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鉴赏是高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生活体验水平的主要途径。在高中阶段紧张、繁忙的学习阶段中,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课时资源充分实现美术鉴赏教学的本质目的,一直是广大教师教研的热点。主题教学法作为“重实际”的高效率系统教学策略,近年来被提上实践研究范畴,对提高高中美术教学价值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针对美术鉴赏课程进行探讨,从主题教学法的相关环节出发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主题教学法;高中美术;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3-121
前言
主题教学法是一种具有严密逻辑性、贴合学生思维习惯、以实际技能为主要目的的系统性教学策略。主题教学法包括话题导入、话题分析、确定主题、自主探究、反馈交流以及赏读领悟几个环节[1-2]。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出发,以主题教学法开展课堂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技能的关注度,有助于通过增强知识与作品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持续、系统的审美能力。笔者以自身教学经验为基础,从美术鉴赏课程的主题设计、教学具体策略、考核与创新三方面进行高中美术主题鉴赏教学法的具体阐述。
1.美术鉴赏的主题教学设计阶段
主题教学法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特征[3],要求教师在利用该策略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进行严密、科学、有效、具有可行性的设计。其中,设计的主要对象包括教学阶段分化、教学内容提炼以及顺序安排、教学考核等部分。首先,教学阶段是科学、合理组织主题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阶段分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艺术作品鉴赏价值与相关技能的重要性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喜好程度以及生活契合度等内容;只有保证主题教学的时期结构合理性,才能真正为促进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动力。其次,高中美术课程所提供的艺术类型、作品与评论内容多且范围广,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要完成所有艺术作品的讲解与鉴赏任务是极为困难的,也不利于学生的价值学习与审美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主题教学法的过程中,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提炼、设计,以尽可能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性程度、顺序进行课堂呈现和教学。另外,美术鉴赏的主题设计阶段还应包括教学考核部分;高中美术学科与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不同,其虽然没有成为高考考核环节的必要学科,但学生艺术理解水平、审美能力、鉴赏技巧以及创作思维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评价将主要通过美术教育体现;因此,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设计美术学科的主题教学评价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及时反馈,以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从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的课程安排与内容上看,美术教育主要以中外艺术作品了解与鉴赏为主。对此,教师可将美术鉴赏课程的主题教学首先分为中外两个部分;其中,中国艺术部分又可分为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外国艺术部分可分为绘画、工艺、雕塑,可根据课时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添加外国建筑的艺术内容。从内容分布上我们可知,绘画、工艺以及雕塑艺术内容存在中外对比教学的可能性,教师可借此进行小主题教学设计;例如,在以“绘画艺术”为主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中国派”以及“外国派”两大鉴赏群体,使其分别在3个课时内完成绘画历史发展、绘画艺术特色分析以及艺术作品鉴赏三个主题任务;使两组学生在每个课时进行展示,并由教师采用相应的策略进行引导与评价,最终完成该部分美术鉴赏的教学任务。高中美术鉴赏的其他部分内容同样可参照该主题教学的阶段设计模式。
2.自由、探究式转变,提升鉴赏教学价值水平
主题教学法虽然属于逻辑性较为严密的系统性教学策略,但其仅仅在形式上规定了教学活动的体态,并未在教学策略上进行具体的、固定的模式限制。因此,教师在明确主题教学法的阶段性结构系统设计后,应以教材内容为核心、以学生思维风格与性格特点为导向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创新。从过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上看,教师往往过于遵循教材安排顺序开展课堂教学,以“理论—历史—作品展示—作品诠释”的套路,意图拓展学生的艺术知识范畴,从而提升其鉴赏能力与审美水平。
以上文提到的主题教学阶段中“绘画艺术”部分为例,两大艺术鉴赏“派系”的学生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与实践任务。要在高逻辑、高联结的主题教学结构下达到自由、探究的形态转变,教师首先要对每组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启发。例如,在学习活动开展前,教师可提供组内学习活动的“高效范例”,如“明确主题、细化任务、选择工具、内容安排、分析汇总、创意构想、完善表述”的学习模式,又如“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的小主题学习分工模式。其次,教师在组织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避免“放任自流”的教学误区,应在5~8分钟内进行小组学习成果交流,使学生能充分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分析与交流。另外,除了教材呈现的核心内容教学,教师还可借助主题内的艺术作品开展探究、创意性教学活动。
3.重视分享与交流,提升主题教学的现实意义
高中美术的鉴赏课程存在两个维度的目的,首先,中外艺术形式、作品的展现要求学生在知识广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基本拓展;其次,历史文化、形式意义、艺术价值等方面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通过有效的课程活动与诠释提升学生对各类艺术的理解程度与体验水平,并由此发展其美的意识与创新能力。可见,美术鉴赏课程的本质任务仍然在于实践。因此,要提升美术教育中主题教学法的价值,除了完成设计任务外,还应重视艺术体验的分享与交流。例如,学生在完成3~4个课时内“绘画艺术”的探究学习后,教师可在课后设置延展性的交流平台,如作品橱窗展示,包括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的展示等。只有不断的实践、分享、交流,才能进一步促进美育的成效提升,才能真正实现美术鉴赏主题教学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主题教学法完善的系统特征与逻辑结构特征有助于提高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实践、反思、总结、创新,才能在自由、探究式形态的教学策略转变基础上发展学生理解、研究、评析、发现与创作艺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联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探微[J].学周刊,2014(17):223-224.
[2]陶永胜.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4):106-107.
【关键词】主题教学法;高中美术;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3-121
前言
主题教学法是一种具有严密逻辑性、贴合学生思维习惯、以实际技能为主要目的的系统性教学策略。主题教学法包括话题导入、话题分析、确定主题、自主探究、反馈交流以及赏读领悟几个环节[1-2]。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出发,以主题教学法开展课堂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技能的关注度,有助于通过增强知识与作品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持续、系统的审美能力。笔者以自身教学经验为基础,从美术鉴赏课程的主题设计、教学具体策略、考核与创新三方面进行高中美术主题鉴赏教学法的具体阐述。
1.美术鉴赏的主题教学设计阶段
主题教学法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特征[3],要求教师在利用该策略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进行严密、科学、有效、具有可行性的设计。其中,设计的主要对象包括教学阶段分化、教学内容提炼以及顺序安排、教学考核等部分。首先,教学阶段是科学、合理组织主题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阶段分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艺术作品鉴赏价值与相关技能的重要性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喜好程度以及生活契合度等内容;只有保证主题教学的时期结构合理性,才能真正为促进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动力。其次,高中美术课程所提供的艺术类型、作品与评论内容多且范围广,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要完成所有艺术作品的讲解与鉴赏任务是极为困难的,也不利于学生的价值学习与审美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主题教学法的过程中,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提炼、设计,以尽可能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性程度、顺序进行课堂呈现和教学。另外,美术鉴赏的主题设计阶段还应包括教学考核部分;高中美术学科与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不同,其虽然没有成为高考考核环节的必要学科,但学生艺术理解水平、审美能力、鉴赏技巧以及创作思维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评价将主要通过美术教育体现;因此,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设计美术学科的主题教学评价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及时反馈,以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从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的课程安排与内容上看,美术教育主要以中外艺术作品了解与鉴赏为主。对此,教师可将美术鉴赏课程的主题教学首先分为中外两个部分;其中,中国艺术部分又可分为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外国艺术部分可分为绘画、工艺、雕塑,可根据课时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添加外国建筑的艺术内容。从内容分布上我们可知,绘画、工艺以及雕塑艺术内容存在中外对比教学的可能性,教师可借此进行小主题教学设计;例如,在以“绘画艺术”为主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中国派”以及“外国派”两大鉴赏群体,使其分别在3个课时内完成绘画历史发展、绘画艺术特色分析以及艺术作品鉴赏三个主题任务;使两组学生在每个课时进行展示,并由教师采用相应的策略进行引导与评价,最终完成该部分美术鉴赏的教学任务。高中美术鉴赏的其他部分内容同样可参照该主题教学的阶段设计模式。
2.自由、探究式转变,提升鉴赏教学价值水平
主题教学法虽然属于逻辑性较为严密的系统性教学策略,但其仅仅在形式上规定了教学活动的体态,并未在教学策略上进行具体的、固定的模式限制。因此,教师在明确主题教学法的阶段性结构系统设计后,应以教材内容为核心、以学生思维风格与性格特点为导向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创新。从过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上看,教师往往过于遵循教材安排顺序开展课堂教学,以“理论—历史—作品展示—作品诠释”的套路,意图拓展学生的艺术知识范畴,从而提升其鉴赏能力与审美水平。
以上文提到的主题教学阶段中“绘画艺术”部分为例,两大艺术鉴赏“派系”的学生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与实践任务。要在高逻辑、高联结的主题教学结构下达到自由、探究的形态转变,教师首先要对每组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启发。例如,在学习活动开展前,教师可提供组内学习活动的“高效范例”,如“明确主题、细化任务、选择工具、内容安排、分析汇总、创意构想、完善表述”的学习模式,又如“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的小主题学习分工模式。其次,教师在组织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避免“放任自流”的教学误区,应在5~8分钟内进行小组学习成果交流,使学生能充分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分析与交流。另外,除了教材呈现的核心内容教学,教师还可借助主题内的艺术作品开展探究、创意性教学活动。
3.重视分享与交流,提升主题教学的现实意义
高中美术的鉴赏课程存在两个维度的目的,首先,中外艺术形式、作品的展现要求学生在知识广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基本拓展;其次,历史文化、形式意义、艺术价值等方面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通过有效的课程活动与诠释提升学生对各类艺术的理解程度与体验水平,并由此发展其美的意识与创新能力。可见,美术鉴赏课程的本质任务仍然在于实践。因此,要提升美术教育中主题教学法的价值,除了完成设计任务外,还应重视艺术体验的分享与交流。例如,学生在完成3~4个课时内“绘画艺术”的探究学习后,教师可在课后设置延展性的交流平台,如作品橱窗展示,包括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的展示等。只有不断的实践、分享、交流,才能进一步促进美育的成效提升,才能真正实现美术鉴赏主题教学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主题教学法完善的系统特征与逻辑结构特征有助于提高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实践、反思、总结、创新,才能在自由、探究式形态的教学策略转变基础上发展学生理解、研究、评析、发现与创作艺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联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探微[J].学周刊,2014(17):223-224.
[2]陶永胜.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4):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