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股投资关键在于弄懂价格波动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q1982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9日,中美两国在华盛顿就双边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同意有意义地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在笔者看来,此次中美贸易战的“结果”,符合特朗普主动挑起贸易战的初衷,即加大美国原油的对外出口,但寄希望通过贸易战等手段推动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难度仍较大。那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该如何把握石油等强周期类的品种的投资机会呢?比较经典的案例是巴菲特投资中石油赚了7倍,分析巴菲特的投资之道,笔者发现,强周期股产品售价大涨是公司业绩大增的重要因素,充分分析供需关系的转换,才能定义产品价格波动,从而准确把控强周期股票价格走势。

特朗普为何试图推高油价?


  特朗普上台后不久,2017年6月5日就发生以沙特为首几个国家和卡塔尔断交事件,中东不稳定苗头初现。然后是退出TPP、退出巴黎协议,再后来美国大使馆迁到耶路撒冷,蓄意点燃中东局势不稳定的巨量级火药桶。最近竟然退出伊核协议,在笔者看来,特朗普这是“不嫌事大只为搞事!”
  所有迹象都表明特朗普有十分明确的战略意图让中东局势不稳定,从而达到引发油价上涨的目的。
  特朗普想推升石油价格,战略目的同样是为美国经济考虑。美国靠什么能推动经济高增长?石油出口成为重要战略目标。美国页岩油技术革新摆脱对外能源依赖,利用原油出口能大幅降低贸易逆差,同时带动经济回升。
  当前,中美贸易事件大致告一段落,结果是中国加大美国农产品(农产品产区是特朗普竞选总统的票仓)和能源进口,显然特朗普威胁加征关税打贸易战都是为产品出口服务。美国现在原油产量达到全球排名第一,而中国原油需求进口排全球第一,所谓的贸易战不过是要挟中国多进口美国的石油的借口而已。美国退出伊核协议试图让伊朗腾出市场给美国,不惜挑起中东巨大矛盾。其实都是通过制造事端推升油价,又妄图挤压中国进口俄罗斯和伊朗的原油数量,是一手“做局”一人“吃独食”战略。

油价是否会大涨?


  下图(见图1)是二战以来原油消费增速图,消费基本稳定,最近25年年均增速仅仅2%!从供需关系来说,原油价格太高,产油国一旦加大产能投资,很快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油价自然会回落。很简单,未来原油价格不取决于需求的增长,而是取决于供应量的遏制。



  美国为护航原油价格不惜挑起中东不稳定局势,为保证出口数量大增不惜威胁发动贸易战,因此原油价格能否大涨实际是看美国战略意图能否充分实现!从这一点上来说,原油大涨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毕竟中东“挑事”能否成功不取决于美国一个国家。
  在笔者看来,最好的方式是,原油价格小幅攀升,稳定在70美元以上不超过80美元。一旦价格高过80美元,页岩油等产能又会恢复,供应量大增肯定会打压价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来几年油价将在60美元—80美元波动,符合供给国和需求国共同的利益,过高价格损伤需求国,过低价格损伤供应国。毕竟不是需求大增引发的价格上行,持续性值得怀疑。

巴菲特投资中石油暴赚7倍秘诀何在?


  关于巴菲特买中石油赚7倍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巴老自己的解释是以350亿美元市值买1000亿美元的股票。其实任何强周期类股票价格估值都是产品价格和销量为背书的估值体系,即产品价格和销量是支撑估值强周期股票估值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笔者分析发现,2003——2006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见图2),在2003年到2006年增速是两位数。如此大增速足以搅动全球石油价格走势!



  正是需求二位数的增长,才引发原油价格从30美元上涨到2006年的70美元,乃至更高的2008年的150美元!期间中石油业绩从2003年0.21元/股增长到2006年的0.58元/股,净利润增速主要是油价大涨贡献!从而可以论断,巴菲特在投资中石油之前,准确分析到中国石油需求量的增大,一定会让油价大涨,从而引发中石油业绩大增。(见图3)



  笔者从巴菲特老先生做中石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做强周期的股票,能准确定义产品售价,就能根据净利润的变化准确定义估值,成功概率极高。无独有偶,2015年底去供给侧改革让煤炭、钢铁、水泥、化工都出现产品售价大涨,股票价格随即也呈现大涨的格局。

周期股投资关键在于定义价格波动


  巴菲特做中石油翻六倍告诉投资者,强周期股票的分析要点是供需关系引发产品价格大幅漲价的趋势!
  强周期水泥、煤炭、原油、化工等销售量大增比较难,人口因素决定需求比较稳定(高科技股是新品上市,就像智能手机从无到有的高增长。产品上市后还容易跌价。因此,做高科技股主要是分析销售量的增长!)。强周期产品售价大涨是公司业绩大增的重要因素,充分分析供需关系的转换,才能定义产品价格波动,从而准确把控强周期股票价格走势。
  借助巴菲特先生成功的案例,把交易模式理解透,在正确的方式上前进投资者才有可能财富自由,否则试探成本无限大。
  笔者为何写这篇文章?就是希望所有投资者掌握正确的方式,才能让账面能稳定增值,敢于重仓猛扑和能在巨幅波动中坚定的持股!
  稳定盈利是交易成本最重要的环节!
其他文献
本周B股大盘呈现冲高遇阻、再度调整态势,周一受中美贸易摩擦缓解消息的影响,沪B指一度重回321点之上。深成B指也重回强势地位,同时收复了5日、10日均线。但周二势头明显转弱,之后两市B股连续缓步回落。最终沪B指收于316.69点,全周下跌1.01%;深成B指收于679.95点,全周下跌0.46%;市场热点快速降温,重回原区间运行。   由于独角兽企业融资节奏加快,本周仅一家企业发行融资规模就达到
期刊
2014年以来,A股市场中的并购重组事件愈演愈烈,无论是参与并购的企业数量还是并购次数,都呈现出野蛮式快速增长,交易金额也由每年的千亿级别逐步攀升至万亿级别。利益驱动之下的疯狂并购,在带来上市公司资产激增的同时,也给市场留下了万亿元商誉高悬头顶。在并购潮退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危机一触即发。潮起时,上市公司并购规模激增  2014年以来,中国并购市场无论从交易数量还是交易规模,都呈现出快速增长情景。
期刊
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中美贸易战,如稍作分析,便可发现其最重要的“战端”便是“知识产权”。为何?看看3月下旬战事初起,到5月19日达成“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共识这一段时间美方抛出的筹码,便可窥端倪。从前期的对中国高端制造征税建议清单,以及后来制裁中兴并禁止对华销售芯片及零部件等等,一招一式均直指中国在高端制造基础技术方面的软肋。而技术之争,具化到载体上,便是“知识产权”之争。所以,双方几经
期刊
尽管4月以来新基金发行有所滑坡,但保险系公募却新品频出,近期泰康资产、人保资产接连发行多只产品。  《红周刊》记者注意到,上述产品的操刀手多为昔日中小型公募的明星基金经理。例如人保转型混合的拟任基金经理李道滢,此君此前曾就职于益民基金,成名于2015年的牛市。  从他2017年3月跳槽人保资产后,益民基金的人才荒愈加严重,目前11只产品仅由赵若琼、吕伟二人管理,其中赵若琼还同时管理着货基、债基和股
期刊
本周股市再度下挫,转债收跌,上证转债跌1.34%,中证转债跌1.51%,深证转债跌1.75%。转债个券下跌为主,除3只停牌外,其他12涨1平52跌。其中,康泰转债涨9.69%、万信转债涨6.85%、鼎信转债涨3.97%,位列涨幅前三;铁汉转债跌8.66%、宝信转债跌7.43%、太阳转债跌5.86%,位列跌幅前三。可交债方面同业下跌为主。   一级市场方面,川投能源、华脉科技、傲农生物、欧派家居、
期刊
近年来,并购重组成为A股市场的“香饽饽”,不仅有上市公司需要进行市值管理,通过不断“吞噬”将企业规模做大,且也有经营业绩不佳避免“披星戴帽”甚至退市的公司,通过并购并表业绩优秀公司的财报实现业绩扭亏为盈,达到保壳目的;还有企业主营业务成为落后產能、进入夕阳产业,希望通过并购新兴行业,转换主营业务,让公司重新焕发第二春;更有甚者,想要上市,但IPO排队又太久,通过并购重组达到借壳上市目的……种种动作
期刊
最近一年多来,主题基金可谓大行其道:去年消费主题基金表现抢眼,今年医疗保健主题基金几乎垄断了权益类基金业绩榜单,截至5月18日,有8只医疗主题基金取得了超30%的收益率。  实际上,行业主题基金专注于在某个行业内“精耕细作”,具有很明确的投资指向性,在A股市场,政策、新的产业趋势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极大,这也为主题型基金不断拓展投资边界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基金公司大力布局  近年来,从产品的投资标的和策
期刊
指数格局尚未改变   主持人:本周指数一直处于下跌状态,很多投资者又开始担心了。   袁月:指数走势还是在正常的范围内,整体格局并没有什么变化,依旧还是按照缩量区间震荡的节奏在进行。这种情况下,不要涨时看涨,跌时看跌。比如上周末出了中美贸易关系缓和的消息,周一跳空高開后,市场都是看多激动的声音。经过之后连续几天的回调,悲观声音又开始蔓延,这种心态在当前的市场会比较难受。   上涨只要不放量,
期刊
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标签是拥有专业的投研人员、资金优势,资产配置比重科学等,但不少机构却因为踩雷成了反面教材。博反转、博重组投机成份依然高企,此外因为投研团队工作不到位,让向来以低风险、稳健收益著称的债基,开始和“风险”挂上了钩。债基开始和风险挂钩   一年有余的金融去杠杆,让债券违约在近期集中爆发,虽然去杠杆是诱因,但本质还是公司自身质量不过关。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1日,2018年
期刊
今年以来,IPO批文下发数量急剧下降,平均每周核准批文仅2家。刚开始时人们还以为这是暂时的,后来却变为新常态。这与去年每周动辄10家,最高峰时一周发14家时的盛况相比,恍若隔世。应该说现在的IPO常态化才是可喜的,奇怪的是竟然无人喝彩。   现在要为IPO超发还债   IPO加速发行是从2016年11月份开始的,随后越来越快,最高峰时一个月超过50家。这种速度,说是“大跃进”,恰如其分。可是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