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课堂三层联动机制的构建与思考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yr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质量生成的教学一线。专业、课程、课堂三者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合理构建三者的联动机制,可使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环环相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专业;课程;课堂;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7-0001-03
   一、引言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与核心任务。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未来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本文拟从专业、课程、课堂三个层面出发,探索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其在教学文件中的体现,以期使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环环相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专业、课程和課堂的内涵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设置必须精准对接国家或区域的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精准对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使专业设置形成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动态调整”;课程是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课程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质量直接影响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每门课程建设时的目标与评价、内容与组织也要成为体系的有机组成,使其形成与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相对接的一种“新陈代谢”;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质量生成的教学一线,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堂,“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谁来教、在哪教”都是课堂教学需要重点分析和设计的问题。近几年连续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充分说明了国家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视。因此,专业、课程、课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个纵向层次,是向上支撑、向下承接、相互联动、相互约束、相互依附的关系。
   三、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专业、课程、课堂三个纵向层次,由于内在逻辑不清晰、设计和实施的主体不同等原因,出现了三者脱节、相互割裂、“两张皮”等现象。尤其是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层面)、课程标准(课程层面)、教案(课堂层面)等教学文件中体现不出来,更何谈教学实施中的准确执行。大部分教师在制订课程标准时,脱离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编写教案时,脱离了课程标准,忽视了专业、课程、课堂三者的逻辑关联性。因此,如何实现专业、课程、课堂三层的有效衔接与承载,构建三层联动的有效路径,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构建专业、课程、课堂三层联动机制的路径
   (一)路径之建立目标链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和指挥棒,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资源、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都围绕它而设置。各专业组建由校企人员构成的研究工作组,针对行业企业、毕业生、专家学者等,通过访谈、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广泛调研,精准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所面向的关键岗位(群)及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明确界定其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往下,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中的每个职业能力要求,需细化和落实到若干门课程上,由若干课程的课程目标支撑,每门课的课程目标需分解和落实到每次课堂上,由每次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支撑。因此,在专业、课程、课堂三个层面需建立“顶天立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目标链,如图1所示。
   (二)构建联动矩阵
   若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整理归纳,并用#*1、#*2……#*N等代号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编码,其中,#代表学院、*代表专业(方向),1至N序号递增,阐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如表1所示)。
   建立“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支撑矩阵”(如表2所示),依托若干课程对所有能力代码进行承载和支撑。分析纵横交叉处的“打点”,从横向看,若某门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无支持,则该门课程可取消;从纵向看,若某种能力无支撑课程,则需增加相关课程。
   假若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三年中仅仅集中在一两门课程上,这样的培养过程就比较短暂,为此可以通过增加课外活动等实践机会来不断加强培养。假若一项目标的培养环节之间是断断续续出现的,就会影响培养的效果,这时最好调整课程的编排顺序,以保证培养过程尽可能连续。如果一项目标同时由几门课程在同一个层次上培养,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过度培养的现象,这时可以要求这些课程来考虑如何联合培养的问题。如果某门课程难以承担培养目标,或者所承担的任务可以被现有的其他课程所替代,又不能对其他课程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那它基本上属于可有可无、没有生命力的课程。如果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都是由选修课或课外活动来培养的,就应设法增加必修课程。如果有的目标难以由传统课程实现,就应该考虑引进其他培养环节,如课外学习环节等,并要求学生一定要参与这类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指导和评价,这样的培养环节也需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统一规划。
   依据以上思路,通过“打点”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进行关联分析,分别建立四个矩阵: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支撑矩阵、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矩阵、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矩阵、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矩阵,实现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三层联动和相互依附关系,如图2(见文末附图)所示。由此避免和解决课堂教学、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与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脱节问题,从而提高每堂课和每门课对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制订标准链
   为促进专业、课程、课堂的教学标准更加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需要制订反映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三层联动机制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标准链。
   在专业层面,各专业依据国家教学标准,因地制宜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党和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安排教学任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动态调配教学资源、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和开展教育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在课程层面,每门课程需制订课程标准。根据泰勒原理,课程标准应包括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课程标准同时为课程本身的制度属性服务,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在终身教育体系内自由流动,且流动的时间和空间跨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校、跨国度,也可以跨越教育的不同阶段;对于同行而言,教同一门课程的老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对课程整体要求保持一致,不同的只是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矩阵、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矩阵则体现在课程标准中。
   在课堂层面,教师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设计和编写教案,即选取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运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考核与评价,做出教学反思与诊改。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矩阵体现在教案中。
   (四)组建教师团队
   在专业、课程体系层面,企业人员和专业所有教师应全员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模块化课程层面,企业人员和课程组内的所有教师应分工协作,对模块内不同课程间的内容界线进行划分,实现有机、有序衔接。在某门课、某次课层面,企业人员和讲授同一门课的教师集体备课,开展教學设计,编写教案。
   (五)形成诊改闭环
   有了目标,就需要判断目标是否达成,即评价诊断,诊断后则需改进,如此循环往复。设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三层联动的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形成闭环运转,总体思路如图3所示。针对专业、课程、课堂,设计相应的内部质量观测点;制定评估标准,测量目标链中各层目标的达成度、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分析数据,检验效果,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专业、课程、课堂,确保专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9:5-6.
   [2]陈华政.专业教学标准“五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9):12-1.
   [3]徐国庆,李政.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2:110-113.
   [4]巩建闽,萧蓓蕾.谁来制订课程大纲:兼论OBE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80-187.
  编辑 薛直艳
其他文献
[目的/意义]技术融合已成为主流创新趋势,刺激着新兴技术的产生,理解并及时发现这种融合过程对制定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在专利数据上通过生长曲线识别出技术发展
通过对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下农村武术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清晰地认识到武术运动在服务农村群众身心健康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研究价值。文章阐述了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下发展
人类信息传达方式经历了口语、书写与印刷的发展过程,与之相对应的人类思维方式也经历了不同层次的抽象阶段.口语传达是个体间依靠语音符号达成的直接同一过程,思维方式上停
[目的]解决传统的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方法在研究类似污染源与癌症病例这两大类特征之间的关系时,会挖掘出大量用户不感兴趣的模式且只考虑模式的频繁性等问题.[方法]首
[目的]对社交网络进行有效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把控和干预舆情的传播和发展变化.[方法]提出一种综合拓扑势网红度、传播力和关注度的意见领袖挖掘模型OLMT,由此可以从更多的
罗杰·赫姆斯特雷(Roger Hiemstra),1938年9月15日出生于美国密西根州。1970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获成人社区教育博士学位。其职业经历是: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计算机数据处理
[目的/意义]目前学界对科学家学术谱系繁衍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仅有少量文献尝试从外部环境角度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构建了科学家学术谱系繁衍的影响因素模型,有助
[目的]提出一种划分模型解决微博热点话题下用户群体分类问题.[方法]从情感分析的角度入手,采用情感词典的方法计算用户文本情感值,并将文本情感值与用户文本向量表达相结合
[目的]从更具专指性和表征能力的短语语义表示角度,设计基于短语表示学习的主题识别及其表征词抽取方法.[方法]基于依存句法分析抽取短语构建短语序列,并将短语序列视作词序
[目的]以基本科学指标(ESI)Top1%高被引论文为对象,研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论文的高被引率变化情况.[方法]对比分析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美国主要基金、国内其他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