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君臣唱端午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x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唐文士殷璠编选《河岳英灵集》序中说:“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特别强调“开元十五年(727)”这一时间节点,并把唐诗繁荣的原因归结为“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这位雄主就是大唐盛世缔造者唐玄宗。
  李隆基(685—762)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对唐代文学艺术发展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皇帝。《旧唐书·玄宗本纪》说“(他)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不但工诗能文,而且在儒、道经典的注疏方面也有成就,对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也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全唐诗》存其诗63首,《全唐文》存其文25卷,其中他对诗序的制作极富热情,序文中真实地表露了一种“盛世情结”,具有一种雄壮开阔的气象,展现出一种敦睦醇厚的氛围,表现出一种底气十足、豪迈奔放的气势,既是开天盛世的表征,又为推动盛世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些诗序多写于君臣宴集或实行赏赐之时,对朝臣的精神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那个物质富足的时代,在那个以得到名人赠诗赠序为荣的时代,可以想象玄宗的赐诗赐序是一种难遇的旷世荣耀,对唱和、酬赠诗风的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具有移风易俗的力量。
  唐玄宗的诗序中最多的是宴会序,这与开天盛世雄厚的物质条件相关,也与玄宗对文士的重视有关,通过频繁的赐宴赋诗,达到和睦君臣、统一思想、协调关系等目的,有的诗序甚至含有深远的政治用意,整体上看,这些诗序也表现了一种盛唐气度及玄宗本人的儒雅修养,表现了一种敦厚雄壮的文风。
  “嘉会赋诗以亲”是古代君臣宴聚最基本目的,因为任何社会都由不同阶层的人群构成,“与民同乐”一直是古代贤君的治国理念,特别像唐代这样强盛的封建王朝,皇帝为了展现朝廷上下庸熙和睦、君臣融洽的景象,经常举行盛大的朝会,进行宴乐和赏赐。高祖、太宗时期多是军功献捷方面的宴赏;高宗、武后时期,则由于上尊号、进祥瑞和频繁改元而“赐酺”,娱乐性增强;中宗时期(特别是后期)转向纯粹的娱乐方面,大量的文人参加宴会并应制赋诗,有时甚至一日三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玄宗结束了这种局面,在开元十一年之前,很少举行这样的宴会,是励精图治的时期,随着政局的稳定,四边的安宁,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其中,开元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的宴会可以作为一个重大的标志,玄宗亲自赋诗《春晩(一作晓)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探得风字并序》。“丽正殿”是唐代宫廷的内殿,开元七年设修书院于其中,掌校理四部群书,于“开元十三年四月,改集仙殿为集贤殿,丽正书院为集贤书院;内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诗序中描述了改名前的一次重大宴会,开篇回顾自己于神龙元年(705)诛灭韦后,先天二年(712)破灭太平公主,扫平内乱,登上皇位的经历,接着写“居海内之尊,处域中之大”之后,应该“祖述尧典,宪章禹绩,敦睦九族,会同四海”,四句将玄宗的人生理想表述得非常清晰,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在于安民心、薄徭赋,其次就是重视礼乐儒道。因此他命御史行郡县“以便亿兆”,命将士励戎行“以静边陲”,命礼官考制度“以申严洁”,命学者“缮落简,辑遗篇”而“修文教”。通过这些有力的举措,使流离失所的农民返回故乡安居乐业,让戎狄称臣愿作藩篱屏障,这样终于形成了兴旺发达的盛世局面,于是在阴阳代谢、春光明媚的季节,“乃置旨酒,命英贤,有文苑之髙才,有掖垣之良佐,举杯称庆,何乐如之?同吟湛露之篇,宜振凌云之藻”,在君臣同乐酒酣兴逸之际,自然是赋诗抒怀。后来,张说赴集贤殿上任为大学士时,玄宗又赐宴赋诗。这些举措无疑对复兴儒学文化并对这些学士们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因为有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所以到了开元十五年的端午节,就出现了一种空前繁荣的局面。这在唐玄宗的赋诗和诗序中有生动的记录。原诗及诗序如下。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全唐诗》卷三,第27页):
  律中蕤宾,献酬之象著;火在盛徳,文明之义燀。故以式宴陈诗,上和下畅者也。朕宵衣旰食,辑声教于万方;卜战行师,总兵钤于四海。勤贪日给,忧忘心劳。闻蝉声而悟物变,见槿花而惊候改。所赖济济朝廷,视成鹓鹭;桓桓边塞,责办熊罴。喜麦秋之有登,玩梅夏之无事。时雨近霁,西郊霍靡而一色;炎云作峰,南山嵯峨而异势。正当召儒雅,宴髙明,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厨人尝散热之馔,酒正行逃暑之饮。庖捐恶鸟,俎献肥龟。新筒裹练,香芦角黍。恭俭之仪有序,慈惠之意溥洽。讽味黄老,致息心于真妙;抑扬游夏,涤烦想于诗书。超然玄览,自足为乐。何止柏枕桃门,验方术于经记;彩花命缕,观问遗于风俗。感婆娑于孝女,悯枯槁之忠臣而巳哉。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凡百在会,咸可赋诗。五言纪其日端,七韵成其火数。岂独汉武之殿,盛朝士之連章;魏文之台,壮辞人之并作云尔。
  诗曰: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开元十五年(727)的端午节,举行宴会的地方在唐三大殿中的含元殿,因为每逢元旦、端午、冬至,皇帝在这里举行大型朝贺活动,宴请群臣百官,这次宴会,规模宏大,唐玄宗不仅赋诗,还撰写了这篇诗序,从帝王的视角表现出赫赫盛唐的气象。
  首先,诗序中看到了唐玄宗的自我画像:他长期以来都是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勤勉国事,既要率兵打仗经营四海,又要向四方推行礼乐教化,竟然听到新蝉的鸣叫、看到木槿花朝开暮落才惊异地感到季节的变换和物候的变化。可以说将玄宗开元前期的实况写出来了,只有皇帝励精图治、躬自力行,朝臣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才能出现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局面。才能出现朝廷上下一派雍熙和乐、朝气蓬勃的气象:朝廷里文武百官,济济多士,一眼望去像鹓鹭一样班部有序;朝廷外宽阔绵长的边塞,勇猛的将帅和能征善战的军队保卫着国家的安全。这不就是秩序井然、百业兴旺的太平盛世吗?尽管有些夸张,但整体上也体现出历史的真实面貌。这一点可以在《旧唐书·玄宗本纪》史臣的一段话中得到印证:   我开元之有天下也,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爱之以慈俭,律之以轨仪。黜前朝侥幸之臣,杜其奸也;焚后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赐酺赏而放哇淫,惧其荒也;叙友于而敦骨肉,厚其俗也;搜兵而责帅,明军法也;朝集而计最,校吏能也。庙堂之上,无非济济之才;表著之中,皆得论思之士。而又旁求宏硕,讲道艺文。昌言嘉谟,日闻于献纳;长辔连御,志在于升平。贞观之风,一朝复振。于斯时也,烽燧不惊,华戎同轨。两蕃君长,越绳桥而兢款玉关;北狄酋渠,捐毳幕而争趋雁塞。象郡、炎州之玩,鸡林、鰤海之珍,莫不结辙于象胥,骈罗于典属。膜拜丹墀之下,夷歌立仗之前,可谓冠带百蛮,车书万里。天子乃览云台之义,草泥金之札,然后封日观,禅云亭,访道于穆清,怡神于玄牝,与民休息,比屋可封。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虏不敢乘月犯边,士不敢弯弓报怨。“康哉”之颂,溢于八纮。所谓“世而后仁”,见于开元者矣。年逾三纪,可谓太平。
  其次,这篇诗序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仅五月五日的“重五”是双阳数,代表阳刚之气达到最高点,加上十二乐律的蕤宾正好也应合五月,而五行中象征南方的火星,其盛德也正好落在此月,这就从《周易》的阴阳变化和乐律的演变,结合阴阳五行的学说,对端午节作了学理上的解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某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是需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和传承的。
  (一)节令方面:端午,标志炎热的夏天正式开始。此时当年的新麦刚刚收获,梅子成熟,又处在梅雨季节,相对于农忙此时恰好闲适无事,加上天气也凑巧,梅雨初霁,西郊到处呈现一派苍翠的绿色,天上的火云变幻着奇峰与巍峨雄峻的终南山相映成趣,所以要在这宏大庄严的宫殿里举行盛大宴会,宴请高雅贤能的百官大臣,熏风南来与殿中清气相互融合,到处呈现出一片君臣同乐的新气象。
  (二)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官员具体负责组织,主管膳部的官员在尝着散发热气的食物的味道,主持宴饮的酒官在主持宴会。又有精美的佳肴可以品尝,厨师们献上枭羹和龟汤,枭,俗称猫头鹰,本是保护庄稼的益鸟,但古代认为是一种不孝的恶鸟(据说枭长大后杀死并吃掉母鸟)。故《汉仪》载:“以夏至日赐百官枭羹。”又据曹魏陈郡丞如淳记载:“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以其恶鸟,故食之也。”到唐代,依然以枭羹宴请百官,有继承传统弘扬孝道的一面,也有警示百官的作用,取除恶务尽之意。唐人还有端午食龟以“赞辅时节”的习俗,因为乌龟生于水中性属阴,而端午时候阳气最旺,所以食龟就能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三)民间习俗:唐人端午节要身佩五色丝线编的彩带。这种彩带称为“长命缕”“五色缕”“续命缕”,民间传说佩上这种带子可以延年益寿。还要吃用香芦叶包的粽子,唐代有九子粽的新品种,九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非常美观精巧,是皇帝赏赐大臣或民间馈赠的礼物。也有用香柏木枕头益寿、桃符插门辟邪等风俗习惯。
  唐代端午节还有给皇帝进贡铜镜的习俗。“四时花竞巧”即指铜镜背面镌刻的四时花卉争奇斗巧。端午节正午,制镜工匠在扬州的长江中心的船上铸造铜镜,专门进贡给皇帝,称为“天子镜”。白居易《百炼镜》诗说:“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描写了中唐时期还延续着这一习俗,从唐玄宗诗中可以看到,盛唐就有这一传统。
  唐代端午节还要表彰孝女,祭奠屈原,诗序中“感婆娑于孝女,悯枯槁之忠臣”就是此意。朝廷举行重大宴会,始终要强化士人百官的忠孝观念。在玄宗倡导下,还特别尊重儒、道两教。认为既可以讽诵道家经书,游心于真朴玄妙的清静之境,又可以钻研儒家经典,让烦躁的心灵在诗书中趋于安静。所以,宴会上既要进谏发自肺腑的耿直忠言,又要抒发温柔敦厚的儒家情怀。
  在这篇诗序中,唐玄宗既描写了治国的方略和理念,强调君王应该体惜民情,励精图治,而臣子则应该忠孝两全,又描写出了大唐端午节的风俗民情,展现出一派雍熙和睦、上下通畅的局面,体现大唐开元盛世的独特风景,也就是后来杜甫在诗中念念不忘的“開元全盛日”景象。所以,这篇诗序既有历史意义,又有民俗学的价值,还是一篇艺术性高、表现力强的美文,可以说具备了盛世之文的风采,字里行间流露的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朝乾夕惕的态度、万方和乐的气象,都是大唐盛世永远的记忆。
  (四)赋诗抒怀:宴会赋诗是最后的高潮。诗歌与诗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采用五言七韵排律的形式,雍容醇厚,典雅庄重。五言应合端午双五的阳数,七韵应合蕤宾乐律的阳数,可谓“三阳开泰”,寓意美好,且妙绝古今,具有朝廷端庄肃穆气象。诗中展现端午节的神奇魅力,既有民间美好的风俗,又有忠诚的谏言,还有敦厚的儒家情怀,这就点明端午盛筵不仅仅是一场豪华的美食盛宴,还可以达到推行礼乐教化的目的。诗的结尾真诚希望要继承尧舜君臣赓歌的传统,既歌颂蒸蒸日上、百姓康泰的盛世景象,也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风俗更加醇厚。也就是要创造出既能并肩还能超越尧舜的丰功伟绩。在一片盛大的君臣和乐的氛围中,体现出国家生机蓬勃的新气象。诗歌写得敦厚浑朴,从宴会的因由、具体景象、感慨内容和君臣兴致等方面,体现出宏壮豪华又不铺张奢靡的特点,总之,具有开元时期意气风发、雄浑富丽的盛世格调。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随着电脑使用的普及,电子刊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环保、方便、快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给我们的教育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尤其是青少年,利用他们猎奇心强、接受事物快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电脑作品表现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对学习的态度、对生活的追求……这是我们辅导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  兴趣是动力  学问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学生对网页制作要有兴趣,要经常参加公益活动,要有较丰
10年前,深圳南山区有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学校生源极差,学生多是来自周围农村的种养户、外来工和小商贩家庭,几乎没有孩子接受过学前教育。学校的师资和硬件条件也远远落后于当地的城里学校。这样一所学校正是中国很多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薄弱校的写照。  教育起点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均衡。然而,在起点不公平的情况下,这所小学却走出了一条优质教育的教学改革发展之路。  如今,这所学校已经成为一所布
基本理念  支撑型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遵循服务驱动的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为满足学校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需求而提供支撑。服务驱动是指为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求,有目的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提供服务,并在使用过程中使得效益最大化。支撑是为了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信息技术是支持学校业务日常良好运作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类学校往往
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Math)教育起源于美国,旨在大力培养有素的数学家、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它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4个词汇的简单叠加,而是具备一定的深意、内涵和教育意义。STEM教育主张参与课程的学生能够进行以活动为基础、以项目为基础和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同时获得实践的课堂体验。所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需要自己设计建
【摘 要】随着翻转课堂的兴起,家长角色由“督者”走向“学者”是一种趋势,这是由翻转课堂的新要求、“督者”家长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学者”家长的本质特征共同决定的。本文从家长视阈切入,在深入分析人性假设Y理论、人本原理、学习共同体理论以及重叠影响阈理论等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家长观念觉醒、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构建学习型家庭、家校合作、亲子平等对话等途径以促进家长角色适时、成功地转换。  【关键词】翻转课堂;
2012年10月2日,美国教育部长阿恩·邓肯(Arne Duncan)呼吁全国的学校应尽快采用数字化教材,“未来几年中,纸质印刷的教科书必将被淘汰”,他说。至此,一直不冷不热的美国数字教科书行业宣告进入兴奋期,目标直指2017年——美国全部学校实现教科书数字化。  但是,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还面临许多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寻找和评估高品质的数字化教材。为了帮助K-12学校领导迎接这一挑战,这里来细看一
学校概况  上地实验小学坐落在海淀区上地高科技信息产业基地。在海淀区信息化高位运行的基础上,学校不断思考如何发挥教学环境的最大效果和调动学习者的最大能动性,如何充分利用海淀区现阶段超前的硬件设施及信息技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从微观层面深入研究学校信息化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为了使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达到全方位的共享,实现统一的管理,更好地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访谈嘉宾:  王 昊 江苏南京市秦淮区进修学校信息技术教研员  丁 焱 江苏南京市马府街小学信息技术老师、教龄19年  潘 艳 江苏南京市石鼓路小学信息技术老师、教龄15年  全艳珠 江苏南京市石鼓路小学美术老师、教龄3年  苏 娟 江苏南京市石鼓路小学信息技术老师、教龄7年  徐 婷 江苏南京市夫子庙小学信息技术老师、班主任、教龄10年  邹 翎 江苏南京市瑞金路小学信息技术老师、教龄19年  
在人类学习发展史上,技术一直制约着学习方式的发展。伴随着多媒体技术、通信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人类学习技术已经从单一认知、学徒制、班级集中学习、远程学习、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学习。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以“建设绿色生态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数字校园建设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学校的数字校园以“虚拟教室整合现实课堂网络”、“双基检测分析诊断系统”、“统一项目流程业务管理系统”
从幻灯片教学、录像教学、多媒体教学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从网络整合教学到移动终端支持下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保障。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每人拥有一台数字化学习终端,并能够运用所提供的平台和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由于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