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三叩首祭拜哈拉胡雪、阿木泰布拉格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13148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我国北方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蒙古族人,对水有着特殊的情感,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们认为水是超自然的神灵,江、河、湖、泉水和天降的雨水都是神赐予人类的赏赐。尤其泉水大都分布在山上或半山腰,令他们倍感神奇,所以称其为“圣水”,倍加珍惜崇拜。现在的蒙古族年轻人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素质较高,知道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崇拜泉水的习俗已深深扎根于世代蒙古族人心中,仍在一些地方传承。
  祭祀泉水仪式
  松花江北岸的肇源县境内有一海拔170米的山岗,上有两眼清朝年间发现的清泉,一眼蒙语名曰“哈拉胡雪”,汉译为“黑水泉”;另一眼蒙语叫做“阿木泰布拉格”,是富贵、甜水之意,汉译为“甘泉”。每年的春节除夕夜,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临近村的包姓、白姓、何姓的蒙古人提着灯笼,手里拿着香、黄纸、鞭炮聚集在泉水边烧纸进香。他们有个不成文的说法,磕头时要双手合十,说上几句吉利的话,并且要三叩首,表达对“圣水”的尊崇,然后点燃鞭炮和烟火,顿时响声震天,五颜六色的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正月十五元宵节晚间,这些蒙古族人在泉水周边点亮蜡烛和冰灯,俗称“洒灯”,天上燃放的烟花和地上燃烧的爆竹,同村内灯火融为一体,十分壮观。端午节来临,蒙古族人都要起个大早踏青,将采集来的艾蒿拿出一部分插在泉边,在周围树上系上纸葫芦祈福求神。
  嫩江畔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蒙古族人居住集中的村屯,中秋节他们会用月饼祭祀泉水,每五个月饼为一摞并插上一炷香点燃,在树上系上一条条“哈达”。哈达是蒙古语“哈格达”的简称,是一种特制的丝绸或绢纱长带,其意为郑重、尊贵、结实,以白色、蓝色居多。敬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最高规格的礼节。
  九十三岁的吴姓蒙古族老人说,祭祀泉水的习俗始于乾隆年间,民国期间达到鼎盛。每年当大地回春,万木复苏,一片葱绿的农历“四月十八”、“五月初五”,是祭祀泉水最隆重的节日,提前一两天有钱的、有权的蒙古族人就要赶着马牛羊,牵着装有物资的勒勒车赶到泉边,建蒙古包、搭帐篷建立营地。祭奠这一天蒙古族人早早起来将泉水周围用彩旗和条布装饰一新,太阳升起后,人们聚集在泉边,插上几柱香,供上新挤的马奶、牛奶、羊奶、酒以及奶制品。蒙古族头头戴礼帽,身穿礼服带着众人虔诚地进香,口中念念有词,愿神灵保佑泉水兴旺,滋润大地万物生长,牧民生活幸福。随即喇嘛诵经,鼓号齐鸣,众人随头领叩头行大礼,再将鲜奶洒向泉水,向泉水源头方向的大树敬献哈达。礼毕举行赛马、摔跤及其他文化体育活动。有的年份还将祭祀敖包和泉水一并進行。
  守护泉水的百年信条
  保护泉水不受污染是蒙古族人崇拜泉水百年不变的信条。泉水常年在山上或山腰处汩汩自溢,清澈、甘甜,喝上一口,清凉沁人心脾,神清气爽,人畜长期饮用延年益寿。因此蒙古族人规定,不允许泉水有丝毫的污染。他们饮水不能将盛水用具直接伸进泉水中,而是在泉水流出的下端接水;牲畜不许靠近泉水,马牛羊饮水要在离泉水较远的地方设立固定饮水点;任何人不许直接用泉水洗手、沐浴、洗衣服以及丢杂物等,认为此行为触犯了神灵,必招致报应。为防止大风将杂物刮入泉水中,蒙古族人在泉水周围垒上石头围堰阻隔。蒙古族人世代养成的保持水的清洁和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也影响着汉族人,大家和睦相处,共同呵护泉水资源,一些村屯还建了砖瓦结构房舍,将泉水保护起来。
  依水而居的习俗
  蒙古族人笃信泉水周边是神灵赋予蒙古族人的宜居宝地,所以蒙古族人建寺院,立屯安家落户一般都选择靠近泉水或在水源较近的地方。乾隆年间,松花江畔的蒙古族人在“黑水泉”西边建了村子“哈拉呼雪”,在泉水和村子之间建了占地近万平方米的二层楼阁喇嘛庙,蒙语名字叫做“宝音呼啦苏木”即“哈拉胡雪喇嘛庙”,其名字同泉水名字一致,从此二百多年香火不灭。现在这个一千多人口的蒙古族村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方圆百公里最古老的村子之一,尽管蒙古族人口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但一些习俗还在延续。“阿木泰布拉格”泉边建起的村落,蒙古族人仍以蒙语的泉水为村名,现在已是蒙汉族人杂居的村子,人们嫌蒙语绕口,而改用泉水的汉译“甘泉”村了。令人称奇的是,居住在泉水附近几个蒙古族村的人因世代饮用泉水寿命普遍高,是闻名的长寿村,甘泉村王姓百岁长寿老人手捋长须乐呵呵地说:“泉水是圣水,喝了长生不老啊!”。
  现在蒙古族家庭形成了家家储存泉水的习俗,每逢家中来贵客,赏赐一瓶泉水是最高规格的待客礼节,意欲祝客人健康长寿。村里人到外地走亲访友也要带上一、两瓶原汁原味的泉水作为礼物,人们都为能够品尝到泉水是自己的一大幸事,体现了蒙古族人崇拜泉水、崇尚健康的美好愿景。
其他文献
[摘 要]关于美国汉学家孔飞力研究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名著之书名应译为“叫魂”还是“盗魂者”的争议,已发生近二十年,至今仍未停歇。细心的读者或研究者早就发觉《叫魂》这一译名不仅未能忠实于原著,也与我国国情民俗的实际差异颇大。但译者虽有了解,仍坚持未改。为避免造成混乱,仍以将误译的书名改正为好。此事并非完全无关宏旨,而是与维护中国语言文字的纯正有关。。  [关键词]孔飞力;书名翻译;叫魂;盗魂
期刊
说起南北方的区别,除了气候上一个严寒一个温暖以外,另一个区别便在于性格上。一般大家认为北方人性格普遍豪爽、阳刚;南方人则大多温婉细腻。但偏偏在南中国地区,却生出了一种具有北方壮阳之美的民间艺术形式——英歌。  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的锣鼓声响起了,伴随着锣鼓声还有螺号、吆喝声以及阵阵棍棒击打时发出的清脆的声音。装扮成梁山泊好汉的英歌表演方队,尽情尽力地跟随节奏击打手中的棍槌,呈现出一场豪气冲天的舞蹈表
期刊
顺德春节习俗,按表现形式和时间不同可分为:腊月迎春、新年贺岁和酬神祈福三大类。腊月迎春包括谢灶、扫屋、上挥春、开油镬、行花街、卖懒、除夕点灯照耗、责年(“责”为“压”之意)等;新年贺岁包括燃鞭炮贺新岁、接财神、拜年贺岁、演大戏、舞龙、舞狮、游龙等;酬神祈福包括拜庙、游神祈福、挂花灯、出会景、观音开库等。  顺德春节习俗系统、集中地展示了顺德民俗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岭南历史和时代风貌。2009年3月2
期刊
电脑能够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带来许多的便利,是书房中经常会出现的电器,而电脑桌也是书房中不能缺少的基本家具,甚至会有着替代普通书桌的趋势。我们都知道书房中的物品摆放都讲究着一定的风水,那么书房电脑桌的摆放会有着什么样的风水讲究呢?今天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  1、靠墙而放  在风水讲究的是后有靠山的,不论是一些物品的摆放又或者是住宅位置的选择,后面有靠山的风水格局都是比较好的,也是能够让我们做事变得顺利
期刊
在中原大地,很多地方的春节到农历初六就已经结束。而在潮汕地区,春节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春节期间,只要你在潮汕地区的大街小巷走一走,肯定会不期而遇各种“营老爷”活动。  潮汕人为什么称诸神为“老爷”?  “老爷”是潮汕地区对神灵的尊称,是潮州地区的守护神。之所以将诸神称为“老爷”,跟称呼官员一样,是因为人们把神灵世俗化、人格化。明清时期,潮汕地区的每个乡村都有神庙,一般建在村庄里面,实行人神同居同
期刊
如今全世界最著名的节日,除了中国的春节恐怕就是圣诞节了!那一天圣诞老人坐着驯鹿拉的雪橇来到雪花纷飞的人间给孩子们送去圣诞礼物,铃儿响叮当的音乐声弥漫在大街小巷,白色圣诞美丽动人令人愉悦。可你知道圣诞节是怎么来的?圣诞老人的原型又是谁吗?  其实,在欧洲大陆,很多国家都会庆祝另一个更古老的节日,那就是每年12月6日的圣尼古拉斯节,尤其是在荷比卢地区,更是把这个节日过得盛大而有气氛。每年的11月中旬,
期刊
当我们走进广州陈家祠,抬头看上屋顶,只见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塑像站立在屋脊上,令人目不暇接,不禁感叹此等艺术的技艺精湛。这些生动活泼、形象各异的塑像就是灰塑。  灰塑,也称为灰批,是岭南一种较为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不仅存活在广州,在广东其他地区如开平、雷州地区也有。灰塑工艺由来已久,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就已经有记载。明清两代广州灰塑最盛,特别是在宗祠、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随处可见色彩艳丽的灰塑装饰。
期刊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俗称“倒插门”的婚姻形式——“赘婚”,即男方到女方家落户,成为女方家庭中的一员,瞻养女家双親,继承女家财产,所生子女从女性,为女方家传宗接代续香火。这种男子,民间俗称为“上门女婿”。  “倒插门”的婚姻风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据考证,我国古代即有“赘婚”制,初始于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史记滑稽列传》中载:“淳于髡为齐之赘婿”。“赘婿”,指的就是“上门女婿”。《汉书·贾
期刊
和外国人一样,中国人也喜欢祝福亲朋好友福星高照行大运,尤其是在日常交际中,总是能听到一个人赞美另一个人“您真有福气!”对于讲究好彩头的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对他人说“洪福齐天”、“福星高照”、“五福临门”等一系列与“福”相关的吉祥话更深得人心了。那么,对于常挂在嘴边的“福”字,大家又了解多少呢?那些藏在“福”字背后的故事,大家又听说过多少呢?不着急,下面我们就走近“福”字,一探究竟。  “五福临门
期刊
涌泉竹雕历史悠久,已有220多年历史。竹雕制作工艺复杂,雕刻技法独特,有平面雕、镂空雕、圆雕、浮雕、线雕等。根据竹子竖线纤维、外青里脆等特点,还有纹路雕、关节雕等手法,用刀讲究,技艺难度大。作品形状因竹而异,以形造形,尤以奇、特、怪者为上品。定型后的作品根据不同形状,雕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十二生肖、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不同的图案。  地处江西九江柴桑区涌泉乡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山村,与瑞昌市交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