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有时候,可以简化成一片民居,一句乡音,一声乳名的呼唤,一种小吃的吆喝,在不经意间,唤醒一种久长的记忆与思索。
冬日的黎明,一声声“喝粥……”的吆喝声,打破寒冷的寂静,唤醒温暖的舒适。一阵接一阵的吆喝声,粥的香味,如丝如缕,弥漫,扩散,飘逸,升腾。偶尔,夹杂着嫩酥的油条味儿,钻入鼻孔、心肺、肠胃,激活人的精神。
粥的香味儿,抵不过羊肉膻味的浓烈。羊肉熬汤,是滋补身体的佳品,驱逐寒气的上品。酒味混合着羊肉味,在乡村的天空袅袅升起。人们聚在柔和的灯光下,品酒,尝肉,观赏或真或幻的电视剧,时而泪流满面,时而痛恨不已,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悲痛欲绝。人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人们秉承着特有的生活准则:亦简亦繁,是包容;亦诙亦谐,是幽默;亦容亦纳,是气度;亦刚亦柔,是凝练;亦动亦静,是自信;亦张亦弛,是和谐。人们在生活圈延续了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完美。
火炉旁,人们把玩传家物品,叙述蕴藏了几千年的故事。物品的渊源,物品的品德,物品的辛酸,物品的悲欢。一块玉佩,是祖传之宝。反复把玩,感受其温润,品赏其质地。玉者,石之美也,兼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乡村之人常佩玉,是时刻提醒自己,要向着那些崇高的品质努力。
冬月之初,多雾的季节,雾里蕴含着尘埃和水汽,在乡村的大街上,涌过来又涌过去,雾中的脸,雾中的车,雾中的民房,雾中的树林……似乎是紧闭着呼吸器官的,它们嗅不到雾的真味。
季节,以镰刀的脚步,一步步走近。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秋季来临了。
金黄的玉米,透着成熟;摇铃的大豆,透着内敛;沉甸的稻谷,透着谦虚;剔透的葡萄,透着晶莹。
香甜的月饼,是人们的期盼。
浓郁的美酒,是人们的畅酣。
明亮的露珠,是人们的项链。
鸣叫的蟋蟀,是人们的乐曲。
播种的季节,一只鸟,一根草,一株禾苗,都是那么庄严的事情。
英国哲人查尔斯·里德曾这样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播种一粒棉籽,人们收获一个白花花的秋天。
播种一粒黄豆,人们收获一个金灿灿的秋天。
播种一粒玉米,人们收获一个沉甸甸的秋天。
播种一粒稻谷,人们收获一个香喷喷的秋天。
播种一粒高粱,人们收获一个红彤彤的秋天。
播种一粒油菜,人们收获一个绿油油的夏天……
在乡村,不管任何季节,走进树林去,都会发现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草木吸收露珠,承受阳光,努力地生长;花朵握紧拳头,在风中奋斗,然后伸展开放;蝉在地下长期蛰伏,用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光生活,才有夏天那短暂悠扬的歌声,从一个乡村传向另一个乡村。
钻出地面的青草,感谢春风,将淡淡的青草味儿,送向远方,送到乡村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农舍,每一片树林,每一个角落。
四月的梧桐花,紫里透红,香中有甜,甜中带香;五月的洋槐花,洁白耀眼,味纯香浓。六月的楝子花,色浅味淡,淡中有味,味美醇厚。
一株月季,一幅画;一丛兰草,一幅图;一盆水仙,一位凌波美人。
火红的晚霞,从农家弥散到每一寸湖面,每一块麦田,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民房,每一片丛林,升往高空,化为缕缕青烟消失。
乡村是蔬菜的王国。浓香的芫荽,青青的菠菜,微辣的韭菜,翠嫩的芹菜……充实着人们的生活有色有味。
一碟辣椒,激活一条条舌头。
一瓶芥末,刺激一个个喷嚏。
一张煎饼卷大葱,豪爽一个个人生。
一杯清茶,演绎一个个思考。
乡村的炊烟,是无根的树,是载不动的情。
炊烟袅袅,是一道风景,是一道彩虹,是一朵飘逸的白云,是一个家庭的温馨,是一个乡村的祥和。
人们看见炊烟,就有歇息的释然,有了炊烟,家就不再遥远。
面对炊烟,凝望云一样升腾,雾一样的飘散,炊烟总是在游子的记忆里飘荡;一种久违的亲情,系结着终生无法忘却的母爱,因为母亲终日侍弄炊烟,炊烟就飘荡在游子的记忆,定格为一种久违的亲情。即使日子久远,相隔万里,也割舍不下这灵魂深处的思念。
人们在爱的浓荫的庇护下,在炊烟的笼罩下,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远去。许多时候,人们想起快乐与忧伤;许多时候,人们记起孤独与寂寞;冰封的寒夜,孤独地守望他乡的炊烟而神色黯然;灼热的干旱季节,寂寞地遥望他乡的炊烟而恐慌不安;阴雨绵绵的季节,人们独守一隅,燃起炊烟升腾在他乡,人们肃穆伫立,心静若水,以一种最虔诚的姿态,仰望天空,倾听飘荡在岁月落叶的足音……
其实,炊烟融入云端,飘到天际,乡村,是炊烟的根;爱,是炊烟的根。游子回家,第一件事是炊烟的升起,那是爱的形体,那是爱的原形,那是爱的化身。不是吗?
乡村,有时候,可以简化为一粒种子,一株禾苗,一块田畴,一段河道,一个塘坝,一杯清茶,一缕炊烟,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这些,在人们的记忆里,要用一生的时光,回味咀嚼其中的味道。
那不是乡村的味道吗?
(北野摘自《人民日报》2011年1月24日)
冬日的黎明,一声声“喝粥……”的吆喝声,打破寒冷的寂静,唤醒温暖的舒适。一阵接一阵的吆喝声,粥的香味,如丝如缕,弥漫,扩散,飘逸,升腾。偶尔,夹杂着嫩酥的油条味儿,钻入鼻孔、心肺、肠胃,激活人的精神。
粥的香味儿,抵不过羊肉膻味的浓烈。羊肉熬汤,是滋补身体的佳品,驱逐寒气的上品。酒味混合着羊肉味,在乡村的天空袅袅升起。人们聚在柔和的灯光下,品酒,尝肉,观赏或真或幻的电视剧,时而泪流满面,时而痛恨不已,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悲痛欲绝。人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人们秉承着特有的生活准则:亦简亦繁,是包容;亦诙亦谐,是幽默;亦容亦纳,是气度;亦刚亦柔,是凝练;亦动亦静,是自信;亦张亦弛,是和谐。人们在生活圈延续了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完美。
火炉旁,人们把玩传家物品,叙述蕴藏了几千年的故事。物品的渊源,物品的品德,物品的辛酸,物品的悲欢。一块玉佩,是祖传之宝。反复把玩,感受其温润,品赏其质地。玉者,石之美也,兼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乡村之人常佩玉,是时刻提醒自己,要向着那些崇高的品质努力。
冬月之初,多雾的季节,雾里蕴含着尘埃和水汽,在乡村的大街上,涌过来又涌过去,雾中的脸,雾中的车,雾中的民房,雾中的树林……似乎是紧闭着呼吸器官的,它们嗅不到雾的真味。
季节,以镰刀的脚步,一步步走近。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秋季来临了。
金黄的玉米,透着成熟;摇铃的大豆,透着内敛;沉甸的稻谷,透着谦虚;剔透的葡萄,透着晶莹。
香甜的月饼,是人们的期盼。
浓郁的美酒,是人们的畅酣。
明亮的露珠,是人们的项链。
鸣叫的蟋蟀,是人们的乐曲。
播种的季节,一只鸟,一根草,一株禾苗,都是那么庄严的事情。
英国哲人查尔斯·里德曾这样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播种一粒棉籽,人们收获一个白花花的秋天。
播种一粒黄豆,人们收获一个金灿灿的秋天。
播种一粒玉米,人们收获一个沉甸甸的秋天。
播种一粒稻谷,人们收获一个香喷喷的秋天。
播种一粒高粱,人们收获一个红彤彤的秋天。
播种一粒油菜,人们收获一个绿油油的夏天……
在乡村,不管任何季节,走进树林去,都会发现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草木吸收露珠,承受阳光,努力地生长;花朵握紧拳头,在风中奋斗,然后伸展开放;蝉在地下长期蛰伏,用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光生活,才有夏天那短暂悠扬的歌声,从一个乡村传向另一个乡村。
钻出地面的青草,感谢春风,将淡淡的青草味儿,送向远方,送到乡村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农舍,每一片树林,每一个角落。
四月的梧桐花,紫里透红,香中有甜,甜中带香;五月的洋槐花,洁白耀眼,味纯香浓。六月的楝子花,色浅味淡,淡中有味,味美醇厚。
一株月季,一幅画;一丛兰草,一幅图;一盆水仙,一位凌波美人。
火红的晚霞,从农家弥散到每一寸湖面,每一块麦田,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民房,每一片丛林,升往高空,化为缕缕青烟消失。
乡村是蔬菜的王国。浓香的芫荽,青青的菠菜,微辣的韭菜,翠嫩的芹菜……充实着人们的生活有色有味。
一碟辣椒,激活一条条舌头。
一瓶芥末,刺激一个个喷嚏。
一张煎饼卷大葱,豪爽一个个人生。
一杯清茶,演绎一个个思考。
乡村的炊烟,是无根的树,是载不动的情。
炊烟袅袅,是一道风景,是一道彩虹,是一朵飘逸的白云,是一个家庭的温馨,是一个乡村的祥和。
人们看见炊烟,就有歇息的释然,有了炊烟,家就不再遥远。
面对炊烟,凝望云一样升腾,雾一样的飘散,炊烟总是在游子的记忆里飘荡;一种久违的亲情,系结着终生无法忘却的母爱,因为母亲终日侍弄炊烟,炊烟就飘荡在游子的记忆,定格为一种久违的亲情。即使日子久远,相隔万里,也割舍不下这灵魂深处的思念。
人们在爱的浓荫的庇护下,在炊烟的笼罩下,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远去。许多时候,人们想起快乐与忧伤;许多时候,人们记起孤独与寂寞;冰封的寒夜,孤独地守望他乡的炊烟而神色黯然;灼热的干旱季节,寂寞地遥望他乡的炊烟而恐慌不安;阴雨绵绵的季节,人们独守一隅,燃起炊烟升腾在他乡,人们肃穆伫立,心静若水,以一种最虔诚的姿态,仰望天空,倾听飘荡在岁月落叶的足音……
其实,炊烟融入云端,飘到天际,乡村,是炊烟的根;爱,是炊烟的根。游子回家,第一件事是炊烟的升起,那是爱的形体,那是爱的原形,那是爱的化身。不是吗?
乡村,有时候,可以简化为一粒种子,一株禾苗,一块田畴,一段河道,一个塘坝,一杯清茶,一缕炊烟,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这些,在人们的记忆里,要用一生的时光,回味咀嚼其中的味道。
那不是乡村的味道吗?
(北野摘自《人民日报》2011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