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异地办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 :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异地办学成为国内外高校普遍尝试的一种发展模式,但由于国情及文化背景相关差异,各国高校异地办学模式也不尽相同.异地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和学科交叉融合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面临着整体规划、行政管理、学科融合、资源整合、师资分配、人心凝聚等方面的挑战.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异地办学现状与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分析高校异地办学模式的利弊,在探究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为中国高校异地办学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其他文献
在后疫情时代,西方一些国家和政客企图利用疫情大搞意识形态渗透、颠覆活动,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破立与升维:首先,以“破”为基,直击本质,执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其次,以“立”为本,正本清源,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最后,价值升维,放眼世界,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责任意识是青少年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青少年个人的道德准则和内心尺度并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和人际关系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影响已经渗入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为青少年责任认知形成提供丰富资源,为青少年责任情感激发提供多样途径,为青少年责任行为倾向生成提供崭新空间.网络文化的多元价值并存使青少年责任认知陷入迷惘,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内容淡化青少年的责任情感,网络文化依存的虚拟环境干扰青少年的责任行为倾向.针对青少年责任意识培育面临的复杂境遇,提出弘扬先进网络文化、发挥积极网络文化的育人价值、
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从理论构想到实践探索,已历经数个阶段.到如今,有必要以一种宏观的视角重新审视并规划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共生理论有助于明确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应然表征,构建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概念模型,厘定其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及共生环境的内涵和体系结构.在审视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体化理念的碎片化理解、一体化方式的同质推进、一体化进程的良性挫败和一体化环境的缺失等问题的基础上,从共生单元的内生力、共生环境的外驱力和共生界面的耦合力等三个方面联合发力,为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提供共
国家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系统性工作的基础环节.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复杂严峻,为适应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分析国内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现状,探索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对策.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构建与新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国家安全教育体制,促进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融合式、内涵式发展.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繁荣稳定.
中西方哲学从逐利正当、捍卫尊严维度进行的价值反思,赋予获得感以人的生存价值诉求的内涵.马克思给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既是对获得感价值意蕴的唯物史观诠释,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得以形成的重要源泉.聚焦思政教育领域,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主旨内容,“思政课获得感”作为学生主体基于需要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作出的认知与评价,以学生群体根本利益的体现和实现为最终价值指向,本质上体现的是学生对于自由全面发展不懈追求的类特性,彰显的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全程参与引导下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与反思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在高校新文科发展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对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与现实必要性.旅游管理专业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遵循“参与—探究—实践—评价”的教学环节与方法,这对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涂尔干指出,公共学校是开展道德教育的最佳环境.涂尔干的社会取向德育思想对我们重新认识个人、社会与国家等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在细致分析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探寻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高校教师队伍是推动高校建设“双一流”、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关键力量,是助力科技进步、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主力.本研究围绕“怎么引、怎么用、怎么评”等三个维度,分析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即不尽合理的人才流动、不够稳定的梯队结构、不太科学的评价标准.结合新时代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精神、新要求、新理念,提出新时代高校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三条策略:强化目标需求导向,为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服务;强化人事制度改革,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服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不仅关系到自身道德生命的完善、精神世界的挺拔、价值理性的稳健,还关系到知识理性的建构、家国使命的担当、社会责任的澄明.大学生身份认同需要经由“我”与自我的伦理自反、自我与他者的伦理承认、自我与普遍性规范的伦理内化而生成反身性身份认同、社会性身份认同、普遍性身份认同.当前,大学生身份认同中的伦理文化、伦理精神、伦理抱负与伦理气质匮乏,存在一定程度的伦理隐忧与道德风险.以伦理文化自信为价值线索与哲学依据,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伦理元素嵌入、大学课堂教学的伦理向度自觉、大学实践活动的伦理设
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为思政课建设融注了丰盈力量.为使文化滋养的味道离学生更亲、更近、更浓,可将中华文化做一些融合行业、地域、校域文化的多样化表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业和地域优秀文化、校园特色文化成为文化融入思政课内容选择的三重向度,让思政课更富“中国味道”、饱含“家乡味道”、充满“特色味道”.应从思政课的顶层设计、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强文化与思政课的逻辑互构.深刻审思文化知识的逻辑结构、价值属性及深刻内涵,实现文化与思政课内容的有效融通和对接,结合文化与思政课的规律特点,善于用好“故事思维”,通过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