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早些时候,我们的童年曾经写满了“撒野”和自由。
随着脑科学、心理学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的来势汹汹,“0~3岁,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头脑。一时间,新一代父母们一片焦虑!
3岁,也成了父母心灵中一道深深的界限。一定要赶在3岁之前让孩子学会……否则将延误一生!
“0~3岁,孩子成长关键期”到底意味着什么?父母到底怎样做才真正有利于宝宝的成长和发育?
深度访谈
“关键期”的3个关键解读
受访专家
小泉英明:日本著名物理学家、首席脑科学专家,曾获2005年诺贝尔奖提名,197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在1976年发明了偏光原子吸收测定法,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小泉英明先生还发明了现在医院及实验室使用的核磁共振仪,以及可以在教室里测试大脑活动的光导测试仪。现为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总课题组组长。
⒈所谓“关键期”,不是获得维持生命活动基本能力的决定性的阶段,而只是说,在这个阶段,我们比较容易获得这些能力。
《父母必读》:“关键期”的理论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宝宝今后的发展真的具有决定性意义吗?
小泉英明:说到关键期,首先还要从小鸭子的故事说起。小鸭子刚刚出生后,看见离自己最近的、活动的较大物体时,它会误认为那就是自己的母亲,便紧随其后,片刻不离。奥地利科学家劳伦茨把这种现象叫作大脑的“印刻现象”。研究者曾使用玩具替代动物作了实验,发现印刻现象只在小鸭子孵出后的21小时~24小时之内存在,以后便不再出现。所以,人们把这段时期叫作“临界期”。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印刻现象”应用于儿童早期教育当中,从而提出婴幼儿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的理论。
但是,后来,我们用“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代替了“关键期(critical period)”的说法。这样做恰恰说明了所谓“关键期”,不是获得维持生命活动基本能力的决定性的阶段,而只是说,在这个阶段,我们比较容易获得这些能力。
我们知道,脑是通过对看、听、触摸等行动的反应来学习和发育的。通过学习,脑细胞之间会建立起新的连接。过了所谓的敏感期,连接的建立确实会变得相对缓慢一些,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关键期之外,孩子学习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所谓的“脚步放缓”了,并不是一个很尖锐的曲线,而是逐渐放缓的过程。而且,更不能说,过了关键期以后,脑的发育就停止了。
还有一个误解,是因为“敏感期”的提法是从视觉的发展得出来的结论。比如美国的印第安人是过帐篷生活的,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的孩子对斜线就特别敏感。这是因为帐篷的屋顶、柱子的斜线特别多,孩子从小就接触了以后,他的视觉就产生了一种自然的适应。但是这种情况是否存在于视觉以外的感觉当中,目前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现在唯一可以说的是,除了视觉以外,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的发育是很有可能存在敏感期的。
⒉越接近自然的东西,对孩子的刺激越丰富。
《父母必读》:既然这些感知能力的发育是很有可能存在敏感期的,那么家长需要做些什么来促进这些能力的发育呢?
小泉英明:要给孩子提供平衡、丰富的刺激。首先,平衡和丰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各种感觉的刺激都要有,不要有所偏失。其次,他还指某一种感觉的刺激也要尽量做到丰富。拿宝宝的听力发育来说,我们要为孩子提供怎样的环境呢?是听听钢琴曲还是带孩子到自然界当中,去体验一下风和波浪的声音?实际上,自然界的声音他的波长是多种多样的,相比之下,钢琴的波长就显得比较单一。如果每天只是给孩子听电子音的话,很难培养孩子在听力上丰富的感受性。再比如从视觉刺激来说,天空的颜色,大海的颜色,植物、动物等自然界的颜色,很多都是非常微妙的颜色,但是人工创造出来的染料就显得很单一了。同理,其他方面比如形态、质量、味觉、触觉,包括香味,也都是越接近自然的东西,对孩子的刺激是越丰富的!
⒊越早给孩子塞入错误的信息,无可挽回的损失就会越大。
《父母必读》:人脑不同皮层的发育顺序是不同的,我们的教育是否也需要准照这个顺序来进行?
小泉英明:大脑学习的过程,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把应该后输入的东西先组装进来的话,肯定要退回到前一步重来。特别是幼儿时期,是给大脑的认知系统的建构打下坚实基础的时期,如果不尊重大脑的学习顺序,错误地输入的话,以后脑的认知系统的构建就有可能发生问题。有一些事例证明:越在成长发育的早期,错误地输入不自然的信息,对日后产生的不良影响越深刻。
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俗话说“有苗不愁长”,孩子天生具有自然成长的强大动力。只要父母不拼命地拗着孩子的自然的成长动力做一些不自然的所谓“培养”,孩子就会健康地成长。比如:孩子还没回学会走路就使劲教孩子认数字,减少孩子与大自然和人接触的机会而通过录像和电脑学习等等。对于妈妈来说,拥有识别这些不自然行为的判断力是非常重要。
当然,也不是说应该完全放任孩子。父母用心呵护是很重要的。但是父母的呵护是否变成了过分地保护和干涉,是否剥夺了孩子自己学习的机会,是否把父母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对此,父母要经常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反思一下。
大家看法
是能力的敏感期,而非知识的敏感期
廖丽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员早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早期教育研究专家)
“敏感期”主要是指人的基本能力的获得。而这种能力的获得是一种习得,是天生的,而不是我们教会的。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他创造好的环境,让他的能力能顺利地发展起来。
然而,有些父母会过于心切,很早就教孩子学知识,锻炼他的记忆力。其实,在宝宝小时候,并不是记忆力发展的敏感期。有一个名词叫作“童年性遗忘”。也就是我们学前期让他背的很多东西,大部分他到后来是记不住的。然而,对于能力来说,比如各种感觉能力、语言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等则是急需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
所以,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孩子,要弄清孩子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也正是敏感期这一理论的意义所在。
另外,敏感期的教育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它其实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自然规律。比如1~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其实孩子在这个阶段,如果你给他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语言,和他更多地说话,让孩子愿意说话,愿意表达,有机会表达。这个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而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给”他什么、“教”他什么。如果我们要去追究一个功利的结果的话,只能说它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同时,家长的心态也很重要,除了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以外,还要注意保护孩子愉快的情绪、对事物探究的热情、和你交流的愿望等等,这其实是孩子发展最明显的标志。
迷信录音机的国度
苏彦捷(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学会秘书长)
我们曾经和德国、美国、希腊等几个国家搞过针对3个月孩子的联合研究。我们在中国一共选择了20个家庭。奇怪的是,在听歌谣的时候,我发现每一个家庭基本上都是通过录音机来放歌谣给孩子听。这种情况在国外很少出现。
其实,听歌谣本身对孩子的发育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我们换成了用录音机代替你去给孩子念,那么,它的刺激是相对单一的。如果我们能够面对面地看着孩子,在听歌谣的同时,他还会看到我们的表情,学习与我们交往,或者我们在歌谣中还可以加入一些肢体活动,这可能对孩子更有好处。所以,不要拿录音机代替了你和孩子的交流,或者说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跟孩子的交流。
“录音机事件”让我突然想到实际上,中国早期教育方面,辅助的东西特别多。比如各种早教班、早教书籍、早教光盘等等。其实,我们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意识,肯花点儿功夫,花点儿力气,用最自然的方法来教育我们的宝宝就是最好的!
敏感期,不过是对你善意的提醒
林菁菁(知名艺术家,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展出和被收藏,出版了《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和孩子一起享受创意》等专著)
我认为,有些父母对敏感期的理解可能有些偏面。实际上,当初之所以强调这一概念是想纠正大家一个错误的观点:3岁以前的孩子不需要教育。敏感期的提法实际上是让你意识到你的语言、你的行为,以及你为孩子提供的环境、你家庭的整体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从3岁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在我们重视宝宝0~3岁教育的同时,也不要被3岁搞得过于焦虑。
有些父母认为3岁前我把孩子送到一些早教机构或者兴趣班里面就表示对他进行教育了。不是这样的。教育和人是一个很整体的东西。是你作为父母去呵护另外一个生命,包括把你自己的生命体验影响给他的一个过程。包括一些早教课程,他的初衷也是为了帮助家庭寻求一种很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已。
另类观点
各类信息靠边站
在各种教育信息呼啸而来之时,我们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已经成了信息的俘虏!在你的脑子里,甲、乙、丙、丁各位专家学者的说法也在疯狂地打架!该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律请出!等你头脑清醒时,问问自己:我是真的站在孩子的立场来做的吗?另外,且听本小编的一句贴心提醒:如果你正在为甲方法和乙方法不知所措时,记住,最自然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编辑/兰淑会(lansh@bphg.com.cn)
随着脑科学、心理学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的来势汹汹,“0~3岁,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头脑。一时间,新一代父母们一片焦虑!
3岁,也成了父母心灵中一道深深的界限。一定要赶在3岁之前让孩子学会……否则将延误一生!
“0~3岁,孩子成长关键期”到底意味着什么?父母到底怎样做才真正有利于宝宝的成长和发育?
深度访谈
“关键期”的3个关键解读
受访专家
小泉英明:日本著名物理学家、首席脑科学专家,曾获2005年诺贝尔奖提名,197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在1976年发明了偏光原子吸收测定法,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小泉英明先生还发明了现在医院及实验室使用的核磁共振仪,以及可以在教室里测试大脑活动的光导测试仪。现为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总课题组组长。
⒈所谓“关键期”,不是获得维持生命活动基本能力的决定性的阶段,而只是说,在这个阶段,我们比较容易获得这些能力。
《父母必读》:“关键期”的理论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宝宝今后的发展真的具有决定性意义吗?
小泉英明:说到关键期,首先还要从小鸭子的故事说起。小鸭子刚刚出生后,看见离自己最近的、活动的较大物体时,它会误认为那就是自己的母亲,便紧随其后,片刻不离。奥地利科学家劳伦茨把这种现象叫作大脑的“印刻现象”。研究者曾使用玩具替代动物作了实验,发现印刻现象只在小鸭子孵出后的21小时~24小时之内存在,以后便不再出现。所以,人们把这段时期叫作“临界期”。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印刻现象”应用于儿童早期教育当中,从而提出婴幼儿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的理论。
但是,后来,我们用“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代替了“关键期(critical period)”的说法。这样做恰恰说明了所谓“关键期”,不是获得维持生命活动基本能力的决定性的阶段,而只是说,在这个阶段,我们比较容易获得这些能力。
我们知道,脑是通过对看、听、触摸等行动的反应来学习和发育的。通过学习,脑细胞之间会建立起新的连接。过了所谓的敏感期,连接的建立确实会变得相对缓慢一些,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关键期之外,孩子学习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所谓的“脚步放缓”了,并不是一个很尖锐的曲线,而是逐渐放缓的过程。而且,更不能说,过了关键期以后,脑的发育就停止了。
还有一个误解,是因为“敏感期”的提法是从视觉的发展得出来的结论。比如美国的印第安人是过帐篷生活的,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的孩子对斜线就特别敏感。这是因为帐篷的屋顶、柱子的斜线特别多,孩子从小就接触了以后,他的视觉就产生了一种自然的适应。但是这种情况是否存在于视觉以外的感觉当中,目前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现在唯一可以说的是,除了视觉以外,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的发育是很有可能存在敏感期的。
⒉越接近自然的东西,对孩子的刺激越丰富。
《父母必读》:既然这些感知能力的发育是很有可能存在敏感期的,那么家长需要做些什么来促进这些能力的发育呢?
小泉英明:要给孩子提供平衡、丰富的刺激。首先,平衡和丰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各种感觉的刺激都要有,不要有所偏失。其次,他还指某一种感觉的刺激也要尽量做到丰富。拿宝宝的听力发育来说,我们要为孩子提供怎样的环境呢?是听听钢琴曲还是带孩子到自然界当中,去体验一下风和波浪的声音?实际上,自然界的声音他的波长是多种多样的,相比之下,钢琴的波长就显得比较单一。如果每天只是给孩子听电子音的话,很难培养孩子在听力上丰富的感受性。再比如从视觉刺激来说,天空的颜色,大海的颜色,植物、动物等自然界的颜色,很多都是非常微妙的颜色,但是人工创造出来的染料就显得很单一了。同理,其他方面比如形态、质量、味觉、触觉,包括香味,也都是越接近自然的东西,对孩子的刺激是越丰富的!
⒊越早给孩子塞入错误的信息,无可挽回的损失就会越大。
《父母必读》:人脑不同皮层的发育顺序是不同的,我们的教育是否也需要准照这个顺序来进行?
小泉英明:大脑学习的过程,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把应该后输入的东西先组装进来的话,肯定要退回到前一步重来。特别是幼儿时期,是给大脑的认知系统的建构打下坚实基础的时期,如果不尊重大脑的学习顺序,错误地输入的话,以后脑的认知系统的构建就有可能发生问题。有一些事例证明:越在成长发育的早期,错误地输入不自然的信息,对日后产生的不良影响越深刻。
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俗话说“有苗不愁长”,孩子天生具有自然成长的强大动力。只要父母不拼命地拗着孩子的自然的成长动力做一些不自然的所谓“培养”,孩子就会健康地成长。比如:孩子还没回学会走路就使劲教孩子认数字,减少孩子与大自然和人接触的机会而通过录像和电脑学习等等。对于妈妈来说,拥有识别这些不自然行为的判断力是非常重要。
当然,也不是说应该完全放任孩子。父母用心呵护是很重要的。但是父母的呵护是否变成了过分地保护和干涉,是否剥夺了孩子自己学习的机会,是否把父母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对此,父母要经常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反思一下。
大家看法
是能力的敏感期,而非知识的敏感期
廖丽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员早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早期教育研究专家)
“敏感期”主要是指人的基本能力的获得。而这种能力的获得是一种习得,是天生的,而不是我们教会的。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他创造好的环境,让他的能力能顺利地发展起来。
然而,有些父母会过于心切,很早就教孩子学知识,锻炼他的记忆力。其实,在宝宝小时候,并不是记忆力发展的敏感期。有一个名词叫作“童年性遗忘”。也就是我们学前期让他背的很多东西,大部分他到后来是记不住的。然而,对于能力来说,比如各种感觉能力、语言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等则是急需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
所以,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孩子,要弄清孩子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也正是敏感期这一理论的意义所在。
另外,敏感期的教育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它其实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自然规律。比如1~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其实孩子在这个阶段,如果你给他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语言,和他更多地说话,让孩子愿意说话,愿意表达,有机会表达。这个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而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给”他什么、“教”他什么。如果我们要去追究一个功利的结果的话,只能说它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同时,家长的心态也很重要,除了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以外,还要注意保护孩子愉快的情绪、对事物探究的热情、和你交流的愿望等等,这其实是孩子发展最明显的标志。
迷信录音机的国度
苏彦捷(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学会秘书长)
我们曾经和德国、美国、希腊等几个国家搞过针对3个月孩子的联合研究。我们在中国一共选择了20个家庭。奇怪的是,在听歌谣的时候,我发现每一个家庭基本上都是通过录音机来放歌谣给孩子听。这种情况在国外很少出现。
其实,听歌谣本身对孩子的发育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我们换成了用录音机代替你去给孩子念,那么,它的刺激是相对单一的。如果我们能够面对面地看着孩子,在听歌谣的同时,他还会看到我们的表情,学习与我们交往,或者我们在歌谣中还可以加入一些肢体活动,这可能对孩子更有好处。所以,不要拿录音机代替了你和孩子的交流,或者说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跟孩子的交流。
“录音机事件”让我突然想到实际上,中国早期教育方面,辅助的东西特别多。比如各种早教班、早教书籍、早教光盘等等。其实,我们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意识,肯花点儿功夫,花点儿力气,用最自然的方法来教育我们的宝宝就是最好的!
敏感期,不过是对你善意的提醒
林菁菁(知名艺术家,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展出和被收藏,出版了《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和孩子一起享受创意》等专著)
我认为,有些父母对敏感期的理解可能有些偏面。实际上,当初之所以强调这一概念是想纠正大家一个错误的观点:3岁以前的孩子不需要教育。敏感期的提法实际上是让你意识到你的语言、你的行为,以及你为孩子提供的环境、你家庭的整体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从3岁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在我们重视宝宝0~3岁教育的同时,也不要被3岁搞得过于焦虑。
有些父母认为3岁前我把孩子送到一些早教机构或者兴趣班里面就表示对他进行教育了。不是这样的。教育和人是一个很整体的东西。是你作为父母去呵护另外一个生命,包括把你自己的生命体验影响给他的一个过程。包括一些早教课程,他的初衷也是为了帮助家庭寻求一种很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已。
另类观点
各类信息靠边站
在各种教育信息呼啸而来之时,我们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已经成了信息的俘虏!在你的脑子里,甲、乙、丙、丁各位专家学者的说法也在疯狂地打架!该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律请出!等你头脑清醒时,问问自己:我是真的站在孩子的立场来做的吗?另外,且听本小编的一句贴心提醒:如果你正在为甲方法和乙方法不知所措时,记住,最自然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编辑/兰淑会(lansh@bph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