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抗原、T细胞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u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抗原是一些分子,包括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产物和外源性微生物毒素,具有独特的性质.它们以高度亲和力连接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抗原上,其连结部位与一般抗原连接部位不同,引起特定T细胞受体可变区基因族的T细胞的活化或无反应性.超抗原所致的T细胞增生或无反应性可能与人类感染性疾病有关,这些关系的证实可为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开展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本文介绍了微生物超抗原的概念与人类T细胞的关系以及与临床有关的意义.

其他文献
由意大利南极科学考察站(南纬75,东径164)采集到共15份标本,其中土壤(采自站外环境)9份;灰尘(采自站内环境)6份,置于无菌袋内送别作者实验室作真菌分离、土壤标本颗粒直接接种子Mycosel琼脂,一份标本100个干皿,分别置于27℃和4℃培养,定期观察和分离真菌。
期刊
患者,女,46岁,1991年5月4日就医,7天前用Neo-Medrol EE油膏(内含0.1%甲基强的松龙和0.35%硫酸fradiomycin)治疗眼睑轻度红斑后,皮损迅速扩散.数年前患者偶尔使用同样油膏治疗眼睑红斑,无接触性皮炎病史.患者无皮内或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的历史.
5例女性患者,在系统或损害内应用氢化可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强的松龙、倍他米松时发生皮疹,怀疑为皮质类固醇过敏,为了确诊对病人进行了口服或损害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发过敏试验,皮内试验及斑贴试验。
期刊
手部皮炎常因患处持续接触致敏物质而难于治疗。作者应用皮质类固醇聚丙烯成膜洗剂治疗,在皮肤上可形成相对不渗透、以保护皮肤不暴露过敏原的膜。并与传统的皮质类固醇洗剂进行了比较。
期刊
近年来许多作者注意到系统性硬皮病止血系统各环节的指标有变化:纤维蛋白单体可溶性复合物含量增高伴血小板功能减退,血小板第4因子水平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粘度增高,凝血酶原指数增大,血液凝固加速,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血浆对肝素的耐受性增加等.
异位性皮炎(AD)是多种免疫异常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约60%~80%的患者存在IgE形成的调节缺陷;血清的IgE水平常明显升高。
期刊
丙烯胺类是一类新的抗真菌药物,其作用机理不同于唑类,其中特比萘芬(terbinafine,Lamisil)有杀真菌作用、口服有效.初步资料表明对治疗甲真菌感染也有效.本文是英国用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多中心观察的总结.
大多数异位性皮炎(AD)患者的湿疹性皮肤中都有高密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移生.单纯的抗菌治疗可明显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但对湿疹无明显作用,故已有人建议把局部皮质激素和抗生素联合使用来治疗这类病例.
首次建立了用于人毛囊培养的无血清器官培养系统, 并利用该系统对硫酸敏乐定(MNXS)在人毛发生长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头皮取自4例良性头皮肿瘤患者。在立体显微镜下用小刀和镊子获取正常的生长初期毛囊。
现已阐明,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 一种重要的抗感染免疫介质,其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产生,分子量为17kD,其基因定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为了探讨麻风反应的免疫发病机制,作者检测了麻风反应患者治疗前及临床缓解后血清中的TNF-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