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成因的探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73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不少学校或班级,无论在计算的速度还是计算正确率等方面都大不如从前,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已给学生数学学习、数学思维的发展带来了障碍。不少教师认为:都是新课程、新教材惹的祸!是它们降低了学生计算学习的要求,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其实不然,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与我们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不无关系。结合学生计算学习的现状,笔者着眼于教师的课堂计算教学行为,对当前小学生计算能力下降成因进行了一些探析。
  
  一、关注学生经历体验过程,忽视对算理的抽象、概括
  
  《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的体现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于是,许多美丽的情境、自主的探索、热闹的合作应运而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的热情。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背后,部分老师却拋弃了数学计算教学的本质: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抽象概括出计算的法则,并用之来指导具体的应用。
  
  案例一: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过程中,一位教师组织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师:要求大客车和申巴车一共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
  生:45 30。
  师:你能想个办法算出45 30的结果吗?
  学生有的用小棒摆,有的用计数器拔。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算出了45 30=75。
  生2:我是用计数器拨的,也算出了45 30=75。
  生3:我把45分成了40和5,40 30=70,70再加上5就等于75。
  师:我们这位同学说得可真好!那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
  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大多数的同学还是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有用小棒摆的,有借助于计算器的,尽管教师用“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做了提示,但对于生,的方法部分学生仍然没有概念,没有体会到这其实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简便方法。如果教者能及时地组织学生对三种计算的方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直接用“算式”与用“小棒摆”“计数器算”的相同之处,即先用40 30=70,再用70 5=75,再进一步对方法进行优化从而得到:先把整十数相加,再与个位数相加。那么,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运用,从而提高运算速度。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反馈信息做适当指点,使得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层面上,对计算方法作比较和提炼,加深对算理的理解,为算法的优化建构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关注算理的理解,忽视借助练习达到巩固算法的目的
  
  郑毓信教授曾说:“如果我们未能实现活动的内化,包括思维中的必要重构,就根本不可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因此,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形成了一定的算理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让学生“静”下来对自己零散经验与认识进行整理、汇聚,帮助他们进一步明晰化、系统化。
  
  案例二: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在学生能够从具体的例子发现、总结出其中蕴藏的规律后:
  师:说得真不错!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就等于这个数分别乘这两个数,再把积相加,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可以表示成ax(b c)=a×b a×c。(板书出示)
  师:请同学们把它读一读,体会体会。
  学生读。
  师:结合自己的认识,你能不能举出几个相类似的例子?
  教室里兴奋起来,有说1×(2 3)=1×2 1×3的,有说2×(2 2)=2×2 2×2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铃声正好响起)
  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使计算简便。显然,这节课教师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在“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的问题上打转。如果在总结出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指名一两位学生举例,然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简便运算的练习巩固,这样不仅仅节约了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且学生在练习中巩固了算法,强化了认知,帮助学生建构起了自己的知识系统。
  算理和算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根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既重算理又重算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简单处理教材,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往往忽视基础知识,不去认认真真地研究教材中练习的编排意图,随意提高计算的要求,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对计算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案例三:“小数乘整数”的教学
  在学生理解了0.8×3表示3个0.8相加是多少;2.35×3表示3个2.35相加是多少?借助于加法计算出两个乘法算式的结果是多少后:
  师:从这两道例题中,我们发现:一位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还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还是两位小数。带着这一发现,我们来完成下面的练习:
  用竖式进行计算:4.76×122.8×53103×025(教材,中的试一试,题目本来的要求是: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看看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学生练习。(部分的学生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开始计算。但正确率不高,速度非常慢)
  教材安排通过计算器的计算,发现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而教师简单地将这一环节处理成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跨步太大。教师对教材的简单处理,对学生学习引导的过早放弃,学生“高耗低效”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验算注重形式,忽视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习惯决定了孩子的命运”。从现在学生计算的情况来分析:漏做题目,审题不严,读题不完整,不会验算导致的错误特别多,尤其是学生验算意识的淡漠,是计算的正确率走低的最主要的原因。
  
  案例四:
  五年级下册“方程”例4的教学:
  在学生初步计算出x的值是40后,师问: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
  生:我们可以用40 10看它的结果是不是等于50,很显然等于50,所以x=40是正确的。
  师:我们往往可以这样写出检验过程:(师板书:把x=40代入原方程,左边=40 10=50,右边=50,左边:右边,所所x=40是正确的。)
  师:对于方程的检验,我们可以这样写出完整的过程。
  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都被要求写上完整的验算过程。
  对于验算我们关注的不是它的形式,更应关注它的作用。如果一味地强调验算,那只是外部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学生内因的积极作用并没有形成,学生对验算没有好感,看成是附加于笔算的负担,就难以形成验算的意识。我们应该努力将验算变成学生的需要,从外在的控制变成潜意识法则的自动化运算状态。
  总之,面临学生的计算现状,看到问题的深处,才会刨根问底,对症下药,从自身出发,分析自己的计算教学课堂,找到解决之法。
其他文献
[本刊讯]2010年5月15日,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办的"基层医疗机构PACS应用技术和解决方案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主题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落实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才有创新。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现实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衡量一个问题情境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情境的
[本刊讯]为交流微生物分析与药敏测定技术,提高我国医疗机构微生物监测与抗生素应用的水平,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于2010年9月4日在北京组织有关专家和企业召开"临床微生物分析与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样的理念,我认为要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突出学生的“亲历性”,注重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揭示问题、探究知识、归纳结论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使课
目前,各家医院几乎都存在因厂家不同、供氧接口规格不统一的问题,大多数医院的供氧接口规格多达8-9种[1-2]。导致急救设备应急转科调用时因氧气接口不匹配设备无法使用,给医
西门子PRIMUS_H型直线加速器为高能直线加速器,其在运行中故障频繁,先后更换过速调管、闸流管、射频源等大器件。在近年来的临床放疗应用中趋于稳定,但目前还因一些小故障的
<正> 氯乙烯的职业危害,过去仅认识到它有轻度麻醉作用。1963年发现聚氯乙烯制造厂的清釜工发生肢端溶骨症,并有雷诺氏综合征为特征的周围循环病变、硬皮病样改变以及肝脾肿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提倡探究性学习,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对知识的事先预习,在预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此,高效或者有效的探究活动需要课前预习的学习方式来扩充学生的认知背景,提高探究的效果。而且,我认为预习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一、预习有利于学生搜集生活化的
中老年人中有不少是“骨脆脆”,离骨折只有一“跌”之遥,他们就是骨质疏松症患者。导致骨质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几类要特别注意。
纵观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与速度是小学数学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学实践表明,一个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速度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的。因此,如何提高口算能力,是值得探索与研究的。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分类指导,强化训练,循序渐进,以增强口算能力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与速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主要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