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丫,村妇,诗人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yan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的外围有个承德县。承德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深山区。承德县的最北部有个磴上镇,镇的东北部的北大山下有个小西沟村,李连云就是在那里长大的。
  1973年出生的李连云,小时候是个顽皮好动的山丫头,却又聪明机灵,好出鬼点子。8岁那年,她走进了村里的小学,打下了很好的学习功底,可惜因为家庭困难,只上完了小学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民。那年她14岁。
  第二年,相邻5里路的河东村剧团招人,李连云偷偷去报考,居然考上了。父母知道了,大为生气,坚决不许她去学唱戏。可是她又实在不愿意在家种地。又过了两年,17岁的李连云说动了在保定包工程的表哥,又带上了小她1岁的妹妹,跑到保定,成了砖厂的打工妹。
  砖厂的活计,可不是一般的累。过去有俗话:“脱坯打墙,活见阎王。”现在虽然多了机械化设备,劳动强度还是相当大,尤其对于女孩子。李连云和妹妹的工作是管理滑板,也就是将做出来的砖坯通过传送带从滑板上倒到窑口。一天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工资呢,每天2元,一个月下来,一天也不耽误,也就是60块钱。32
  就这样干了三年多。后来认识了也在那儿打工的陈军,说起话来,他的家在大西沟,和小西沟只有一山之隔,他处处照顾,李连云一来二去产生了感情。20岁那年,李连云嫁到大西沟,第二年有了儿子。儿子陈可心4岁以后,她把孩子交给娘家妈,又去了保定。直到生了女儿陈思岐,才正式结束了打工生涯。
  10多年的打工生活,并没有把那点儿可怜的文化底儿丢光,真是奇迹。这缘于李连云的聪明好学。和别人一样,她也老早学会了手机上网,开始只是闲聊,后来接触到诗词网站,看到了别人发的诗词,引起了她的极大兴趣。由喜欢到学着写,她取自己名字中的“云”字,注册了网名“云淡如水”,也把习作发到朋友圈和几个微信群,当然那时候写的可以说“啥也不是”。
  经别人的指点,李连云进入网络诗词学校专攻诗词,先是“小渔村”毕业,之后就是中华古典诗词学校、慈善学会,都是无偿教诗词的,一周一堂课,作业有老师点评。
  那时候,李连云真的是痴迷啊,一本王力教授的《诗词格律》简直被她翻烂了。一天写好几首,做饭时琢磨,睡觉时想,喂着猪时忽然想起来一句好词,返回屋里写出来,写着写着,把喂猪的事忘到脑后,半前晌时分,猛想起来,出去看,那猪早钻出圈跑到村外去了。每天写呀看呀很晚才睡,早上醒来就看手机,老公说她“魔怔”了。有一次老公过生日,李连云心血来潮,给他写了一首《千秋岁》贺词,她满怀激情念给老公听,念完了他却说没听懂。说实在的,老公陈军不支持李连云学写诗词,说什么写再多再好也不能换钱当饭吃。直到后来看见李连云出成绩了,才不那么反对了。而最近一两年,李连云连连获奖,全家人包括公爹、丈夫、女儿,都跟着高兴,家庭也越发和谐了。
  石家庄有个网友“春眠不觉晓”,退休前是一家医院的院长,诗词写得好,人也特别好。李连云要拜他为师,老头儿坚决不收,但是对她的每首作品都认真指点。那时候,或许是生活的原因,或许是受李清照词的影响太深,李连云的诗词里不是“愁”就是“苦”,情调阴郁压抑。“春眠不觉晓”对她说:“你现在的作品,格律已经很讲究了,但是格调太低沉,应该走出来呀。”
  这期间,李连云因为诗词写得多,发得多,成了好几个诗词论坛的版主,公认的活跃分子。2013年,经诗友介绍,她的詩词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有两组词相继在辽宁的《绥中诗词》发表。2015年,承德诗词群里的朋友推荐,李连云的一组“浣溪沙”在《承德日报》副刊发表。《热河》杂志第28期发表了她的一组诗词作品,给她寄了两本样刊。与此同时,承德的“老家热河”网站举办诗词大赛,李连云的《罗香小袖拭春风》获得了优秀奖,除了证书,还有丝巾一条,李连云那个高兴劲儿呀,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说起写作过程,李连云觉得,那可是苦乐参半,有时候一句也写不出来,苦恼死了,最长的时间三个月写不出来一首诗。好多老师解劝她,说谁都有这种情况,多看书吧,这是遇到瓶颈期了,一旦突破会进步一大截的。
  2016年,李连云经人介绍进了“板城文苑群”,这是个以微信公众平台聚拢起来的以文学爱好者为主的微信群。群里一些诗词造诣较高的诗友给了她很大的帮助,不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品位,也改善了诗词格调,变得阳光开朗,乐观向上。且看她这三首七绝:
  咏迎春花
  翠叶纤肢窈窕身,黄衫一袭婉容新。
  残寒涧雪犹存冷,携手东风敢报春。
  壮志豪情
  万丈豪情融笔墨,一腔热血付丹青。
  来年大展鲲鹏志,横扫阴霾荡不平。
  情寄
  笔润花间香两袖,情牵梦里那枝梅。
  红颜虽老随风逝,也把巫山醉几回。
  几年来,李连云结交了好多诗友,包括本地的和外地的。她那热情开朗的性格、率直坦荡的禀性、谦虚好学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拥戴和喜爱。很多人为她写诗作歌,由衷地赞美她。可是李连云不为所动,她说我就是个小学文化的农家妇女,我写诗词,因为我喜欢,我不指望成为什么诗人,只要写出来就好。她用一首《鹧鸪天·自嘲》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我本农家一妇人,偏偏酷爱古诗文。
  翻开宋韵读千遍,检点唐风醉几巡。
  诗佐酒,韵提神,粗茶淡饭善其身。
  奢华不慕浮名远,自在飞花自在吟。
  编辑:安春华
其他文献
火场上,最危险的时候,谁冲在第一线呢?  他们!  他们是谁?  他们是火场上“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消防官兵!  2017年3月27日下午,河北电视台演播大厅“中国梦·赶考行”第四期365百姓故事汇总决赛暨《河北好故事》特别节目正在进行,九号选手将消防官兵《勇敢无畏家国情怀》的“故事”讲给大家。九号选手是一名消防军人,用最朴实的语言,赢得一阵阵掌声与喝彩。  那天的演播现场,九个人九个故事,九个人
阿婆、果树和鸟  文/杨培铮  巷子深处有座小楼,楼前有两棵三层楼高的玉兰树,满树繁花,花香一次次把我和雪吸引过去。楼前还有一棵黄弹树、桑树和芒果树,都已青果累累。阿婆说,这些果树结的果子可甜了,家里大人小孩都爱吃。阿婆说,等果子成熟了,他们也都回来了,等我孙子放假就都回来了。  雪问,他们住哪里?  在福州呢。  傍晚,阿婆总是斜靠在玉兰树下的藤椅里,朝着巷口的方向张望。突然不知从哪儿飞出一群麻
几年前,在组织编纂《廊坊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的《廊坊民间艺术卷》征稿时,我畅读了左各庄杆会的神秘和珍奇。  廊坊市文安县左各庄,地处海河流域下游,大清河蜿蜒北过,历史上以地势低洼、十年九涝而闻名远近。“银浪轰雷逐,百里渺无极”“三年人在水,百里洼生鱼”“洪水横流,饿殍载道”“庐舍为墟”的记载,浸透了勞动人民的辛酸。艰辛的生存环境塑造了古洼人倔强勇敢、坚定不屈的个性。据《文安旧志》记载,这里的人们“质
大解,原名解文阁,1957年生,河北青龙县人,现居石家庄。主要作品有长诗《悲歌》,小说《长歌》,寓言集多部。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入选300余种选本。  今年5月,诗人大解出版了一部寓言体故事集,名字叫《别笑,我是认真的》。25日,他以《反抒情时代的诗歌策略》为题在河北文学馆作了精彩演讲,这场演讲却与他的新著并无直接关系。诗人刘向东在开场中说,大解是出类拔萃的诗人,他对生命和存在的领悟,达
【摘 要】 所谓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但要让一个人爱上阅读,需要多方合力,智慧引导,持之以恒。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创设宽松式、玩乐式的阅读空间”“师生共读,其乐融融”“纯粹的不带目的性的阅读,润读于无声”这三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 宽松式;玩乐式;师生共读;润读于无声  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犹药也,
保定直隶总督衙署展厅有个画展,我去看的那天,正赶上下雪,展厅空荡荡的,冷气逼人,除我之外,只有一个人俯身在展厅中间的桌子上,匆匆写稿子。彼此招呼、说话,并没影响他继续写字。后来知道,他是在展厅值班,利用这点时间写随笔,报社马上有人来取。我说不改改,再抄一遍?他说不用,一遍就行。我想挺牛啊,有点倚马可待的意思。这个人,就是王军云。  后来熟了才知道,王军云是朋友圈里公认的才子,沉稳、谦和,思维敏捷,
《果树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中国农林水产类权威学术期刊,中文园艺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CABI等20余种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结果,《果树学报》的影响因子达0.954,已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果树学报》着重选发密切结合我国果树科研、教学、生产实际,反映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的
面对高原的阳光,我的眼睛,第一次失语。  秋日高原阳光乍看明晃清亮,但它是热情的,即便是带着墨镜,也感受到了它的穿透力,紫外线松针般射向你,外衣被刺穿了,内衣被刺穿了,直到你的心腑。前来迎接我的解放军战士小吴,把洁白的哈达围在我的脖子上。这一刻,哈达也亮得像太阳。  我用眼光把四面梳理了一遍,眺望的眸子里,映入的风景一片异样。江是雅鲁藏布江,山是冈底斯山。江山之间,碧蓝的天空、大朵的白云、纯白的雪
提升有机质,秸秆贡献大    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农业废弃物污染,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和培肥耕地,2006年国家启动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分别安排在江苏、四川、广西、湖南、湖北、江西6个省18个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推广涉及103个乡镇、603个行政村,补贴农户逾24万户:参与秸秆腐熟剂供应的中标企业5家,补贴秸秆腐熟剂1 438t,实施秸秆还田腐熟面积7.4万hm2。6月22日
夏日雄安,畅游荷花淀。荡舟荷花园,孙犁先生的美丽文字如带着荷叶水珠,晶莹入耳;徘徊在孙犁纪念馆,久久地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那样艰苦抗战的岁月里,美,依然流淌在孙犁笔下?  孙犁先生的战争故事里,那些洋溢着美和真情的细节常常让我们感慨万千。无论是荷花淀、芦花荡,还是山地回忆,无论月光下编席,还是山溪边洗衣,总有一个个美的场景在我们面前浮现。  孙犁先生的散文里曾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天早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