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头台德历史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z06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法国大革命,人们可能不一定会想起罗伯斯庇尔、丹东、马拉或是《人权宣言》,但很可能会下意识联想到断头台——在人山人海的巴黎协和广场上,高高耸立着断头台,“咔”的一声,刀斧下落,一颗头颅滚入断头台的头颅袋中,刽子手抓起人头向革命热情高涨的群众展示,台下欢呼雀跃……
  断头台已经被符号化了,俨然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在这机器被发明、被作为正式刑具使用直至被废除的两百余年间,它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其中有罪犯、平民、贵族、革命领袖,甚至包括一些国家的君主。
  断头台出现的年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端的年代。
  断头台原型机的发明
  虽然断头台是在法国大革命中“扬名”,然而其最初的原型却不是法国人的首创。
  在断头台和类似断头台的机器出现以前,欧洲常见的死刑方式是砍刑、绞刑、火刑甚至五马分尸等等。由于砍刑是个技术活儿,很多死刑犯以及他的家人常常会在行刑前贿赂刽子手,以求做的干净利落一点,不要给受刑人增加痛苦。要知道若是碰上一个“二把刀”的刽子手,连着对犯人的脖颈砍上三四下,受刑之人却还没有断气,那么他们忍受的将是怎样的恐惧与痛苦——被伊丽莎白女王下令处死的苏格兰玛丽女王就经历了一个拙劣的刽子手的三板斧。为了减轻受刑人的痛苦,断头台的原型机器就发明出来了。
  类似断头台的杀人机器,最早出现于13世纪的意大利。16世纪,一种被称作“苏格兰女仆”的斩首机器被发明出来,在爱尔兰和爱丁堡地区开始使用。这是一种带有下落刀片的巨型机器。18世纪晚期,英格兰的“哈利法克斯刑架”革新,这种木质断头台约五米高,刀片是一个斧头。这些早期的断头台都有类似的问题——由于是木质结构,悬挂刀斧的木质横梁和两侧立柱之间的摩擦力会使得刀斧下落速度变慢,甚至卡在断头台中,这无疑是对犯人的双重折磨。
  吉约坦医生与断头台
  一般认为,一位名叫约瑟夫·伊利亚斯·吉约坦(Joseph Guillotin)的法国医师是断头台的发明者。1789年10月,吉约坦当选法国制宪会议议员,并慷慨陈词“死刑平等”,提议“改良刑具”。相传1790年,吉约坦同夫人在巴黎观看了一出木偶剧,木偶被舞台上的刑具飞快地切去脑袋,他深受启发。第二年,他请来德国工匠改造了断头台,在试验性地切下几只活羊的脑袋后便被投入了使用,从此成为有名的“吉约坦医生”。
  另一个流传下来的故事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亲自参与了断头台刀片的改良设计。由于断头台斩首刀片很容易卷刃,路易十六将其改良为三角形。未料,自己最后竟也被推上了亲手设计的断头台。
  也许是路易十六平时喜爱摆弄机械和锁具的爱好,给了他人联想和附会的机会,但实际上,并没证据能证明路易十六亲自改良了断头台这种刑具,就连“断头台卷刃”这个话题似乎也很难传到身在宫廷的路易十六耳中。
  需要澄清的是,吉约坦医生也并不是发明断头台的人,这位人道主义的医生不过是提出了“改良刑具使犯人免受痛苦”的议案。断头台的设计,其实是一位叫做安德瓦·路易的医生将意大利的刑具改良而来的,甚至有一阵子,这种刑具就叫“路易刀”。也许正是基于此,人们才谣传路易十六参与了断头台的设计。
  1792年4月25日,在法国,断头台的“业务”开张了。首位受刑人是一个拦路抢劫的强盗。改良的断头台被设置在一个高台上,斜刃刀片被施以重力,通过绳索与滑轮控制,木质支架两侧被抹上润滑油脂防止刀刃卡住。 “咔嚓”一声,这名强盗一命呜呼。
  吉约坦医生对于后来的雅各宾派 “恐怖统治”感到震惊,然而却无法阻止断头台以他的名字命名。断头台(Guillotine)与吉约坦医生的名字(Guillotin)如出一辙。维克多·雨果曾经写道:“有些人真是不幸,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却无法以其名命之;吉约坦却又无法阻止(断头台)这种装置以他的名字命名。”1814年,人道主义者吉约坦医生去世后,他的后代将家族易名,以避免与断头台扯上任何关系。
  无论如何,被改良后的断头台成为正式刑具之后,接下来就是属于它的波澜壮阔却又血腥恐怖的法国大革命时代。
  断头台与法国大革命
  “爱国剃刀”“吉约坦夫人”“寡妇”“爱国之刀”“国家缩写者”……这些都是断头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积攒下来的绰号。在断头台成为正式刑具的第二年,它迎来了自己生涯的“高峰”。
  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市民的欢呼声中,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广场(协和广场)被断头台处决。一百多年前,当英国议会处死查理一世时,英国民众受到的惊吓多于鼓舞。然而,对路易十六的处决却令大多数法国人民欢呼雀跃。断头台由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如欧洲中世纪从未熄灭的用于烧死“异端”的火刑柱一样,大革命时代,断头台从未停止工作。
  1793年10月,路易十六的夫人、王后玛丽被革命领袖们判以“勾结外敌(奥地利)、镇压革命、与其子路易十七不伦”等罪名推上断头台。在一年内,断头台处死了法国的国王与王后。这一年9月,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取得政权,开始将近一年的“恐怖统治”,将所有反革命者及嫌疑犯推上断头台,至少数千人在断头台刀刃下落的“咔嚓”声中殒命,被推上断头台的不限于法国贵族,而是针对所有“有反革命倾向的人”。断头台处死的人中,大致比率是四个平民对一个贵族。虽然雅各宾派的专政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法国内部的相对安定,但其消极意义也十分显著。 “恐怖统治”下的法国一度变成了偏执狂的裁判所。
  关于断头台,雨果看得很清楚。他在小说《九三年》中写道:
  初看上去,这个东西给人的印象是一件无用之物。它耸立在开花的欧石南丛中。你会暗自纳闷儿,不知道那玩意儿是干什么用的。等再仔细一看,你就禁不住打一个寒噤。……这个怪物被漆成红色,全部都用木头造成,只有那个三角形东西是铁的。它那么难看,那么鄙俗,那么平庸,使人觉得它是由人造出来的;可它的样子又那么庞大,使人觉得应该是由神灵搬到这儿来的。   一座建筑代表一种教义,一架机器代表一种观念……断头台就是大革命。
  显然,自维克多·雨果时代开始,断头台就被符号化了,是与大革命如影随形的一个名词。
  1794年春,法军击退反法同盟军队,主和的雅各宾派领袖丹东认为目的已经达到,应当结束 “恐怖统治”,不料雅各宾派中的狂热派借机控告丹东与其追随者,将丹东与德穆兰(法国记者、政治家)夫妇等人推上断头台。罗伯斯庇尔将丹东推上断头台后,未曾料想自己只是大革命的“过渡者”,其党派所主张的方案无法满足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最终被国民公会抛弃,逮捕罗伯斯庇尔的法令于1794年7月27日通过并立即执行(热月政变),断头台又斩下了罗伯斯庇尔的头颅。
  处死拉瓦锡
  被断头台处死的人,包括王室、贵族、革命领袖、贫民,也包括科学家。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就是在1794年在 “恐怖统治”中被处死的。拉瓦锡用实验的方法发现了氢气和氧气并为其命名,出版的《化学基本原理》推翻了过去被普遍接受的“燃素说”(一种解释燃烧现象的学说,形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当然,处死拉瓦锡并不是因为他的化学发现,而是因为拉瓦锡是贵族。
  除了是个化学家,拉瓦锡正式的工作是 “包税官”(收取皇家关税——烟草,盐等),除此以外,他还是国王的财政委员。拉瓦锡在税务官的工作上做得很好,为国王办了不少事情,解决了很多税务问题,还曾计划在巴黎修建壁垒以打击走私,这些都使得拉瓦锡成为“被革命”的对象。1794年5月8日,拉瓦锡在巴黎圣母院的断头台被公开处死,一同殒命的还有27人,都是拉瓦锡在税收业的同行。厚重的刀刃落下,人群一阵欢呼,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拉格朗日对此痛心疾首:“他们可以一眨眼就把他的头砍下来,但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再长不出一个来了。”
  还有传说是讲,拉瓦锡想用断头台做最后的实验——他和刽子手行刑前约定好了,头被砍下后会尽可能多眨眼,以此来确定头被砍下的瞬间,人是否还有意识。相传,拉瓦锡被砍头后一共眨眼11次。这当然只是个传说故事,不过这个传说也说明了人们长期以来有的困惑——断头台真的人道么?受刑之后,头颅还会有感应吗?
  “少女刺客”夏洛蒂·科黛之死
  在拉瓦锡被推上断头台的前一年,1793年7月,25岁的少女夏洛蒂·科黛被断头台处死。科黛的罪行是杀死了革命领袖马拉。是的,就是名画《马拉之死》中死在浴缸里的马拉。1793年7月9日,科黛独自一人拜访马拉,声称自己知道吉伦特派的造反阴谋。马拉当时身患严重的皮肤病,经常泡在浴缸里办公。获悉了科黛的来因后,他允许科黛进入浴室向他汇报情况。进入浴室后,科黛趁马拉不防,用小刀刺入马拉胸口,马拉当场死亡,科黛则平静地等待警察逮捕。审判时,科黛声称自己之所以刺杀马拉是因为:马拉在让国家发疯——“我杀死他一个,可以拯救法国十万人。”
  国民公会对马拉进行了国葬并将马拉的遗体安葬于“先贤祠”(尔后又迁出),科黛则被押到人山人海的革命广场(巴黎协和广场)行刑。
  据说,斜刀落下之后,一名崇拜马拉的行刑人员,十分痛恨科黛,便抓起科黛的头扇了她几个耳光,人们看到科黛的脸涨红了,嘴角甚至因为愤怒而卷了起来。
  那一刻,科黛还活着么?
  科黛被处死引发了两大讨论:其一,这样一桩刺杀案是个人的单独的行动还是一桩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其二,被断头台砍下的脑袋还有知觉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科黛在审判中否认有同谋。这样的政治暗杀出自一个妇女之手,这使得革命当局非常愤怒。报纸甚至宣扬科黛已经怀孕并虚构了一个情人,说其情人设计了刺杀行动而由科黛实施。革命当局将处死后的科黛进行了尸检,却只能宣布科黛仍是处女,情人之说不攻自破。
  关于另一个问题的讨论却很久没有结果。
  “断头能否保存知觉”的讨论引起了欧洲科学家的兴趣,以至于流传出拉瓦锡实验的故事传说。
  此后的两百年,讨论从学理层面进入到实验层次。经过多年的实验和论证,1956年,有科学家宣布:断头台虽然可以导致犯人快速死亡,但死亡并不是立即完成的,断头台是残忍的活体解剖。
  在雅各宾派“恐怖统治”时期,仅在巴黎就有1000余人被推上断头台,其中包括国王、王后,当时法国的贵族阶层几乎都没能逃出厄运。此外,法国大革命期间,上至90岁的老妇,下到年仅14岁的儿童都曾经被推上断头台。
  历史上一些臭名远扬的大屠杀制造者也钟情于断头台,其中就包括战争狂人希特勒在内。20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从法国订购了20个断头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纳粹使用断头台处决的人数不低于1.7万人。
  断头台最后一次出现在法国的刑场,是1977年,一位名叫德吉安杜比的谋杀犯成为了断头台最后一个刀下亡魂。1981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宣布废除所有断头台死刑,危害国家安全将被处以枪决,至此,断头台退出历史舞台。
  此后,断头台被送进了法国的历史博物馆,成为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的历史印记、那个极端年代的注脚。
其他文献
公元前494年,这一年正值中国的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轻率出兵攻击吴国,结果大败。勾践向吴王夫差求和,并入吴为奴,誓言世世不得反叛。  这一年,在世界的西方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一支刚刚在战争中获得胜利的罗马军团,在罗马城下整齐列队。他们的长矛、盾牌、铠甲上还沾着敌人的鲜血。此刻,他们真正等待的是一个与每一名战士都利益攸关的消息。  这些战士都是罗马的平民,放下长矛和盾牌,他们就是辛勤耕作的
期刊
科举时代的经典教育,开始向标准化、教条化推进,此后的官员在严密的经典培训中,接受的就是完整的脸面教育,这套脸面教育事关官僚的神圣性。  秦汉如何垄断知识购买权  秦王朝网罗各种流派学说,设置博士,“博士一官,盖置于六国之末,而秦因之”,“博士,秦官。学通古今,员多至数十人”,这种设置很大程度乃是出于备以受谘。秦王朝总的方针,乃是贯彻法家的强力控制意志,实行强制控制的“思想压制”,“非秦记皆烧之,非
期刊
清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各国巡捕合影。图/FOTOE  在1943年一个寻常的阴冷冬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租界的实际行政管理机构)董事会召开了最后一次董事会会议,“目的是为了最终了结工部局一切未了之事”。  此前的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把美国卷入战争中,二战全面爆发,中国与英法美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不久,英、美政府宣布废除在华的治外法权并表示将上海等地租界的行政与管理权交还予中国政府。法国紧
期刊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国门被迫打开,西方人开始在中国境内办报纸。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梁启超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认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而“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面对强势压来的坚船利炮与西方文化,新式知识分子呼吁国家要打通自身的经脉,以交流和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剧烈的变革,
期刊
网络搜索。让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找到他需要的知识,而信息技术,让可被检索到的知识总量达到惊人的级别,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法组织出这样的生产能力了,人类与知识的关系,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以古典时代开始,人们就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但是,一直到了启蒙时代,知识才开始真正发挥威力。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是欧洲启蒙主义的先驱,大家都知道他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很少有人知道
期刊
《道德经》中的每一个字,都堪称老子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敦敦教诲,只是考验读者能不能真正读懂其中的新意与深意。  八百年周王朝所种下的,并非完全是“周氏江山”之果,更是华夏三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厚积薄发,如喷薄而出的红日。  却说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宫逐渐移向民间,周王朝气数殆尽之时,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自老子、孔子以后,大家如雨后春笋般辈出,如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皆
期刊
黄嘉略出生于17世纪下叶一个天主教家庭。祖父黄江卿曾任御史,巡视江南和山东两省,父亲1638年生于兴化,是家中独子,常接济穷人,其中一名曾受他恩惠的人是天主教徒,为了报恩,引导黄氏信教,希望他的灵魂能进入天堂。1651年,黄父由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何大化施洗,取名黄保罗(Paul Hoang),黄父此后非常虔诚,更曾希望过独生修士生活,致父母要挟报官,黄保罗只得于1670年迎娶江西省广信府杨氏,16
期刊
美国在独立战争中赢得的第一场胜利是1775年占领提康德罗加堡,34岁的本尼迪克特·阿诺德(Benedict Arnold)(1741年—1801年)参与了这场战役。1776年,他在尚普兰湖一役中抵挡住英军对纽约城的侵袭。1777年,他在萨拉托加大败英军将领约翰·伯戈因率领的军队。然而,两年之后的1779年,阿诺德与英方达成秘密协议,阿诺德将提供美国在西点(美国东北部古老的军事要塞。美国独立战争中,
期刊
看历史微话题  近期,看历史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组微话题“想当初”。其中一个话题是“那些年经典的广告词”。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视机刚刚进入千家万户,商业广告刚刚开始登陆电视荧屏,无数经典广告词因此存留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这组话题,引起了粉丝的广泛热议。  以前,上个世纪80年代,没有WiFi,大家就整天守在电视机前,对电视里反复出现的广告词印象特别深刻,直到今天依旧能张口就来。这是专属于60后
期刊
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文士团,本。这七个人分别是: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沛国刘伶、陈留阮成、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这个曾经的“国民偶像级男子天团”,里面的成员不仅要身材有身材,要相貌有相貌(大多数哈……),而且还有气质有文化,有家世有背景……兼具作家、哲学家、艺术家等多重身份……  这个团,本核心人物,当然是阮籍,他的必杀技之一就是……醉。  首先他特别能喝,比如说,做
期刊