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前后CD62P和血小板活化糖蛋白GP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的变化及意义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huan879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不同时段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2、4、6和24 h,外周血中可溶性P–选择素(CD62P)和血小板活化糖蛋白GP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的含量。

结果

65例患者术后即刻CD62P[40.63(25.14~51.01)%]和PAC–1[36.59(20.37~48.41)%]含量显著高于术前水平[14.79(9.85~26.66)%,13.99(11.42~30.13)%](P<0.05);CD62P和PAC–1术后2 h [8.64(4.48~15.67)%,12.64(6.45~18.83)%]、4 h [7.91(4.56~12.94)%,12.81(6.89~18.66)%]、6 h [6.53(4.12~9.27)%,9.43(5.27~15.65)%]、24 h[6.28(4.36~9.63)%,10.38(4.63~18.11)%]结果显著下降,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

结论

支架植入术后2 h内对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加强了血小板的活化,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脂多糖预处理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内毒素耐受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hUCMSCs(1×104个/孔)分别暴露于0、0.1、1.0、10.0、20.0、30.0、40.0及50.0 μg/ml的脂多糖24 h,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1 μg/ml脂多糖为预处理浓度,50 μg/ml脂多糖为诱导凋亡浓度,核因子(NF)–κB特异性抑制剂PDTC浓度为
目的研究老年人腹部脂肪分布的特点与体质指数(BMI)及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行腹部CT检查、≥6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腹部CT图像,按照不同年龄、BMI值进行分组,另选择同期一组正常体重、≥65岁的老年患者和BMI与正常体重老年患者相匹配的中年(40~60岁)患者腹部CT图像作对照,比较分析老年人腹部脂肪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腹部CT取
目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协变量后,比较巴塞罗那分期(BCLC)B期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37例BCLC–B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组167例,TACE组70例,使用SPSS软件PSM功能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并用新样本作生存分
目的探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B型钠尿肽(BNP)诊断脓毒症患者左心室舒张、收缩功能不全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收集脓毒症组患者90例和对照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1、2、3、5、7 d通过TTE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流速(E)与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A)的比值(E/A),检测血清BNP水平;同时记录各组患者性别、年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
期刊
目的探讨介入方法兔脑梗死模型的制作及CT灌注成像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新西兰兔12只,经股动脉插管于颅内动脉注入自体血栓,术后2及6 h行脑血管造影及CT灌注成像(CTP)检查。结果12只新西兰兔均成功栓塞颅内动脉,造模成功率为100%;造影显示大脑中、前动脉分支减少。术后2 h行CTP示脑血流量(CBF)、梗死区脑容积(CBV)数值下降,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峰值时间(TTP)延长;对比分析梗死区
期刊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DBH)5 TaqⅠ位点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对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新疆地区241例PD患者(维吾尔族100例,汉族141例)、232名健康对照者(维吾尔族103名,汉族129名)进行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5 TaqⅠ位点多态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的关联分析方法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亦可发生高能量损伤的中青年人,治疗方法各异。自院自2000年5月至2007年8月选择性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粗隆间骨折9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与病情的关系。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1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IGF-1的动态变化,并比较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的IGF-1变化。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IGF-1变化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相一致。生存患者IGF-1在达到一个最低值后随着PTA的增高而增高;死亡患者的IGF-1则进行性降低,在死亡前达极低值。生存患者与死亡患者IGF-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