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

来源 :发明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巨大的轰鸣声打破大漠戈壁的寂静,成功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未来,航天员乘组将完成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
  要求严格 标准最高
  航天員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是中国空间站任务阶段第一艘载人飞船。相比五年前发射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它已经完成了进一步的优化升级。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迄今为止我国研制标准最高,各方面指标要求最严格的载人航天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说。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据悉,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长度约9米,总重量约8吨,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三舱结构。
  高旭介绍,飞船共有14个分系统,是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轨道舱配备了航天员在轨生活支持设备、交会对接敏感器等关键设备,为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做好充分准备;返回舱是飞船发射和返回过程中航天员所乘坐的舱段,是飞船的“大脑”;推进舱则装配推进系统、电源等设备,为飞船提供动力,并在飞行过程中进行姿态轨道的控制。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完成与空间站核心舱对接后,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组合体。待航天员本次飞行任务完成,飞船返回舱将航天员安全带回地面。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目前功能最完整的飞船,可以说,它已经完全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载人飞船的研制目标。”高旭说。
  天地结合 滚动待命
  救援飞船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
  此次任务中,神舟十二号飞船将实现五个“首次”。
  首次实施载人自主快速对接。在空间站不断调整姿态的配合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能快速与空间站对接。高旭介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就像是有着全自动驾驶功能的“超跑”,自主计算,自主判断到达目的地。
  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在此次任务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交会能力得到加强,具有更复杂的交会对接飞行模式,具备与空间站进行前向、后向、径向对接口对接和分离的功能,并将在本次任务中首次开展绕飞和径向交会对接试验。
  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实现在轨停靠3个月,为此研制团队对返回舱、推进发动机和贮箱的热控方案,船站并网供电方案进行了专项设计,使飞船具备了供电、热环境保障的适应性配套条件。
  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
  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开创了天地结合的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即携带两艘飞船进场,由一艘飞船作为发射飞船的备份,作为遇到突发情况时航天员的生命救援之舟。根据系统神舟队伍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以实现太空救援的能力。
  舱体屏障 隔热保温
  新“外衣”全效防护助神舟使命必达
  与身着灰色调外衣的前辈相比,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一身银闪闪的崭新“外衣”让人眼前一亮,这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历时两年精心研制的一款新型“低吸收-低发射热控涂层”。
  和以往神舟载人飞船的任务相比,这次神舟飞船在空间站停留的时间更久,面对的空间环境也更加恶劣。届时,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迎向太阳侧的舱体表面温度将高达90℃,而背向太阳侧的舱体表面温度则低至-30℃。这种温差将对飞船内部的空气温度造成严重波动,航天员的生活环境与多种精密设备在舱内也会受到影响。除了温度的问题,长时间的太空停留,还会使飞船经历持久的空间高强度紫外照射,以及多种带电粒子配合高速原子氧的不断轰击,材料损耗将非常严重。
  这件“外衣”采用了喷涂在航天器外表面的热控制材料。在空间没有热对流与热传导的高真空环境下,只有通过像热控涂层这种以热辐射形式进行温度变化的方法,才能达到设计人员预期的舱外表面温度。而“低吸收-低发射热控涂层”可以通过它自身对太阳辐照的低吸收强反射能力,大大减少飞船受太阳长时间辐照的内部温度升温现象,再通过它自身的极低的红外发射特性,在飞船处于背阳面时期减少辐射漏热,大大减缓舱内温度下降速率,起到保温效果。当然,这款“外衣”还要具备抵抗空间中时时刻刻的高能紫外辐照、原子氧轰击以及多种高能粒子与电离辐射攻击的能力,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提供全方位外部保护,可谓是全天时无间断全效防护服。
  为了研发出这种新型功能材料,研发团队确定了热控涂层低吸收与低发射两项关键技术指标,经过反复试验,从新型低吸收低发射热控涂层初期的研制,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涂装,再到后续所有载人飞船陆续换装应用,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了符合预期设计要求的全新涂层材料,确保了航天员能够有一个更加舒适的舱内环境,顺利完成后续各项任务。(本刊综合)■
其他文献
在量子科技领域,一场激烈的竞赛正在展开。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算……如今,量子科技已成为全球科技大国集中发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阵地。掌握创新的主动权,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抢抓量子科技发展机遇,中国已按下“快进键”。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并达成共识: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
3月13日,俄罗斯科学家在贝加尔湖启用了北半球最大的水下太空望远镜——贝加尔-GVD,计划用其进行中微子观测,以便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据了解,该望远镜自 2015 年开始建造,由捷克、德国、波兰、俄罗斯、斯洛伐克科学家合作完成。由于水可以作为观测中微子的有效媒介,同时考虑到贝加尔湖的容积、深度、清澈度和冰覆盖,最终该望远镜被安置在距离湖边 4000 米、水深 750米 至 1300
省级信息服务平台11月底试运行  9月16日,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汇报会在长沙召开。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来武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我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上取得的成效。  2011年,湖南省被纳入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后,按照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全面启动了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了以信息交互、应用服务、基础服务、业务数据库、云计算硬件资源等五大模块为核心的平台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日前在《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重要成果:成功构建全球首个染色体级别的高质量山苍子基因组图谱,并基于此揭示樟科物种进化及其精油合成的分子机制。  2016年10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林所研究团队启动了山苍子基因组测序项目,经过3年多时间努力完成项目,获得了大小为1.37G、片段重叠群N50为607.34Kb的基因组。通过Hi-C技术,他们进一步将基因组锚定到24条染色体上,锚定
科学研究是最具创造性的活动,也是最依赖创新激情的活动。70年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湖南科技工作者,一路筚路蓝缕,一路铿锵迈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向科学进军”,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从“科学的春天”逐步走向创新的盛世。  一滴水珠,能映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朵浪花,能显示出大海的壮阔。  湖南科技体制改革的历
8588米!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再度刷新  2月19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所属顺北油气田顺北鹰1井完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打破了2月14日顺北5-5H井完钻井深8520米的纪录,相当于从8844米的喜马拉雅山主峰峰顶打到山脚,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世界先进的超深井钻井技术。  顺北油气田埋深普遍大于8000米,经鉴定为亚洲陆上最深油气田;其所在的塔里木盆地受断裂运动影响,地层极其复杂,
近日,我国渤海再获大型油气发现——渤中13-2油气田,探明地质储量亿吨级油气当量,进一步夯实了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储量基础,对海上油气田稳产上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渤中13-2发现的主体区属于太古界潜山构造,勘探难度大。围绕太古界潜山有没有优质储层和能不能形成油气藏两大难题,中国海油勘探人员通过地质认识创新,提出新的成藏模式认识,成功发现了大型轻质、优质油藏
3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峰介绍,截至3月27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疫苗超过1亿剂次。  米锋表示,加快疫苗接种,是当前有力的疫情防控手段。我國正在安全、有序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  不过,尽管中国新冠疫苗全球供应和全民接种已经双双破亿,但仍有民众对接种新冠疫苗心存疑虑。对此,在发布会上,多名权威专家集中回应了关于新冠疫苗接种的相关
麦蚜是麦区常发性主要害虫,不但吸食小麦营养,而且传播病毒病,导致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因小麦生长中后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重要阶段,通常多种蚜虫(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混合发生。我们本着筛选高效、低残留农药,为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依据的目的,设置了本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1. 供试药剂 试验设在河南省黄泛区地神种业农科所试验田,小麦品种为泛麦5号,2007年10月10日播种,
近日,比亚迪承担的863计划“双模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开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于2012年启动,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研发核心,成功开发出双模二代混合动力系统,并应用于比亚迪全新双模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秦”,最高时速为185公里,加速至100公里/小时仅需5.9秒,纯电模式下续航里程70公里,标准工况下百公里综合油耗达1.57升,获得了国家汽车产品公告,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典型代表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