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岫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研究员
人生的三个阶段是不可分割的,在儿童时期有健康的“心理储备”,才能在中青年阶段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中青年时期注重心身自我保护,才能有健康长寿的老年。
做心理咨询工作已经20多年,我见过各种心理疾病患者,然而,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案件还是令我震惊。2005年春节,人们起床后,发现楼下停着好几辆警车,从电视新闻中知道:一名40多岁的男子,将自己14岁的女儿推下楼身亡,并把他的妻子砍成重伤,他自己不听警方劝告,在大年三十的夜里从17层高楼上跳下自杀……而这一切就发生在我家阳台对面的那座楼里。违法犯罪的人大多数属于“反社会型人格”;而自杀是一种精神疾病,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身亡;有2600万抑郁症患者;还有1600万精神病患者。
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关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众生活越来越富足;但同时人们有诸多烦恼和不开心:社会压力很大,生活节奏太快,竞争过于激烈,身体劳累,精神疲惫。因而人脑和神经系统,这个人体的司令部,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大本营,必需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所谓心理疾病,其根源就是个体对环境的不适应。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健康生存的能力、即开心的能力,才会乐观豁达地面对每一天,超越任何坎坷与挫折。
生命保护期如何面对压力
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人类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将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即生命的准备期:0~20岁;生命的保护期:20~60岁;生命的质量期:60岁以上。
中青年时期是生命的保护期,就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一样,必需每天检修和精心保养,才能有真正高效率的工作。而在我国,人们多认为中青年时期是“消耗期、奉献期”,不超负荷运转才怪呢!近年,中青年人群中70~80%处在亚健康状态,猝死的病例越来越多。
例如,中学教师孙女士,边坚持工作边读研究生,这样她就没有了双休日,每天紧张忙碌得很。孙女士的父亲不幸患了癌症,作为女儿的她不能不照顾老父,因为她唯一的弟弟在国外。不巧的是,孙女士的丈夫又遭遇车祸,虽然只是外伤,但也住进了医院……孙女士感到身心都要崩溃了,她给学生上课时常常走神,注意力很难集中,而且出现了头痛、胸闷、心慌、失眠、食欲下降等躯体症状。她来求助心理咨询,经心理测试,证实她已有轻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她说:“我都32岁了,到现在也不敢要孩子,却还是整天忙得团团转。只要有一点意外,就觉得没法承受了,我们这一代人可活得真累呀!”孙女士决定暂时停止读研,又与学校商量给她减少了上课任务,经过及时的心理调适,才勉强渡过了这次家庭危机。
有些单位的领导者或新闻媒体,常表彰和赞扬那些不顾个人健康、无暇关注家庭、拼命工作的所谓“先进分子”,甚至已罹患癌症等重病,或是被“累死”,却被称为英雄和榜样,号召人们学习他们……显然,这是与科学的健康观念相违背的。在发达国家,已通过立法手段,限制、甚至禁止企业员工随便加班;并通过“精神卫生”立法保证人们的心理健康。
笔者亲历的是,曾经有十数起外企老板陪同自己的员工来进行心理咨询,并由公司来买单。例如,袁小姐是某外企的普通职员,她妹妹忽然患了精神分裂症,她不得不请假,去处理妹妹住院治疗事宜。她的部门经理了解情况后,真诚地安慰她不要着急,并抽出时间陪同她进行心理咨询,以使袁小姐有一种稳定的心态投入工作。
中青年如何面对社会压力?健康第一是根本,拼命不如长命,应有长远的眼光和目标。
生命准备期怎可透支健康
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是WHO的专家调查研究的结果。如果把金钱、名利、地位、享乐看得高于一切,就会不择手段地为身外之物去拼命,成为“忘我”的工作狂、学习狂,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得到负面后果。如今最“累心”的还有孩子。为了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许多中小学生不得不参加各种课外培训。但当孩子还不能掌握自己命运时,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否被家长和老师们关注呢?我国至少有3000万中小学生有各种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30%。无论他们学习成绩高低,心身健康出现问题的孩子其实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许多孩子出现厌学、逃学,上网成瘾等,都是对这种“填鸭式”教育的消极回避和反抗。
例如,一名11岁女孩告诉我,她从上幼儿园开始,至今已参加过20多个培训班,琴棋书画、钢琴、唱歌、舞蹈、英语、奥数等等无所不能。可是,看看这个小女孩,已经戴上500度的近视眼镜,身高低于同龄人,还有些虚胖。当向她提出下列问题:你什么时候和同学一起玩?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你看动画片吗?你看课外书吗?父母带你去过儿童游乐场吗?……女孩呆滞茫然地看着远方,轻轻地叹着气,无可奈何地说:“没有时间,我哪儿有时间?我不能贪玩,我知道父母为我的学习花了很多很多钱……”
当“神五”、“神六”飞船归来之后,航天员的明星效应显著。航天员可称为全人类的“健康之星”,他们在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是我们的榜样,许多青少年也渴望成为航天员。试想,若孩子们都成了被动的“学习机器”,以后还能够选拔出合格的航天员吗?而如果您的孩子像航天员那样心理健康、身手矫健,今后在社会竞争中还会害怕挫折吗?
生命质量期为何无为空虚
人生的三个阶段是不可分割的,在儿童时期有健康的“心理储备”,才能在中青年阶段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中青年时期注重心身自我保护,才能有健康长寿的老年。
CCTV《东方时空》节目,在北京、上海、广州等7个城市,抽取2225名60岁以上的老人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十分惊人:老年人典型的一天内从事的主要活动是(可多选):
1、看电视85.0%;2、家务劳动61.8%;3、锻炼身体55.8%;4、闲坐36.4%;5、遛弯/逛街35.9%;只有0.5%的人选择了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也就是说,有99.5%的退休老人都脱离了社会活动,老年人的主要活动都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相对很封闭,和社会活动离的就更远。因而也会因此诱发老年人各种心理疾病,如老年性抑郁症,老年痴呆症,以及诸多慢性老年性心身疾病。
老年人常被看作无用的累赘,他们的潜能不能发挥,许多宝贵的人才被埋没。例如,一位全国劳模、有多项发明的8级老技工说:“我听说现在企业招不到技工,为什么不多多办技校?我工作40多年带了几百个徒弟,也在技校讲过课,带过学生实习。可我退休后无事可做,闲得难受。虽然现在技术进步了,可是技工的一双灵巧的手还是任何机器代替不了的。就是让我出出主意也行啊……”其实,老年人中藏龙卧虎,健康的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可继续有较多的“产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心理需要,老年人如果能够发挥潜能,可向年轻人传授技能和经验,从而更好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经济发展。社区还应建立老年活动站,使老年人有自己的活动场所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也可组织老年志愿者为社会做各种公益事业。
心理不健康生活怎小康
在不少报刊上刊登过一个富有人生哲理的小故事:一位哈佛大学企管系的高才生到墨西哥度假,遇到当地一名渔夫,不到一刻钟就钓满整篓的鱼,准备打道回府了。高才生问:“为什么不多钓一些卖钱呢?”渔夫答:“够我一家人过日子了,明天再钓吧!”高才生建议:渔夫每天多钓一些鱼,存够钱买一条渔船,出海去捕更多的鱼,再组成捕鱼公司,自己当老板,雇用别人去捕鱼;等公司扩大成熟后,再组成企业集团,最后让公司股票上市,赚更多的钱。渔夫问赚这么多钱后,做什么?高才生说:“就可以高枕无忧啦!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去钓钓鱼,下午回来和老婆睡个午觉,睡醒了再和老朋友出去喝几杯,每天都很悠闲。”渔夫说:“那还是算了吧,我现在天天就是这样悠闲地生活着,何必等到老了以后才享受呢?”
渔夫的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顿悟。“两套房子一辆车”这类物质目的,不断折磨着我们的神经,拷问我们的灵魂,为了尽早实现它,失去了多少快乐和悠闲?有的人甚至还失去了健康和生命。年轻时拼命挣钱,不顾健康;到了老年浑身是病不开心,血汗钱要拿去看病买药吃,这值得吗?所谓小康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主要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感,精神上的开心、愉悦。并非反对人们去赚钱和发展事业,而是提倡在家庭、事业和心身健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有心理学家说,具备开心的能力就会给您的事业和家庭发展“加分”。
具备健康生存的开心能力并不难,我们应尽力做到:①善于倾诉,向家人和朋友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②自我控制,工作生活节奏适宜,不要长期超负荷;③期望适度,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可要求十全十美;④学会求助,不要爱面子,心理有问题就向心理咨询部门求助。
从现在起,我们应要求家人和自己“每天只钓一篓鱼”。我们应该腾出时间和心情,看看花开花落,听听风声雨声,享受与老人、孩子在一起的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