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星一直拒绝采访,因为他认为自己既不是明星,也不是名人,没什么可说的如果真是一个明星拒绝,我就放弃了,对于徐星,我想我还是要坚持一下。果然,徐星决定让步。他说,那好吧,虽然我很忙。
徐星比他自己描述的名气要大一些。1985年,他的处女作小说《无主题变奏》山当时文学界最权威的《人民文学》杂志刊发,引起强烈反响,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山传统转入现代的标志性作品之一、1990年,受伯尔夫人之邀,入住“伯尔小屋”,专心于休整与创作。他之前的受邀入住者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一索尔仁尼琴。1995年,徐星被法国《观察家》评选为全世界240位杰出小说家之一。
最怕妈妈不让我看书
引墨(下文称墨):你小时候都爱忙些什么事儿? 徐星(下文称徐):看很多书。我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看《小朋友》之类的图画书。我认字早,很小就开始翻看爸爸的书,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姐姐,姐姐心情好的时候就给我讲讲,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骂我:“你有完没完啊。”
墨:那时候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徐:如果我调皮犯了什么错误,妈妈给我最大的惩罚就是三天不许看书。小时候我对未知世界充满想象,最喜欢看科幻故事,《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物理世界奇遇记》都是我喜欢的书。小学三年级时,“文革”开始了,除了《毛选》,大部分书都成了“毒草”,但我恰恰是这个时候读的书最多。当时有个小朋友的父母在文化馆工作,家里的书特别多,我很羡慕她,觉得谁家书多谁家就好。
墨:好像你的人生在这段时期出现了一个分水岭? 徐:对,我的父母兄长都被下放到了外地,我只好开始独立生活。母亲每月将钱和粮票寄到一家小饭馆,我一日三餐都上那儿去吃。更重要的是,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远程游荡——坐着火车去找千里之外的父母。一路上风光无限,我对这种“游荡”上了瘾,后来就总爱跑在外头。
墨:那时你多大?
徐:11岁,没人管我,从最南到最北,我想去哪就去哪。15岁之前我跑了很多地方,简直就像个流浪小孩,还乞讨过。那时候的人很好,给我很多的帮助。所以,我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教育都是在路上完成的,这样的教育让我有一个信念——人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
1/3+2/3到底等于几呢?
墨:这样的经历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是什么呢?
徐:好处当时没看出来,坏处显而易见。总在外面跑,没好好上课,因此没有受到严谨的教育。尤其是我的数学极差,到现在,像1/3+2/3等于几,我还是不会算。你知道等于几吗?
墨:等于1。我的数学也不好,代数和几何加起来还没语文考得好。 徐:我也差不多,那个时候,学校就像我的噩梦一样。但我的语文特别好,作文更好。当时如果有现在这样的条件,我就是那时候的韩寒。我作文里描写的东西让老师都吃惊,不过,他们也特别纳闷,以我这样的聪明才智,为什么就学不会数学、物理呢? 墨:你现在是不是发现小时候到处乱跑的好处了?
徐:是呀,人老了以后常爱回忆往事。我发现我可以回忆的事情特别多,特别有意思。可见,童年的经历是一个人一生的营养。
墨:每次你从外边“游荡”回来,你的同学是不是特别羡慕你?
徐:是,我成了见多识广的孩子王。那时我最骄傲的一段时间。你想想,在我哪个年纪,大家都老老实实在学校读书,谁能像我这样满世界乱跑呀!
墨:你父母不担心吗?
徐:他们特担心,可是鞭长莫及。等他们回到北京能管我了,我已经去陕西当兵了。
幸福就是对自己有一个靠谱的认识
墨:高中时的你,除了到处“游荡”之外,还做了那些有意义的事?
徐:继续看书,看大量的小说,比如巴尔扎克、雨果、狄更斯等作家的作品。《带星星的火车票》《麦田守望者》《茫茫黑夜漫游》也是那个时期我喜欢读的书。对我影响最大的则是《在路上》。美国上世纪50、60年代的文艺思潮对我的影响很大。当一个十五六岁的青年突然遇到像英国的“愤怒青年”、美国的“垮掉的一代”这样叛逆的文化思潮,那种震撼可想而知,它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
从那时起,我慢慢觉得,作家是最伟大的,因为他们脑中充满想象,笔下的世界无所不能,这也使得我最终走上了这条道路。
墨:真正开始写作是什么时候?
徐:当兵回来后,我被分配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工作,因为我劳动纪律比较差,所以就惩罚我承包停车场的卫生,实际上就是当了清洁工。可同时,我一直在不停地写小说。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就觉得自己的文学水平很高,比那些刊物上发表的文字高出不少。
墨:你的《无主题变奏》就是那时候写的吗?
徐:1981年写出《无主题变奏》以后,就交给了一个朋友,开始在中央音乐学院、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等几所大学里传看。到1985年,我找朋友要回了小说手稿,拿去投稿去了。
墨:怎么投稿的,是邮寄吗?
徐:没有,起着自行车送稿上门。我只知道有一个编辑部离我们烤鸭店不远,就去了。一个见多识广的看门老头问我投啥稿,我说是小说。老头说,那不在这儿,这是《诗刊》,你得去发小说地方。我就去了老头推荐的地方,把小说放在那儿。没几天,就有人回信约我谈谈。当时还是相当兴奋的,因为我一直就觉得自己牛……
墨:忽然就成著名作家了?
徐:是,烤鸭店也给我下了最后通牒,我就走了。我不成了“作家”了吗?
墨:盛名之下的感觉怎么样?
徐:不怎么样。不过,我还是希望那些特想出名的人出名,这样他们就不会“奇形怪状”的了,就会明白,其实做普通人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而自己生活幸福,比什么都重要。
墨:你所理解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徐:对自己有一个靠谱的认识。
把自己全都打开,最大程度地吸收,直至成熟
墨:后来你去了德国,在国外的生活让有什么收获?
徐:我在那里的大学里当老师,给大学生讲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电影等。我觉得国内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出国看看,这样会让他们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心会变得更宽容。
墨:学生喜欢你的课吗?
徐:喜欢,经常满座,还有人站着听。他们觉得我是一个很独特的、很有意思的中国人。
墨:平时还写东西吗?
徐:写,只是懒散了许多,主要是因为电脑为写作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游戏方式。不自觉地,你就会看看新闻、聊聊天……电脑恰好提供了一种在路上流浪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难以抗拒。
墨:你说过你喜欢读《在路上》和《茫茫黑夜漫游》,你写的这本《剩下的都属于你》也是一本“在路上”的小说。“在路上”为什么如此吸引你?
徐:“在路上”传达的是一种自由状态,我喜欢读这类小说,也喜欢写这类小说。写这类题材,作者可以“偷懒”,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太善于组织完整的故事,那就可以选择流浪题材。你可以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得散不要紧,因为小说的主题就是流浪。这种“散”不但理直气壮,而且读起来会视野开阔,感受丰盈。除了“偷懒”以外,这类题材也可以使作者在压抑的社会生活中找到张扬内心自由的一个途径。这两点恰恰符合我的精神状态和我的生存状态。
墨:我明白了,也完全理解了,这和你11岁时开始的生活融会贯通了。最后,你能对中学生读者说几句吗?
徐:把自己全都打开,最大程度地吸收,直至成熟。尽量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个性化一些。时代不同了,现在完全有空间能让你们展示自己的个性,要努力利用这一点。
当徐星问我,1/3+2/3到底等于几的时候,我马上想起了正在刻苦研读初中物理的王朔——那个刚刚明白了无论怎样也不省功的原理的著名作家王朔。原来,每个人,在有一个极强的强项时,也会有自己的弱项。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徐星比他自己描述的名气要大一些。1985年,他的处女作小说《无主题变奏》山当时文学界最权威的《人民文学》杂志刊发,引起强烈反响,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山传统转入现代的标志性作品之一、1990年,受伯尔夫人之邀,入住“伯尔小屋”,专心于休整与创作。他之前的受邀入住者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一索尔仁尼琴。1995年,徐星被法国《观察家》评选为全世界240位杰出小说家之一。
最怕妈妈不让我看书
引墨(下文称墨):你小时候都爱忙些什么事儿? 徐星(下文称徐):看很多书。我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看《小朋友》之类的图画书。我认字早,很小就开始翻看爸爸的书,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姐姐,姐姐心情好的时候就给我讲讲,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骂我:“你有完没完啊。”
墨:那时候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徐:如果我调皮犯了什么错误,妈妈给我最大的惩罚就是三天不许看书。小时候我对未知世界充满想象,最喜欢看科幻故事,《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物理世界奇遇记》都是我喜欢的书。小学三年级时,“文革”开始了,除了《毛选》,大部分书都成了“毒草”,但我恰恰是这个时候读的书最多。当时有个小朋友的父母在文化馆工作,家里的书特别多,我很羡慕她,觉得谁家书多谁家就好。
墨:好像你的人生在这段时期出现了一个分水岭? 徐:对,我的父母兄长都被下放到了外地,我只好开始独立生活。母亲每月将钱和粮票寄到一家小饭馆,我一日三餐都上那儿去吃。更重要的是,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远程游荡——坐着火车去找千里之外的父母。一路上风光无限,我对这种“游荡”上了瘾,后来就总爱跑在外头。
墨:那时你多大?
徐:11岁,没人管我,从最南到最北,我想去哪就去哪。15岁之前我跑了很多地方,简直就像个流浪小孩,还乞讨过。那时候的人很好,给我很多的帮助。所以,我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教育都是在路上完成的,这样的教育让我有一个信念——人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
1/3+2/3到底等于几呢?
墨:这样的经历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是什么呢?
徐:好处当时没看出来,坏处显而易见。总在外面跑,没好好上课,因此没有受到严谨的教育。尤其是我的数学极差,到现在,像1/3+2/3等于几,我还是不会算。你知道等于几吗?
墨:等于1。我的数学也不好,代数和几何加起来还没语文考得好。 徐:我也差不多,那个时候,学校就像我的噩梦一样。但我的语文特别好,作文更好。当时如果有现在这样的条件,我就是那时候的韩寒。我作文里描写的东西让老师都吃惊,不过,他们也特别纳闷,以我这样的聪明才智,为什么就学不会数学、物理呢? 墨:你现在是不是发现小时候到处乱跑的好处了?
徐:是呀,人老了以后常爱回忆往事。我发现我可以回忆的事情特别多,特别有意思。可见,童年的经历是一个人一生的营养。
墨:每次你从外边“游荡”回来,你的同学是不是特别羡慕你?
徐:是,我成了见多识广的孩子王。那时我最骄傲的一段时间。你想想,在我哪个年纪,大家都老老实实在学校读书,谁能像我这样满世界乱跑呀!
墨:你父母不担心吗?
徐:他们特担心,可是鞭长莫及。等他们回到北京能管我了,我已经去陕西当兵了。
幸福就是对自己有一个靠谱的认识
墨:高中时的你,除了到处“游荡”之外,还做了那些有意义的事?
徐:继续看书,看大量的小说,比如巴尔扎克、雨果、狄更斯等作家的作品。《带星星的火车票》《麦田守望者》《茫茫黑夜漫游》也是那个时期我喜欢读的书。对我影响最大的则是《在路上》。美国上世纪50、60年代的文艺思潮对我的影响很大。当一个十五六岁的青年突然遇到像英国的“愤怒青年”、美国的“垮掉的一代”这样叛逆的文化思潮,那种震撼可想而知,它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
从那时起,我慢慢觉得,作家是最伟大的,因为他们脑中充满想象,笔下的世界无所不能,这也使得我最终走上了这条道路。
墨:真正开始写作是什么时候?
徐:当兵回来后,我被分配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工作,因为我劳动纪律比较差,所以就惩罚我承包停车场的卫生,实际上就是当了清洁工。可同时,我一直在不停地写小说。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就觉得自己的文学水平很高,比那些刊物上发表的文字高出不少。
墨:你的《无主题变奏》就是那时候写的吗?
徐:1981年写出《无主题变奏》以后,就交给了一个朋友,开始在中央音乐学院、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等几所大学里传看。到1985年,我找朋友要回了小说手稿,拿去投稿去了。
墨:怎么投稿的,是邮寄吗?
徐:没有,起着自行车送稿上门。我只知道有一个编辑部离我们烤鸭店不远,就去了。一个见多识广的看门老头问我投啥稿,我说是小说。老头说,那不在这儿,这是《诗刊》,你得去发小说地方。我就去了老头推荐的地方,把小说放在那儿。没几天,就有人回信约我谈谈。当时还是相当兴奋的,因为我一直就觉得自己牛……
墨:忽然就成著名作家了?
徐:是,烤鸭店也给我下了最后通牒,我就走了。我不成了“作家”了吗?
墨:盛名之下的感觉怎么样?
徐:不怎么样。不过,我还是希望那些特想出名的人出名,这样他们就不会“奇形怪状”的了,就会明白,其实做普通人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而自己生活幸福,比什么都重要。
墨:你所理解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徐:对自己有一个靠谱的认识。
把自己全都打开,最大程度地吸收,直至成熟
墨:后来你去了德国,在国外的生活让有什么收获?
徐:我在那里的大学里当老师,给大学生讲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电影等。我觉得国内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出国看看,这样会让他们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心会变得更宽容。
墨:学生喜欢你的课吗?
徐:喜欢,经常满座,还有人站着听。他们觉得我是一个很独特的、很有意思的中国人。
墨:平时还写东西吗?
徐:写,只是懒散了许多,主要是因为电脑为写作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游戏方式。不自觉地,你就会看看新闻、聊聊天……电脑恰好提供了一种在路上流浪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难以抗拒。
墨:你说过你喜欢读《在路上》和《茫茫黑夜漫游》,你写的这本《剩下的都属于你》也是一本“在路上”的小说。“在路上”为什么如此吸引你?
徐:“在路上”传达的是一种自由状态,我喜欢读这类小说,也喜欢写这类小说。写这类题材,作者可以“偷懒”,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太善于组织完整的故事,那就可以选择流浪题材。你可以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得散不要紧,因为小说的主题就是流浪。这种“散”不但理直气壮,而且读起来会视野开阔,感受丰盈。除了“偷懒”以外,这类题材也可以使作者在压抑的社会生活中找到张扬内心自由的一个途径。这两点恰恰符合我的精神状态和我的生存状态。
墨:我明白了,也完全理解了,这和你11岁时开始的生活融会贯通了。最后,你能对中学生读者说几句吗?
徐:把自己全都打开,最大程度地吸收,直至成熟。尽量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个性化一些。时代不同了,现在完全有空间能让你们展示自己的个性,要努力利用这一点。
当徐星问我,1/3+2/3到底等于几的时候,我马上想起了正在刻苦研读初中物理的王朔——那个刚刚明白了无论怎样也不省功的原理的著名作家王朔。原来,每个人,在有一个极强的强项时,也会有自己的弱项。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自己的强项和弱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