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特性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来源 :江西建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jie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中分析了机制砂的特性对混凝土性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机制砂中2.36~4.75mm、1.18~2.36mm两级颗粒增多时,砂浆屈服应力上升,而0.3~0.6mm、0.15~0.3mm两级颗粒增多,能够增加机制砂的塑性粘度。
其他文献
铜基材料是电催化CO2还原反应(ECR)的理想催化剂,然而大多数铜基催化剂电子结构复杂、反应路径众多且制备过程难以控制,这导致其法拉第效率通常较低、起始电位较高且对单一产物的选择性较差。铜基金属有机框架因具有明确的结构且铜位点分布均匀为优化活性和选择性提供了模板和平台,但因大多数铜基金属有机框架具有较大的晶粒尺寸和占主导地位的微孔隙率结构,这不仅阻碍了电解质的渗透、活性物质传输及气体传质,还使得对
学位
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能源短缺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从《巴黎协定》到我国“双碳”政策的提出,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必争之地。海上风电具有资源稳定丰富、不受土地限制等优势,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式。但除了向近海城市供电,海上风电向更远地区供电的需求、海上风电远海大规模发展的趋势对其远距离输电提出更高要求。研究海上风电的远距
学位
生物质资源的碳中性使其高效利用对实现碳减排、应对气候变暖、改善全球生态具有重要意义。5-羟甲基糠醛(HMF)和糠醛(FF)是两种基于生物质资源的重要平台化合物,是许多高附加值化学品与液体燃料的前驱体。目前生物质原料向糠醛类化合物定向转化的机理还有待研究,产物产率也亟待提高。本文旨在实现HMF与FF的高效协同制备,并通过二维红外等手段分析了生物质液相降解过程中的反应机理,深入探讨了球磨对生物质的预降
学位
随着全球能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太阳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且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正受到密切关注。但是,太阳能的利用受制于其间歇性,不稳定性的特点,而热化学储能是克服其局限性的有效选择。热化学储能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的储能材料,其中Li4SiO4/CO2系统中因Li4SiO4具有较高的储能密度与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能逐渐引起关注。本文从硅源筛选和掺杂改性两个方面研究了高性
学位
燃烧火焰中CO2和H2O能够抑制火焰中碳黑颗粒物的产生,温度也会影响碳黑颗粒的生成。对火焰温度场、碳黑和气体浓度场展开快速同时测量能够掌握燃料燃烧状态,进而改善燃烧方式,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的释放。在碳氢火焰中,从辐射信号中同时反演火焰温度场、碳黑和气体浓度场,需要求解非线性、病态且高维度的方程,通常使用数值反演方法进行,例如最小二乘正交三角分解算法等。然而由于数据吞吐量大,并且需要反复迭代计
学位
CO2吸收-矿化一体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燃烧后烟气碳捕集技术,可有效降低有机胺热再生能耗,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MEA/MDEA混合胺溶液作为CO2吸收剂,耦合粉煤灰作为CO2矿化原料,系统研究了不同因素及粉煤灰改性方法对CO2吸收-矿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以CaO作为模型化合物,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两种模式研究了混合胺溶液配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度和CaO添
学位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产业对高比能锂电池的需求逐渐增加,亟需发展高面容量电极。构筑厚电极是提高传统电极材料面容量的一种有效策略,但锂离子的长程迁移问题和高电荷传输阻抗限制了电极的性能;锂金属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被广泛认为是理想的替代负极材料,但在充放电锂沉积/剥离过程中存在枝晶生长等问题。因此,发展长循环寿命高容量电极,是当前高能量密度锂电池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电极结构设计与电池界
学位
在“3060”的双碳目标下,如何实现农业废弃物的清洁,高值化转化是未来绿色农业高效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依托熔融盐热电化学驱动生物质热解的新工艺,重点考察了热电协同的新工艺中温度/电压等关键参数的影响,探讨了熔融盐种类和电极材料对产物的调控作用,从生物油和生物炭的转化和形成角度解析了熔融盐热电化学驱动生物质热解机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定向转化和高值化转化打下了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以稻壳为原料
学位
燃煤烟气中的颗粒物包含可过滤颗粒物(Filterable Particulate Matter,FPM)和可凝结颗粒物(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CPM)。目前,有关可过滤颗粒物形成机理、排放控制的研究已经十分成熟,其排放浓度已达超低排放标准。然而可凝结颗粒物作为总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生成特性的研究相当欠缺,且尚未开发出较为有效的手段控制其生成与排放。为
学位
近年来,我国煤泥和污泥产量逐年攀升,燃烧是快速实现煤泥和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煤泥和污泥中富集了大量痕量元素,研究两种劣质燃料混燃过程中痕量元素迁移转化特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开展了煤泥和污泥共燃烧实验,重点研究了煤泥与污泥组分交互作用、水分对痕量元素迁移转化的影响,进一步探究了痕量元素固化方法。不同工况下煤泥与污泥共燃烧实验结果表明混燃有助于痕量元素保留于底灰中,两者组分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