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需要创新人才,创新素质是人的第一素质,创新能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第一: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高中学生还未进人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石钟山记》中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探访自己认为的石钟山命名原因;《装在套子里的人》文章所反映出的守旧必死,创新求活的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以语文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第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 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如,教学《项链》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课下阅读文章,画出“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上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到黑板上来画,相互修改,积极发言,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画出的曲线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有许多的讲解让人惊喜。
其次,鼓励质疑,允许有错,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在教学《药》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我提问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应该是明写老栓买药突出了群众的愚昧,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革命者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意图。当时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错误。这样做,不仅使他从错误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最后,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开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
其次,有效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学习《智取生辰纲》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一节课完成了教学重点,而且学生耳听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眼看杨志等人物的画面介绍,头脑中想象双方的矛盾冲突,兴趣盎然、思维灵活,不断创新。
四、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灵活的作文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等创新思维的训练,尤其是对发散思维的三种形式——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进行了系列训练,从思维方法指导到迁移练习,做到有计划、有安排,逐步提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大多数学生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想像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通过续写、改写、扩写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其次,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学生作文需要鼓励和帮助,特别是老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如在作文评改过程中,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实践创新。采取“互批自改”的方式,即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写下眉批、总批及修改建议。然后,学生根据别人的批语自主修改。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促进了自我积累、自我表达、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学生拓展了视野,懂得了怎样修改润色才能写出好作文,尝到了成功的甜头。还可以编写班级优秀作文选,把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文编入,发给学生和家长留念,让学生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得到力量,激起强大的创作动力。
总之,只要正确把握创新教育本质,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遵循创新教学原则,启发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在创造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第一: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高中学生还未进人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石钟山记》中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探访自己认为的石钟山命名原因;《装在套子里的人》文章所反映出的守旧必死,创新求活的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以语文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第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 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如,教学《项链》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课下阅读文章,画出“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上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到黑板上来画,相互修改,积极发言,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画出的曲线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有许多的讲解让人惊喜。
其次,鼓励质疑,允许有错,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在教学《药》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我提问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应该是明写老栓买药突出了群众的愚昧,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革命者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意图。当时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错误。这样做,不仅使他从错误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最后,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开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
其次,有效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学习《智取生辰纲》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一节课完成了教学重点,而且学生耳听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眼看杨志等人物的画面介绍,头脑中想象双方的矛盾冲突,兴趣盎然、思维灵活,不断创新。
四、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灵活的作文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等创新思维的训练,尤其是对发散思维的三种形式——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进行了系列训练,从思维方法指导到迁移练习,做到有计划、有安排,逐步提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大多数学生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想像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通过续写、改写、扩写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其次,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学生作文需要鼓励和帮助,特别是老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如在作文评改过程中,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实践创新。采取“互批自改”的方式,即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写下眉批、总批及修改建议。然后,学生根据别人的批语自主修改。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促进了自我积累、自我表达、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学生拓展了视野,懂得了怎样修改润色才能写出好作文,尝到了成功的甜头。还可以编写班级优秀作文选,把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文编入,发给学生和家长留念,让学生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得到力量,激起强大的创作动力。
总之,只要正确把握创新教育本质,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遵循创新教学原则,启发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在创造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