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道情的生产性保护研究与策略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r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产性保护研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再生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江西省吉安县渔鼓道情为例,结合笔者多次实地调研经历,根据渔鼓道情在生产性保护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与矛盾,旨在探索一种以传承为根基,创新发展为目标的生产性保护研究策略。
  【关键词】渔鼓道情;生产性保护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吉安县渔鼓道情的历史流变与现状
  渔鼓道情源于唐代道曲,是道士传道和募化时所唱的歌曲。到了明清时,渔鼓道情的演绎者不仅仅局限于道士,它的题材和内容也随之广义化,在历史的流变中,如今的渔鼓道情已发展为区域性的曲种。现广泛流传的有“湖南渔鼓”“四川竹琴”“广西渔鼓”等等。
  吉安县渔鼓道情,乡村民间俗称“打嘣嘣”。于明朝万历47年,在庐陵县(今吉安县)养济院(今圣恩堂)形成,并向吉水、永丰、峡江流传开。老龙会是吉安县渔鼓道情的行会组织,负责为艺人提供居住和传习授艺场所,组织艺人走街串巷演唱以换取微薄的薪酬补贴来改善生活。
  长期以来,吉安县渔鼓道情都由盲艺人演唱,演唱形式大致分为胡琴曲与渔鼓曲。胡琴曲多为与吉安民间小调结合而成的曲调,渔鼓曲则以渔鼓、简板伴奏,一般四字一韵。胡琴曲演唱时以胡琴梆子或简板伴奏,它的演出通常没有固定的场所。表演形式一般为坐唱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表演中采取自奏自唱、一人多角的方式。在表演中艺人们一般不化妆、也没有固定的表演服饰。渔鼓道情涉及的曲目广泛,篇幅长短不一,最长的《天宝图》要演奏半个月之久,短篇曲目也至少持续在几分钟以上。它的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式,据《吉安县曲艺志》初步统计,建国后尚在县城内流传过的传统曲目有《梁成辉打案》《劝世文》《孟姜女》等90余个。现代曲目《王杰探家》《翻身记》《江姐进山》近百个。艺人们通常擅长即兴创作,自行编词、配曲演唱一些诙谐幽默、短小精干、短小精干、并有劝善意义的曲目。吉安道情吉安特色鲜明,多为单曲体,“本调”因师从不同而风格各异,除有固定引子,曲头和尾子外,主曲中夹有叙板,且常与快板交替出现,按叙事层次分段落韵。吉安县渔鼓道情曲目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音乐与民俗价值。
  目前在江西省吉安县固江镇仅存着为数不多的渔鼓道情盲艺人,他们分别为吉安县固江镇敬老院的戴顺祥、吉安县固江镇瑞洁村的曾繁泽、高安华夫妻俩,他们均师从于已过世的肖长生先生。演唱形式大多以胡琴梆子和本地土语为主,唱腔多用宫调式,演唱有慢板、小垛子等,发音用“立”“卧”音。演唱通常为背唱或是即兴发挥,普通人难以学习和掌握。艺人们的年龄均已步入垂暮之年,且常年饱受饥寒交迫之苦,急需政府采取措施加以保护。目前,相关部门将其列入江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渔鼓道情在生产性保护实施中的问题与矛盾
  渔鼓道情的传艺方式全凭师傅对徒弟口传心授。它在生产保护中,往往困难重重。笔者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艺人老龄化严重,且后继无人
  以江西省吉安县为首的渔鼓道情发展岌岌可危。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渔鼓道情的人身依附性特别强,不少渔鼓道情的艺人已步入垂暮之年,艺人年龄老龄化是这项曲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现象。以吉安县渔鼓道情为例,很多地方的渔鼓道情随着老一辈的艺术家去世而不复存在。渔鼓道情的传授者与传承人形成一个“传承链”,一旦传授者与传承人两者之间出现问题,传承链将会中断,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失传。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不断加重,传承链中的一端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裂痕,加上相关的文艺单位解散,艺术家们亦或转行。年轻人缺乏对渔鼓道情的兴趣、择业功利化,造成今天传承人寥寥无几的局面。
  (二)缺乏市场
  从渔鼓道情的形式上来说,渔鼓道情没有其他乐器伴奏,只有竹筒梆和渔鼓打节奏,与现代社会多形式、多配器的音乐相比显得单调和失色;从戏曲手段上来讲,吉安县渔鼓道情是盲艺人为生活而乞讨行艺的一种方式。城镇化进程使得人们的审美与认知发生了变革,这种看似趋于卑微的传播目的与略显陈旧的表演方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久而久之,渔鼓道情不能吸引以年轻人为主的人群,在岁月的变迁中逐渐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形式多样,学习难度大
  渔鼓道情的说唱多采用地方方言,传播地区多数集中在以农村为主的偏远地带,城市间几乎很少听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比重急剧上升,大批的乡村地带出现“空城”的现象。而对于外地人来说,学习一门新的地方方言有如学习一门新的外语,而渔鼓道情在发音与咬字上颇为严谨,这就增加了学习过程中的难度。渔鼓道情形式多变,多以背唱与即兴演唱为主,它的唱词无文本,唱腔无艺人设计,历代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文字记载。整个过程全凭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且学艺周期较长、道筒声音低,又携带不方便,导致这门宝贵的民间曲艺濒临灭绝。
  (四)重开发、轻保护
  我国很多地方渔鼓道情都申遗成功。但是,最后保护工作通常是形式主义地走一番。大多数的保护部门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在认定传承人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实施的相关保护手段也缺乏科学的依据。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的管理是渔鼓道情在生产保护中的不良现象。
  三、吉安县渔鼓道情生产性保护研究与策略
  (一)规范产权制度,合理保护
  首先需要鼓励、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恢复生产,真正实现活性传承,积极录制、整理、保存盲艺人现场演唱曲目,并大力宣傳,形成相关的产业链接模式。规章立制,成立该项目的传承人协会。政府应加大对现有的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对艺人与相关扶持企业予以资金资助,使艺人与传承人协会有足够的资金运营。此外,政府与社会各界还应该专门为渔鼓道情设立传承与研发中心,加强市场推广。   (二)扩大民间影响力,促进人才培养
  渔鼓道情面临着失传的险境,归根结底于它的传承问题。现代社会发展得很快,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在以大学校园为主体的场合出现了片面追逐“西学思潮”的现象。许多年轻人遗忘了传承中国传统之使命,对中国民族的音乐与曲艺没有任何的了解,甚至没有学习的兴趣,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类似于“渔鼓道情”的中国优秀曲种濒临着消失。生老病死不可避免,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理应背负着传承这一重任。
  将渔鼓道情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学生在校园传播,是最能节省成本与达到理想效果的一种形式。作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该让江西省内的高校发挥其地域优势,邀请盲艺人们为师生们以表演和说课的形式展示这门伟大的中华民族艺术,以此增加与年轻人们的互动。将“渔鼓道情”设立为高校民间音乐的一门选修课程,通过考核的形式,增加学生们的素质修养,使学生们在思想上达成“传承”的共识。当条件成熟时,甚至可以将曲艺相关民间艺人外聘为高校的导师,通过“一带一路”的学科建设,旨在培养专业研究型的人才,为以渔鼓道情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道路。
  利用“文化遗产日”和传统民俗节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宣传展示活动,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市场多元化发展
  渔鼓道情的市场发展日益萎缩造成了它发展单一,并逐渐没落。要想提高它的市场竞争力,需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可以将其周边区域形成以“渔鼓道情”为主的旅游业,通过商业手段宣传旅游景点,通过旅游业吸引大量的游客,促成以“渔鼓道情”为主的曲艺文化大面积传播。其次,当地的相关媒体要加强对渔鼓道情的宣传力度,通过采访、报道的形式扩大渔鼓道情的辐射面积,使观众了解它、认识它。
  (四)创新形式的发展
  如何使渔鼓道情作为现代社会中极富吸引力的一种曲种,是长久以来专家、学者们的研究重点。渔鼓道情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不具吸引力,其根本原因因归结于表演形式的陈旧。在去年的央视综艺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道情”传承人苗清臣与尚雯婕联手演绎三国演义名段“要荆州”,该曲改编自渔鼓道情,全程以法语和中文为主要语言。这种别具一格、前所未有的演唱一开播,便在网络上炸開了锅。大家对此问题的看法褒贬不一,但是从各大网络热搜度来看,这首改编版的渔鼓道情刷出了热议的历史新高度。这种形式的演唱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理,很多观众也通过尚雯婕的演绎同时深入了解了渔鼓道情这一伟大的民间曲艺。笔者认为,新颖的形式不仅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更能让人耳目一新,加深观众对渔鼓道情的了解。
  在表演形式上,将皮影戏与渔鼓道情相结合表演,既能透彻、详细地展现出故事内容,又能加深观众对渔鼓道情的印象。总体来讲,合二为一的演出过程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让人记忆犹新。
  (五)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渔鼓道情是典型的口头艺术为特征的表演艺术,它的演出无固定场所,生存需要依赖外部多变的各种条件。居无定所的情况造成渔鼓道情表演的不确定性,从而制约其发展。因此,建立固定的演出场所势在必行。也可以在当地政府以及文艺部门的支持下,举办多种以“渔鼓道情”为主题的民俗活动。
  (六)加强渔鼓道情保护的社区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类似于渔鼓道情的曲艺多数存在于以农村为中心的边缘地带。而传统艺人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自身的封闭、贫穷与保守让他们从心底产生一种自卑感。为了与时俱进,他们纷纷把自己的孩子们送去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让子女们学习现代城市开放的教育内容与模式,而非传承自己的技艺。因此要深化保护,应从艺人周围社群做起。深入社区教育,重建文化认同感,重新树立艺人的信心与自豪感。
  作者简介:王辰予(1992—),女,汉族,艺术博士,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小提琴教师,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与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高段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接触了大量存在的客观事物,这些事物往往是小学未加工状态的美或丑状态,而创编阶段就是由学生主导将这些感情选择性地转化为音响的过程,最后达到内容物化的结果。本文就当下音乐合作创编活动的现状,浅谈几点音乐创编活动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小学高段音乐;合作创编活动;创新;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一、迎合学生擅长的特质
期刊
【摘要】刘琳、焦艳著《声乐演唱艺术理论与经典作品鉴赏》的出版,不仅让专业学者可以参考并学习,而且让音乐爱好者对声乐演唱艺术理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并知悉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的学术成果,为我们熟练掌握声乐演唱的发声理论、呼吸理论、共鸣理论与技巧训练的有机结合以及演唱中的艺术处理等基础性问题提供重要的帮助,为我国声乐演唱艺术理论研究起到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声乐演唱;艺术理论;艺术处理
期刊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传授式教育,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遵循新课改的标准进行授课,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新课改的要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在音乐课上的表演能力。本文是笔者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多年的经验总结,提出了一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表演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
期刊
【摘要】在舞蹈表演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形式的技术技巧展现在我们眼前,而这些技巧也是为舞蹈增光添色。舞蹈是力与美的结合,讲求刚柔并济,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势必要将技术技巧与舞蹈动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也能更充分地展现舞蹈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以及精神境界。在舞蹈《乡愁无边》中,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疑为舞蹈作品锦上添花,观众在观看演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舞者那无边的乡愁。  【关键词】舞蹈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从2017年10月在央视播出的音乐节目《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为突破口,借用古代文论中的“兴观群怨”说去观照中国传统民歌文化,证明中国民歌同样具有“兴观群怨”的所有表达手段,强调民歌的社会功能,且从多重视角观察其文化内涵,寻求其艺术规律,这对于中国民歌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民歌;兴观群怨;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
期刊
【摘要】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古典时期三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们关系紧密,海顿甚至还担任过贝多芬的钢琴老师。本文将以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 Hob.XVI/50为中心,分别选择莫扎特和贝多芬创作时间最为接近的C大调奏鸣曲KV.545和Op.2 No.3,结合谱例简要分析上述三人的创作风格与演奏特点。  【关键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不同版本的乐谱对作品有不一样的诠释。原始版是编订者对作曲家手稿的整理,也是多种演奏版编订的主要依据,呈现了作曲家最原始的乐思。演奏版在原始版的基础上,演奏家们对诸多方面进行了加注或更改。通过对乐谱版本的比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曲家的原意,并从不一样的角度诠释作品,从而在今后的钢琴作品学习中更科学地选择乐谱版本。  【关键词】乐谱;肖邦练习曲;版本比对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街头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因其表演形式、表演场所和表演人员的诸多不确定性,其生存价值往往被学界所忽视。本文以英国的街头音乐为研究对象,从它的个人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音乐现象所蕴藏的丰富内涵,期待更多学者了解并关注这一群体和他们所展现的音乐。  【关键词】街头音乐;个人价值;文化价值;商品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音乐音响现已无从考究,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那一时期的社会制度、音乐美学文献、乐器形制、律学等方面入手,对那一时期的音乐音响有一些大致的轮廓印象和揣测。以下文章将通过音乐发展背景、主要的音乐类型、主要乐器、律制、以及记载文献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礼乐制度;律制;乐器;《国语》;《荀子》;《左传》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背
期刊
【摘要】民俗山歌是土家族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除劳动山歌之外的土家族山歌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区域,它记述着土家族人民出生、成长、恋爱、婚配直至死亡等等一系列的日常生活。情歌、哭嫁歌在民俗山歌乃至与土家山歌当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它的研究,有力于对土家族山歌的传承与保护,更有利于了解、挖掘土家族文化。  【关键词】土家族山歌;民俗山歌;情歌;哭嫁歌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