比较单一。目前大多数语文老师对于美育的定义理解得比较狭窄,认为美育就是审美教育,虽然这一解释和美育的本质比较接近,但是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内容。美育绝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某个方面,而是涵盖非常广泛的内容,既包括美学知识,也包括审美能力和一切与艺术有关的内容。除了美术、音乐这类艺术课程之外,文化类课程如语文、数学、生物等课程,都是孕育美育的土壤,对语文来说更是如此。语文老师除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丰富美学知识和提高美学修养,有正确的美育意识,能够自觉主动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美育。此外老师还要提高自身的修养,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影响。
  2.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注重通过情感调动来提高审美能力。语文老师要拥有一双发现语文美的眼睛,并在教学中通过自己充沛的情感,来打动和感染学生。高中生的情感世界也比较丰富,所以要感染高中生,更需要以打动人的方式进行。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诗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诗人的艺术创造能力,该诗从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中发掘出了美的品格。同样,语文老师也可以借用这样的方式,通过自身对于事物的敏锐观察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发现文章的内在奥秘。
  3.提高美育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有效的美育手段为学生带来良好的课堂体验,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首先作为语文老师,要懂得如何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老师要多向范文学习,揣测语言的多样性,同时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学会正确使用情感语言,让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言语教学来提高语文素养。老师也可以利用好板书这一教学形式,恰当的板书能够展现出汉字的精髓,让学生在观看老师的板书中感受到中国书法的美。无论使用哪种方法,老师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观念和态度来理解并进行教学,给学生以足够的尊重,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教育。
  在新课改背景下,审美教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美育存在于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中,存在于老师的每一言行中,也存在于社会环境中,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当下语文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老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拥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情感品格,使学生的人格素养能获得健康成长。
  [作者通联:福建南安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现代艺术教育观念趋向多元发展,新的美术教育也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扩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美术活动,不仅能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也可创新幼儿美术活动。多年来,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幼儿园立足木偶文化建设,发展了完整的“偶趣偶益”课程体系,将木偶美术活动作为园本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利用木偶文化开展了多种幼儿喜闻乐见的美术活动,探索了木偶文化融合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戏偶”——情境激趣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的到来,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与学的重点。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主阵地。本文拟从敢说、善说、说透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表达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语言
一、问题的提出  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全纳教育”理念,即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学校要接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儿童权利委员会于2006年提出,“融合教育”是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实行包容性教育制度和终身学习,充分发展残疾人的个性、才华和创造力以及智能和体能,使残疾人切实参与一个自由的社会。  为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开辟特殊
学生往往难以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对作文"评改"也比较迷茫,作文升格效果不明显。《依"点"评改出华章》就是想教会学生查找自己作文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作文修改的"梯子",让学
摘 要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上,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育意在培育情感完整、内心充实的学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善其人格。而乡土小说所具备的语言美、风格美和主题美,正是美育价值得以施展的重要来源和依据。本文就乡土小说和美育价值的相关概念入手,分层次、多角度探究了乡土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育价值,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乡土小说;美育价值;相关概念
摘 要 语法知识是统编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实现随文而教的动态语法知识教学,笔者在统编教材的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有关语法知识适时、适当地融入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本文对融语法知识于散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 语法知识;散文教学;学习活动;教学过程  把语法知识贯穿在六册《语文》教材的课文后面单独呈现出来,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既
摘 要 语文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围绕创造性思维培养展开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借助思维导图、布置写作练笔以及进行知识迁移等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  语文新课标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思考的
摘 要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是当前中学语文课堂上广泛开展的一项有益的教学尝试,这对提高中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教学要点,及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对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教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教学价值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可以组织
[摘 要]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当代教育的突出要求,可分析确定当前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家庭教育可以从安全与归属感、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情绪体验、张弛有序的生活节奏四个方面入手,帮助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健构,发展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家庭教育;核心任务;人格;自我建构  家庭对个体的成长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家庭是孩子建立安全感与自信心的重要场域,是他们积极自我建构的初始环境
摘 要 本文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谈论文用例与严谨学风方面的几点感想:一、选例须查原文出处,引原文;二、例子要标明出处;三、例证来源须权威广泛;四、用例须精当;五、慎用出自标题的例子。   关键词 语言学;论文用例;严谨学风  近两年,笔者发表了两篇新词新义小论文。一篇是《“撞脸”新探》,发表在《语文建设》2018年第36期;一篇是《当代汉语“撞N”词语模》,发表在《学语文》2020年第4期。在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