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课堂·社会”三维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

来源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jiangd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初中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生长和法治素养发展,课堂教学不能停留于知识层面,而应超越知识,指向情感价值引导教育,凸显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实践,而生活化课堂教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能更好地追求课堂学习的本真,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笔者结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在构建生活化课堂的一些尝试与做法。
  一、立足教材:巧用教材栏目,展现教材生活化
  教材的相关栏目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搬进课堂,可能会因高于或落后于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不能唤醒他们的学习激情;若教师能搜寻贴近当地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巧妙地设计这些栏目,则不仅给学生视觉上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能赋予教材生活气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基于生活经验,整合教材栏目
  “運用你的经验”往往可以作为导入活动环节选用,经过加工处理使之贴近学生生活经历,使学生有话想说。“探究与分享”往往是教材活动的主体形式,教师结合情境巧妙处理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话题的探讨与观点的碰撞中分享交流。“拓展空间”作为课堂学习的拓展延伸,可以巧妙加工成学生实践的拓展延伸。因此,教师以学生生活为起点,充分挖掘教材栏目的生活化素材,引导学生调用自身生活经验去探究知识,并把习得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以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这一框为例,重在引导学生编织个人梦想,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做追梦人。教师需要重新处理整合教材的各个栏目,比如,在“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引入一份关于“梦想”主题的班级问卷调查数据,问卷内容指向学生观点认知有偏差,或者观点有碰撞的内容,并以此引入话题:我的梦想是否遥不可及?付出努力梦想一定实现吗?如果梦想不能实现,编织梦想还有意义吗?学生围绕这些数据和话题能有话说,彼此分享看法。本栏目的学习起点正是基于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展开对“梦想”话题的深入交流。接着,结合“阅读感悟”,选用身边的正能量人物案例或者由学生分享故事,使之达成认识:梦想也许遥不可及,但它能为我们的人生指引方向。有时,梦想可能与现实有一定距离,但正因为人类有了一个个崇高的梦想,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地发展进步。然后,依托“探究与分享”或“拓展空间”,引导学生草拟我的努力计划:未来三年里,我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为了实现梦想,我需要培养哪些品质;我需要做哪些准备;我目前可以开始哪些具体行动。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栏目整合,使学生认识到: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人类的发展需要少年的梦想,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目标、时代脉搏、国家梦想紧密相连。
  2.调用生活经验,挖掘教材栏目
  生活处处都有可供挖掘的课堂教学素材,那些与学生的认知需求、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生活素材,都可以经加工被引入课堂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学生所关注的生活话题,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在情感体验中深化道德品质。
  如七年级下册“生活需要法律”这一课,教材栏目“运用你的经验”:你能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法律吗?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法与生活,经验调用”环节,对教材栏目稍加点拨处理,出示家庭生活角色成员:老年人、夫妻、子女等;学校生活角色成员:学生、教师、学校等;社会生活角色成员:购物消费、企业生产、交通出行、网络生活、公共场所等。由此,引导学生调用生活经验,围绕话题分享交流,便能得出书本结论
  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法律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无处不在。
  又如,七年级下册“悄悄变化的我”这一课,教材栏目“探究与分享”: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烦恼?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的?教师在课前让学生用纸条悄悄写下自己的烦恼,选出一些典型的青春期烦恼在课堂上分享。这些烦恼来自于学生生活,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栏目的基础上,改变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传统做法,尝试以“知心姐姐”的角色走近学生的心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烦恼。
  二、聚焦课堂:创设活动情境,实现课堂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选取学生生活经历片段,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来逐步转变观念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实现行为内化,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好铺垫,以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活化。
  1.通过主题活动,体验美好情感
  以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节。比如,给父母写一封信。学生结合自己进入初中以来与父母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摩擦和误会,给父母写一封信,与父母进行一次沟通交流,同时表达对父母的感恩。课堂上,音乐背景渲染下,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对父母关上了心灵之门,很多提笔给父母学信的孩子,居然在偷偷抹眼泪了。他们渐渐发现自己可能忽略了父母的情感,也能理解父母的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做法。之后,让学生把这份神秘的“礼物”亲自交到父母的手中。据家长们的反馈,他们读信后被深深的感动了。有的父母表示也要给孩子回信,重新架构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表示以后尽量多陪伴孩子。在此,让学生和其家长共同体验到了这种美好的情感。这种“成长”青春的活动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 创设冲突情境,再现生活场景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创设具有冲突的情境话题,再现生活场景,解读生活的本真。
  如,七年级上册“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一课,教师引入“‘无腿老人’夏伯渝五次登顶珠峰”的视频资料,设置具有观点冲突的情境话题:鉴于他的身体现状与医生给予的建议,老人仍然选择多次向珠峰发起挑战,你认为他的一生值得吗?对此很多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既有认为值得的,也有觉得不妥的。认为不妥的学生结合前一课“敬畏生命”的知识谈及老人应珍爱生命,顾及家人的担忧,不建议亲自攀登珠峰,可以通过网络与登山爱好者分享自己的攀登经验技能,同样也很有意义。当然,更多的同学表示理解这个与大山较劲了一辈子的老人,挑战生命之难。接着,课堂跟进材料:珠峰归来分享会,引导学生结合老人的经历,谈谈我们该如何发现和创造我们的生命。   基于部分学生对某一事件的质疑,创设极具认知冲突与观点碰撞的情境话题,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思考,在辩理中感悟,以提升其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
  三、走向社会:关注社会现实,拓展资源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教材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及当前的社会现实,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引导和促使学生将习得知识更好地用于生活。
  1.开展社会实践,知识源于生活
  知識源于生活,实践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途径。因此,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也需要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习得知识与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以七年级上册“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一课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垃圾分类回收的社会调查活动,带领学生参与“小区垃圾分类,走近千家万户”的宣讲活动。学生从联络社区工作人员到了解小区垃圾分类现状再到策划宣讲的对象选择、时段选择以及途径选择,跟随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全程参与。通过宣讲活动学生逐渐达成了共识:首先,生活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全民参与,作为学生出力责无旁贷。其次,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宣讲活动能增长知识,增强意识,利于融入社会。再者,实践活动也需要智慧创新,垃圾分类宣讲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人群如何宣讲最有效也是一门艺术。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感悟:自己的一个微小的行动,会影响一个家庭,甚至带动一个社区,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收获满满。
  2.聚焦时政资源,关注社会生活
  《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仅强调道德培育的重要性,同时也突显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本学科具有鲜明的教育性与时代性。有些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新闻素材无法在教材文本中即时呈现,特别是印证教材文本的相关新闻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更新充实课堂。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以社会热点解读教材文本,再以理解内化的书本知识去解读社会热点,使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社会生活,关心时事热点的习惯。
  以七年级下册“法律保障生活”这一课为例,涉及法律的特征和作用,为了将法律课堂设计得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出示热点材料“北京首例考研替考案”,补充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内容,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在颁布施行后,北京首例考研替考案宣判,被告人虎某让被告人侯某代替自己参加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其行为均构成代替考试罪,两人被判处拘役一个月并处罚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的?由此,学生能认识到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发挥其保护作用。
  将生活情境带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使教材中固定的文字内容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动态的生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所在,并且将所学知识反作用于生活,自觉运用于生活中,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以及道德与法律在生活中的力量,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韩炳华,夏新宇.聚焦核心素养 让学生真正发生[J].江苏教育,2016(7-8):30.
  2.胡云婉.努力增强课标意识 不断深化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11):8. 编辑 李烨艳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人们也逐渐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变化,更是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应该立足于大数据时代,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展开多层次教学。身为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更是要转变自身教学思维,加强其与英语写作教学之间的融合,实现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改革。  关键
期刊
摘要: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播能够更好地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为德育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当下红色文化的传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传统的红色文化表现方式难以吸引青少年群体、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长期的强势入侵,历史虚无主义的余烬复起等。在面对诸多挑战的情况下,我国红色文化传播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从实际出发,构筑红色文化传播的舆论阵地
期刊
摘要:2021年,教育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家双减政策的提出使教育界树立新风气,该政策聚焦于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轻,表面上给学生家长以及众多教培机构带来了沉重一击,实则是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高效学习,促其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身心健康,而非迫于家长和教培的压力,被动式地机械学习。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而言,这一政策的实施是乐观的。小学生好学好问,具有无限生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数学教学的传统理念也随之改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相应教学理念的时候要同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对教学观念进行不断更新,多进行自我总结。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将新课程积极加入其中,从而有效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新发展,但是在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细节性的问题。笔者从不等式这个教学内容出发,积极思考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不等式
期刊
摘要:在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大力推进新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新课标组织教学,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新课标倡导“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焕发语文课堂的活力,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本人对此展开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目前已取得一些可喜的收获,谨以此文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和一些肤浅的见解,旨
期刊
摘要:宁波因港而兴,从古到今,港口对于宁波的发展举足轻重,港口文化更是深深影响无数宁波人。宁波会馆和港口文化联系紧密,本文试从历史沿革、人文发展等多方面来探寻这种联系。  关键词:港口文化;会馆文化;航运贸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宁波因港而兴,从古到今,港口对于宁波的发展举足轻重,港口文化更是深深影响无数宁波人。近代宁波各会馆成立以来,无论是其历史使命,还是文化内涵,无不深受
期刊
摘要: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需要让学生简单地掌握阅读知识,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整体内容,了解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而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基于此,本文以小说为例,从小说人物、小说情节、小说主题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对高中阶段的学生的个人
期刊
摘要:全民阅读是当前文化的重大工程之一,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对阅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加强阅读,增加阅读量,到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将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验渗透在教材中,再到近年中考高趋势,阅读再次成为人们聚焦的话题。而少数民族地区受地域、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语文基础薄弱,阅读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因此,改变少数民族课外阅读现状需要家庭、
期刊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探索教学方法,用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在一定时间内实施的,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所达到的“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它是一种非常具有实效价值的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文章将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目标和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实施多媒体教学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精神生活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博物馆参观,因此,博物馆应当积极抓住这一机遇,挖掘自身潜在价值,满足各个参观者对文化的需求。本文则是根据自身在博物馆项目的工作经验,从档案中探究博物馆未来怎样更好的发展,吸引民众走入博物馆。  关键词:博物馆;档案;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闲暇时间不断增加,博物馆要是想在这飞速时代获得更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