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模型的生态工业发展战略

来源 :企业文化·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各地纷纷加入了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队伍中来,甘肃省张掖市也不例外,该地区在生态工业发展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在更加长远的发展道路中还需要更加科学的指导方向,本文主要通过分析SWOT模型,对该市的工业发展进行战略性的分析,并根据张掖市的生态工业发展现状提出科学、适宜的发展对策。
  关键字:SWOT模型 生态工业 张掖市一、 SWOT模型浅析
  SWOT模型分析法是利用企业自身的发展优势与劣势为特点分析的、结合企业发展机会以及企业所处发展环境中的威胁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合理构思和整合企业正确科学发展道路的一个企业发展分析工具[1]。其中,SW代表优势与劣势分析,主要关注目标企业自身发展中体现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从而为之后的分析提供现实依据。而OT则代表着企业发展中的机会与威胁。本文将利用SWOT模型具体分析甘肃省张掖市生态工业发展战略。
  二、 甘肃省张掖市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2年张掖市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5.52亿元,同比增长1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9.84亿元,同比增长14.4%[2]。表1列举的是2012年张掖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根据表1显示的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张掖市原煤、饲料、饮料酒、水泥、化肥、铁合金的产量呈增长趋势但发电量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24.7个百分点,而同口径工业增加值增长14.4个百分点,由此分析能源的使用效率在提高。
  三、SWOT模型下张掖市生态工业发展战略
  生态工业是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出发,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各个部分,充分利用不同企业、产业、项目、工艺流程等之间,资源、主副产品或废弃物的耦合、纵向闭合、上下衔接、协同共生的相互关系,运用现代工艺技术、信息技术和经济措施优化配置组合,建立一个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利用、良性循环且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工业链网结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3]。
  (一)利用好张掖市生态工业发展的优势与机会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立足“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战略定位,区位优势作用明显。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而过,境内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水资源。农业基础地位雄厚,张掖市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产业制种基地。张掖市矿产资源富集,是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全国12个重点找矿区之一,境内有丰富的钼和锌等资源,这为张掖市的生态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工业物质原料。针对上述有利条件,张掖市可以整合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比例如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集中优势资源,联合行业内优势力量,壮大行业规模。其次张掖市要紧紧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承接一批适合落地张掖市发展的东部产业转移工程,丰富张掖市工业项目层次和类别,提升带动效应。要充分利用科技力量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金量,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协作等措施,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好企业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目前张掖市做的比较好的企业以民乐县锦世化工有限公司为例,公司通过无钙焙烧技术生产铬盐主导产品红矾钠、氧化铬绿等产品,对铬盐废渣进行综合利用,上一级产品的废渣成为下一级产品的原料,铬盐生产中产生的细铬渣等危险固废全部得到了利用,真正实现了循环经济。
  (二)处理好张掖市生态工业发展的劣势与威胁
  张掖市工业总量小,2012年张掖市工业经济总量只占全省的3.9%。工业发展处于后发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工业企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发展缺乏骨干人才和科技人才引领,劳动力流动性大。张掖市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受限。受地方电力消纳能力有限和电网送出滞后的双重制约,张掖市电网建设取得路条的项目多,开工建设的少,建成并网发电的更少,在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中处于劣势地位。针对张掖市生态工业发展的劣势和威胁,张掖市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来帮助工业企业克服各方面的劣势或不足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比如,针对企业缺乏骨干人才和科技人才的现象,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引进科技人才,特别是引进工业经济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张掖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在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有限方面,可以通过张掖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平台,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层次高、规模大、空间宽的格局来提高工业发展的集约化和集中度。张掖市发展生态工业绝不是特立独行的,需要和毗邻地区金昌、武威等区域共同发展,建立完善的联动配合机制,与周边地区协商共建电网,解决区域内电力产能过剩问题,促进河西地区工业经济整体发展。
  基于对张掖市生态脆弱性、基础性、独特性的深刻认识及张掖市自身工业基础现实条件,这些客观环境和条件倒逼张掖走生态工业的道路,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工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其他文献
历史文化特色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软性资源",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彰显地域特征与城市特色的主要空间载体。文章立足全域全要素统筹要求,提出"明底数、强管控"的济宁市历史文化特色空间保护与管控两大应对策略,即在摸清全域历史文化特色空间家底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历史文化特色空间"一张图";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通过底线保护、整体协同与衔接管控,探索与国土空
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其中自然保护区准入条件的基本门槛是空间准入清单,目前我国已明确准入清单要“刚性”与“弹性”结合,但对于“弹性”准入清单要求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文章在剖析自然保护区准入清单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和“自存—共存”“优化—平衡”的思路,明确了自然保护区准入清单需求共识,构建了自然保护区“刚性”与“弹性”准入清单的决策方法,为新时期自然保护区准入清单提供了一套决策工具.
在区域格局高度网络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环太湖地区的乡村发展呈现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高度融合,以及自然生态、历史人文高度交织的特征。面对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双重压力,该地区的乡村发展迫切需要寻求生态化、特色化、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文章以太湖西岸的江苏宜兴市为例,剖析了其在乡村空间聚落、生态环境保护、乡村产业发展和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的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以环太湖地
自2012年《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颁布以来,我国的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福州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此,文章以福州市滨海新城核心区的智慧城市规划实践为例,在分析其现状优势的基础上,从智慧空间布局、智慧基础设施统筹及全息管理平台建设三方面总结了其实践经验,并从组织保障、人才保障、信息安全与舆论宣传四方面对其规划实
设施农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但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土地利用方式,国家、省、市层面对设施农用地管理的政策指引相对不足,导致设施农用地成为违法违规问题的高发领域。文章从设施农用地的概念界定出发,梳理了现行政策对设施农用地的规定,以广州市为例,针对其设施农用地管理面临的挑战,从政策供给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新设施农用地管理政策,并从"1个制度""1个指南""2
2021年5月30日~31日,第六届西部九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联盟+《规划师》杂志(9+1)联合毕业设计暨“中晟杯”设计竞赛终期答辩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主办,西安市莲湖区大兴新区(土门地区)综合改造管理委员会协办,陕西中晟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赞助.在开幕式上,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振磊,教育部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天先后致辞,长安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侯全华、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宋进喜进行了发言.
期刊
在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居民活动及城市空间组织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城市规划关注的对象需要从单调的静态空间转向复杂、动态的城市场景,从而对特定时空下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要素配置做出引导。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指出了未来城市场景数字化、智能化、人本化和场景化的4大发展趋势,并针对未来的社区生活、交通出行、消费休闲、工业生产和生态游憩等场景应用展开想象式分析;其次,提出了面向场景的城市规划总体框架,并对场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屡次突破的建筑高度成为威胁历史文化景观风貌的重要因素,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常规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法已难以适应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需求。文章以日喀则市历史文化名城为例,通过分析建筑高度的演变历程与存在问题,从"保护与发展"的视角出发,采用分区梯级式高度控制与线性连续眺望高度控制相向叠加的手段,并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高度控制要求相衔接,形成新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要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更加关注低碳发展、安全发展、效率发展、集约发展和经济发展,打造多元一体的交通系统。《乐山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从全局化的发展视角出发,改变传统交通发展模式中以"工具理性"为导向的规划思维,强调向"价值理性"的交通规划理念转变,以促进社会公平及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构建与乐山市地域特征相适应的多元一体的城
城市设计的关键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空间价值。我国当下的城市发展正处于存量提升、逐步关注"高阶需求"的阶段,城市设计应从人与环境的多重关联信息入手进行深化与拓展,直接面向场所营造和氛围提升。文章基于感觉、知觉、认知、行为的心理学过程,探索城市设计与多重需求的关系,提出"高阶需求"引导下城市设计体系与相关要素构想,以期为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